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时间:2024.3.31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第一节教育反思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育反思的概念

“教育反思”概而言之,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换言之,反思即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顿,还包括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 , 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方法。

教育反思通常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应当说,教育反思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它不仅指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它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句话,可以指对所有教学行动的回忆、思考、分析、检讨和评价。教学反思的重点在“思”,既然是“思”,就得有“思路”。教学反思应当如何去拓展思路,这正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时感到为难和困惑的地方。

二、教育反思的特点

教育反思是教师基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教育反思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还可视为一种写作的文体,它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评判活动记录下来,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也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科研范式,相对有关教育行为来看,它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一)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

教师进行教育反思既是一种学校本位的研修途径,更是一种教师本位的教学研究,其研究内容指向研究者自身的生活史。教师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困惑和不解,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和完善,继而将之重新付诸行动。与其他科研方式相比,教育反思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性为基础。正因为这一特点,教育反思可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可以在教师群体中广泛推广。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遇到的大量教育教学事件,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源源不断的素材。由于教育反思的对象是教师亲历亲为的事件,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进行一种事实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的研究,因而不会出现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师“失语”或“模仿”的现象;教师有自己能捕捉到的真实的教育科研课题,不会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某些硬性指标而不得不为之的现象。他们可以从自己的亲身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灵感,以某一堂课、某一单元的教学或教育中的某一偶发事件,甚至以自己与学生的某一次对话作为教育反思对象,也可以以学生一个学期、数年的成长史或以教师本人的成长历程为研究对象,用敏锐的眼光去探索这些外显行为本身,以及行为背后的观念或价值,从而促进教师本人快速成长。

(二)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师行动意义为目的

教育反思是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以自己为研究工具,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一种研究范式。它所追求的是对教师行动意义的探索,强调“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在进行教育反思时,教师并不是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而是以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身份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做的是自己的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反思把行动与研究和谐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出行动研究的“通过教育”研究教育的特性。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动力来自于对高效、优质教育的追求,来自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为了发现或贡献原理性的知识和体系。

(三)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称得上科学的教育理论,必定有其实践的价值,能够转化成为学校管理的方法与技术、教师教学的方式与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与能力的实践状态和操作体系。但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理论似乎并未发生过多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阻隔或脱节的现象,通畅的渠道尚未形成。一方面,有些理论工作者热衷于在象牙塔内制造新的理论与模式;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在工作中较多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较少思考课堂教育教学事件背后的原因,对教育理论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缺乏认真思考。因为,在他们看来,理论是他人创建的,是高高在上、远离实践的“阳春白雪”,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用或用不上的。正因如此,一线教师普遍存在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现在,提倡教师的教育反思,就是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教师在实践中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自觉实践行为。因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是一种为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而进行的反省、思考和探索,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即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自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出发,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将普遍性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论,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改进和提高。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写反思日记, 85 %的教师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能够深入思考教学中的理论问题,使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理论水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促

使自己形成一种大教育观,站在理论的层面去看待教学活动,从而跳出了‘小我’,着眼‘大我’,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第二篇: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1、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为什么教育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

答: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 + 反思 = 成长”。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

(1)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有些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2)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教师作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这种状况不仅阻碍新课程的推进,而且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

(3)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教育反思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因此,教育反思特别是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你的学科教学实践,说明教育反思应当从何处入手?如何反思? 答:“教育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那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教学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形式主义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3、写一篇关于你的学科教学方面的反思或学生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大家分享。

答:我在执教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时,主要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指导:

1.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2.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4.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

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教后反思:

本课简洁、明晰,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诗歌这种体裁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在朗读中整体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在朗读中享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这一步步,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完成的。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老师只起引路、搭桥、鼓励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反思的活动,也体现了新课程密切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思维的特点。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案例

1、什么是教育案例?它与教育反思有何区别?

答: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而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2、研读教材案例“寻找数学复习课的新与乐” (第53页),与教育案例的的概念对照,你认为它符合教育案例应具备的特征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我认为它符合教育案例应具备的特征.因为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只有优化案例的结构,才能增强案例的可读性和整体水平。教育案例必须基于真实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实践 , 要撰写一篇好的教育案例,在结构上必须有比较完整的设计。教育案例的基本结构要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选材的范围2、选材的方法3、选材的步骤。对于教育案例,我们的学会更加有目的地审视自己。必须注意的是:( 1 )书写关于一个重要事件的案例并不等同于观看录像带。撰写案例,并不仅仅是“倒带”,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2 )案例对于作者来讲也不是一个宣泄自己情感的工具。它是一个基本的理解自我的工具,它给我们一个安全表达那些感觉的出口。它帮助我们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 3 )案例并非是一个作家才能写,它不是一篇散文或要评定等级的考卷。它是一种对已发生事件记录的形式,只要在那件事中你是一个关键的扮演者,或者你在电话上或餐桌旁谈论它,那么你就可以写案例。( 4 )关于案例学习。一个案例是否影响到教学实践,并不是由案例本身所决定的。它依赖于案例使用者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的程度,是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洞察力的。尽管如此,如果学习者掌握了一些分析研究案例的方法,那么收获就会达到最大值。

3、写一篇与你的学科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答:我教的是七年级语文,这里举《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xx年1月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教材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

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课后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新课

a.作者简介。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质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五、拓展

练笔: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下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教学感悟】

《风筝》一文,意蕴丰富,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使读者面对同样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以人为本。教学中拟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合作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1、研讨型论文与经验性论文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答: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经验型论文是指论文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在某项专业工作或综合性工作取得成功经验总结,包括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工作方案、具体措施、工作效果、推广应用、有待改进提高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前者指的是研究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性东西,而后者只的是由自己或别人的经验所得的东西,也就是论文的出发点不同。

2、调查报告与叙事研究报告有何不同?

答:(一)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

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 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2 导言,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代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主旨,引起关注。3 主体,这是调查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或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4 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5 结论,归纳结论,即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6 参考资料,即在写调查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负责,并给读者提供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

(二)叙事研究报告。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

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 1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 )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 )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 )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同样也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而这些样式是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是和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是和一系列鲜明的有情节的事件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教师的心路历程,提升的是教师的相关经验。这种非常鲜活、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属于教师,正像学术论文这种文体属于专业研究者一样。专业研究者长于用专业词汇表情达意,而我们的叙事、案例、日志、反思,恰恰是那些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这种语言类型属于实践第一线的老师们。这正是教师们寻找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正在形成他们自己独到的研究文体,随着教育叙事研究被广泛重视后,也将成为流行和被承认的一种论文,即叙事研究报告。

3、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际,写一篇叙事研究报告,与大家分享。

答:我带初中语文,我曾写过一个教育叙事的文章:“如何上好语文自主阅读课”。 自主阅读课即课外阅读指导课,它以专门的课时指导、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完成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自主阅读是一种不随意的阅读,它对学生的阅读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是一种随意的阅读,或者说是功利的阅读,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和要求的阅读,是一种极力要和教师的思想靠近,或者说是迎合教师思想的阅读,这种阅读是不自由的,是和学生的心灵有距离的。而不随意的阅读则是一种自由状态下的阅读,它并没有非常清晰的目的,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是非功利的、情绪化的阅读,在或者平静或者激动的阅读状态下,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情感心灵都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可谓“润物细无声”。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过精彩的描述:“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用形象的话来说,是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不随意识记是特别积极的??”

阅读是自由的梦,阅读是心灵的远游,阅读是人生的探询。

??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五月进入复习阶段,针对于小学数学复习面广量大,内容较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又极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特点,“步步反馈,逐层提高”复习法是一种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复习教学,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可…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与总结

20xx—20xx学年度教学反思与总结张梅红一个新的学年转瞬即逝。在本学年里,由于自己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因此,圆满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成绩突出,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小学教师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

小学教师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这一年来在校领导的带领和各位老师的配合下我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下面我把本年度的工作做简要的反思并对下一学年的工作做如下设想一本年来工作基本情...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阜南五小锁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

小学新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新教师教学反思小学新教师教学反思一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反思这一学期将要过去可以说既紧张忙碌又收获颇多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反思总体看来我热爱并能认真干好本职工作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积极转变思想探索改进课堂教学...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知道我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当我第一次迈上三尺讲台面对那张张可爱脸的一刻起我就明确了肩上的责任与义务认识到了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光荣与崇高二十三年的教师生涯...

小学教师反思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教师反思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主讲人刘爱虹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影响着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教师反思逐渐成为师资培训教师教育改革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教师反思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教师反思的对象是教师...

小学教师年度个人总结

小学教师年度个人总结一思想政治方面我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业务学习遵守工作纪律团结同事热心帮助同学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工作踏实关爱学生有奉献精神二教学方面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同事和教研组领导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应把我的几个问题

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应把我的几个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一名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足见反思的重要性由于教授具体从事的教学岗位教学情景各不相同教学反思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但...

龙山中心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记录表2

龙山中心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记录表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摘要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是教师具备初步研究能力的体现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动因本文通过对教学反思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若干建...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反思(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