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赏析

时间:2024.4.29

点 燃 孩 子 心 中 的 诗 情

——《长征》教学案例与反思

东城区花园小学 黄琼慧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正确读写并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更喜、尽开颜”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并从中受到思想熏陶;同时初步感受到毛主席诗歌的魅力,喜欢读他的诗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并在激情诵读中体会诗人感情,提高诗歌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

【教学策略】

自读互议解诗意,诵读入境悟诗情;放手自读激思维,大胆训练培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老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热身:课间小操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体会“长征难”。(5分钟)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自己搜集的有关长征的

资料,初步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同学们表现很好。现在,老师要来对你们检测检测,有信心吗?

(1)谁能来把这首诗歌读一读?背呢?

(2)同学们知道吗?“长征”的名字其实是在长征开始后才说的,那为什么要称作“长征”呢?谁能联系你了解的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路途长:历经11个省,行程25000里;时间长:368天;征:字典中的解释是“走远路,征讨”红军还要与国民党军队打仗??)

(3)说得很好,从长征这个名词中就能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一起来读读课题!

(4)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的确历尽了千难万险,再回忆一下我们读过的长征故事说说长征的“难”。(自然条件:走人迹罕至的路,缺衣少食,淌过24条河,翻越了18座山,几十万敌兵的围追堵截??)

(5)听你们这样说,我不禁想说“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可我们红军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双脚!)还要带上武器、生活物资。

(6)啊!那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是,同学们,我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不怕!)

(7)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来读读主席这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8)现在,你想说些什么呢?

(9)让我们再来读课题,这一次要把红军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行吗?

过渡:

是呀,长征,美国作家斯诺这样说: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所以,在中央红军胜利结束长征时,毛主席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这首诗写得大气磅礴,仅用8句56个字,却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那就是-——(指板书示意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继续读诗,看看你从哪些诗句中能感受到这一点。提示方法:哪些词表现了“难”,哪些词表现了“红军不怕难”?

二、走进诗歌,充分感受诗情(20分钟)

1、自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重点理解:

(1) 万水千山只等闲。

(2) 五岭逶迤腾细浪,(引:哪个词表现了“长征难”?结合...

自己

体会谈。后读)

(3)乌蒙磅礴走泥丸。(对比:旗峰山高170米。乌蒙山海拔...

4500米结合自己的爬山经历体会,后读)

引:同学们,平时,我们跑几圈步,爬爬黄旗峰都觉得很累,像五岭这样绵延横亘的山,像乌蒙这样气势磅礴的山,红军走过了千

千万万,再加上敌军的围追堵截,那更是难上加难了!但红军——(引读??闲。)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吧。

(4)金沙水拍云崖暖,(讲故事,抓住“水拍、云崖、暖”说.

理解后读:

如此险要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巧妙地从 的

敌人的眼皮底下过去了,多么大快人心!谁来用朗读表达出这份胜利的喜悦?

(5)大渡桥横铁索寒。(回忆课文描述的内容:抓住“铁索、.

横”及当时的战斗场面描述,理解“寒”)

引:看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说什

么?

生谈体会后引读:当毛主席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心里久

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

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横跨在波浪翻滚的大渡河上,他写下了

——

他仿佛看到了:红军勇士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奋力前进,于

是他写下了——

他仿佛看到了: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攀着寒光闪闪

的铁索,迎着敌人的猛烈的炮火,浴血奋进,于是他写下了——

强度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是红军战士用生命铸就

的,冰凉的铁索上留下了战士们的热血,湍急的河水吞没了战士的身躯,但人们不会忘记牺牲在这里的英雄,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想到这里,主席写下了——

(6)同学们,巧渡也好,飞夺也好,征途中的万水,在红军看来都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所以主席向全世界宣告——(读“红军??闲”句)

(7)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水千山,红军当作泥丸和细浪踩在了脚下;千难万险,红军巧妙应对,英勇战胜,最后,他们来到了常年积雪、海拔4千多米的雪山,可红军没有退缩,读最后两句,找出写景和体现心情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引:为什么说“更喜”?为什么说“尽开颜”?带着这种胜利的喜悦读。

(8)情感升华

“红军不怕??闲”,这种豪情壮志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有人把主席的这首诗歌谱成了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放歌)边听边想象,看看自己会想起些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红军?(乐观,英勇、藐视敌人??)

(10)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内心的这种感受吧!

三、走出诗歌,总结梳理,整体关照,领悟写作手法,指导背诵。(3分钟)

1、长征历时368天,行程25000里,要把这一伟大壮举表现出来真不容易!可毛主席仅仅用8句诗歌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出来,真不简单!下面我们就再来分析一下,看看诗歌是怎样写的:

第一句总写“不怕”,第二句进一步说明不怕;三至六句列举长征途中的典型事件再现长征情形,具体说明“远征难”,和红军的“不怕”,表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两句表达自己和战士们胜利完成长征后的的欣喜激动心情,以及对红一、红四方面军胜利到来的期盼与信心。其中,中间四句两句两句相对,结构严谨。

2、下面我们就来依照这种思路背下这首诗。(生读背)(2)

3、抽背(2)

4、毛主席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首诗歌还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非常传神,全诗洋溢着豪迈的情感,读来令人振奋。毛主席还写了很多诗词,老师都很喜欢。谁还背过他的诗词?(有就指名背诵一首,没有就出示《清平乐·六盘山》)课后我们继续搜集。

四、拓展延伸,进一步理解红军及毛主席豪迈的气概,受到感染熏陶。

1、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

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结合本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战胜自然困难,勇于竞争)(2)

2、激发豪情。

(1)长征可以说是艰苦卓绝,可红军不怕,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呢?来自那种不惧怕任何困难的豪情,来自那种革命必胜的信心,来自为集体的目标勇于牺牲的精神,来自相互关心,为了战友甚至宁愿

舍弃自己生命的伟大的革命友谊??今天我们学了《长征》希望大家

向红军学习,积极战胜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下面我们就来根据自己的

情况,填填这句话,当作自己的长征宣言: 不怕 难, 只等闲。觉得难填的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如“困难像弹簧,你弱

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2)谁来读读自己的“长征宣言”,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豪情壮志?

(3)每个人对同桌大声读自己的宣言!

3、布置课后探究:

(1)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都举行了各种各样

的纪念活动,你认为长征为何值得纪念?我们又要纪念它什么呢?

(2)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做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3)搜集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到班里与老师同学交流。

4、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习目标,正像我们这个学期

的班级口号:“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我们的人生也像一次长征,

也会时常遇到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面对困难不退缩,我

们一定会不断取得成功!下课!(放歌曲《大会师》或《长征》)(1)

板书设计:(线条用红色,飘带样)

长 征

(乐观、英勇、豪迈) 毛泽东 红军 不怕

远征

(尽开颜)

岷山——

大渡桥

金沙江 乌蒙——泥丸

五 岭——细浪

万水千山 只等闲

【教学反思】

“平实、朴实、扎实”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潜心会文、情满课堂”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喜欢语文,获得发展”是我所教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这节课就是我在教学探索之路上的尝试。 诗歌教学既是热点又是难点,“热” 在于它有很大的时空跨度、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不少值得挖掘的东西,“难”在于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模式僵化、把握不准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力求有所突破:

一、 资源整合,刺激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情

“情”是诗歌的魂魄之所在,如何让学生悟出诗情是难点。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挂图、音效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 以读为本,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品味诗情

“三步阅读教学法”是我在教学中探索的“层次性阅读模式”的实施办法,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而这堂课的做法正体现了其精髓。

首先,读的目的、层次明确,由通读到精读直至品读、背读,学生由读得不流利到流利最后生发情感,这符合阅读规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

其次,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引读、范读、背读、齐读等等,整堂课书声朗朗。正应了崔峦老师说的那句话:没有朗朗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因为这样的课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

最后,本课的读是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出了诗韵、读出了诗情。“万丈高楼平地起”,正因为感悟的层次清晰、训练的策略得当,加上个人较好的语言功底,在学生的个性体验中,学生潜藏在心底的情感自然喷薄而出,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溢满课堂。

缺憾之处:1.因为容量较大, 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不够大,有些环节也不够扎实, 走了过场。

2.教师体现了个性风采,但主导作用有些过头,应留给学生更多揣摩、感悟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篇: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xx年到19xx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xx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xx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xx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xx年10月到19xx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26、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xx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xx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

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

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 )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

(3)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

(4)他读到(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观礼台上同时( )。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三、教学难点: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重点字词、句、段;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等。)生: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2。解毛主席的事迹3。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毛泽东,激情导入

1。(课前歌曲)同学们,伴着《东方红》的余韵,让我们继续走近毛泽东。谁能结合学过的课文、收集的资料,或者刚才的歌曲,谈一谈你对毛泽东的印象?

2。前段时间老师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段评论: 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 ——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

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他以深邃豁达的思想,敏锐高深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斗志改变了历史。那这样一位伟人,他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7课,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提示,明确学习步骤

1。老师结合课文前的连接语为大家拟定了一个阅读提示,谁愿意起来读读:(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用括号标出三份电报的内容,用横线画出接到电报后能表现毛主席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做简单批注。

2。按照提示进行自学。

(三)检查交流,了解文章大意

1。经过认真的自学,看这写词句都会读了吗?勋鉴 殉职 奔赴 尊重 踌躇 黯然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2。谁能用上一两个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3。知道这个诗句出自哪里吗?什么意思呢?主席借用这个诗句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呢?也就是在陆续接到三份电报后。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伴随这三份电报,主席的情感变化。

(四)结合第一份电报,了解心情之悲痛

1。出示第一份电报,快速浏览,有不懂的词语吗?这份电报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岸英殉职),这一信息对于主席来说是什么?(噩耗)

毛岸英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而毛泽东主席当时已年近六旬,亲人突逝,生离死别,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呀?人们都认为在人生的三大不幸中哀大莫过于老年丧子(板书: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如万箭穿心,使人撕心裂肺,此时的他会怎样呢?(4+5。1)谁愿意起来读一读?哪些句子令你深受感动呢?谁愿意谈一谈?

(1)痛苦,一口饭也不想吃;用吸烟摆脱痛苦。

(2)回忆儿子在时的美好时光,你们了解岸英吗?找到书上句子。(补充资料,毛岸英简介)19xx年,美国人把魔掌伸向了朝鲜,想消灭了朝鲜以后,进攻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派彭德怀带领岸英和几十万志愿军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主席多么希望岸英经过朝鲜战场上锻炼后回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啊,可是---- 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3)喃喃着,岸英已经牺牲了,毛主席像儿子活着的时候那样在叫着儿子的名字,好像能唤回儿子,他的心里一定在流泪。思儿心切才声声呼唤,心中无比悲痛,(板书:无比悲痛)

你知道还有哪些词语能形容这种心情呢?(肝肠寸断、痛彻肺腑、心如刀绞、悲痛欲绝、茶饭不思、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任凭我们用怎样的词语也形容不出这丧子之痛有多深,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这种痛读出来。

(五)结合二三份电报,感受凡人情怀与伟人胸怀

1。人死不能复生,沉浸在悲痛中的毛泽东主席又要面对怎样的抉择?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两份电文稿。(课件)

2。面对这两份截然不同的电文稿,主席又是怎么想的呢?(出示7段)指读

3。哪些句子令你感受深刻,能交流一下吗?

(1)生不能相送,死后想见最后一面,人之常情呀,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凡人情怀。(板书:凡人情怀)

(2)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伟人胸怀)

4。身为父亲的毛泽东,身为主席的毛泽东内心定是波澜起伏,下面我们分组朗读这一段话,这两排的同学

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体会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这两排同学你们从一个伟人的角度来体会毛泽东的内心世界,老师来为你们播报电文稿。

5。“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主席的诗句。为了革命,主席先后有六位亲人为国捐躯,(播放课件)他们是毛泽东的妻子、大弟、二弟、堂妹、侄子、长子,让我们深情地注视着他们的名字,对毛泽东主席及他的家人致以我们最深的敬意。想想啊,哪一位亲人的离去不让他无比痛心?可是,一次次,他都挺过来了。年近花甲,面对这丧子之痛,面对安葬问题,他矛盾着,悲伤着,所以,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有何反应呢?(指读8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6。还从哪些语句看出主席的心痛与做出抉择的艰难?(第二天,泪水打湿枕巾)他毕竟是一位父亲啊!一直想了一个晚上,痛苦了一个晚上,才写下了电文。

7。最终,主席作出了怎样的批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主席为什么要借用这句诗呢?(一是回复电报,表明葬在哪,(板书:葬身异国)二是结合“忠骨”表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最高评价,一位领袖对一个烈士的最高奖赏)

谁能读出主席对儿子高度的赞扬及心中的悲痛?

同学们,你想过吗?这样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子、儿子从此天上人间,阴阳两隔,)主席辗转了一个晚上,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你有何感受?(伟大,不搞特殊,尊重朝鲜人民意愿)(板书:伟人胸怀)我们怎能不为毛泽东伟人的胸怀而肃然起敬?大家齐读

(六)回读重点语句,感悟写作手法,并进行运用。

1。课文学到这,老师相信,你的内心一定也和老师一样充溢着感动,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主席的形象写的如此生动?是啊,描写人物时,只要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就会活灵活现的刻画出人物形象。想不想试试?

2。看文章最后一个段落,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样一个巨人,竟然能以泪水打湿枕巾,他都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呢?拿起你的笔,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吧!

3。交流

(七)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笔下的主席,首先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他又不同于普通的父亲,在可以不让儿子上战场时,让儿子去了;在可以破格将儿子的遗体送回国时,却选择了放弃!为了和人民保持一致,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他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送给了最最亲爱的儿子!这是一份怎样的胸襟?这是一个怎样的伟人?你想对主席说点什么呢?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毛主席,我们爱您!!”

(八)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将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

3。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手抄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九)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闻噩耗──悲痛 常人情怀

做抉择──艰难

写批示──忍痛 伟人胸怀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群众送茶水等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了解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二)分清课文内容详写和略写的地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二)分清课文内容详写和略写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毛主席是谁吗?他就是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领袖,有一首歌叫

《东方红》,唱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它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完。这篇课文,讲的就是19xx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边说边板书:毛主席在花山)。

(二)提出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用本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独立阅读课文,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上阅读课的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有关情况。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不要有过多的讲解。但对于本课的个别问题,还要予以指导。

(三)指导学习步骤: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3.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段落大意。

4.带着课后问题,精读课文,思考答案。

(四)学生按学习步骤自学。

前20分钟独立学习,然后用10分钟时间安排两人一组讨论。这3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巡视教室,发现个别问题,予以解决。

(五)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你解决了哪些生字、新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大家汇报字、词学习情况。(春夏之交:春季将去、夏季将来的时候,即暮春将去,初夏即来之时。)夜以继日:晚上接着白天,日夜不停。也作“日以继夜”。操劳: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干扰:扰乱。诚恳:真挚恳切。簸箕:用来簸粮食或撮垃圾等的一种器具,用竹蔑、柳条、铁皮等制成。吱吱扭扭:象声词。为难:(1)感到难以应付。

(2)作对或刁难。本文取前一义项。拘束:(1)对人的语言行动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2)过分约束自己而显得不自然。本文取后一义项。旮旯:角落,偏僻的地方。在行:内行,对某事富有经验。苕帚:扫地、扫炕、扫东西的用具。

糁儿:谷类等磨成的碎粒。

端详:(1)仔细察看事情的前后经过。2)庄重安隐。本文取前一义项。)

2.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思想?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3件事。

第一件事是毛主席在花山时不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乡亲们的正常生活,叫警卫员将集中到村里另外一台碾子上碾米的乡亲们请到自己屋外的碾子上碾米。

第二件事是毛主席将一直舍不得喝的茶叶拿出来,让警卫员沏给碾米的乡亲们喝。第三件事是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推碾子碾米。

中心思想是:表现了毛主席时刻关心人民生活,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伟大精神和作风。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3.你画了哪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1)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毛主席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正面表明了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反映了他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二是进一步从反面来说,说明如果照警卫员那样的做法,会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到毛主席时时处处都在注意观察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时时处处都在关心和爱护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伟大领袖体察民情,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

2)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主席精辟地阐明了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鱼水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支持着革命,革命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就不会成功。而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关心、爱护人民群众,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同时,也表现出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来都将自己看作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大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4.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课文对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到自己屋外的碾台上碾米,毛主席要警卫员将自己舍不得喝的茶叶沏给乡亲们喝这两件事情写得比较详细;而对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碾米这一件事和对毛主席为什么住进了“花山”这个村子,他住的农舍是怎样的情形,他是怎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的这些内容,有的不写,

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写得比较简略。

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原因是,前面两部分的内容能够鲜明、集中、突出地表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重点去写,写得较为详细;而后面两个方面的内容,跟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或很远,所以简略去写,或者一笔带过。)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意评议其对与错,它关系到本单元作文的写作,对于今后写作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六)老师讲评。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表扬知识掌握较全面、准确的同学,给没掌握详略得当这一写法的同学归纳分析原因,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进的办法和措施,帮助这些学生固强补弱,不断进步。

附: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c.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全班交流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

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

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有关毛追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教学过程

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谈话导人。

a.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 b.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

◆小组交流。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

◆全班交流。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请同学评一评描写得怎样。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

◆朗读《卜算子咏梅》,要读得准确、有韵味。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

◆交流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阅读成语故事

◆阅读成语故事,说说对祁黄羊的印象。

◆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更多相关推荐:
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禾阳完小文学灿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汪朝霞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一七律长征gt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这个单元主题为毛泽东第一篇课文便是毛泽东的诗词代表作之一七律长征这首诗这首诗用词凝练对仗工整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

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

毛主席七律长征

毛主席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解释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是毛主席非常有名的一首...

一、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能正确书写2掌握全诗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3联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及其他作品更加了解作者毛泽东学习重点1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饱含的深情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

七律长征——鞍子山王颖

七律长征——鞍子山王颖,内容附图。

《七律长征》反思

七律长征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为了让...

《七律·长征》二教反思

七律长征二教反思七律长征二教反思忐忑此次百千万培训我的任务是上高年级的课临近期末能上的也只有最后一个单元的课了我选择了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但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

七律长征反思(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