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五中学20xx年高一历史暑假作业:专题2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时间:2024.4.1

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夯实基础(30分):

知识点一 三元里抗英

1.图片中所反映的两次抗英斗争,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 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2.“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 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 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知识点二 左宗棠收复新疆

3.有人曾经写下了如下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下列关于此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赴俄谈判,签订《改订条约》

B.出征新疆,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C.在他的军事支持下,中俄关于归还伊犁的谈判得以成功

D.在他的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A.率兵收复新疆        B.设置新疆行省

C.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  D.建立西安行辕

知识点三 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6.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20##年央视一套热播的《台湾1895》为我们再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

A.邓世昌的部队    B.义和团

C.刘永福的黑旗军  D.李宗仁的部队

7.台湾诗人邱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是指(  )

A.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旅顺大屠杀

B.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约

知识点四 义和团反帝运动

8.义和团运动前期口号是“反清复明”,后期口号是“扶清灭洋”,运动被镇压后,其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表明(  )

A.农民阶级的运动也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深入

D.义和团不断变换斗争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9.“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该材料反映出的历史本质问题是(  )

A.义和团男女平等      B.反对西方的政治制度

C.反对洋人的生活方式  D.排斥外洋一切事物

10.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综合运用(3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摘自《开罗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

(2)材料二《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3)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认识?

12.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日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以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时》

请回答:

(1)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材料一中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主张和活动?

(2)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清政府“因而用之”和“徐图挽救”的措施?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

夯实基础:

1.B

2.C 

3.A 

4.B

5.C 

6.C 

7.D 

8.C 

9.D 

10.C 

综合运用:

11.(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

(2)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应归还中国。

(3)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1)表现了义和团坚决反帝的精神,但义和团对西方列强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认为一切西洋的东西全是该灭的,带有盲目排外性。

(2)“因而用之”是因为当时义和团声势浩大,进入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徐图挽救”是事先控制和利用义和团,然后等待时机予以剿灭。由此可见,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抵御西方列强,用西方列强的力量剿灭义和团,从而达到一箭双雕、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

(3)三则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解析 第(1)问实际上考查义和团运动存在的局限性,第(2)问从侧面考查当时义和团、清政府和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及清政府采取的策略,第(3)问则考查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解答时,第(1)问应结合材料抓住“反帝”和“排外”两个信息;第(2)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企图坐收渔人之利的目的,即实行这一政策对清政府的利弊得失;第(3)问应结合上述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如材料一中义和团的反帝思想、材料二中“因而用之”“徐图挽救”的含义、材料三中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奴颜婢膝的态度等,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概括指出其内在联系。


  


第二篇: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五中学20xx年新高一语文暑假作业4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4讲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5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

(一)名词用作动词

1.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

2. 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如: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3. 用一个状动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介词“以”“在”的宾语,在这个介宾短语的后面加上一个与原有名词的意义相关的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蹄踢”

(二)名词作状语1. 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似的)”。如:

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木格”是名词作状语,译为“用木格”。

(3)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 “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上和陆上”。

(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 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②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隶”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把??当作奴仆”。

(5)表示行为的根据,译为“按??”。

如: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按秦朝的法律”。

2.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到)??”。

如:①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

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 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

如:日削月割。(《六国论》)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2)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 如: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1.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

2. 用一个状动式短语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状语,在它后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远”用作动词,译为“远离”。

3. 用一个动补式短语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补语,在它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如: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

(四)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一般可用定名式来对译,原有的动词充当定语,中心词则是与这个动词有关的人或事物。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出”“入”是动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一般可用定名式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定语,中心词则是与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状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瑜等率轻锐续其后。(《赤壁之战》)“轻锐”用作名词,译为“轻装精锐的部队”。

(六)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1.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国”。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

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促织》)“昂”是使动用法,译为“抬高”。

3.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如: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做主将”。

(七)意动用法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

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宾+为+形”“认为+宾+形”的形式对译。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2.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如: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鄙”(边邑)是意动用法,“鄙远”译为“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①,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②,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众服为确论。一..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逆流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① 帐:讲坛。 ② 湮:沉落。 ③ 颠:疯。 ④ 坎:洞。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pǐ倒塌) B. 棹数小舟(zhuó 划船) ..

C. 不亦颠乎(diān颠倒,即本末倒置)D. 遂反溯逆流上矣。(sù逆水流而上) ..

2.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

② 遂反溯逆流上矣 .

③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④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A.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山门:指寺院的大门)B. 顺流下矣(顺流:顺着流水,即河水) ....

C.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物理学)D. 是非木柿(木柿:木片) ....

4. 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 阅十余岁 ② 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A. ① 经历了十多年。 ② 抛入铁耙,找了十多里没发现沉入河中的痕迹。

B. ① 经历了十多年。 ② 拖着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C. ① 观察了十多年。② 拖着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D. ① 观察了十多年 ② 抛入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发现石兽的痕迹。

5.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于是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于是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于是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 老河兵看问题全面正确,理学家等人看问题较为片面。所以本文告诉我们实践很重要。

试题答案

一.1. B 2. A 3. C 4. B 5. D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及学习心得必修利辛一中陶瑞虎老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学习讲究基础和能力最重要基础好基本功扎实最理想能力超群融会贯通欢迎批评指正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祝从容进取快意人生实现美好愿景20xx0901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高二部陈永亮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既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总结一学期以来工作方面点点滴滴的得与失总是每学期必不可少也是尤为必要的事情回顾短短一学期以来的工作现总结如下一工作及...

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20xx----20xx年度工作总结泸溪五中龚勇军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教学方面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

高中历史教学总结

转眼间,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已经八个年头,对于历史教学工作,我仍旧不敢怠慢。回首点点滴滴,桩桩件件,思古而忆今,追忆以求自励。一、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

高中历史大总结

高中历史大总结,内容附图。

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高中历史第二课堂活动总结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以前,教师把教学的重点环节放在了备课上,总认为课前备好了课,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备课准备得很充分,甚至连教师怎样讲…

高中历史总结资料(经典)

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史复习纲要仅供参考经典必修1纲要1必修1纲要2必修1纲要3必修1纲要4必修1纲要5必修1纲要6必修1纲要7必修1纲要8

高中历史改革总结

历史改革世界一梭伦改革BC6世纪初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1根本原因社会矛盾尖锐平民VS贵族贵族VS工商业奴隶主平民VS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导火索萨拉米斯危机2内容经济领域解负令公民群体鼓励农工商业发展政治领域按财产...

高中化学专题总结

高考化学辅导网专题四实验设计与评价备考目标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化学实验的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要点精讲知识点1化学探究性实验题的模式为在解题时首先要对...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满意答案:摘录了一点,还有很多,基础的提高的都有,给我QQ号,给你发过去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一、阶段特征: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xx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xx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分封...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高考考点及试题整理

1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A国外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B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

高中历史专题总结(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