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备教学反思

时间:2024.4.14

氧气的制备教学反思

2010级周五上午班 王容 222010316011250

氧气属于初中化学中重要的一个章节,我主要从氧气的制备和氧气的性质检验两个方面来进行的整个课堂,另一方面我又是分为实验准备和实验演示教学两个步骤来进行的。因为上次是第一次完整的进行实验准备和教学,准备不是很充分又由于时间冲突,整个课堂秩序有点混乱,但在和搭档的配合下还是完成了整个教学流程,在经过氧气的制备一堂实验教学体验课之后我有以下的教学反思,主要从课前设计与进行中课堂的优点与不足,教学中的机智与创新之处,再教设计以及教学疑问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课前设计

设计思路:体现化学课的特点,“从生活走进化学,在从化学走向社会”,

体现学科价值。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和性质的探究,通过生活引入课堂,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实验教学。

实验环节:

环节一:根据实验原理和提供的仪器进行课前准备,探究出规范易于观察

实验现象的操作

环节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环节三:演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和分解过氧化氢制备氧气 环节四: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原理及操作要点)

二、课后反思

优势之处

本节课虽然只是一个实验演示课,但是我遵循了一个探究课堂的流程,采用生活引入课题然后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实际仪器进行设计组装制备气体。过程中仪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配有板书,操作规范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在验证氧气和碳反应的性质发挥了创新精神观察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

不足之处

在实验准备过程中没有注意仪器的摆放导致镊子遗失是最大的教训,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讲了加热高锰酸钾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原因的时间太少而探究用时太长,课前过于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学情分析,而且我在试讲的过程中只注重了自己讲解的过程中不要遗漏了重要的操作要点而忽视了和学生的交流,整个课堂都是自己在演示讲解,这和当时周围教课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在讲课途中自己的教学语言组织还存在差距,无法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大的不足在于检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时候没有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信服力明显下降。

三、再教设计

在对实验进行准备时就对自己出错的地方进行了记录以致在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这样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因为有了一节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为了保证实验的教学和性质检验的完成,在课堂上我们采用排空气收集法,这样可以实现制备和性质检

验一体化,方便操作且时间合理。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理解各个操作步骤的作用,我做了如下铺垫,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出实验装置,在讲解的时候还提出以下的问题加强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掌握,或者是能让学生来操作实验,老师在一旁提醒作指导,因为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会使出现不同的操作,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操作和想法进行深一步的探讨来使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另外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但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恰当教学手段,还要对学生知识储备、实验技能、思维水平认真分析,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四、教学疑问

在我们准备演示实验中,我们的仪器装备都是安排教材准备好的,我们应该可以扩宽视野发挥灵活性创新性,采用实验室可以起相同作用的仪器,我想这样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实验中我们并没有检验铁丝和硫与氧气的反应,我想尽管演示实验教学,对于不能课堂操作的实验应该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辅助,这样可以使课堂完整行更强。


第二篇: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已有知识即对氧气的认识。所以课堂中主要以问题提出为主,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吗?举例说明。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有氧气,空气中有氧气?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本节课有许多实验,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做实验,所以我就利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配合使用,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描述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有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存在着问题,如演示实验无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的观察到,特别是后排的学生,如有办法改学生动手实验会更好。还有就是时间安排不好,后的内容有点仓促。

《水的组成》教学反思

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相关知 
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碰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认识,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成为实施课堂教学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以一道段考题引入后,引起学生共鸣。实施教学活动中,可以在复习完物质分类后再将此题提出,让学生解决问题。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加强课堂的完整性。 
  设置的习题应有一定的坡度,有个递进的缓冲,在处理习题时,对于学生普遍掌握的内容可以带过,而学生的共同问题应该深入剖析。做到有的放矢、查漏补缺。 
  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以提问和课前学生的知识归纳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来回顾知识,稍显单调。复习课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总结、归纳、对比,使学生在知识系统得到梳理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的是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我曾设想把本单元的分子、原子与第四单元的原子结构、离子等知识点整合上一堂复习课。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以后的复习中可以打破单元间的界线,把各单元相关知识点整合后进行复习,这样更有针对性,急学生之所急,使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也有不少的体会和认识。在此,仅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生对化学的兴趣。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元素》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对《离子》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这样设计,我想学生会容易理解离子的形成及其离子的特点,但当学生学习了化合价以后,总是把化合价与离子符号混为一谈。甚至有的学生还把离子的符号写成化合价。                          

        另外,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对最外层电子数为4个时,不理解是容易失去还是容易得到 。但基本上理解了化合价与电子得失有关系-------离子化合物的元素化合价等于该化合物中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去电子为正价,得到电子为负价,也理解了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因。                                                                                        

     最后,我认为对这一节知识的教学,应该讲、练结合效果才会很好,学生能在雪中练习,在练习中学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才会理解“离子”的形成的含义。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

 成功这处:本节课内容丰富,容量很大。教学时我
注意了循序渐进,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也体
现了新课标、新理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地观察与思考,各个环节衔接紧
密、合理、流畅,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不足之处:由于元素的化合价这部分内容枯燥乏
味,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 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3.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

5.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6.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挂图、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教师拿出一张名片让学生认识。

师: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人们第一次见面,朴素认识最简便快捷的方式是什么?自然是交换一下各自的名片。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多次用H2O、O2、Fe、CO2等式子来表示相应的物质水、氧气、铁、二氧化碳,像这样的式子称之为“化学式”。上述化学式就是各自物质相对应的“名片”。你能写出多少物质的“名片”?从你写的物质的化学式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对“化学式”表示意义进行讨论,教师总结。

二、    问题讨论

【讨论】什么是化学式?

师:同学们写出许多物质的名片:二氧化碳—CO2、氧化镁—MgO、二氧化硫—SO2等等,而且同学们从不同“名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 ,很好。看来这“名片”是大有讲究的。下面我把大家讨论归纳以下几点,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

1.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任何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也就是说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例如水,它的化学式是H2O而不是其他的什么。

2. 看到实物的名称,想到它的微粒,联想到它的“名片”—化学式。

3.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直接用原子(或双原子分子)来表示它的化学式,例如金属单质:铁—Fe、钠—Na、镁—Mg;非金属单质:碳—C、硫—S、磷—P;气态单质:氧气—O2、氢气—H2等。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组成的原子个数比是一定的,例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氯化钠—NaCl。

【讨论2】见到化学式,能否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呢?(以水为例)

生1:(举起水的“名片”)看到这张“水名片”,我想到水这种物质,是清澈、透明的、无味的。

生2:水是氢、氧元素组成的,或者说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生3:我想到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然后我就会联想到奔腾的黄河、长江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但是从原子组成微粒结构角度来讲,化学式告诉了我们:(以H2O为例)从教科书中图4—11导出化学式的意义。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微观:表示构成物质的1个分子。

       表示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

【练习】说出化学式CuO、CaO、SiO2MgCl2NaCl表示的意义。

【讨论3】什么是元素的化合价?讨论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化合价之间有何联系?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表4-5,表4-6,然后进行讨论。面积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对。从表4-5中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组成化合物手原子个数比值是一定的,例如H与O之间按2:1比合成H2O,Na与Cl之间按1:1结合成 NaCl,HCl中H与Cl

也按1:1结合,像这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就是元素的化合价。根据表4-6我们得到以下一些规律(投影):

1.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1. 氧元素通常显-2价;

2. 氢元素通常是+1价。

3. 金属元素一般是正价,非金属元素是负价。

4. 记住常见的根的化合价,例:氢氧根-1价、硫酸根-2价、碳酸根-2价等。

【讨论4】如何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师:我们已经学会写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但是那些没见过的物质的化学式如何书写呢?这就需要通过化合价来推求物质的化学式。下面老师以歌谣的形式帮助同学诀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投影】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三铁,二四碳。

二价氧钙钡镁锌,二四六硫都齐全。

三氯四硅五价磷,铜汞二价最常见。

谈变价,也不难。

【示范】例题: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

解:①写出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   Al     O

②求两种元素AL与O的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3×2=6

③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原子数=

AL:

O:

④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化学业式:AL2O3

⑤检查化学式:(+3)×2 +(-2)×3=+6-6=0

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正确书写为AL2O3

【练习】根据化合价表,写出氧化镁、氢氧化钠、硫酸的化学式。

师:我们能够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那么有了化学式,我们又如何给化合物命名呢?

组织学生根据学过的物质的化学式进行观察,然后总结。

【小结】

1.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读作某化某;例如NaCl,MgO

1. 两种元素的组成不是按1:1的情况时,还要读出化学式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1省略不读),例如CO2,读作二氧化碳;SO2,读作二氧化硫。

【练习】

1、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MnO2、CuO、SO3、KI、 MgCl2

2、你能从家里找到几种含化合物的物品吗?尝试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或名称,并说说它们的用途。

【讨论5】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师:前面我们一起探讨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物质的组成、化学式的相互关系,那么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计算呢?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一章节内容,解释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的概念。

【投影】根据化学式可进行以下各种计算:

1.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3.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例:已知硫酸铵的化学式为(NH42SO4

求:⑴硫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

⑵硫酸铵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⑶硫酸铵中各元素质量比。

⑷硫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提醒解题的注意点。

【板书】

解:⑴(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32+16×4=132

⑵(NH42SO4中的原子个数比为:N:H:S:O=2:8:1:4

⑶(NH42SO4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氮元素:氢元素:硫元素:氧元素=14×2:1×8:32:16×4

                              =7:2:8:16

⑷(NH42SO4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 %=21.2%

【小结】根据化学式的计算要注意:①正确书写化学式;②准确理解化学式中和式前的数字的含义;③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有“×”号。

【练习】

1. 计算Al2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及O元素的质量分数。

2. 比较三种氮肥的含氮肥的含氮量大小:硫铵—(NH4)SO4,硝铵——NH4NO3,尿素——CO(NH22

三、     归纳总结

师: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 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以及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 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4. 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

⑴这种化合物确实存在。

⑵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1. 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以及质量分数。

四、     拓展知识

 师:我们应用歌谣的形式记住一些觉元素的化合价,例如,K、Na、Ca、 Mg 等,有一些物质,如Ca(OH)2、CaCO3等,它们中有一些原子集团,如OH、CO3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称原子团,也叫根。所以我们还必须记住根的化合价。(列出常用的根的化合价)

【小结】

OH-       NO3-         SO42-      CO32-       NH4+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碳酸根)(铵根)

【讨论】如何书写含原子团的物质呢?

【练习】1.若Na、Mg、Al的化合价分别为+1价,+2价,与硫酸根结合的物质的化学式。

3.  如何读出以上物质的名称。

【小结】1.含有原子团的物质化学式书写,应注意原子团代表一个原子,当组成中含有2个原子团时,例Mg(NO3)2中的“2”应标在( )的右下角。

1.  命名时,要用酸连接,例Mg(NO3)2读作用硝酸镁;Na2SO4读作硫酸钠,不用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

五、     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中“活动与探究”中内容。

2.  习题1、2、3、4、5、6、7、8、9。

     课题4  《化学与化合价》学案

一、     化学式。

1.  概念: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意义: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微观: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

二、     化合价

1.  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2.  化合价有正、负价;

3.  氧元素通常是-2价,氢元素通常是+1价;

4.  金属元素一般是正价,非金属是负价;

三、     记住常见的化合价。

四、     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

1.、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

2.化学式的写法:正价前,负价后,标出(化合)价,找(原子)个数。

五、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课时作业设计

一、 你会选:

1.  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  )

A.5N2O     B.N2O5         C.O5N2        D.N5O2

2.2H2O表示(    )

A.2个水分子                    B.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    

C. 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        D.2个氢分子和1个氧原子

3.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

A.N2     B.O    C.H    D.Fe

4.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化钠——ClNa   B.氧化铜——OCu  

C.氧化镁—— MgO   D.氦气—  He2  

5.已知R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一种化合价,请你判断下列化合式中不正确的是(     )

A.R2O3    B.R2Cl3     C.R2(SO4)3    D.R(NO3)3

6.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氯化亚铁——FeCl3    B.氢氧化钙——Ca(OH)2   

C.   氧化镁——MgO      D.碳酸钠—— Na2CO3

 7.A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A、B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A.AB3      B. B3A      C. BA2        D. A2B

 9.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⑴氨气                  ⑵氧气              ⑶氦气             

⑷硫磺                  ⑸铝箔              ⑹红磷                      

⑺四氧化三铁                    ⑻二氧化锰                      

⑼氯酸钾                        ⑽碳酸钙                    

10.写出下列符号中“2”的意义

⑴2H                                                      

⑵H2                                                       

⑶2H2                                                       

⑷H2O                                                       

11.已知下列元素在氯化物中的化合价,写出它们的氯化物的化学式K:+1,Fe;+2 ,Al:+3。(提示:在氯化物中氯的化合价是-1)

                                                              

二、    你会计算:

 13.计算: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它的化学式为:  Cu2(OH)2CO3,由此计算:                               

⑴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⑵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⑶该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写出计算过程)

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中“活动与探究”中内容。

2、习题1、2、3、4、5、6、7、8、9。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反思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内容既是本单元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难点,只有熟练掌握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书写正确化学式的方法,为化学式的计算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夯实好基础。在这节课中主要安排了两大板块,一块是由元素的结构推导出个元素的化合价,从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来阐述化合价,从而使学生对化合价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第二是对化合价和化学式转化的运用,在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知识点多,练习多,要合理利用45分钟时间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学习之快乐。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平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相辉映,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平,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习,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平,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平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平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反思三:要适当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学生自学习方面,不是教师领着学生说边说边做,而是教师用预想的设计实施教学。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结论不同增加分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合作,使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形成共性的认识,来体验自然科学的实际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和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认识实验是化学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和学生的活动为主,为了使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新知识,本课创设了多种教学情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以组内合作、分组进行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和发展有补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课堂教学,通过采用“感知—发现—尝试—归纳—运用”的教学程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主动性,学习新知的创造性,并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实践,本设计基本符合教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旧知建立新知,多数学生接纳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方法,明确了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在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取得了实效,学生对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为主体,所以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技能学习的活动得到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需要补充和强化,总之少一灌输,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提高本节课有效教学的关键。另外,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需要一个练习与巩固的过程,本节课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所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十分关注的重点,不能一味过度要求书写正确,错误地引发学生进行机械记忆。教师必须将学生出现的问题汇集起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逐步克服。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能设计和组装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CO2的收集方法;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确定的基本依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逐步分析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2)通过对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途径的讨论与分析,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作出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生动鲜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落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习,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学中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收集方法和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创设情景

1、结合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列举大家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2、上述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中制取CO2?简要说明理由。

(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         实验导学  了解原理

(演示实验)

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

实验2: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

观察并描述现象:

实验1:由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很剧烈。

实验2:开始反应时有气泡,一会儿就没有气泡。

(讨论与思考)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思考实验室中能否采用上述方法制取CO2气体?

分析得出:实验1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气体,实验2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不理想。

(演示实验)

实验3: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

上述三个实验中,哪一个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实验3反应速率比较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CO2气体。

(板书)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那么实验室该用哪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

(板书)二、装置的确定

(投影)实验室制取O2的两套发生装置(略)

   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收集气体一般由哪几种方法?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小结并板书)

            固体加热型

发生装置                    (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固液常温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收集装置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         引导讨论

(投影)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的比较

解答疑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自主选择  组装仪器

请学生代表在指定的仪器范围内拼凑出制取与搜集装置。

(讨论与思考)

1、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检验集气瓶中气体已经集满?

2、实验的步骤有哪些?

(板书)三、制取二氧化碳

与几位学生一起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总结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课本P112 习题3、4做在作业本,其他练习做在课本上。

     板书设计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H2O  +  CO2

(碳酸钙)  (氯化氢)  (氯化钙)

二、装置的确定

           固体加热型

发生装置                (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固液常温型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三、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以前一般先讲物理性质,再讲化学性质,感觉到实验和性质好像有些脱离。

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我觉得今年的这次上课我可以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来导入课题。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汽水,天气热了,学生几乎每天都会喝汽水,汽水中有二氧化碳这个常识学生都知道,所以我先从汽水入手,准备了一瓶汽水,一个带导管的塞子和一瓶澄清石灰水,让学生自己动手从汽水中得到气体,并来验证这个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的动手参与率高而且实验的成功率高,做到了学生个个动手参与和实验每个都成功。另外我还准备了二氧化碳灭火、二氧化碳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一系列实验,实验所涉及的材料如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蜡烛、烧杯均取自于学生身边或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2、对比实验的利用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这时我指导学生分别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于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对比实验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同学们用所给的紫色石蕊浸泡后晾干的紫花设计了对比实验,将紫色小花放在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在紫色小花喷水后放在干燥的二氧化碳对比观察到:喷水后的紫色小花变成红色。由此得到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这时:我演示对比实验: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ml盐酸、硫酸,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相同都变红。这时我说: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碳酸,使石蕊变红。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的攻破了难点。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对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实验中,有的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物质变化的特点,有的学生不能轻易说出变化的特点,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四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更细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四个实验,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蓝色胆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大理石加入稀盐酸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澄淀、产生气体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会有所误导,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体、有澄淀产生就是化学变化。教学前,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再来进入课堂学习。否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内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同学们的概念知识,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常见的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较为琐碎,但是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本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生活中一些零散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习了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学生很轻松的就完成了这部分内容。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热情不减,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难点:合金与纯金属相比具有广泛用途的原因?

我认为本节课有如下成功之处:

1 、多媒体运用得较好。

2、本节课内容较散、较琐碎,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及时的巩固和掌握。

3、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学习本节课内容。避免了单一的教学。

4、通过多媒体对一些合金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5、课堂气氛较好,学生配合的不错,基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我知道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1、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大胆的进行新的尝试,课上得不够新颖。

2、没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时间把握不够好。可能是我不想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时候,没能很好的控制学生展示的人数和时间。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希望多提宝贵意见。以后我会不断改进、不断努力的。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上这些我觉海南中学的吴海燕老师让我感到敬佩!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了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导致“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请举例说明: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3、什么是饱和溶液?

 教师: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讲溶解度之前,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若在家里,你如何来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

 方案2: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老师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要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生活中常见的盐(1)》教学反思

    盐的学习在酸和碱之后,相比较于酸和碱,盐对学生来说,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但是学生所熟悉的盐——食盐,并不是我们化学中所说的盐,所以在酸和碱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一些有关于盐的知识。

在这节课的开始首先再次强调了盐的定义,虽然什么是盐在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为了让学生能从感性上分辨酸、碱、盐,还是为学生简单介绍了盐的定义。接下来的教学就是为学生介绍需要掌握的四种盐——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和碳酸钙,教学过程中利用幻灯片上丰富的图片,为学生介绍了这四种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从而也让学生们更加明确了化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

在课程的中间阶段,主要是为学生介绍这几种盐的化学性质:

1、              盐与金属的反应,在学习金属的时候已经介绍过,在这里需要对有关金属的知识进行复习,并让学生了解到金属中所说的化合物指的就是盐。

2、              盐与碱的反应只需要掌握一个,就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反应中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钙往往是推断题的突破口,所以白色沉淀是碳酸钙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

3、              盐与酸的反应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时已经接触过,就是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掌握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课上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这不仅巩固了有关化合价的知识,也是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了进一步的思路。

4、              经过实验的观察发现含有碳酸根的盐与酸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气体产生就会有明显的现象——冒气泡,所以由此总结出了检验碳酸根的方法——酸,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就说明这个物质中含有碳酸根。

课程的最后阶段为学生介绍了生活中的小常识,让学生了解到了胃酸是盐酸,当胃酸过多时需要用碳酸氢钠来治疗。

这节课在为学生讲解盐的新知识的同时,也复习了盐与金属的反应及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旧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从生活入手,了解盐在生活中的用途,最后有回到生活,了解了碳酸氢钠能够治疗胃酸过多。这一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又可以应用于生活。但是有关于碳酸根的检验问题,在本节课中强调的不够明确。碳酸根的检验往往是中考中实验探究题的主要出题点,但由于时间有限,在本节课上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讲解透彻,所以还需要在今后做练习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化学肥料》课堂教学反思


  化学肥料是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国家一直相当重视。农村中学的学生,将有一部分要回到农村,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就必须懂得科学种田。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二、教学处理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事件入手,学生周边的河流、水库等水草疯长污染事件展开,从它的起因“富营养化”,谈到来源——氮磷化肥的流失,进而讲到为什么要使用化肥。

本课题在教学设计上,需要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十分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得轻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是,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课堂具有“动感”。社会调查、收集样品,课外“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成果,课内“动”;眼、口、手、脑,多种感官“动”;让每个学生都“动”。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新理念下的课题教学效果。
  三是,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三农”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如果要做一个农民,就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
  四是,教学中适当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对正确使用、销售、生产化肥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此外,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城市居民也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绿化常识,这将少不了要与化肥“打交道”,所以化肥知识应当是每一个公民都需要了解的一种基础知识。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蛋白质的生理功能,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营养价值。但由于学生自身处于的年龄阶段对于食物中的营养问题不是特别关心,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强,虽然教师通过课件列举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富含营养物质的食物,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通过课后反馈看效果不明显。另外部分学生在阅读教材、讨论问题时学习态度不端正,未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导致师生配合不好,未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后采取的措施:

(1)加大对课程的分析深度和力度,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要增加亲和力。

(3)加强对学生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

(4)创设情境应更丰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5)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亮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有机合成材料》的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内容看,并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因此课标对它们的教学要求并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层次,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还是用老师的教法和学法,老师简单让学生看课本几分钟后,叫学生在课本上画画记号,交代学生背就万事大吉了,而学生呢?对于枯燥的这种教学方法起不是叫学生打嗑睡吗?最后学生不学不获。殊不知本节课知识有利于联系社会实际,丰富学生生活常识。为了把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东西变得活起来。要127班、128班两个班都尝试用参与式及问题化教学法相结合,把小组讨论代替了老师读学生听、画。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节内容我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及有机高分子的特征,按排两个小组活动,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用具及用品分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些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这下课堂一下活起来,学生个个眼中有神,投入到小组的的讨论之中,你说我说他说,记录员边听边记录,不亦乐乎,在小组汇报环节也不甘示弱,争先恐后。

    对于活动探究,我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可以说100%的学生参与在其中,就连基础很差的梁克雄、农仕官、赵建厅三位同学今天都神采飞扬,该讨论的时候讨论,该倾听的时候倾听,对于这个环节我觉得很成功。本环节由学生小组汇报后再由他们讨论得出概念及特征,45分钟就是这样从我们讨论掌声中流逝,下课铃声响了,师生意犹未尽,都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下课回到办分室,自已想想感到很欣慰,有一种尝试成功的喜悦。不是我们的学生笨而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是否充分,教师的基本功是否好,教师教学艺术是否高,特别是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过程如何去何从引导得好。有的老师总是发牢骚,学生启而不发,那内容就上不完了,不管了,我就提示了讲我的了,这起不是又回到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要给学生足够多的信心,让学生看到希望,鼓励勇气,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激活他们,在课堂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其次是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他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并且注意取材于生活中或刚发生的特大事件且与内容相符或联系,尽可能应用这些素材,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再次,问题提出来学生讨论后,教师要组织引导好,有放有收,做到活而不乱,动静转换,有序进行。这样的课堂你还担心口干吗?当然,能上好课自已的教学基本功肯定好,有丰富的经验,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已的人文素养,争取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成为自已的教学风格。

更多相关推荐: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氧气的性质教学反思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零零狗电影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长顺县威远中学韦祥波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

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教学反思中卫市东月学校王克平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1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设问实验或影像资料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由于...

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实验室制取教学反思氧气实验室制取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气体制取实验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为学习气...

氧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教学反思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教学过程...

氧气教学反思 (1)

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教学反思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一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设问实验或影像资料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二由于学生缺...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维西三中和员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

空气教学反思

空气教学反思教师王汝洁空气是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物质空气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的知识已经有过介绍而且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离不开的天然物质内容熟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对空气的认...

“空气成分”实验教学反思

空气成分实验教学反思空气成分实验教学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新课程改革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都是经过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能...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设计,内容附图。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公开课教案

生物公开课教案课题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执教曹金玲时间20xx年1月5日星期六上午第三节班级七年级2班地点会议室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第一节内容本...

氧气教学反思(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