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1

《旋转》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而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注重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中探索问题;与同伴交流中得出结论,尝试获取成功的喜悦。

因而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时做上下平移运动: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却在做旋转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墙面在方格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墙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教师适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随机移动墙面的每一个特征点,在多次数墙面任意一点的平移结果后,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的地方:突发事情上,教学机智还不够;许多教学环节设计的比较好,但是没有更好的落实。评价语言有些单调,教学语言还不是很精练、准确等。本人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克服以上缺点,使这节课的教学能够尽善尽美。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因数和倍数》一节,是一节概念课。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以拼图比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学生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就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一个转折点,它上承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下接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通分、约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本册的重要内容。

五年级的教材首先是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入手,进行分类,把这些数分成若干类,从中找到质数的特征,再找到合数的特征,逐步往下教学的。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我觉得概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概念之后,我纯粹放手让学生找出1——100中的质数,学生以四人一组合作完成,结果:有的组很快就找出来了,而有的组却很慢,而且错了不少,当孩子说出为什么又快又准的找出来时,其他孩子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方法好,这一过程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而整节课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也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至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指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则是鼓励者。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具体在本节课中是这样做的:

一、动手操作学习表面积

课中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用表面积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三、小组合作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动手操作拼出不同的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如果一个小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那么它的棱长是1厘米,根据这个观察一下自己拼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填写实验报告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广阔的时空。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比较、分析、概括实验过程,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和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同时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得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用字母表示。通过习题练一练让学生尝试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解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的引导可以使教学任务得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由于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学生口头表达、概括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容积和容积单位》课,让我感觉到了在学校课改实验中的许多,有几点想法与大家交流,具体如下:

1、充分的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

因为是组内磨课,我昨晚布置了同学们预习50—52页的内容,并做了“做一做”以及练习九的1---4题,要求是50—52也读透读懂,让家长签字,将重点内容画出,今天检查没有签字的同学再读给组长听,因此,同学们预习的比较充分,所以组内交流及班内交流时,学生们的发言比较积极。

2、组内交流提示是课堂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

在设计本节课的提示时,我想到要有利于学生操作,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内容有的放矢,因此设计了这样的提示:

① 举例说明容积的含义

② 计量容积有哪些单位(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③ 怎样求一个物体的容积?(举例说明)

④ 物体的容积与体积一样吗?

⑤ 组内批阅52---53页的题目,并将错例板书到黑板上。

有了这样的交流提示,学生在组内交流或者班内交流时就更加的有序、有层次,使得知识得以突破。

3、组长的组织调控能力是课堂成功的有力支撑。

在我们班的组内交流环节,每个小组长的表现是功不可没的,每个小组真正的是一个小课堂,小组长真的是一个小老师,比如周苗的听课记录中所记:小组长会问你来说说容积是指的什么,你说说冰箱的体积指的是什么?还会说,大家还有什么不懂得吗?等等使得交流很有实效。

4、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课堂提升的催化剂

在学生展示交流中,有一生讲到“求一个长方体的容积,就是用体积的方法,但是要用里面量它的长、宽、高”,然后有一生便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就与它的容积一样了?”(因为当时他拿的是一个很薄的粉笔盒),接着又有一生站起来说,从里面量可能比从外面量少一点点,但也是少了,因此它的体积和容积是不一样的,这样也突破了学习本节课中认知上的误区。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各个环节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的体验,并在体验中随时注意总结。通过教学,略有感受,简单总结如下:

一、优点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游戏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的分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举例中,始终都在强调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平均分。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2、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经历了猜测、试验、推理、证明等环节,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对于数学知识的最终结论,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的直接体验中。

4、以教学案为载体,尝试循环大课堂。

本课是在学生利用学案,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互动探究,充分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教师也努力做到精讲多练。

二、不足

1、自己在课堂上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2、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替为代之。

3、小组学习不扎实。

4、教师用语有时比较简练了些,相对于这节课语言要更加规范,用词要准确,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规范性。

5、课堂评价方式有待于加强和改善。

6、语调过于平缓,没有抑扬顿挫。

从以上看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匮乏,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

三、改进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讲究教学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真正的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组了教学内容,安排了最佳教学顺序。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此,教师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设计中,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惯性,大胆而科学地对教材重新组织,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从学生中提取必需的学习材料,解放了学生的探索空间。如:通过自己写一个比较喜欢的分数,汇报并对这些分数分类,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通过选一个假分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它的意义,既突出了特殊的假分数可以改写成整数和整数都可以改写成假分数形式,又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顺序同样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新知识的主动建构。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主动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中,教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新知沿着理解、掌握、熟练不断前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生初步理解真分数假分数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假分数表示出它的意义。在选取不同材料汇报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写出分母是5的分数,分子是5的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各有几个?选一个假分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它的意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让众充分多的信息相互交织,不同的思路相互促进,自育与它育相互补充,使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突出特殊的假分数可以改写成整数和整数都可以改写成假分数形式。

3、注重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新课阶段举出一些分数的例子,说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导入真分数和假分数,并进行假分数与整数的互化。总结阶段,说说 是什么分数,展开多层次的思考。每个环节都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

总之,本堂课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教学从学习者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是,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假分数化整数时,自己认为很简单,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研究,老师牵的多,学生活动的少。另外,普通话说得不够好。今后在教学中,努力克服不足,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因数与倍数”的知识,向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本册实验教材将以往“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编排在“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两个单元中,将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与“约分”“通分”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分散了难点。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抽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学生学习约分打好基础。教师依据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实践应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获得知识,获得惊慌。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 创设问题情境,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今天的教材注重联系实际,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情境之中,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用铺地砖的问题引出的。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动态呈现王叔叔家用地砖铺贮藏室地面的现实情境,邀请同学们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学生在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数学概念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自然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学生装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上课伊始,我创设了王叔叔家装修新房命脉地砖的问题情境。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就由学生兴奋地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开始。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发现了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4dm的正方形地砖。接着,各小组围绕这凡种可选择的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很快发现:1、2、4是16的因,也是12的因数。在这个基础上,我请学生用乘法的话说一说“1、2、4是16和12的什么数”,由学生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然后,返回帮王叔叔选择地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现在再赤解决?可以选择边长凡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凡分

米??的问题,可以怎么办?”我们听到学生清晰地回答:可以先把长和宽的因数找出来,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由铺地砖的问题情境地引入,到气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再到应用概念解决命脉地砖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气象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小公倍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枯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知识掌握得自然扎实,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透彻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展示各自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没有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研究数学知识。在探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拼一拼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你给学生体会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强调列举法的使用,内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数公有的倍数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一句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理解起来也并不难,但要孩子真正把知识内化,举一反三并非那么容易。最初的设计中,我把教学的重心更多偏向于向学生推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因为这种方法更快捷,如果写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再找最小公倍数费时,且观察数据如果不仔细还容易出错。但是教学时,我发现只有当学生把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进行真正理解后,他们才可能在探究方法的过程中有所发现。而使概念的真正内化必需在列举法的使用中才能达到。事实证明,当大量经历了用列举法找最小公倍数的过程后,在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方法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展现出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发展。这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精彩。

《分数化成小数》教学反思

一、在教学新课前,复习旧知的设计还是较好的。在复习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唤醒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回忆,并重温了前一天所学的小数化成分数的知识,为学习新课扫清了障碍。

二、以问题引入新课,揭开一节课探究的序幕。如我在引入新课前问学生:小数能化成分数,反过来分数能化成小数吗?你能把这两个分数(十分之九、一百分之四十三)化成小数吗?请试一试!这样的问话,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努力去掌握要学的新知识,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主,通过猜测、观察、验证、归纳,最后生成结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

三、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过渡自然。我先让学生化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然后过渡到分母是10,100,1000……的因素的分数,如二十五分之七怎样化成小数。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并且让他们在稿纸上算一算,化一化,学生发现这样的分数有多种化法,既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适合所有的分数化成小数,也就是一般方法结论的形成。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也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一、教材的深度钻研不够。作为教师,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为适合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是我在五年级二班进行教学时,未将例题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未让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得狭窄起来。作为老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法。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说多感悟。

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应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应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本节课在教学利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一环节时,以本为本地要求学生保留了两位小数,并未深究“根据需要”这一词眼,框定了书本内容,也框定了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知识内涵。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堂课如果只传授知识是很容易的,但只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泯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周老师在组织探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在自主探究后,通过充分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有时将异分母通分后再加减最简便,但有时可能先将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最后再通分计算比较简便。通过同一计算题的不同计算过程的比较,既使学生明白通分解决问题的意义,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开发,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从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中,我们能看到课堂上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教学中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把异分母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小数进行计算,同时有注重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设计练习有层次,注意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课设计的练习也是很有讲究的,难易有层次。新授后周老师安排学生进行了基本的混合计算练习,既巩固了新知识,同时也提醒了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好的计算方法或是计算中的错误,周老师都及时发现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哪些是良好的计算习惯,哪些错误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最后的“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中,周老师很注重引导学生先对计算题中数据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再灵活运用简便方法使计算简便。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反思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9页~100页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题,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现就本课教学有如下反思:

1、 充分利用主题图,教师启发得当,学生学得较好

教师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分别提出:1、哥哥和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这就为学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引出了课题和内容,致使后面的教学顺利进行。我也就是利用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

2、 把握起点,合理定位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计算2/8+1/8=3/8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2/8是2个1/8,1/8是1个1/8,合起来是3个1/8。当算出2/8+1/8=3/8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看图、实物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学习完分数的加法后,可以直接教学例2,利用学生提出的“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进行例2的教学,这样处理显得比较自然,也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说算理,总结计算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形象直观,容易理解,降低认知难度。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统计——众数》教学反思

在理解了统计观念后,我们知道统计知识不是—个知识点,我们不要把它当成知识点去传授;统计也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技能,不要单纯把它当成技能去训练。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应该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后,为今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带来益处。

1、从单学科教学走向学科综合。

现代生活离不开统计,随处可见统计结果,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至于统计呈现的方式和图表制作的手段,现在已很少是手工制作的,电脑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用电脑制作统计图表既方便又美观。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间整合,不仅是内容的整合,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整合。信息技术是大众化的通用工具,我们应当把此作为支持学生终生学习和能力展示的手段。对学生来说,只停留在单一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制作图表,或许只是一个要掌握和测试的内容,只要与数学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其真正的功效才显露出来。在教常实践中不难发现,制作统计图表的技能,在这一知识块的学习中确实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它可使学生从一般繁琐的制图和计算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统计思想和方法这些更实用更现实问题的学习和探索中去,使教学侧重点更明确。

2、从课本教学走向生活数学。

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处理,具有典型性和理想化的题目模式;而生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确是纷繁复杂的现象,两者截然不同。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正是要求我们从呆板的教科书中走出来,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亲切的生活氛围中进行知识的获取,才更真实,更能理解学以致用,“我需要我要学”。而作为教学主要参与者的教师在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的同时也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教材资源更贴近于学生的交际需要。建立生活化的资源平台,使数学学习从课本知识拓展至课外,从单一走向多元,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所以,这样的问题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

3、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探究。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数学教学必然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校内校外有机结合。孩子们走出校园,亲自调查、研究感兴趣的事,帮大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他们特别自豪、有成就感,一下子觉得数学离我们很近,学好数学特有用。从课堂走向课外,学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学习活动的时空也以开放的形式而存在。教学不再是利用几个40分钟和一张考试卷就可以结束的。在像上述内容的教学中,学生要选择合适的题材,合理的数据,极需要有捕捉生活现象中的潜在数学特征的能力,实践活动赋予了学生成长提高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面对统计结果,自然会得到一些值得反思的东西,如由空气质量想到环保问题,家庭用水量的节约问题……数学学习的价值随处可见,而学习受到的启示也将终生受用。

4、从全面提高走向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五种需要,最高层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目标不同,但是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从搜集各大通讯公司的手机话费优惠措施,到制成统计表,再到比较研究其显性和隐性的差别等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学生参与,在互相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获,在切磋中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学习,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既有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问,又不乏个性智慧的闪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加上信息技术所创的广阔舞台,使学生各施其能。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安排,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数字编码”,让学生认识到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主要介绍了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学号、图书编码等。这一单元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在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学得有趣,学得深刻。如教学邮政编码时,让学生在家里找一找收信的信封,并且观察信封上有哪些信息,各表示什么意思?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自己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二、强调学习的意义

要使学生认真学习,必须让学生明确知识对他的作用。口喝了才想喝水,需要才会想得到,因此,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也就是它的作用,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例2的教学,通过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首先从身份证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情境来引入,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身份证号码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到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我们可通过身份证号码知道户籍所在地代、出生年月日等重要的个人信息。学生明确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必然认真倾听了。

三、加强实际应用

动作的技能是比知识的记忆更让人难以遗忘。只有通过练习、操作,知识才能得以更好地巩固与加深。因此,布置了一系列的实践作业。如:让学生给本班同学编一个学号,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比如学生所在的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比如说可以用1表示男生,2表示女生,还可以按年龄的大小给每个班的学生排一下号等等。

通过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学生对生活中的编码关注不多,以后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数学可解决生活的许许多多问题的理念。

更多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反思这一单元围绕沉和浮设计了8个内容分别从材料相同材料不同液体相同液体不同来研究沉和浮由于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认知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物体容易上浮所以接受本单元内容比较慢因此...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级下册教学反思1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所有课文朱里街道河东于小学曲克玉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教学反思整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教学反思整理1草原教学反思我上这节课与上一次教学这一课相比时隔五年这五年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运用更因为注重运用了我校课题成果教学离开了我前两次上课的轨道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左公柳教学反思东门口小学李泽金一堂课下来感觉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没有我想像中那么满意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的性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性质和方向左公柳是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

20xx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20xx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当...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力目标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情感目标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五级下册教学反思1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9篇)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