世界历史背景下为人民服务

时间:2024.5.9

世界历史背景下为人民服务

作者:耿玉礓 作为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其深刻的历史和逻辑根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历史对中国共 产 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 产 党站在世界历史发展规律高度所进行的自觉价值选择。适逢中国共 产 党九十诞辰之际,从世界历史眼光出发,重新审视和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掘这一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对加强党建,提高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都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只是一个通俗易懂的短短九字命题,但它非常准确地揭示了中国共 产 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其深刻的历史与逻辑前提,这一科学的价值命题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提出的道德口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历史概念。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并逐步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危机不断发生,但每一次危机最终都转嫁到了劳动人民的头上。这引发了工人的政治反抗。席卷欧亚的工人运动表明,人民群众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马克思最先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主体的道理。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但这些财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却成为人民的对立物,物的价值的增值与人的价值的贬值成正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资本的压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自觉立下了为人类大多数谋福利的远大志向,将之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理想。在后来的学习研究中,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将这一理想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 产 党宣言》与《资本论》等一系列着作中,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世界历史主体地位,以及工人阶级通过解放自己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历史规律。虽然资产阶级率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资产阶级充当的不过是世界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准备着各种条件。马克思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与资本丛林法则的作用,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造就少数人的富裕与人民群众大多数人的贫困化。这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成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政党,而只能成为为少数人服务的政党。正如马克思在《共 产 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资本主义运动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使人类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历史与价值、个体与类等关系层面都陷入了不可解脱的二律背反。马克思发现,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以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才能走出以上这些二律背反的困境,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有机统一。因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程度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程度是一致的,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人民群众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世界历史的自觉主体。工人阶级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阶级,共 产 党则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私狭隘性,科学揭示并高度赞扬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共 产 党的大公无私性与先进性,并将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共 产 党的根本宗旨。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思想,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命题。19xx年,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艺为谁服务时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3]列宁将人民群众作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依靠力量,指出“工农政权办事首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4]他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提出:“我们将努力

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准则,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羞事,凡是劳动都理应按一定标准付给报酬的习惯看法。我们要努力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则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5]列宁的以上论述将为人民服务理解为一个历史命题和一个实践命题,而不仅是一个道德命题。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与列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与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他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xx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19xx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烈士追悼会上作《为人民服务》的讲演,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进一步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xx年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他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党的七大把中国共 产 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客观反映了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历史的主体,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本质,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思想的中国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上可见,近代以来世界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群众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出的历史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是世界历史的主体、为人民谋福利和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乐于助人的优良美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出的逻辑前提。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命题言简意赅,是对党的宗旨的最佳表述。“全心全意”表明党的实践目的的彻底性,这是对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先进性的准确揭示;“为人民”表明了服务的对象,“人民”并非西方学者罗素等所分析的那样只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毛泽东所讲的人民是非常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所指,但总是那些代表了历史进步方向、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劳动者;“服务”则是一个实践概念,表明共 产 党员应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的,而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去实现个人价值。具体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包括以下四层基本意思:一是完全和彻底的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无心无意或假心假意;二是一切言行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人民谋利益;三是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时,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四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应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与依靠人民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世界历史性命题,把握这一命题的科学含义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7]出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主要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方法论上强调世界历史时空的辩证关系与整体性,将共产主义看作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同时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过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将历史的内容还给人本身,从而实现了历史与价值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眼光的根本特点在于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世界历史性个人的生成有机统一起来,在方法论上坚持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和历史与价值有机统一的原则。之所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世界历史命题,不仅是因为这一命题有其深刻的世界历史背景和这一命题本身的产生就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命题从根本上反映了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为我们彻底走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历史与价值的二律背反以及个体与类的二律背反等困境提供了指南。

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类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私有制消亡,人们形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按需分配。异化劳动被自由劳动扬弃,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意味着,人们通过对象化的劳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就是在实现着个人自己的价值。在那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普遍成为每个个体的自觉意识,因为人们不再受狭隘而自私的贪欲所束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不再意味着个人失去了什么,相反,如果个人为他人、社会与人类所做贡献越多,个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更大。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命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私有制与市场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人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过于超前,或这一宗旨根本就无法实现,因而可以忽视或弱化对这一宗旨与理念的宣传。从世界历史眼光来看,这些想法和做法是极其短视而有害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所言的共产主义也是一个实践运动过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样也是一个历史实践过程。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将人民群众理解为世界历史的主体,是在洞悉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价值命题,它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命题。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 产 党的宗旨,体现了其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超智慧。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历史与价值的矛盾都一直困扰着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特别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现代化过程,更体现出历史进步是以恶的力量来推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带来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与物质的繁荣,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人们的道德沦丧与价值失落。在理论领域,人们陷入了所谓的“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谁当优先的争论。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没有能够走出历史与价值的二律背反。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去讨论问题,依然受当代世界市场、私有制、自由主义以及中国封建主义如“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其实,只有从世界历史眼光出发,才能走出这种历史与价值的二律背反。毛泽东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洞悉了历史与价值的辩证法,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思想将人民看作世界历史的主体,将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作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为解决长期以来的历史与价值的矛盾提供了一条合理的思路。毛泽东强调人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主体。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 产 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8]他虽然划分了三个世界,但同时认为各国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毛泽东看到,人民的力量要团结和凝聚起来,必须依靠自己的政治组织共 产 党,所以他高度重视中国共 产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但他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主张共 产 党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他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 产 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10]因此,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命题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说词,而是在科学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实践运动的理论表达。

最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实践上将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有机统一起来,解决了个体与类的历史矛盾。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时代,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还存在着对抗,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

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1]在这个阶段,旧式分工依然存在,个体与类之间的对抗关系没有解决,人类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乃至整个阶级的发展实现的。所以,马克思说:“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不会再像可怕的异教神怪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12]在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条件下,当每一个共 产 党员甚至每个人都能全心全意为社会和他人服务时,同时也就是在为自己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在社会中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的标志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意味着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一部分群众的集体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之间,是根本一致、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着的。人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对象。“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具有了人民群众“自我服务”的性质,即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而实现自己共同的福利。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不会埋没人的个性,而且能够造就个人社会关系与能力的全面性,让每个人的需要和生活同整个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人民中达到普遍自觉和认同,马克思所讲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才有可能。综上所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 产 党的根本宗旨,理应成为每一个中国共 产 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每一个中国共 产 党人,都应从世界历史高度去理解并践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不应仅仅将它作为一个道德口号去空喊。今天,中国共 产 党正带领人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更应该大力宣传与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种认为共产主义可望不可及因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法做到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第二篇:历史背景下的符号世界——《人论》读书笔记


课程读书笔记

题目:

作者:

学号:

班级:

日期:

历史背景下的符号世界 马丽琼 41311083 编辑出版学1班 20xx年5月10日

1、标题: 历史背景下的符号世界—《人论》读书笔记

2、摘 要: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波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哲学领域的危机引发了人类自我反思的高潮。由此,人类在寻求一种更为理性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和自身。符号文化这一体系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方式,它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方法论的启示,总结了人类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在自我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3、 关键词:哲学危机、自省与审视、自我认识、方法、文化

4、作者介绍和生平

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诞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于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毕业之后在柏林大学担任讲师,19xx年时转往汉堡大学任教,直到19xx年纳粹党上台,卡西尔离开德国转往海外。19xx年至19xx年间卡西尔待在英国牛津,19xx年至19xx年间担任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并于期间归化为瑞典公民。后由于时欧战关系,卡西尔转往美国任教,曾先后担任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19xx年时逝世于纽约。

卡西尔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人类文化哲学,是从探讨人和人类文化本质入手来展开全部思想体系的。他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是符号的形式,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在此过程中,人建立起人之为人的“主体性”(符号功能),并构成一个文化世界。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都

是符号活动的组成和生成,彼此表示人类种种经验,趋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塑造“文化人”。同语言一样,艺术是从人类最原初经验的符号化——神话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符号形式,艺术同其他的符号形式一样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独特性在于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发现,对自然和生活所作出的新的探讨和解释,美的形式是一种自由主动性的产物。由于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种生命的形式,都有一个直观的结构,意味着一种理性的品格,因而艺术品应该具有“审美的普遍性”。卡西尔强调艺术是生命形式的符号化表达,读者通过阅读参与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通过对艺术品的直观对其所表达的生命形式进行把握,使人的整个生命都发生运动和颤栗,从而更新自己的生命。审美价值的本质不仅是要激发起某种情感,而是要由所激发的情感洞见这种情感的本质,洞见一种生命形式,再由这种生命形式去统承由艺术所产生的激情,从而达到一种自由自主的境界,最终实现生命的解放。

5、内容评介

一、《人论》一书的阅读体会与方法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首先想到的,卡西尔用独特的视角观察并思考了人的理性世界。简单来说,卡西儿为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人,采取了跳脱出人这一客观存在而将其视为一个符号的方法,而这一方法更成为了他符号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现在,我也将现学现卖,跳脱出《人论》这本书。当

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书应该有自己的看法,避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基于以上原因,这篇读书笔记我将侧重于这几个方面:第一,以二战后的西方哲学危机为背景(此书写于19xx年),分析探究此书的价值所在;第二,关注此书所立足的独特视角,分析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并总结出自己日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用一种明确的图标方式解读卡西尔的理论。

当然,我不否认这样做有因本人才疏学浅无法真正看懂此书的原因,但对于我这个哲学的门外汉来说,我只能尽我的全力用我可怜,简单而朴素的唯物主义小思想去完成一次使我受益的阅读。

我秉承柏拉图“存在即合理”和笛卡尔“任何事情皆有因有果”的理论,要对卡西儿所处的20世世纪尤其是二战时期稍作研究。20世纪,世界经历了两次大的浩劫,不仅世界经济受到重创,人类发展也出现危机。一说到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每个文科生都可以随口来一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我不否认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也是我们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课本上的一种普遍说法,我们或许应该放宽眼界,不局限于课本,横向的人类进步,纵向的经济,军事,思想等等,再结合时代变迁,交织成一幅20世纪世界发展的全景图,再将所研究的事物纳入这个全景图体系。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入,客观的研究,发现隐藏的问题,提高研究的质量。

二、西方哲学危机与文化哲学

关于西方哲学危机,在此我觉得有必要简明说一下: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所引以为傲的经济体系屡次爆发危机,贫富差距加大,很多人在自豪自己处在经济如此繁荣的国家与时代的同时却饱受饥饿的折磨,与之相对的社会主义经济似乎让坚定的欧洲人有了动摇,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着危机。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衰落,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兴起。我们再先来关注一下当时西方艺术领域情况,画家、文学家甚至是音乐家们也将自己的担忧及对自身的思考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梵高,塞尚,高更;印象派,后印象派;意识流,黑色幽默……这些20世纪出现的名词无不显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恐惧,担忧,迷茫,狂躁,极端以及不知所措。哲学领域爆发了哲学危机,传统的“主体哲学”在黑格尔体系中达到顶点,黑格尔体系崩溃后,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泛滥,总之,传统的哲学观念受到冲击,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社会的消极,低沉的情绪蔓延至哲学领域,掀起了人自我反思的狂潮,哲学危机爆发。 而就卡西尔个人而言,其身份很有典型意义,他是犹太人,受到到德国法西斯的迫害先后流亡英国、瑞士,最后定居美国。犹太人当时受到的迫害异常严酷,通过各种书籍电影和之前对卡西尔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再此,我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他离开德国时,是59岁,基本上还处于一个学者学术研究的黄

金时期,也是其符号文化体系发展的初期。

通过以上信息的陈述和并结合卡西儿《人论》所著时间及研究方向,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一个结论:卡西儿文化哲学的思想一定受到了这次哲学危机的影响。具体表现我会在具体谈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一解读。

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本书最大的的价值并不是给我们答案,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甚至是研究课题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卡西尔文化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将客观世界视为“先验原则”和经验现象的结合,主要不是研究认识对象,而是认识方式。由此,我将他理解为一种“大哲学”,不拘泥于具体问题,而是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依据,编者也在序言中将其方法论具体定义为“变康德的?静态”理性批判为“动态”的理想批判,扩大了康德批判方法的应用范围。

二、自省到审视的艰难历程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什么是人”,下部分是人和文化。在上部中,卡西儿主要叙述了人在认识自身方面的曲折历程,并引出了认识自我的哲学意义,即认识自我并成为自己的主人是哲学的最高目标。下部中,卡西尔就人类世界本身,研究人是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符号来创造文化的,将符号文化的阐述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语言,艺术,历史,科学,以文化为切入点,纵向的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符号化

的世界。这里,由于篇幅有限,我重点来介绍上半部分。

书的开始就指出了人类自我认识的需要源于“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关于这一危机,以进行过说明,不再赘述。这里卡西尔主要在强调拜托这种危机的方法。

(一) 怀疑论与哲学危机

作为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怀疑论者,他们的态度是“拒绝相信关于事物性质的所有普遍原则”,目的却是为了“拓展一条更新并更可靠的哲学探索方式”,这种理论被作者评价为“怀疑论通常只相当于一种坚定的人道主义,通过否认和自我摧毁外部世界的客观确定性,怀疑论者们希望把人类的一切思想重新引到对人类的自我认识这条轨道上。他们宣称认识自我是自我实现的首要条件。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努力挣脱外部世界对我们的束缚”。这样的理解无疑是深刻而且理性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从一个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怀疑论者的观点,因为我觉得他缺少一种对此更广阔的理解,仅局限于哲学领域无法通透(当然,作者作为哲学家而非历史学家或者是社会学家来说,这本书仅限哲学研究和作为教材来说,这很正常,但我有自己的理解,我只说自己最真诚的感受)。现代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愈加深刻(尤其以宏观上相对论和微观上量子力学的提出为代表),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不仅仅是宗教的,机械的和逻辑的,我们的世界不再只有上帝,各种力及其的相互作用,出现了更广阔的,更无逻辑,更奇妙的世界,总之我

们无法理解,就像在一个房间呆了太久,我们熟知这个房间的每一块地板和每一件装饰,我们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所有的秘密已经尽在掌握,但有天你不小心推开了房门,庭院尽在眼前,你不知花,草,树木,蓝天,河流为何物,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伴随着这些事物的难以理解与复杂性,更多的是满满的失落,有种自我谴责的潜在情绪产生,在探索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加明显的表现。而怀疑论者同样,在熟知了本来的世界后面对科学研究的新问题,同样有自我谴责倾向,而在这一领域更多表现为自省,他们认为这就是科学进步的一条更新并更可靠的探索方式。从心理学,哲学及自然科学三个方面的叙述或许真的为我们找到了人类认识自身的钥匙,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通过自省真可以到达我们的目的吗?在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拿出怀疑论者的精神,将事物出现发生的情况都纳入相应的条件体系中。

(二) 两位哲人关于自省的对话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西方先哲就人类自身的思想国度和对其认知存在知识论上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人性的一种基本倾向,这种倾向在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和反应中得到体现。人类感官生活的范围由它决定并充分体现这种倾向。”他强调人类必须依赖自身的官能,尤其视觉来认识事物。并认为“我们在这两个领域(理念的世界和知识的世界)中可以发现同一种不间断的连续

性。自然界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一样,都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感官知觉、记忆、经验、想象以及理性都由一个共同的纽带联系在一起;他们只是同一种基本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而已。这种基本活动在人的身上达到完善,然而他也同样以某种方式体现在动物和有机生命的所有形式中。”为了证实其观点的合理性,让我们尝试用一种大胆的方式来验证:反证法。面对这样用单一发式对世界的认识,我们不难举出反例。在宗教与哲学领域中有如此两个现象。所有宗教中教义中,都有关于世界起源与人的起源问题,这两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再加上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神,构成了任何一个宗教的核心,当宗教发展经历了神话时代,步入了更高的层次的时候,各位信教徒为宗教赋予了更高的使命及现世意义-对人的救赎。因此,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对自身的审视的,或者说了人对自身的审视不能适应世界对人类的要求。这时,人的器官更多充当了信息的输入器,而更多的是大脑这个处理器对信息的处理。哲学领域中,我将按时间顺序将个时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列出,从其总体发展来解释:

米利都学派-物理哲学

毕达哥斯拉-数学哲学

埃利亚派-逻辑哲学

赫拉克里特-介于宇宙学与人类学

从这些哲学家的研究的方向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思想的

演变,出现了关于人类生活的相反趋势—自省的生活伴随并补充着向外的观察,而且这种向外的观察与文化的发展成正比。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断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问题,但他的问题在哪里却需要我们总结。主要是他对人类认识的最初阶段局限在器官功能的层次和外部世界,就如仅会使用机器却不知道机器运转的原理,受认识的局限性,就容易出现主观片面的问题。但我们同时也以发现他的理论中的闪光点,他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在某些条件下”的意识,这一点很有可能是对其老师柏拉图思想的继承。

反观柏拉图的观点,或许不存在片面的问题。他认为“知识和真理属于先验的秩序,属于纯粹的理念国度”,从这句话我们似乎能读懂些什么,但又不完全明白,所以我们需要从其他方面收集有关他的资料,来进一步对这句话进行理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这样说“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像给一个天生的瞎子光明一样是不可能的。真理在本质上是辩证思想的产物。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相互问答才能把握它。也就是说,与经验现象不同,我们必须把真理看作一种社会行为的产物。”这段话将真理与社会行为相结合,使真理这一抽象的名词与有了现实有了联系,我们站在人类科技与理性思维如此发达的今天看柏拉图的观点仍是有缺陷的,但以当时的时代为背景,不得不说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确实不如他的老师高明。对于两人观点在认识论上的的差异,卡西尔如是说:“前者(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对

人类感性生活做出如此颂扬,这在后者(柏拉图)的著作中是无法想象的。柏拉图绝不可能把人的求知欲与我们对感官生活的爱好相提并论。在柏拉图看来,人的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即使亚里士多德本人也确信科学知识实现。但是,当他否认柏拉图对理念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划分时,他是以一个生物学家的身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的。他试图从生活的角度来解释理念的世界以及知识的世界。”卡西尔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区分很有典型意义,也很经典,我们不妨就这分类的结论总结其失误,再得出对我们的启示。亚里士多德告诉我:自省并不能解决人类认识危机;柏拉图告诉我:自我认识并不是主观的,很大程度要受到社会行为的影响。

(三) 自我认识的新方法—审视

或许这些并不能让我们得出完整的结论,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共同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观点,但事实上,我们找不出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性答案,他只是试图对善、正义、节制、勇敢等品质的性质下定义,这种表面上的缺陷卡西尔解释为一种反讽的手法,并得出“我们不能用研究自然事物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本性。我们可以用根据物理事物的客观属性来描述他们,但却只能根据人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人。”综上所述,我们似乎有了这样一种意识,人是一种不断探索自身的存在,这种存在物穷其一生都在审视和反省自身。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恰当的词来给我们的研究方法下定义—审视,就是这个词。我们是作为审视的主体

来审视人,“人”在这里既是我们自己,也是社会中的群体人,我们既是主体的研究者,也是客体的被研究者,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研究的主观性,也能深入的从自身角度出发,加强研究的深度。 遵从这样的法则,我们现在可以确定一个前提:要认识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我们必须首先剔除人的一切外在特征以及偶然性的特征。对“剔除人的的外在特征”这一要求,作者有这样的解释:“一切从外部发生到人身上的东西都是空幻虚无的。人的本质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取决于人赋予给自身的价值。……唯一重要的是灵魂的内在倾向和内在态度;这种内在的信念是不会被扰乱的。”从这段话中完全可以看到作者唯心主义的倾向,我不知道这样的方法对我们的研究有没有用,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尽量去体会,但不可否认,这种态度让我感兴趣。

关于审视这一话题,我们需要更多的相关资料来理解这个方法对我们认识人的作用。我们不可能仅局限于人,而是要向外探索,研究社会中的人。斯多葛主义哲学认为自我反省是人的特权和基本任务,我们同意可以采用之前用过的反证法来验证我们的发现,所以我们不仅要从道德的背景还要从宇宙和形而上学的背景去理解。

“一个能和自我、与自己的内心和谐相处的人,就是一个与宇宙和谐相处的人;因为宇宙秩序和个人秩序这两者只不过是同一个潜在原则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形式而已。通过认识到在自我和外部世界两者关系中起主导是前者这一事实,人得以证明人有内在

的批判力,判断力和辨别力。”,这句话难理解吗?起码我个人认为是这样认为的,但也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只要我们拨丝抽茧,层层递进,一定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从表面看,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认识自我的意义。当我们在思考宇宙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处在宇宙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对自我的研究也是的对宇宙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我们来思考一下宇宙秩序与个人秩序的联系,斯多葛派认为这种精神就是判断的精神,一种批判审辩存在于非存在、真实与虚幻、善与恶之间的精神。这些所有的困扰我们生活的抽象事物,被完全交由人自身的判断力来处理,我暂且不评论这种态度的错对,但对于有一点我是认同的。斯多葛派围绕了一个不变的中心—人的判断力来思考人,这本身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们认为生活本身是变动不居的,但生活的真正价值应该从永恒不变的秩序中去寻找。这种秩序不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而是只能凭借判断力才能把握。看到这里我明白了,斯多葛派太过于重视人自身的判断力,他们的观点的问题就在于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中心:以人自身的判断力为中心未免太过唯心主义,如果我们以现在社会较为理性科学的价值观去看待他们观点,他们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是不符合逻辑的,太过重视人的判断力,本身就是狂妄,主观的,不理性。不要去完全不理解他们的观点,这样我们的研究就会陷入了一个死胡同。所以,我们的反证法成功,审视对我么来说是有效的,自省的方法失败。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用我们发现审视这个词的方法去看待斯多葛派的观点,为了方便起见,我暂时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跳脱法。我们可以尝试下跳出斯多葛派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他们,可以把他们当做是一种……符号。对,是符号。这种对人的判断力的狂热崇拜,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觉醒。西方的哲学比东方的哲学更加注意个人,而东方的哲学似乎更像社会的发展指导,个人显得不那么重要,所以民主的制度很难在东方推行。当然,这些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与书关系不大,但却不失为一种研究的好方法,我想对我们日后的研究一定有用。好的,现在让我们回到书中。

(四) 审视与人类理性的对战

当审视的方法被证明是有效地之后,我们又面临着又一个问题—如何在客观审视的过程中不受主观理性的影响。这里,我觉得采用对比的方法向大家介绍。

斯多葛派和基督教在基本理论上始终有一点是对立的,并且无法调和。就是对待人类的问题,斯多葛派宣称人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它是人的最高美德,而在基督教的理论中这种独立性则被认为是人的最大的恶和过失。如果人不思悔改,就不能获得拯救。如果我们再次跳脱出这样的论战,就会发现人类哲学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崇尚理性。

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位哲学家奥古斯汀,他将人的理性世界大致分为前基督时代和后基督时代,因为他认为基督教以前所

有哲学的都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把理性奉为人的最高能力。“当人被一种特殊的启示开导之后就会发现:理性本身是世界上最令人质疑、最模棱两可的事物之一。理性无法为我们指明通向澄清、真理和智慧的道路。因为,它自身的意义就不确定,而它的起源充满神秘—这种只能通过基督教的启示才能得到阐明。对奥古斯汀来说,理性并非简单唯一,而是具有着双重性和分歧性。……理性单凭自身以及其本身具备的能力,永远无法找到回去的路。”奥古斯汀的观点很好的弥补了斯多葛派的缺陷。的确,人的理性存在太多主观性,我们不能保证理性的正确性。再者,由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偏差,每个人的理性思考也存在着差异,千千万万的人就有千千万万的理性,我们也无法判断以谁的理性为标准。但就像我之前分析的,以理性为准则,也是有现世意义的。

与此同时,卡西尔也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上帝被形容成为一个骗子级的人物,我们通过宗教来认识人的本质这一途径似乎行不通,“神随心所欲的地施予,随心所欲地拒绝,和人的行为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宗教并不打算揭开人的秘密,相反,它巩固和加深这种神秘性……上帝的意志在于隐藏自身。因此,我们可以说,宗教是一种荒谬的逻辑;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把握这种荒谬,这种内在的矛盾和人在幻想中的本质。”结合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我们也不能否认卡西尔是正确的。

说的生活经验,我有了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通过人的生

活来认识自我。当然,卡西尔对这一途径也是有自己的理解的,他认为把人放入一个单一和简单的公式之内的任何尝试都是不可能成功,而生活就像这一个简单的公式。人类矛盾是人存在的基本要素,人没有“本性”—没有简单的或同质的存在。人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奇怪组合,他处于这对立的两极之间。所以这种方法也是行不通的。虽然,卡西尔的意思我不能说全部理解,但对这种认识人的方法我还是保留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可能存在片面主观的缺陷,但我觉得这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不仅因为它简单易行,还以为它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最直接的途径。 上面说到斯多葛派和奥古斯汀的观点,具体我先不总结,我们先来看看黑格尔的术语:“这个历史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正面命题后面都会有一个反面命题。尽管如此,总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将这个辩证过程的不同阶段连接起来。然而,人类哲学则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要真正理解人类哲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黑格尔建议我们采用一种戏剧性的描述方法而不是史诗性的描述方式。原因是我们所面对的不是概念或理论的平和发展,而是各种相互冲突的精神力量之间的激烈碰撞。当然,人类哲学的历史充满了最澎湃的激情和最深刻的感情。不管他所涉及的范围多么的广泛,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理论问题;在人类哲学这里,人的整个命运面临着威胁并迫切要求得到最终的决定。简而言之,黑格尔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求我们辩证的、全面的去看待问题。不得不说,黑格尔的建议

正好弥补了斯多葛派的缺点,很有现实意义。

在此,作者、包括黑格尔和其他我提到的哲学家并没有给我们指明方向,对于研究人类的方法,我们仅仅自己总结出“审视”这一方法。其实我已经习惯了,就像我之前说的,卡西尔的符号哲学体系并不是给我们一个答案,他甚至不会给我们指出具体方法,总是对于我们的终极问题找出方法,却又指出它的不合理性,把它推翻,但他给我们分析出我们研究的方向,给我们以启示。我们需要自己动动脑筋,结合各种方法的优劣,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三、人类自我认识的新进展

人类的这些不可能停滞不前,情况有了改变,理性的发展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首次参与到思想的辩论中来。以哥白尼的哲学体系为中心,哲学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统领着科学的世界。这次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经验。方法上,人们此时试图探索一种基于经验观察和普遍逻辑原则的关于人的一般理论。这种方法要求我们打破当前把人类世界与自然分离开来的人造枷锁。而且,为了人类事物的秩序,必须从研究宇宙的秩序入手。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放弃了宇宙的等级秩序,为什么这种放弃是优越的呢?

我们来看看这种新现象的发展历程:

哥白尼/布鲁诺—哥白尼体系,即哲学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优点:“无限的宇宙不会给人的理性设限,相反,它能极大的鼓舞人的理性。通过在无限的宇宙中施展自己的力量,人的理性从而发现自身的无限性。”(布鲁诺)

缺陷:引发理性危机,即不限制人类的理性,这样,我们无法得出逻辑的结论。

蒙田—利用古希腊怀疑论体系的所有著名的传统论据批判人类理性……新的宇宙学绝不是削弱或妨碍人的理性的施展

伽利略-人类在数学领域以达到一切可以实现的知识的顶点,这知识绝对比神圣理性逊色。当然,神圣理性所知道的和构想的数学真理远比人类知道的多,但就客观确定性而言,人所知的少数真理和上帝知道的一样完善。

莱布尼茨—微积分,自然规律只不过是理性普遍法则的特例而已。

斯宾诺莎—在这种用数学理论来看待世界以及人类思想的过程中,他大胆的跨出了最后一步。他创立了一种新的伦理学,一种关于基情和爱的伦理,以及一种关于道德世界的数学理论。……数学理性是维系人与宇宙之间的纽带,它使我们能自由通行于这两者之间。它是我们认识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的钥匙。

我想,这是一个绝妙的机会让我们将我们的思考更进一步,答案似乎近在眼前,或者说,我们离真相仅仅一步之遥。

这里,狄德罗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们过高的评价了我们的逻辑方法和理性方法。我们知道怎么去比较、整理以及组织已知的

事实,但我们没有设法寻找那些可以使我们发现新事实的方法。”这也正是作者想在这本书里为我们表达的,这本书里没有答案,但有比答案更加重要更加珍贵的东西,一种态度,一个方法。从某种程度上,他的预言成真了,但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这样的情况有所改善,人类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的尝试后,终于站稳脚跟。人类似乎不在沉溺于虚幻的设想中,也不再寻找一个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一般定义。我们的问题偏向于收集经验证据,这些,都是进化理论给我们提供大量丰厚证据供我们支配的结果。

当然,人类不会仅仅会满足于以经验的方式把在人类本性中发现的各种本能相加,要做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科学发现,作者要求我们还必须把这些冲动加以归类和系统化。

四、理解人性的一条线索:符号

现在,我要讲到了这本书的精髓部分了,从现在开始,我要摆脱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卡西尔的学说,重点来阐述由卡西尔的理念,在这中间,我提议我们把之前我们总结的审视的方法与卡西尔的方法做一下对比,看看我们的差距。

生物学家约翰内斯·乌克威尔说“在苍蝇的世界中,就只有苍蝇的事情;而在海胆的世界中就只有海胆的事情。”这种比喻十分的贴切,也很现实。在这里,我有一些自己的小理解,我将其命名为“人际交往中的主观性-中心轴理论”,可能说成某种理

论有点装腔作势的味道,但我个人觉得它是有研究价值的。其实,这和我上次在课堂上的发言意思是一样的,这里,由于和本书无关,我不再多讲。日后,我的相关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的时候,我会讲我的研究付诸纸上。言归正传,卡西尔认为乌克威尔的观点十分新颖独特的生物学世界方案,是从总体假设出发的,“为了避免一切心理学上的阐释,他遵循完全客观的途径,即行为主义的方法。”假设有一种可能,我们用他的概念和术语来刻画世界和描绘世界,那我们眼中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的功能圈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而且在质上也有所改变。事实上,人在适应环境方面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除了具备其他物种都有的接收和操作系统之外,人还多了一种可以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链条。”当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人类文明所造就的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共同构成了“人类经验的符号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上取得的进步不断使这符号之网变得精巧和牢固。人不再直接面对实在,他也不可能直面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越多,物理实在的范畴似乎也就相应变得减缩。在某种程度上人是在不断与自身对话而不是直接应对事物本身。他把自己紧紧包裹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形象、神话符号以及宗教仪式之中,以至于只能凭借媒介才能看见或者认识事物。……”在此,原谅我一次就摘录卡西尔这么多的话,并不是我偷懒,主要是我觉得这本书就可以

浓缩成这一段话,全书都可以不看,但这段话一定要看。当我们眼中的世界摒弃了微观的结构,原理而幻化为一种宏观的符号的时候,我们再也不会像历史上的先哲一样出现过于主观,不够全面的失误。

当我们将最重要的概念挖掘出来之后,为了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我们就必须有论据去佐证我们的观点。

作者为了证明人的认识是从单纯实践态度到符号化态度转化,给我们举了海伦·凯勒和劳拉·布里奇曼的例子,因为海伦·凯勒的例子比较典型,再次,我仅谈谈她的例子。海伦的老师在日记中记述了这样的一段话“海伦在她的教育中迈出了第二大步:她已经明白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名称,而且手语字母就是了解她想知道的事物的钥匙。”我们假设当我们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呢?就像海伦一样,我们同样是从使用信号和手势到使用词语(也就是符号),这是决定性的一步,我们在这之前已经学会了把某种事物与符号字语言联系起来,但由于我们当时的意识还没有发展起来,对于我们做出了多么伟大的事我们是无法感知的,另一方面,作为研究者的我们也同样无法获知这一重要信息,而错过了研究的材料。当然,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对于海伦来说,一种事物与感触之间的固定联系在此之前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这一系列的联系,即使不断重复和扩大,仍旧算不上对人类语言及其意义的理解。要达到这一理解,儿童就必须实现一个更加重要的发现,他必须理解到:凡是事物都有一个

名称-符号的功能并不是某种特例下的产物,es而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涵盖整个人类思想的原理。

由此可见,符号系统的原理以其普遍性、有效性和普遍适用性,成为打开人类世界以及人类文化世界大门的钥匙。海伦在其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向我们证明了人类在建造人的世界时并不依赖于感性材料的质量。这一点,和动物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人类文化并不是从它构成的质料,而是从它的形式以及建筑结构中得到其特征以及理性道德价值。这总体,说的就是人的能动性,与动物的机械性有很大差别。动物的信息传递并不是人类所用的符号,而是一种情感语言。“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真正的分界线就在于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作者举了巴普洛做的那个著名的实验,对语言进行了定义,我将作者的定义做了一个表格,方便大家理解:

历史背景下的符号世界人论读书笔记

这样,对于符号世界我们有了一目了然感觉,似乎也可以理解我们周围的符号世界,如果在日常生活我们与所阅读的这些

内容相联系,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如此奇妙。

五、符号文化体系的缺陷

这里,我先说明下,这些纯属个人观点,欢迎一同探讨,并指正我的错误。我想我要再次发扬怀疑论的精神,给卡西尔的观点挑挑刺。首先,他的观点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有触及人的本质;当然,大家完全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的理论特色,为我们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但就人的本质这一问题,他打了一个擦边球,始终在绕弯子,我至今没有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只是纵观了历史上的哲人对自身的思考。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本身就受着认识,历史,乃至自身的局限,但看了这本书,我有一些想法,人是有着社会的主导性群体性和自然的被动性个体性。这种启示只是一个想法,当我具备了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后我会继续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历史背景下的符号世界人论读书笔记

最后,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将自己阅读的时候做的一小部分笔记以向大家展示下。这些都是按流程总结出来的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五、读书感悟及说明

(一)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悟就是:千万不要相信所谓权威,读书一定自己见解,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以为以至于读不懂,想把这本书撕了,因为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将所谓的学者,教授权威化了。

(二)关于这篇文章角度的问题,就像上面所说的,这本书难懂,所以我更多的是把他当成一个研究课题来对待,而不是读书笔记,所以这个作业面向的读者主要是像我一样的菜鸟,很多人读着可能会觉得幼稚吧。我的哲学知识不多,很多艰涩的名词只能通过查一些资料来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去体会,肯定会遗漏一些东西,甚至有差错,希望可以得到指正。

(三)、我想说下关于这篇文章人称的问题,我多用第一人称“我们”,可能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主要是我在查相关资料加之之前阅读许多中国人写的书(尤其是比较学术的东西的时候),作者总是像在说教,很大程度上是在给社会主义打广告,缺少一种平易近人的,开放的氛围,我想在我的文章里改变这种状况,仅阐述我的观点,拿出证据来论证,并不非要读者强行接受我的观点。给读者更多的展现的是自己的思考过程,将读者一起代入自

己的研究中。

六、参考文献和注释

[1]《全球通史》周明博 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2]《情绪的语言》(美)卡拉·麦克拉伦 著 龙门书局

[3]百度百科

更多相关推荐:
为人民服务

林莘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及点评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40当诗意语文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对自己说谁能把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课上得有诗意了我才真的服他如今林莘老师做到了我钦佩她红色为本人所写林莘为人民服务教学实录...

为人民服务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为人民服务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作为积极分子以来每一次参加党支部举办的民主生活会都让我的心为之颤动对于我来说每一次都是心的洗礼和新的起航每当自己快要忘记作为积极分子应该各方面力求进步作为积极分子要向党员同志靠拢...

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口号

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口号每到政府部门机关单位办事都能看到五个烫金大字为人民服务在一些党员干部的汇报中有为人民服务在总结中有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在讲话中也有为人民服务这似乎成了一句口号然而为人民服务不是靠喊出来的也不是...

为人民服务

12为人民服务一创设语境导入课题懂得什么是议论文师同学们上课前首先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师听到了吗战士们那一遍又一遍的口号是生齐答为人民服务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二学习议论文主要表达方式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及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三学习议论文演讲稿的语言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思想汇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中国共 产 党90多年来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牢...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并列为老三篇不仅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70年代有的人还能倒背如流毛泽东在老三篇中提倡了三种精神一种是以八路军战士张思德为代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种是以抗战期间加拿大援华大夫白求...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教案一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2理解彻底鸿毛兴旺寄托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3理解文中含义深的语句如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读后感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xx年在光荣共 产 党员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的悼词毛泽东在悼词中提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毛泽东同志这段话朴素而不乏深刻地讲出了共 产 党员的生死观价值...

思想汇报:为人民服务

敬爱的党组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

为人民服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副本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生字新词的读写和理解2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3重点句段的理解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2通过学习...

论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论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中国共 产 党是一个代表广大民众根本利益的一个政党毋庸置疑的其本身性质所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全心全意关键就在心上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有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口号(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