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2024.3.31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备课时间】20xx年1月8日 【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目标】:掌握、熟悉课内文言文。

【复习重点】: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复习难点】: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做好积累运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编号】:

【复习方法与步骤】:

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孟子,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重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

选拔,文中是被选拔的意思)(3)百里奚举于市(集市)(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

命)(5)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6)空乏其身[资财缺乏。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7)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8)人恒过然后能改....

(常常犯错误。过,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虑,思虑;作,奋起,..

指有所作为)(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表现,表露;色,脸色;喻,明白) ...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横”,梗塞,不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

☆词类活用

(1)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2)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活用为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在国外)(4)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因为) ....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表露) ..

☆重点句子翻译

1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⑶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言语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敌国和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课文内容理解 ⑴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__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__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文章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⑶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他们相似的其他人。 ⑷第一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炼。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受磨炼的益处)。

⑸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⑹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拓展延伸

请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提示:(示例)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事例: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二、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 ..

(3)曾益其所不能。(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3.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1. (1)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2)使??痛苦(3)通“增”,增加(4)脸色(表情、神情、神色)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3

3.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

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阅读盂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1-5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空乏: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4.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

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

证这个观点。

答:

【参考答案】:1.①“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②奋起,指有所作为2.D

3.“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教学反思(学习收获)】:

4


第二篇:愚公移山 生于忧患 两篇教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2、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难点:

1、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2、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解题:

2.简介作者作品:《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4.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二、合作探究

1.教师朗读全文。

2.根据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三、精导精讲

1.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写愚公,而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 1

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学习第2段。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提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 “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愚公” ),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

(5)归纳第2段。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运用提升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二、合作探究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三、精导精讲

1.讨论,合作探究问题(1)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先理解、翻译第4段,掌握难词:厝、陇断。讨论,回答。

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 3

“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3.提问: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4.总结归纳。

提问: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四、运用提升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子”“孙”的含义是否一样,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第一个“子”是愚公儿子,与第二个“子”意思相同;第三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与第四个“子”意义相同;第五个“子”是愚公孙子的儿子的儿子;第六个“子”是愚公后代的总称,直到现在,以至将来。其中的“孙”也跟“子”一样加以类推。

4

2.归纳疑问句。

(1)反问:何苦而不平?

(2)疑问:且焉置土石?

3.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解释带点词:

(1)虽.我之死(即使)

(2)何苦.而不平(愁)

(3)河曲智叟亡.以应(无)

(4)而山不加.增(再增)

(5)无陇断..焉(山冈高地)

四、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大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愚公发展的观点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对比衬托——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 用、通假字、 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义,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合作探究

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 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ǎn )亩 :田间水沟 付说(yuè ) ..

曾(zēng)益:增加 胶鬲(gé ) ..

拂(bì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

拂(fú )乱:违反、阻挠 .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1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 :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 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 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 、举 市 故 所以 征 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精导精讲

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2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四、运用提升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五、板书设计: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担当重任必须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对比)

个人(正) ↓ 国家(反)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六、教学反思:

3

更多相关推荐:
中考文言文必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字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字义发于畎亩举筑士市译文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文复习笔记整理李景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作者姓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代表宣扬仁政王道2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句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句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

初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默写题

初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默写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曾益其所不能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情况学习课文内容思考1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学习目标主备人张莉时间1214课时2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二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背诵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及词类的活用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并体会层层的推理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句(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