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时间:2024.4.13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及学习心得

(必修②)

利辛一中 陶瑞虎老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

学习讲究基础和能力。

最重要:基础好,基本功扎实。

最理想:能力超群,融会贯通。

欢迎批评、指正。

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祝:从容进取,快意人生,实现美好愿景。

2010.09.0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甲、夯实基础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0000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1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逐渐走向定居

(2)耕作方式演进:刀耕火种→耜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生产模式(技术)演进:广种薄收→精耕细作

(4)组织方式演进: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

(5)生产工具演进:刀耕→耒耜(木石松土农具)→青铜农具(商周出现。青铜比较珍贵,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金石并用”)→铁农具(铁犁)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二牛三人);后来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西汉后期,出现二牛一人(二牛抬杠),逐渐取代耦犁

◎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功效高,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东汉时,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传统步犁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6)耕作技术(方法)演进(精耕细作)

◎技术进步: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垄作法(世界最先进)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安史之乱后,开始转移→宋朝以后,转移到江浙地区

(7)水利灌溉的演进

◎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1)形成原因

◎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集体劳作发展到个体农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注重精耕细作

◎弱点: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2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评价

◎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地位: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工商食官”——工商依靠服务官的所得而生活)→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均收归官办

(2)特点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凭借国家权力,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发达原因:国家权力支撑

(4)代表成就

◎冶金: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

◎制瓷: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出现秘色瓷)→宋朝时,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青花瓷,被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丝织(中国最早养蚕缫丝织绸):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素纱单衣)→唐朝丝织,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5)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3

(1)种类

◎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为代表,是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历程(后来居上)

春秋战国、秦汉,发展受到鼓励→魏晋南北朝时,遭到摧残→隋唐,得以恢复发展→两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加→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那时使用的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主要原因: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2)重要成就: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出现了“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3)影响: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4)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4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1)演变

◎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秦汉~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

※农业、手工业、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类似汇票)相继问世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繁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城镇商业依然呈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出现“商帮”(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

(2)特点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限制逐渐减少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起逐渐衰落

◎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5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朝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坊(住宅区)分开(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整齐划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有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宋朝时

※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不再日中为市;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多样化和商业化城市发展)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繁盛→海禁、闭关锁国→萎缩)

(1)发展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此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6

(1)主要历程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

◎春秋: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开始产生

(2)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表现

◎春秋

※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使用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战国~明清

※北魏~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清朝: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4)土地兼并与抑制兼并

◎土地兼并

※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危害: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抑制兼并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增加政府收入,巩固统治

※措施:北魏~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政府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根源:土地私有制)

2.“重农抑商”(“固本抑末”)

(1)含义: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商业发展,保护、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的政策

(2)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7

(4)演变

◎商周: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为末业

◎西汉:(汉初,民生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明清: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

◎实行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社会稳定和人民生计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稳定的赋税收入,可以保障财政来源

◎影响

※积极: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明清时期,实行的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经济政策

(2)主要表现

◎明太祖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初厉行“海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原因

◎直接: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清政府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心理:清政府虚骄自大(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4)评价

◎(客观上)积极作用: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民族自卫”

◎消极影响: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5)启示:近代中国被迫开放,饱受屈辱。我们要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4.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8

(1)主要因素: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3)封建专制政权推行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5)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6)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7)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乙、学习心得

1.整体把握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的构成及变化,以及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1)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由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

(2)中国古代农业

◎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铁制农具到铁犁牛耕的演变。汉朝出现耦犁和犁壁,牛耕技术推广;隋唐时期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土地制度,由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发展为封建社会的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具体形式,其性质也由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变为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艰难成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3)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

(4)中国古代商业:主要表现在城市经济的繁荣,具体表现在商品、市场、商人等方面,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但始终处在封建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受腐朽的封建主义束缚,特别是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及“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由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9

(3)生产模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耕作方式——铁器牛耕

(5)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主要特点)

(6)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7)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8)生产目的——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9)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4.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1)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5.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即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2)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复习总结

(3)主要内容

◎贬低商人地位

◎限制经营范围

◎重税

◎控制对外贸易

(4)评价

◎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统治

◎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

6.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7.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是贯穿封建社会始终的封建政策,它曾起到积极作用。闭关锁国政策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而实行的。从根本上说,二者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政治上的反映,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治统治

10

8.“重农抑商”政策与古代商业

“重农抑商”政策是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正式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在古代,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

“重农抑商”政策对于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以及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是必然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限制商业的发展

但是,商业发展的程度以及不同时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这一政策的执行情况。唐朝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某种松动,特别是两宋时期较少实行抑商政策,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的重要黄金时期。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甚至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但是明清政府却都大大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为稳定自己的统治限制商业并主动封闭了海外市场,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9.走出误区

(1)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3)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4)井田制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是个人私有制和自由买卖;土地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6)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

(7)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人”不是由商人的国名而来,而是源于商人擅长经商

(8)“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9)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0)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11)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1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13)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14)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15)中国古代的商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和封建政府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中国的商业没能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

(16)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11

但在封建社会后期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

(17)“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12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总结

一、原因(根源)因素关键条件1.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2.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3.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

高中历史总结知识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高中历史总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9xx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2…

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20xx----20xx年度工作总结泸溪五中龚勇军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教学方面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

高中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20xx-20xx年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今学期我担任历史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高二部陈永亮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既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总结一学期以来工作方面点点滴滴的得与失总是每学期必不可少也是尤为必要的事情回顾短短一学期以来的工作现总结如下一工作及...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中学任教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回首这些年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随着岁月的流转、教龄的延长,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不断升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

20xx高中历史科组工作总结

茂名市第一中学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科组工作总结历史科组学期工作总结第1页科组长签名孙中金历史科组学期工作总结第2页

高中历史教研工作总结20xx.2

印江民族中学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研工作总结组别历史组组长吴运江12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要点总结[1]

我真的是个天才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一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二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三历史背景或原因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简要篇)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高中历史选修一_规律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

高中历史总结(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