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林校长的教育方式中反思中国当代的教育

时间:2024.4.21

从小林校长的教育方式中反思中国当代的教育

摘要:研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的教育方式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并与中国当代的教育方式作对比,由此反思中国的当代教育,探讨小林校长的教育方式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并提出个人的理解和建议。

关键词:教育方式 《窗边的小豆豆》 小林校长 中国当代教育 《窗边的小豆豆》是黑柳彻子最出名的代表作,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小林校长经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小林校长的独特的教育方式给予了巴学园的孩子一个轻松愉快成长环境,不仅使不少孩子有了一颗善良的心,而且对不少孩子以后的成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林校长曾在成蹊小学担任过音乐教师,成蹊小学的创立者中村春二先生的尊重孩子个性和倡导自由教育的教育方针,给了小林先生很大的影响,他成立巴学园后在校内实行的也一直是自由教育。此外,小林院长早年曾受资助到欧洲考察教育情况,学习教育学。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成为小林院长的独特而又创新的教育方式的珍贵养分,而小

林校长独特的教育方式主要是: 在孩子心中树立平等观念,认真地聆听孩子的想法,充分鼓励孩子,把大自然融入到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创造力。

(一)在孩子心中树立平等观念

小林校长想创造的是一个平等,没有歧视,充满关爱的校园。巴学园中有身体上残疾的孩子,为了防止他们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消除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的自卑,小林校长要求每个孩子在游泳池中赤裸着身体游泳。校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的。” 身体上有残障的高桥君成年后回忆:“在游泳池中赤裸着身体游泳的时候,一开始非常害羞,但是一件一件往下脱衣服的时候,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害羞心理也一层一层地脱落了。这样出现在别人面前,也不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的了。”当正常的孩子看过有缺陷的孩子的身体后,就会慢慢感到习惯,往后便不会因觉得缺憾的孩子的身体与自己不一样而产生歧视意识。无形中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一种平等的观念。小林校长要求所有巴学园的孩子都参加学校的运动赛,运动赛的很多项目都是专门照顾身体上有残疾的孩子,让他们也能赢得比赛,这给了残疾孩子极大的鼓励,此外,还能让孩子们知道,无论是正常还是身体有缺陷的孩子都能和大家做一样的事情,大家都是平等的。 反思当代的中国,有两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其一是身体健全的孩子与有缺陷的孩子被区分为两个群体,健全的孩子由于过少接触身体残障的孩子,更会感受到身体残障孩子的与自己的不同,从而产生一种排异心理。同样地,残障孩子也会因缺少与健全孩子的接触而愈发感

受到固有的自卑感。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孩子都是世间最美的天使,我们要做不应是人为的把他们区分开来,而是增加这两种孩子的接触,从小树立孩子们的平等观念。

其二是不少学校会在同一个年级按照成绩来分出重点班和普通班,重点班的学生得到的更多是老师的偏爱,而很多普通班的学生往往会被忽略并丧失对学习的热情。从中国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的教育体系来看,培养学生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能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似乎在强制形成某种人群的差异,在人群中产生高低分化。仅仅按照成绩来区分学生的聪明与否未免有失公平,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这样不仅树立学生心中的平等观念,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把大自然融入到教学当中

小林校长热爱大自然,他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他说过:“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他要求孩子们的午餐“海里的味道和山里的味道”,可以纠正孩子偏食的习惯,也可以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喜爱。带着孩子们到野外散步,去野炊,露营,让农民亲自教学生种庄稼,品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并能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

反思中国的当代教育,我们上课的地点基本上在学校,校园生活较为单调。很多时候学生唯一离开学校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春游和秋游也因安全问题而被取消,更不要说到野外学习,野炊,露营,泡温

泉。我们在课本上学习大自然的风光何其美妙,可是我们成天面对的是钢筋混凝土,所谓的美妙风光似乎变成了一纸空谈。

其实在中国当代教育中,我们可大胆地广泛推广小林校长的将自然融入到教学当中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保留他们那种自然的性格,也恰恰很符合当今我国所推崇的“和谐”理念,同时是为传统僵化的教育提供的一贴良药。

(三)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充分鼓励孩子

书名中的窗边其实指的就是“窗边族”,意指在社会上被人冷落的人,而豆豆因为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而被认为以前的学校老师认为的淘气的学生,并被退学。然而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愿意引导,倾听豆豆讲了四个小时,他对豆豆的理解和鼓励让当时的豆豆感到十分的踏实和温暖。作者在后记中写到:先生不停地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是怎样激励着我,支持着我,一直到现在的啊!它对我的鼓舞无法计量。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没有见到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所包围,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就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

当身体上有残疾的高桥君站在比自己还要高的跳马面前时,小林先生鼓励他说,“没关系,你能跳过去的!绝对能跳过去”,仅仅在最后一刻才伸手托了他一下,让人感觉这就是高桥君自己跳过去的,由此来增加他的自信心。他对高桥君一直说的话是“你绝对能做到”,这句话无疑深深地影响着高桥君的一生。

反思当代中国的教育,鼓励教育其实是有被提倡的,然而学生所感受到的鼓励和理解往往不够,学生老师之间的交流往往局限与学科知识的交流,除了课堂外的接触少之又少。其实学生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理解,然而又有多少老师和家长能向小林校长那样用心聆听豆豆4个小时的话呢?很多学生向豆豆一样被冠以“问题学生”的头衔,殊不知其实这些学生之所以会淘气,叛逆,孤僻是因为缺乏爱,理解,和鼓励。其实要是我们能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学习小林校长,对孩子倾注更多的耐心,理解和鼓励,孩子能更加的积极向上,或许也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四)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创造力。

小林校长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教育儿童不用耳朵,而‘用心灵去听、去感知音乐’呢?这不是死板板的教育,而是要使儿童感受到生动而又活泼的音乐,??究竟怎样才能唤起儿童的这种感知能力呢?”后来他在巴学园教育孩子韵律操,让学生按音乐节拍在教室里自由地自然地走动,身体摇动,手舞动,激起学生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

随意调换课程与教学时间似乎很困难。但从小林校长的做法看,他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冲破条条框框。 在巴学园,学生可以跟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天自己上课的顺序,喜欢作文的孩子可以写作文,喜欢物理的孩子可以做实验。巴学园有个叫阿泰的学生,作者在后记中写到:每天早晨都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的学习方式,也许会使他的才华得到更好的发展

的吧。说起上课时的阿泰,总是一直呆在他的酒精灯、烧瓶、试管的旁边,再不然就是在自己的坐位上读着很难的科学书或者物理书。”现在的阿泰是日本有名的物理学家,这与他在巴学园时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反思中国当代的教育,现在我们的学生,完全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几乎所有高分学生介绍经验时都会说:“主要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到假期,老师不安排了,很多人就惶惶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教育侧重点还在“教”,因此学生的创造性也几乎丧失殆尽。中国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本质上均属于传授——接受模式,属于应试教育。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中国孩子创造力世界倒数第五》(8月20日《光明日报》)。

中国孩子创造力的不足问题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而这个问题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它迫使我们的教育往往不注重过程而注重结果。学生往往被要求该去做什么,而不是被引导自己想去做什么,而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往往会丧失殆尽。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科技发达的关键,而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应该从幼时捉起。我们其实可以借鉴小林校长的教育方式,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按照孩子的兴趣去教学,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而不是从小给孩子灌输往往与实际脱轨的应试教育。

小林校长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倾注于儿童教育上,小林校长对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坚持和对孩子倾注的爱令人所钦佩,而小林校长的独特的创新的教育方式能引起我们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深刻反思,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小林校长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改革当代中国的教育,让中国的少年儿童有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社,2004

2袁祖望“中国科学创新薄弱原因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报》20xx年第1期

3、《光明日报》8月20日


第二篇:反思中国的设计教育


反思中国的设计教育

目前我国的设计师,每年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似乎学设计的人也越来越多,尽管昂贵的学费也无法阻挡前进的步伐,可喜可贺!但仔细想想又可悲可叹!

因为,进了高等学府数年,结果是一片迷茫,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是自己没学好?还是没教好?究竟是谁的责任似乎比较模糊。但是,设计教育贵度升温,却带来了很多弊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手段过度单一,强调书本理论而忽视实践,仅仅是在课堂教和学,实在是一种设计教育的怪现象。

应该是反省这种设计教育的时候了,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也许能唤醒大家一起思考,为我们的设计和设计的未来寻找一条合适的路。

谈到设计,不能不先谈谈设计和设计行为以及支撑设计行为的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教育。

一、关于设计行为:

究竟什么是设计?一直以来人们总在探讨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定义加以概括,我们只能在一些理论推导、实践、实例分析的理性基础上,找到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运作规律。

其实,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形式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之一,它并不在于这个过程的独立存在性。设计就是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生活当中去挖掘。就是去发现问题,发现那些存在于生活中的不合理,然后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变不合理为合理。这是真正的能力型和素质型,潜在的创意就在这里。从平凡的东西去挖掘闪光的东西,而不要在闪光的东西上面再给他贴上去点金子。真正的做事,认真做事,我们不需要故弄玄虚把设计弄得复杂化,设计本身其实是很平凡很简单,平凡当中有伟大的东西,你能从平凡中将其找出来,那才是不简单。

现在我们的社会把设计整个歪曲了,认为设计是个视觉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美化问题,以此取悦人们的眼目,所以中国的设计起不来,因为大家的观念从根本上就错了,设计东西不是光为看的,设计是生活当中的伴侣,生活当中必须要用的东西,在生活的使用中慢慢感受的东西。

美术与设计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设计不是视觉的问题,它是体验,生活在每时每刻都跟生活当中要帮助你解决问题,所以一说设计就是美化,把人们都约束到一个感观的问题,好像一加上艺术就是一个皇冠,就是高人一等,实在是一个误区。

正如当人问起你的职业时,你回答是设计师,对方就会恍然大悟地加上一句“哦,美工呀”。你会为之彻底晕倒。

我们所接触的设计,一般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工程设计、视觉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在研究从事这些设计时,我们应该首先研究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并涉及关注设计过程、设计问题、解决方法和设计思维等方面。如何才能成为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设计师,实际上是取决于对设计行为的研究和理解程度,以及研究生活的角度和深度。

行为,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无意识。有意识的行为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动机较明确,也易为察觉,因此也被称为主动性行为或动机性行为。

动机性行为分两种:目标行为和目标导向性行为。目标行为指的是行为本身就是目标。目标导向性行为是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目标导向性行为使行为的复杂性和智慧参与性大大加强,但当目标行为开始以后,目标导向性行为一般都会降低。激励过程就是一个人从动机到行为达到目标的过程。要想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最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适合人的需要结构的目标。

行为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而运动是指人们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行为具有目的和目标,而人们的运动则是接受人们行为目的目标而动作。所谓目标,是指人期望在行动中达到的结果和成绩,是动机性行动的诱因。

“设计行为”则是设计思维和目标导向性行为的组合,使设计思维能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表达和实现,是靠目标导向性行为的驱使构成有设计意识的导向动作。

二、关于设计思维:

教育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应该控制我们的思考。

——达尔文

思维的技巧在于:在合适的时机抓住主题,提炼出几个可以概括总体的想法,持续不断地整理与总体想法相关的所有事物。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认识到提炼和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将思维结果继续延伸。

设计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复合体。

设计行为的灵魂是奇妙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培养则来自平日设计思维的训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简单地说就是发现问题,然后用独立思考的方式去分析总结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归纳出简洁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设计教育的目的也是在于唤起学生们对知识和智慧的热情。而设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又来自打破常规的意识规范。

假如,我们设定设计师的第一灵感是涂抹在信手拈来信封的背面,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就是把设计草图画在信封的正面,为的是把邮票也作为设计的一部分,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做法,往往是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关键。

设计是人类最富创造性的活动之一,通常理解的创造性活动,包括建筑、产品设计、绘画、雕塑、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二维和三维设计。当然,在科学、医学、哲学、法律、管理以及其它许多人类活动领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样存在也同样重要。但是,创造性设计中,创作的全部焦点都集中在创造人们不曾体验的新事物上,用不同方式方法达到独特和新颖。

谈到设计思维,不可能不讨论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可分为H型创造力和P型创造力两种。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阿基米德跳出浴盆大叫“找到了”的时刻,都是属于H型创造力的体现;P型创造力,主要帮助人们对世界上已有事物产生出全新看法。与H型创造力相比,P型创造力有时缺乏魅力,但在重要性上则毫不逊色。

思维过程可以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思维类型是完全不同的,最初的阶段,主要是思考者对身边的问题尽兴调查研究;接下来的阶段,主要是让精神放松,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然后,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可能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和

最不可能发生的地点不请自来;最后,对于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反复钻研、验证和完善。好的想法来自更多的努力,而且需要更多的积累。好的想法不可能不经努力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简单地坐在浴室中、乘坐公共汽车或在火炉前发呆是不够的。

我们可以把创造性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称为“初期洞察——准备——培育——灵感——验证”

第一阶段“初期洞察”:——明确问题的所在。在此阶段,我们只需判定存在着哪一个或者哪一些问题,并下决心解决它们。这样在大脑里就会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只有当问题完全呈现之后,创造力才能得到极大的激发。

第二阶段“准备”:——有意识地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紧张激烈、深思熟虑的辛勤

工作,此阶段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有着循环往复的关系,比如在这个阶段也会出现新的设计问题,甚至会完全重新判定解决方法的可能范围。

第三阶段“培育”:——下意识地努力。这是一个培育灵感也就是想法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不可能只是一种方法,那么,思考问题也不可能仅仅就一个思路,当你在思考时会在同时出现另一种想法。设计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几种想法对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培育灵感。

第四阶段“灵感”:——灵感突然出现。为寻找解决方案的定位思路,让有可能出现的想法尽量更加符合解决问题的指向。在第三阶段,我们的大脑仍在持续不断地对前两个阶段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重新整合和检查,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有可能堵塞的思路会更加畅通。尽早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上,从而发现更容易寻找到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五阶段“验证”:——有意识地发展。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将认真检验、仔细阐述并发展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法。同时,我们还要一再提醒自己,在实际设计中,每个阶段并不像此处所作的分析这般各自独立。通常情况下,验证阶段主要是用于发现解决方法还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但是它的这种特征可能还会产生新的效用,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再次发现形成一个新问题,并由此展开一个新的调查研究阶段,此阶段的调查一部分是针对被解决问题的实验性验证,而另一部分则是将设计的方案交给使用者,让他们发表看法,获得新的问题来源,然后再研究解决办法一次次循环往复下去,直到把解决问题为止。

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是设计思维的发展,创新设计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是个人素质、能力、文化积淀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创新思维是一种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提出新见解、新方式的思维形式。所以,如何培养设计思维,是在进入设计阶段和艺术表达之前的事情。

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合理的,所谓问题就是因为不合理,而设计师的责任就是将不合理变为合理。

设计思维的训练首先就是观察,先要学会如何观察,有了观察才会有创造的平台。设计是从为了满足使用功能开始,并非从为了造型而开始。比如新石器时代的连

体和分体陶甗,就是明显的例子。处在蛮荒时代的先民们,不会像我们现代人知道什么是设计什么是造型什么是美学,他们只知道解决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生存。生存作为第一条件,那就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着如何解决那些最现实的问题,其实这就是设计的本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是这样

再看看宝鸡福临堡出土7000多年前的细颈壶

新石器时代居然能有如此娴熟的造型能力,当你仔细分析便不难看出,这种造型能力是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于实现安全使用的功能里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家具的概念产生,所有的用具都放在地面,那么陶土烧制的水壶容易破碎,于是便把水壶的底部做成倒锥形,这样置于砂土中便不会翻倒。水壶的重心偏下且不易翻倒,细颈是便于手握其颈顶端大于颈部是为了防止在拿取水壶时不易滑落,因为壶内盛满水会比较重。此壶的造型理由完全来自解决问题为首要因素,合理是最终原则,于是完美是在合理产生时候的结果。

这种仅仅服务于实用的造型方法,恰恰是最简洁也是最合理的。越是来自于本能的东西越是具有生命力,也是设计的本质。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的需求,但实际上已经引导了几千年来的造型方式。这种从分析和解决问题入手的设计方法似乎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想想古人的这种本能的设计手法,在看看当下仅仅为了造型而造型、为满足虚荣心理的所谓品位审美的需要,人类的设计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更多相关推荐:
反思中国教育 读书笔记

反思中国教育读书笔记长寿中学熊巧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现行的教育到底有哪些弊端我们因为缺了什么才导致了今天的教育状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应该是很教育反思教育改革的第一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它能指明一条中国教育发展的道...

不回避勤反思中国教育的三个问题

不回避勤反思中国教育的三个问题南方网讯毫无疑问这些年来教育为民族造就人才为中国开拓未来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不能不看到这十几年来教育在某些方面走向了它功能的反面如越来越高的学费把不少孩子隔在学校大门之外沉重的学习负...

由印度电影反思中国教育

由印度电影反思中国教育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由阿米尔汗自导自演的片子从一个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身上把印度的教育的方方面面表现的很是透彻比如家庭家庭中的对比学校学校的对比老师老师的对比从这些方面来看的确是十分全面的体现了...

从假哈佛校训反思中国教育

从假哈佛校训反思中国教育有关哈佛大学的校训在中国流传已久并且时常被很多人当作励志名言不过哈佛大学校方近日在其官网上申明那些在中国盛传的校训都是假的是编造的风靡中国互联网被无数人奉为教育经典格言的哈佛校训居然是假...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中学特级教师告诉你中国教育到底给了你什么各位老师同学晚上好首先感谢复旦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给我一个机会能让我在这神圣的讲台上谈自己对基础教育的一些看法感谢王德峰教授骆玉明教授在百忙中为我的讲演做点评感谢...

中国教育模式反思

中国教育模式反思美国纽约时报12月7日的报道说中国首次参加中学生国际标准化考试就取得了不俗成绩代表中国参赛的约5100名上海15岁中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项测试中全部取得第一相比而言美国中学生的表现则差得多科...

从澳洲高考制度反思中国教育

从澳洲高考制度反思中国教育20xx0825183836转载文章来源新通北京作者肖广良一周的南澳之行就这样过去了在淅淅的细雨下我再次走进了阿德雷德机场一周以前的我也是在这里迎来了RICK亲切的笑脸此次澳洲之行感慨...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的背景和意义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的背景和意义中日两国虽然在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及家庭结构各方面相异但是两者对子女生存教育方面整体上都是比较满意和乐观家长们均对生存教育给予重视我认为中日两地在生存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方法...

从课程改革的利弊到素质与应试教育的反思

从课程改革的利弊到素质与应试教育的反思欧阳衡茜叶佩煦王佳鑫北京四中高一3班指导教师王磊摘要课程改革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一大热门话题它直接关乎到了学生们的利益简要查找探讨了北京市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重点分析了...

今日学堂之浅谈中国教育

今日学堂之浅谈中国教育教育是什么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21世纪...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根子是教育理念问题理念不改任何改革都不会有结果比如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了这么多年先不说成功与否就说说改什么了吧里子几乎是什么也没改有人说现在的教育还不如民国有人干脆说用孔子那...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发表时间20xx0712181304浏览次数385作者佚名来源哈佛设计1引言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国内对设计教育的研究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中进行的如同所...

反思中国教育(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