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7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第二学段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缩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两组照片:第一组三张照片:(1)小军的一张生活照片;(2)把小军照片按2:1放大后的照片;(3)把小军照片的长按2:1放大,宽不变,变化后的照片。第二组三张照片:(1)向日葵照片;(2)把向日葵照片按1:2缩小后的照片;(2)把向日葵照片的长按1:2缩小,宽不变,变化后的照片。请学生欣赏照片,初步建立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象。同时通过师生对话活动创设了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例1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第一幅长方形画”“第二幅长方形画”分别改为“原来的(绿色长方形”“变化后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写比的规定。虽然.例1的大、小两个

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数据,让学生思考也能很快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的是: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只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获取新知。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2教学我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题前作了提示,提示学生明确做题步骤,关注图形布局;做题后作了必要的总结,揭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实现了目两个的:1、学生能在网格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2、通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三个图形两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两个相反的过程。

三、拓展练习,形成能力。

等腰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把这些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必须考虑的方面:等腰三角形要考虑底边和高;圆只需考虑半径;平行四边形则要考虑底、高和角三个方面。1:3、2:1、1:4三个比既有放大也有缩小,在选择比时学生必须考虑如放大这个图形能不能在网格中画下;如缩小好不好画这些因素,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正确操作。

另外本节课内容较多,特别是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


第二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2009、3)

上会中心小学 吴柏梅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今天的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要正视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的福娃图片,问学生可爱不可爱?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图片(B、只放大长、C、只放大宽、D、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现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图形B、C变形比较严重,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笑声,一致认为D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D比较好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二、要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D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D变为图形A”。然后引导反思:“你觉得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什么比较难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1、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2、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3、要说清楚是按怎样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只要先算出对应边的比,再看看是放大还是缩小,将前项或后项调整一下就行了??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按什么比放大或缩小有了深刻的理解。后续学习中比例尺不也是这样理解的吗?

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用课件上,感觉到师生间的互动性很强。在开始部分,课件出示一幅长城图,但很小,学生看不清,学生要求放大,我用鼠标把照片拉大,在这种放大与缩小的情况下,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个长方形幅图相比较,他们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快的发现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用电子笔直接在白板上放大和缩下长方形,学生感觉很奇妙,不再是以前在课件中设置的一种情况,现在任意拖动,任意变化,更加真实。教学到根据一定的比画出原来图形的放大图或者缩小图时,让学生直接拿了电子笔到白板上去画,学生清楚地看出画图地过程,更容易发现学生中地一些问题,这部分学生很感兴趣,有了电子笔,教师也不需要握着鼠标不放,更不需要花很多地时间在制作课件上了,因为上课可以直接在白板上用电子笔操作,随机性强,学生说到哪就点到哪。最后欣赏现实生活中得缩小图和放大图,我采用白板中得链接得方法,边讲电子笔边点击链接,我觉得白板的教学使得课堂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师生间得交互性更强。但由于白板、电子笔我们和学生才刚接触,所以上课学生上来用电子笔画图时,使用不熟练,浪费了一点 时间。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在前几天拍摄了几张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课件出示)

A、(长城缩小图)看得出拍的是哪个地方吗?(大小看不清)怎么办?(鼠标拖动放大)这两张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B、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课件)

说出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教师利用白板上的尺,先量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根据给出的条件把长方形放大。

接着小组讨论,汇报两幅画之间的关系。

总结学生的发现(课件出示书中的2句话)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按2:1的比放大)

继续观察:2个长方形大小、形状上有什么变化?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追问:这里的2:1,表示什么意思?比的前项指什么?后项呢?可不可以继续放大?可以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学生回答)

观察一下这些比的比值,有什么发现?(比1大)

认识图形的缩小(课件出示)学生根据出示的问题,说出1:2的意思。回答题中的所出示的问题。教师用鼠标拖动长方形,使它缩小,用白板中的尺量。让学生再观察,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变化?

2、讨论辨析出示课件(天安门图)问:哪些图属于我们今天学习的放大与缩小,哪些图不是?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明理由。

由于有两副图看不清楚,用白板中的工具尺和学生一起量放大图、缩小图的长和宽,讨论与原来图长、宽的关系。

3、小结新知:怎样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进行小结:在对应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上来再白板上操作。其余学生画在书上。

观察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2、试一试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做的快的同学在白板上画。

问: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动手量一量。

学生量书上的图,教师在白板上的图上量。

3、练一练

课件出示,学生动手完成,指名学生在白板上画,并讲解自己的想法。

4、练习九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可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汇报时由学生在白板上边做边讲。

5、补充填充题。(请学生上来在白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思考。)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 )发生了变化,( )不变。

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 )发生了变化,( )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

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

6、你知道吗?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

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图片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图片,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四)全课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吗?想一想,在把一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后,图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板书:位置 形状 大小

总结:图形在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中,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与大小

没有变化。

2.拖动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图形是怎样变化的?

强调: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学生说出变大也可以) 拖动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缩小。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图形又是怎样变化的?

强调: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学生说出缩小也可以)

3.师:你能说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吗?

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有的是将平面图形放大与缩小,有的是将立体图形放大与缩小。那么数学中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要研究图形的放大,怎样考察?你需要知道什么? 出示数据:第一幅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第二幅长方形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随学生的表述,教师给予评价与引导。(倍数、分数、再到比) 板书:2:1

师:你能用2:1说说图中的变化吗?

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

理解:对应边 2:1 的前后项各表示什么?

小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师: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3:1,4:1,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放大都可以)

师:你怎么看出它是放大的呢?

(3)师:若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的对应边的比是1:2,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出对应边的长度,或是判定缩小都可以)

师:你怎么看出它是缩小的呢?

那么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学例2

(1)教师呈现例题

学生读题,师:在将图形放大之前,你应该做什么准备?(尺子、数出原图中长和宽各是多少格)

学生按要求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师:你能确定你画的图形是按正确的比来放大(缩小)的吗? 师:观察上面的3 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强调: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3.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师:你是怎样画的?(确定放大或缩小后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度) 师:量一量,三角形任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师:你的测量与计算能证明什么?(对应边的长都是2:1)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按要求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师:你是怎样确定缩小后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的?

2、练习九第1题

图中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图形是1号缩小后的图形,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汇报。

小结: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注意什么?(所有对应边都要同时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

3、练习九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同桌互相检查。

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所学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特点吗?(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形状不变,对应边的长度发生变化,图形的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的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形状:不变 大小:变了

长 宽

第一幅: 8厘米 5厘米。 第二幅: 16厘米 10厘米。 对应边的比是2:1,

对应边的比是1:2,

放大 缩小 1 1 比值大于 比值小于

更多相关推荐: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概说第一课时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小小的船是一篇韵文课文的语言优美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美丽奇妙的夜景图教学时注重识字学习课文则以读为本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入情入境地感受...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靖口镇中心小学董媛我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以说说读读唱唱演演画画为这节课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坐上月亮船面对美丽的星空自由想象自由表演自由体验自由...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2个偏旁舟门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郑永桂我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以说说读读唱唱演演画画为这节课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坐上月亮船面对美丽的星空自由想象自由表演自由体验自由诵读整堂课孩...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语文小小的船一课觉得收获挺多的现作反思如下一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呢在本课的教学...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王会平小小的船属小学语文第一册看拼音读课文识字第二阶段的第7课本课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这首诗描述的是在晴朗的夜晚一位小朋友仰望一弯明月所看到的情景展现了孩子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古蔺镇第二小学邓太利我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以说说读读唱唱主要线索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坐上月亮船面对美丽的星空自由想象自由体验自由诵读一创设情景自由想像布...

一年级语文7小小的船教案及反思

7小小的船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船两尖看见闪星认识新笔画横折弯认识舟字旁目字底和小字头说出它们的名称学会书写理解月儿两头看见星星弯弯闪闪蓝蓝等词语会用我看见例说句子2会朗读和背诵课文3初步学会想象初步培养观...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小的船》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小的船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lt嫦娥奔月gt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前双井镇中心小学吕娜非常荣幸在学校开展的校校公开课人人公开课天天公开课活动中做了一节公开课上完小小的船这一课后我仔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颍上县第一希望小学王婧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学习偏旁门舟有感情地流利朗读课文2看图观察能力及想象力的进一步训练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