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时间:2024.5.8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理解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5、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萌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重点】

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习策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内容。

【授课时数】

五课时

《静女》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学习时间】

二课时

第一、二课时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 西周初期 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它是我国 现实 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 《诗》 或 《诗三百》 ,到 西汉 ,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 四 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重章叠句 、 反复吟唱 。(结合《诗经·蒹葭》)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二、字词梳理:

①注音。(在文中标注)

姝(shū) 俟(sì) 见 (xiàn) 踟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 “爱”通“薆”:隐藏 、 “见”通“现”:出现

自牧归荑 “归”通“馈”:馈赠

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 、 “女”通“汝”:你的

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

③解词。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形容词词头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音节助词,无意义 姝:美丽 俟:等候 城隅:城上的角楼 踯躅: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娈:美好 贻:赠送

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怿:喜爱 洵:的确,确实

[我的疑惑]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一、读一读: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1、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情感。

2、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3、熟读成诵。

二、议一议:

1、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明确:

第一章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第二章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第三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2、找出描写静女的词语,再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静女是个什么样的姑娘。

抒情主人公(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感是怎样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明确:

①静女的形象分析

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

②男子的形象分析

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

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

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

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第 3 页 共 15 页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C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4、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 以解释。

【资料补充】

1、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赋、比、兴三种手法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敷:陈述、铺陈)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2、《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是出自《诗经》的一首爱情诗歌,轻松活泼,因此在设计此节课时,我就打算以它为跳板,在初中学习过的《蒹葭》和《关雎》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诗经》有更深入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

整体思路是由点带面、由古及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在设计教案时,增加了一个学生展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课下主动搜集资料,获得对《诗经》的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风、雅、颂、赋、比、兴”的抽象认识上。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学习,布置的任务很快完成,在正式上课之前,他们就分别将《采葛》、《子衿》、《桃夭》、《君子于役》、《木瓜》交了上来,组长将诗歌的读、译、赏析布置下去。但在上课时,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三组,其它两组没来得及展示。由于展示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欣赏歌曲《童话》的环节被省去了。如果再讲时,课堂上可以只展示最有代表性的《采葛》和《子衿》,由此就可以归纳出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又避免了课堂上冗长的展示,节约了时间。

在上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静女》的翻译就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的。但在学生展示完以后,我在归纳总结时,没有强调“俟我于城隅”这一特殊句式,导致有的学生对谁在等谁产生了疑问。在“深入理解诗歌”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但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归纳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学生当堂背诵,通过检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背诵,这是最大的收获。如果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诗歌默写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反思下来,这一节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是收获很大。今后,我会在这条路上更多地磨炼自己.

《静女》学生存在的疑惑及解决办法: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些理解不了。原因是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再次,由于课堂容量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对于课前预习不能放任自流 ,应该有的放矢地指导和落实。

《氓》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2、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3、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4、熟练背诵全诗。

【学习时间】

三课时

第三、四、五课时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基础梳理】

一、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氓(méng)之蚩蚩(chīchī) 将子无怒(qiāng) ....

匪我愆期(qiān) 乘彼垝垣(guǐ yuán) ...

载笑载言(zài) 尔卜尔筮(shì) 体无咎言(jiù) ...

以我贿迁(huì) 无与士耽(dān) 自我徂尔(cú ) ...

淇水汤汤(qí shāng) 渐(jiān)车帏裳(cháng) ....

咥其笑矣(xì) 隰则有泮(xí pàn) ..

二、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理解全诗: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匪__通 非 (不是)

②将子无怒; 无 通_勿_ (不要)

③于嗟鸠兮:_于___通_吁_(唉)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④犹可说兮:说 通 脱(解脱,脱身)

⑤隰则有泮:_泮 _ 通_畔_(边岸)

2.重要字词解释。

氓:那个人 来即我谋:就 ..

至于顿丘:直送到 将子无怒:愿、请 ...

秋以为期:把……作为 以我贿迁:财物 ...

无与士耽:沉溺 女也不爽:过错 ..

靡室劳矣:无、没有 言既遂矣:助词、没实在意义 ..

静言思之:助词、没实在意义 总角之宴:快乐 ..

[我的疑惑]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始于疑]将预习课中生成的问题,归类整理。

一、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事完整。

二、诗歌内容学习。

(一)学习“恋爱”部分(第一、二章)

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我”(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传统,痴情

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一开始很温柔,后来发现男主角的真实面貌则表现出刚毅勇敢的一面——决然与男子分手,从顺服走向了反抗。

氓:忠厚老实,急躁,热情,向往,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表里不一

(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氓”从“蚩蚩”到“暴矣”,这种婚前婚后明显的态度变化,暴露出他卑劣的人格。)

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集体朗读这部分。

(二)、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1、学生朗读后,思考: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第三章的作用,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3、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清醒刚强。

2、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三、技巧鉴赏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②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二三其德”,婚前婚后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2、赋、比、兴手法: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三章,诗人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同时也是兴。诗人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从而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感受。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四、小结课文

1、完成本文结构图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2、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蚩蚩(氓之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匪(匪来贸丝) 通“非”,不是

于(于嗟鸠兮) 通“吁”,叹词,表感慨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无(将子无怒) 通“毋”,不要

说(犹可说也) 通“脱”,解脱

泮(隰则有泮) 通“畔”,边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 今义:流氓,读音:“máng” 至于:古义:到;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耽: 古义:沉溺; 今义:耽误。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眼泪; 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 古义:财物; 今义:用财物贿赂。

宴: 古义:快乐; 今义:宴会。

三岁:古义:多年; 今义:指年龄

爽: 古义:差错 今义:爽快、愉悦

(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 夙/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指不专一,经常改变

三岁食贫:贫,形容词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判断句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一、积累运用

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mánɡ) 静女其姝(shū) 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ɡuǐ) 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答案:a(“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 夙兴夜寐 嗜草 乘彼垝垣

b.糜室劳矣 矛戟 彤管 踟蹰

c.自我徂尔 有炜 洵美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桑葚 涉骐 晏晏帏裳

答案:c(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答案:b(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答案:c(a、b两项是“比”的手法,d项是双关的手法。)

5.《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 诗三百 305 诗歌总集 风、雅、颂 赋、比、兴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氓》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6.从《氓》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答案:(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2)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可信。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答案:纯真热情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___________,流露出来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绝而不留恋。

答案:男女是不平等的 悔恨多于哀伤

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答案:清醒、刚烈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于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11、诗歌第一句写秋风这一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以秋风“起兴”写羁愁乡思。使读者联想出一幅“秋风凄紧,北雁南飞,落木纷纷,花草凋零,万象肃杀”的萧瑟秋景图,有力地烘托出了异乡游子孤独凄恻的情怀。

12、简要分析本诗中的人物形象。

漂泊异乡对家人无限思念的游子形象。“洛阳城里”“秋风“起,烘托思念;作“意万重”的“家书”表达思念;“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强化思念。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氓》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 “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

《氓》学生存在的疑惑及解决办法:

学生在机械朗读中会发现自己只是模模糊糊地懂得一点,还有一些词句说不出是什么意思,上下句也贯穿不起来。这时教师便应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的朗读便会有了层次感,可

年级:高一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胡丽薇 审核人:张瑞玲 使用人:郑莹 上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日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5课时 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这就进入理解朗读了。

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已开始活动,但活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象”还不够鲜明。为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由于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更多相关推荐:
学案教学总结[1]

学案教学总结郭万生学案教学在我校开展近一学期以来其利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感受颇深我始终坚持着使用学案教学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体验与参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互助及自主学习的...

教学案改革年度总结

八年级数学组教学案改革年度总结各位领导你们好在各位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王校长的直接领导指挥指点参与下我们八年级数学组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案的改革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摸索和探讨教学案的改革已见成效现将这一年改革过程向领...

学案导学总结

我对学案导学的认识李艳霞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个人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什么是学案导学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

学案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高垴庄中心学校学案教学改革工作总结本学期我们高垴庄中心学校全面贯彻郊区教育局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教研室关于推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转观念重课堂抓落实求实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地开展学案导...

导学案和教学案设计要求

导学案和教学案设计要求一导学案各板块的内容要求学习目标表述要明确具体可测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及表现程度不能缺学习目标依据本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学习重难点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具体学情等因素统筹兼顾分别...

“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实践总结

学为中心教为主导课堂改革学洋思区域整体提升学太谷转观念推改革提质量促发展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总结单位红寺乡教委文寺小学姓名何彦学日期20xx年12月12日16转观念推改革提质量促发展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李君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要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新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

浅谈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法

浅谈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法英语新课程标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也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课...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教改课题阶段性总结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教改课题阶段性总结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数学组苏同安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

第1章 复习与小结(教学案)

第1章复习与小结教学目标1复习本章所学的主要内容2进一步掌握各个知识点在数学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弄清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充要条件的含义学会逻辑联结词的用法会用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描述数学命题会写出有关命题的否定教学...

集合内容的小结与复习教学案

第一章集合内容的小结与复习第一课时上饶中学付群跃手机号189xxxxxxxx教学目标总结归纳出集合的有关知识能理解集合所表示的含义能运用集合的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有关集合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探究和...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总结学案

必修一重点总结一第一单元重点108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108单元大题解析第一课1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各三点分封制的作用加...

导学案教学案总结(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