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4.5.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

耒阳市南正小学 梁晓燕

信息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这个基础上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兴起至今它经历了一个大致的过程:从名称上看,经历了“程序设计”、“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过程,现在也有些地方将其定名为“信息科技”或“信息”;从其产生的背景看,经历了“文化论”、“工具论”到“素养论”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涌动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的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信息技术课程将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这样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即课程整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网络教育的兴起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起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育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各地学校的校长、授课老师在思想上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这一过程至今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其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一些概念的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变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是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给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师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为学习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影响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的民主化、终身化、信息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也存在很多令人担扰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不和谐及角色没有彻底转变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而现行的教育体制,教师的教学依据依旧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虽然说信息技术课程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提出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仍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来进行教学,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而是为了赶教学进度,一个人上演独角戏,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也不会舒服,这样的结果是“竹篮子打水—— 一场空”。师生之间关系不是一种融洽的关系,相反却是很难相处。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正符合现在比较流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

1

传播信息来获得(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还是停留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层次,只是一个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教师大多还只是按照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并依据教学大纲,进行备课、上课、复习、考试,整个教学过程中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几乎毫无新意。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二)教学内容滞后、组织与编排不符合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学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是许多教学问题的集结点。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它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它们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要跟上它的发展变化,这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现象,存在着理论内容过多而指导实际应用的内容较少的问题。教师盲目追求整齐统一,上课时不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只是拿着已经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来依葫芦画瓢。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是在网上下载一个已经制作好了的PPT照着讲述,而没有考虑内容是否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相符合,没有自己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编排教学内容。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用精确的文字概括出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学生在无形中对教师所讲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又如:学习指法,教师一开始就是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而没有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讲述,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会不愿意学,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会出现恶性循环。

有的学校是九年义务一贯制教学,在教学中同一个教师既教小学的课程又教中学的课程,这是一个弊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与中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原有的认知结构等方面是有差别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现实中本来任务就重,还要跨越式的进行教学,这将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效益。

对于同一个年级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度不够科学,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在课堂上不能完成,或是在有些知识点上知识的延伸度不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板书不太规范等现象。例如:在讲述PPT中插入图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做完后就接着做课本后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肯定会很不理想。学生虽然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被动地照着课本上所给出的步骤来完成练习,这样根本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会因为每个学生完成的进度不同,而导致拖堂现象。

(三)教学模式单一,在某种程度上不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教学模式的发展是同信息技术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

2

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最基本的模式包括课堂讲授教学、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远程课程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一般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前三种,课堂讲授教学主要用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它适合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如: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信息技术简介等内容。这种模式与其它的常规学科相同,一般采用讲授法。个别化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适用于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及学生的上机学习,如:用计算机画画、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内容。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实际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化,没有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充分的考虑使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在学习Word时,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让学生各自使用自己的电脑,没有采用个别化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结果是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而基础薄弱的却无法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应不能只将某种教学模式单一化,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将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相结合。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其教学过程的流程大致为:新课的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任务驱动——探索发现——协作交流——实践应用——总结评价。例如:VB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有一位老师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教学的,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情景创设,问题引入,用多媒体演示已经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出所要讲授的新的方法,演示教师用VB设计好的屏保、蝴蝶飞舞、冒泡的程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VB程序设计,利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巡查、指导、指出学生在操作中的突出问题。

(3)小结,分为阶段小结和最后小结,每个小结中运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教师巡查、辅导。

(4)教学评价,教师让学生打开F:\记录袋\课堂评价\自我评价表.doc填写自我评价表。

这节课将前三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了起来,是比较成功的一堂课,但是由于这是上课前教师就已经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上安排的不够合理,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期完成而造成拖堂,在教法上板书不太清晰,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不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他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传统评价机制对信息技术学科不太适用,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多数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并且也是临阵磨枪,形式上的应付),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评价,教学评价的片面化具体表现为:

重视对任务完成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对“成品”的评价,忽视对“半成品”的评价;重视对优秀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欠佳结果的评价。在一定程

3

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问题往往存在于学生的练习活动之中。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或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是由于在解决方案或操作上存在困难,更需要教师的帮助。评价的片面化,势必不能达到拾遗补阙的效果。同时,教学评价过程中缺少激励机制,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只是在计算机旁玩玩游戏或打打字,不求甚解,使整个信息技术教学陷入困境。

借助校园网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是档案袋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既可以有自评、互评,还可以是师评和家长评等的动态评价。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它具有准确快捷、跨时空性等优点,但由于它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是相互分离的,学生中的一些从众心理、权威效应和自我中心等心理因素,会影响学生公正地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体验等方面的内容难以精确评价,且这种评价的工作量太大,评价的依据难以确定。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的问题可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是常见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的项目不能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应该是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进行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法的培训,要使能够切实体验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以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定期举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竞赛活动,在职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定期举行的进修培训,通过培训与观摩,吸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还应该加强校际间的交流,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结合教学大纲,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起点水平和认知能力,切实做到结合实际。

教学内容要恰当。由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应从单元层次开始,将各单元有机结合成为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要偏离了教学大纲。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它们对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意义,它们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使它富有弹性。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如: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加涅的直线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和梅里尔等人提出的最短路径序列等。

教学方法要合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它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处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依据信息技术课的

4

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根据近年来较成功的经验,可主要选择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通达式教学法、情境创设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多种评价有机结合,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它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评价机制还不太成熟。所以,应建立以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中小学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机制如:将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将课前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综合评价,对教师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应采取相应的方式予以激励。

(四)科学合理地购置硬件,加强软件资源建设

学校在购买硬件设备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费实际承受能力来选择,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配置好、校园网追求高速度、高流量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要做好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衔接和配套工作,以解决教材的重叠问题,提倡校本课程的研发。建立各类各级软件库,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五)鼓励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实践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整合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仍然将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在未来几年里,适合中国现状的、系统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出台,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范围将逐步从零散自主走向系统普遍,整合的方式也将从粗放单一走向精细多样,教师的整合心态也将从浮躁的技术炫耀走向务实地追求课程实效。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逐渐走向成熟。[1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不断发展,它的作用和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正确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处在十分关键的位置上。望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研中,少些浮躁,多积累些经验,为教学改革开辟一片新的天地,翘首期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春天早日到来。

5


第二篇: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云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小学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指导意见

(1) 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 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 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它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教学内容

1.信息(含多媒体)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报章杂志、书籍、图画、照片、电话、电影、电视、雷达等)给学生形成(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信息与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信号等)的直观概念,以及单一媒体和多媒体的直观概念。

2.信息系统

通过信息使用的具体例子(比如学生成绩汇总统计)给学生信息系统的直观概念(信息源(学生考卷)、信息采集(认课教师记入/录入记分册))、传输(送交教务处)、处理(成绩汇总、统计)、应用(输出

结果交校长和任课教师)。

3.信息工具

通过常见信息工具给学生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工具的直观概念,以及单一媒体处理工具和多媒体处理工具的概念。重点为计算机。

4.计算机的应用

以应用领域(如工业,农业、教育等)为主,兼顾处理类型(如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等),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信息应用,以及(当代社会)信息化的概念。

5.计算机的组成

了解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主要部分组成。(就具体设备让学生)认识硬件子系统中的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主要组成。(就具体应用例子让学生)认识软件子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6.计算机的使用

开机和关机。

通过文件夹和文件的打开(和不完整的简单)使用(比如打开

Windows中的游戏并试用)初步掌握鼠标的使用(单击、双击、拖拽)。 (借用记事本或写字板,通过输入)认识键盘、掌握键盘的基本操作(含指法)。

用“拼音”方法输入汉字。

了解使用计算机应注意的基本安全事项(文雅、清洁、电源安全、软盘和光盘的正确取放保存)。

模块二 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

指导意见

(1) 汉字输入。

(2) 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 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1.操作系统的概念

通过(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任务与需求(打开文件、组织文件、存取文件、输入输出等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任务和基本功能。

2.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

了解Windows是一个视窗(可视化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了解开机与关机时同时就启动与关闭了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正确的关机方法。

3. 桌面、图标、任务栏

认识Windows的界面、组成和各部分的名称。创建快捷图标。

4. 文件与文件夹的打开与关闭

从我的电脑、开始菜单、资源管理器打开文件。用关闭按钮关闭文件。

5.窗口操作

最大化、最小化、还原窗口、移动窗口。菜单与工具条的使用。滚动条的使用。多窗口的切换。

6.文件与文件夹操作

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指导意见

(1) 绘图工具的使用。

(2) 图形的制作。

(3) 图形的着色。

(4) 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教学内容

1.任务与需求描述

提出(一个具体的)任务(画一幅画),分析需求(绘制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线条、直线、矩形、椭圆,以及填充颜色等),并借此使学生获得图形图像处理(这样一类信息处理问题)的直观概念,以及相应的处理工具(图形图像软件)的需要。

2.图形图像处理软件

指出完成所提出任务的软件的特点,基本功能,常见软件(“画图”软件、PhotoShop等)。

3.“画图”软件概述

“画图”的启动与界面。菜单、工具箱、颜料盒、画图区。

4.任意曲线的绘制

用画笔与刷子画图。刷子与颜色的选取。用颜色填充。

5.几何图形的绘制

直线、曲线、矩形、椭圆、多边形等。前景色与背景色。

6.图形编辑

放大与缩小。移动与复制。

7.图形的存取与输出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指导意见

(1)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 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教学内容

1. 任务与需求描述

提出(一个具体的)任务(作文),分析需求(输入文章的题目与各段文字,对输入的文字进行增删改与段落调换,改变字体字号,以及插入图画,设置纸张的大小并打印输出等),并借此使学生获得文字处理(这样一类信息处理问题)的直观概念,以及相应的处理工具(字处理软件)的需要。

2.字处理软件

指出完成所提出任务的软件的特点,基本功能,常见软件(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等)。

3.Word概述

Word的启动与界面。菜单、工具条、编辑区、视图。

4.文章的输入、简单编辑与保存

文字的输入、符号的插入、字体字号的设置、文字的增删改、剪切、

复制、粘贴。文章的存取。

5.编辑与排版

图形的使用,图形图像的插入,文字修饰。

6.文章的打印输出

纸张设置,页面范围与打印份数设置,打印预览,打印。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指导意见

(1) 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教学内容

1.网络的概念与功能概述(含Internet)

通过描述与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络(含局域网(教学网与校园网)、广域网、因特网),网络的主要功能(信息的传输、交互、共享)、因特网、以及因特网的主要服务(信息浏览与电子邮件等)。

2.信息浏览与浏览器IE概述

通过例子与描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浏览,获得地址、网页、链接的直观概念,以及浏览器的概念。

3.网页浏览

通过例子让学生学会拨号入网、启动IE、输入地址、浏览、断开连接,关闭IE等操作和设置默认主页的能力。

4.收集网页中的文字与图像信息

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收集网页中的文字和图形图像信息(到Word 和

“画图”文档中)。

5.建立电子邮件信箱

用IE建立自己的免费电子邮件信箱。

6.Outlook Express概述

(IE的)Outlook Express的启动、界面、收件箱、发件箱、发件人、主题、收/发件时间。

7.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

邮件的接收与阅读。收件人、抄送、主题、信文的书写。邮件的发送。带有附件的邮件制作。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指导意见

(1) 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 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 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教学内容

1.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通过多媒体作品的具体例子,让学生获得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直观概念,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广泛应用。提出一个具体任务(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态效果的多媒体作品制作任务)。

2.多媒体作品制作工具

根据多媒体作品的需求,指出多媒体作品制作工具所应具有的基

本功能。介绍常见的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Authorware等)。

3.PowerPoint概述

PowerPoint的主要用途(多媒体幻灯片)、启动、界面。

4.图文幻灯片制作

5.图文幻灯片编辑

6.动画与声响效果

7.多幅幻灯片作品的制作

8.作品的演播

初中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指导意见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教学内容

1. 信息的概念

信息(含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光电信号等)、媒体、多媒体。信息是人类三大资源(材料、能源、信息)之一。

2. 信息系统

信息源、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说明性)例子。

3. 信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领域应用(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网络与远程教育、电子商务、CAD/CAM与CIMS、精细耕作与农业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社会保障与公益系统、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因特网)、移动通信与IP电话)。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组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5.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6. 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硬件与软件。计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信息的表示。

7. 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通信)、光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巨型化和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8.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简介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与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9. 计算机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事项。病毒。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指导意见

(1) 汉字输入。

(2)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Windows操作系统

2. 汉字的输入

汉字的表示(编码、点阵汉字、矢量汉字)。 汉字的编码输入(流水码、音码、形码、音形码) 汉字的拼音输入

汉字的其它输入方法(扫描、语音、手写)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桌面、我的电脑、开始菜单、桌面图标、回收站。 窗口、菜单、工具条、对话框

程序的运行。

快捷图标的建立。

屏幕与声音的设置。

4. 文件与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目录的树形结构。

文件夹的打开与文件的打开。文件的查找。 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磁盘操作。

5. 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资源管理器及其使用操作。

控制面板与系统设置。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指导意见

(1) 文本的编辑、修改。

(2) 版式的设计。

教学内容

1. 字处理与字处理软件

字处理的概念。

字处理软件(笔记本、写字板、Word与WPS等)。

2. Word的基本操作

Word的启动与退出 。

Word的用户界面(窗体)。

文件的新建、打开、存储。

3. 文本的编辑

文字的输入与增、删、改。

文字段(块)的操作(选取、剪切、复制、粘贴)。

查找与替换。

字体与字号的设置。

段落编辑(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对中、右对齐)、段起始与行起始设置)。

4. 其它对象的插入

表格的插入。

图形、图象的插入。

5. 版式设计

段落处理。

纸张大小的设置、页边距的设置。文档打印。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指导意见

(1) 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 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数据的表格处理。

(4) 数据图表的创建。

教学内容

1. 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数据与数据处理的概念。

数据处理的应用。

数据处理软件。

2. EXCEL的基本操作

EXCEL的启动与退出。

EXCEL的用户界面(窗体、单元格)。

3. 表格文件的创建

表格的创建、打开、存储。

数据的类型。表格数据的输入。文字、数字、公式、日期的使用。

4. 表格的编辑

数据的编辑。格式的编辑。

5. 数据的表格处理

最大、最小、平均、求和。

数据的筛选、排序。

6. 统计图表的创建

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圆饼图)。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指导意见

(1) 网络的基本概念。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网页制作。

教学内容

1. 网络的概念

网络的概念、意义、作用。网络与信息化的关系。

网络的工作原理与网络协议。

网络系统的构成(传输介质、接口设备、服务器与工作站、网络操作系统)。

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服务

因特网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网络浏览(WWW)

电子邮件(E-mail)

文件传输(FTP)

远程登录(Telnet)

3. 因特网的接入

拨号上网。

4.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信息网(Web网)与WWW的概念。浏览器的概念。

地址与网页。网页的结构与使用。信息的搜索。

信息的搜集(用复制-粘贴方法)与文件下载(FIP)。

5. 电子邮件的使用

电子邮件的概念。邮件信箱。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软件。

邮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含带附件邮件和抄送邮件)。

6. 因特网上其它应用

7. 简单网页的制作

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含文字、图形图像、超文本链接,以及编辑、浏览、发布等)。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指导意见

(1) 多媒体介绍。

(2)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 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 作品组织和展示。

教学内容

1.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多媒体作品举例。

多媒体作品的应用。

2. 多媒体制作工具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概念及其特点。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主要功能。常见

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3. PowerPoint的启动与开发环境

4. 文字信息的制作

5. 图形信息的制作

6. 图象信息的插入

7. 声音信息的插入

8. 影视信息的插入

9. 动画效果

10. 多媒体作品的使用(演示)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指导意见

(1)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 计算机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教学内容(无)

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指导意见

(1) 信息与信息处理。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3)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教学内容

1. 信息

信息、媒体、多媒体的概念。

信息是人类三大资源之一。

2. 信息处理

信息系统的组成(信息源、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信息系统的说明性例子。

3. 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领域应用(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网络与远程教育、电子商务、CAD/CAM与CIMS、精细耕作与农业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社会保障与公益系统、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因特网)、移动通信与IP电话)。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处理类型(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组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5. 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通信)、光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巨型化和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6.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简介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与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信息的表示。

7. 计算机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事项。病毒。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指导意见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 汉字的输入。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 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 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操作系统的分类(单用户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

2. 汉字的输入

汉字的表示(编码、点阵汉字、矢量汉字)。

汉字的编码输入(流水码、音码、形码、音形码)。

汉字的拼音输入。

汉字的其它输入方法(扫描、语音、手写)。

3. 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桌面、我的电脑、开始菜单、桌面图标、回收站。

窗口、菜单、工具条、对话框。

程序的运行。

快捷图标的建立。

屏幕与声音的设置。

4. 文件与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目录的树形结构。

文件夹的打开与文件的打开。文件的查找。

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改名、删除。

磁盘操作。

5. 系统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资源管理器及其使用操作

控制面板与系统设置

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系统维护与数据备份

6. 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指导意见

(1) 文本的编辑。

(2) 其它对象的插入。

(3) 特殊效果的处理。

(4) 版式设计。

教学内容

1. 字处理与字处理软件

字处理的概念。

2. 字处理软件(笔记本、写字板、Word与WPS等)。 Word的基本操作

Word的启动与退出。

Word的用户界面(窗体)。

文件的新建、打开、存储。

3. 文本的编辑

文字的输入与增、删、改。

文字段(块)的操作(选取、剪切、复制、粘贴)。

查找与替换。

字体与字号的设置。

段落编辑(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对中、右对齐)、段起始与行起始设置)。

4. 其它对象的插入

表格的插入。

数学公式的插入。

图形、图象的插入。

5. 特殊效果的处理

6. 版式设计

段落处理、分栏。

纸张大小的设置、页边距的设置。文档打印。

模块四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指导意见

(1) 网络通信基础。

(2)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 电子邮件的使用。

(5) 因特网上其它应用。

(6) 网页制作。

教学内容

1.网络通信基础

网络的概念、意义、作用。网络与信息化的关系。

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含现有的主要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物理网络、逻辑网络、虚拟网络、应用网络。

网络的拓扑结构(总线、星型、环型、混合)。

网络的通信协议。TCP/IP协议。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服务

因特网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网络浏览(WWW)

电子邮件(E-mail)

文件传输(FTP)

远程登录(Telnet)

3.网络的构成。

传输介质与网络布线。内网与外网。交换与路由。防火墙。网络管理。

4.拨号上网的配置与使用

因特网的接入方式。

5.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信息网(Web网)与WWW的概念。浏览器的概念。

地址与网页。网页的结构与使用。信息的搜索。

信息的搜集(用复制-粘贴方法)与文件下载(FIP)。

6.电子邮件的使用

电子邮件的概念。邮件服务器。邮件信箱。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软件。

邮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含带附件邮件和抄送邮件)。

7.因特网上其它应用

8.简单网页的制作

HTML语言简介。

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含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超文本链接,以及编辑、浏览、发布等)。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指导意见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 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 建数据库的组织与利用。

教学内容

1. 数据库的概念与初步知识

数据库的概念、意义、作用。

数据库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查询)。 数据处理的特点。

数据库的的组织。表、记录、字段、值。

数据的关联。

数据的处理与使用。

数据库软件(平台)及其主要功能。常见的数据库平台。

2. Access的启动与用户界面

3. 新建数据库

4. 创建新表

5. 数据的录入与编辑

6. 数据的排序、查找、统计

7. 报表(含图表)的创建与打印输出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指导意见

(1) 问题的算法表示。

(2) 算法的程序实现。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教学内容

1. 程序与程序设计的概念、程序设计语言

2. 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问题的算法表示)

提出问题-寻求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投入使用。

3. 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 VB概述

VB的启动与集成开发环境。

VB的特点与功能。

5. 利用向导编制可执行程序

6. VB语言与编程

变量、常量、数组、集合、函数、过程。

顺序、分支、循环。对象。

7. 窗体的使用

菜单设计,工具条设计。

8. 应用举例(算法的程序实现)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指导意见

(1) 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其特点。

(2) 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 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 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教学内容

1.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与多媒体作品的概念。

多媒体作品举例。

多媒体作品的应用。

2. 多媒体制作工具

多媒体制作工具的概念及其特点。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主要功能。常见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含单一媒体专用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3. PowerPoint的启动与开发环境

4. 文字信息的制作

5. 图形图象信息的制作与插入

6. 声音信息的制作与插入

7. 动画信息的制作与插入

8. 影视信息的制作与插入

9. 超链接

10. 多媒体作品的使用(演示与Web发布) 模块八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指导意见

(1)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 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 软件系统简介

(4) 计算机的安全

(5) 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 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谈谈几点反思一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如何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创新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电脑城前细观察教学反思孝义市青年路小学张隽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九江镇中心小学张淑仪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固店小学魏俊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贵州黔西南州实验学校20xx年8月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教师发信息组上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我觉得一阵轻松又可以休息两天了我在等着最后几个学生离开机房所以漫不经心地在网上漫游过了一会儿教室里没有声音了我以为同学们...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的从教时间很短现在来说是不到半年的时间可在这个半年时间里我认为我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经历很有意义加之最近的国培使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以便更好...

小学信息技术课“画曲线”教案及课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画曲线教案及课后反思第9课画草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曲线工具的用途从而判断和选择曲线工具认知曲线的存在并了解其重要性学会保存文件及打开文件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选择和运用曲线工具绘出图形通过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2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马成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quo...

信息技术进课堂反思

信息技术进课堂反思发布者学科专家来源中小学学科网发布时间20xx0703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如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集图形图象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清闲有趣的...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反思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申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一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