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时间:2024.4.29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体味《再别康桥》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 和绘画美。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1) 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 通过赏析,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美;

4.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

★ 体味作者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 作品中集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三、教学难点:

☆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 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解读作品。

四、教学设想:

☉ 多媒体教学;

☉ 课前反复熟读作品,整体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 课前尝试着模仿原作进行自我创作,结合课堂教学再读修改、创作。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整体把握,诗歌感情抒发的基调):

教师:自古以来,每当遭遇离别和守望,总不免令人黯然消魂!古人的作品中—— 曾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 无奈;更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 豪迈! 曾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 苦涩;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 坦然! 曾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一份 沉重;更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的一份 洒脱、一份 飘逸! 那么,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抒发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1.学生散读,探究。

2.鼓励学生演示朗读。

师生简要点评,围绕:是否“入境”!(“意象”与“意境”的整体把握问题)

3.学生发言,交流(略,相机鼓励与点拨!)

4.定位:于柔美与缠绵之中的一份深深的留恋、一份无尽的依惜、一份淡泊的飘逸??

5.播放《在水一方》,以作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

思考:在美妙、柔和的歌曲声中,你从中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意象?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定位:意象——迷人、舒缓 意境——悠远、朦胧美

(二)鉴赏(简介背景,体味诗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教师:徐志摩19xx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动情地说过:“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xx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激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那么,诗人的缕缕情思,融入了哪些意象之中呢?

1.再请学生演读。

2.学生交流。(略,简要点评)

3.归结:“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潭水”、“长篙”、“星辉”等??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应该有送行的人,他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都没有摄入诗人的镜头,偏偏选择了这些富于色彩、姿态等特色的意象,避俗世柔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感。

4.追问:这些朴素自然的意象又如何幻化成作者心中、读者眼中的意境之美呢?

(1)学生交流。(略)

(2)教师提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联想、想象(虚实);动静;语言、修辞??

(3)归结: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中的意象分别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这也就是闻一多先生崇尚的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中的“绘画美”!

4.学生活动

(1)分组交流自行创作的诗歌,重在围绕意象及创设的意境;

(2)推荐交流(若干,时间关系,以2首为宜!)

(3)学生点评,教师适当点拨

(4)聆听配乐朗诵

(5)鼓励学生以“共鸣者”的心态朗读原作:

(6)齐读一遍。

(三)鉴赏(简要体味“音乐美”和“建筑美”)

1.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故而富有“音乐美”

归结: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2.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故而富有“建筑美”

归结: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四)鉴赏(结合“诗眼”,把握诗歌精巧的构思)(重点在“其次”上)

(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

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归结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心中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只愿做“一条水草”的体验?? 追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归结:——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再次拓展:教师导引——原来,这人世间,至情、至善、至美之境,可圈、可点、可发之气,在诗中得到了境迁天外、气贯长虹般地体现!让我们大家跟随着王洛宾的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去细心地呵护自己心中的“康桥”吧!

来源:/yw17/Lesson_84261.html


第二篇:再别康桥_优秀教案20xx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朱慧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诗中所体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使学生寻找意象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

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寻找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难点:

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讲 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

和感情基调。

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

3、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授让学生准确的理解诗歌美之所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腻。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徐志摩这个人。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xx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19xx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三.朗诵:

1.视频朗诵,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2.学生反复诵读,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诗文解析: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小节“云彩”这个意象,结合意境并讲解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一小节。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2.老师朗读第二小节,使学生找出重点意象“金柳”并详细分析其寓意和情感。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3.让学生依据前面的分析方法自主寻找第三节——第七节的意象,并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自己喜欢的意象,并分析喜欢的原因,老师在此做出适当的点拨与归纳。 “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4.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是值得我们细细品位的,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仿佛步入了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六.作业布臵: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这首诗是最能体现三美原则的。三美原则具体体现在哪些词句当中?请同学们下去找一下,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寻找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意境。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中是怎么体现闻一多先生提倡的三美原则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拓展延伸: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四.课堂小结:

播放黄磊演唱的《再别康桥》,并配以康桥图片,再次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 意象——意境

2、 三美主张在诗歌中的体现

(1) 音乐美 (2)建筑美 (3)绘画美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页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样的单位1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房县土城镇白鸡小学蒋敦成内容摘要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设计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案例实录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资料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资料作者文亮教招来源时间20xx1112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试题(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方法案例分析是进行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综合训练看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要求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但案例分析可以总结一些基本的思路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

20xx82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2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