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时间:2024.4.2

如何确定散文阅读教学内容

作者:李健 点击:434次 日期:20##-06-08

一、散文和散文教学现状
散文教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散文是什么”。
从广义上来说,散文是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从狭义上来说,指纯粹的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即通常所称的文学性散文或艺术性散文。
以上,是从散文的外延来说散文是什么,那么散文的内涵是什么呢?
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
李晓虹说:“散文是以表现内心为主的,它所展示的是作家‘情’的世界。”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韩向东说:“散文是主体性最强、最‘自我’的抒情方式。”
他们从不同角度指出了散文的核心特质:
1、抒发情感。散文展示作家的情感世界。《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2、展现个性。散文展现作家自己的个性,因此这一篇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这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
3、倾诉心声。作家主要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在跟读者对话,在诉家常,掏心窝。《青海高原一株柳》陈忠实就是通过柳树发表自己的心声:“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树如此,人不也是这样吗?
4、反映生活。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自然展现的生活都打上了那个时代地域的、人文的、风俗的烙印。《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过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 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 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具体到散文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 。把散文教成小说,教成说明文、议论文,比如说《黄河的主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去分析人物形象。
2、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点。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
3、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这一现象尤其突出。比如《早》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三味书屋”“腊梅”“早字的来历”上。讲授或者讨论作者如何按方位顺序写“三味书屋”,如何从色泽形态上写腊梅,如何回忆鲁迅刻早字的叙述上。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自己的书房或者教室,模仿三味书屋的方位描写,写写自己的书房或者教室。当然学有所得,一课一得,这很好。但是,学习这篇吴伯萧的散文,仅仅做到在这些适合吗?到位了吗?
二、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1、研究学情
散文教什么首先是由学情决定的。一篇散文在手,学生不管目标理念,也不管成长发展,他们似乎并没有这样的长远眼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朗读的、默读的、指读的、品读的———懂得了什么,疑惑有些什么?我们教者不得而知。这就要研究学情。
2、文本特点
确定散文内容的另一条路径就是是文本特点。应该说,从学情分析与文章体式分析两条路径来确定教学内容显然合理全面多了。不过,两条路径得来的结论完全重叠是不可能的。事实可能更多会这样: 两条路径得来的结果部分相关,或者完全无关,或者互相冲突。这时,该怎样确定教学内容呢? 于是,我们的研究就要深入下去。
3、学情需求与文本特点的聚焦点是教学内容确定的最佳区域
我们认为,从文本特点与学情出发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基本依据,而它们之间的聚焦点则往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
根据文本特点,有些最核心的内容要素必须作为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能存在缺失,教师就要唤起学生的需求,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比比皆是。
如果根据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全体的关注点均偏离文本,这时教师应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从众心理还是学生认知水平的共同反映?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还要保护学生的合理需求,通过课外渠道满足学生,通过更广阔的背景来理解散文。
4、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阅读教学,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内容:
其一,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散文的语言自由随意,风格多样。 既有最本色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语言,也有最优美的经过精心锤炼,讲究文辞的语言。因此,散文语言非常值得也最适合学生的揣摩与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言表达庄重,结构严谨,环环相生,因为作者是写一种四季常青,能驱虫的樟树;不是写一种娇艳的花,是写一位伟大的女性,不是写一个歌女,所以语言工整庄重;《只拣儿童多处行》语言表达节奏非常欢快,因为是写孩子,写春天,因为作者爱孩子,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这些东西,因为是四、五年级,无法和孩子言说,但是,从老师对写法的总结中,从孩子们一次次朗读中,这些内容就渗透进去了;《安塞腰鼓》语言表达是完全陌生化,讲究排比、对仗,运用大量比喻,语言本身就在传递安塞腰鼓的特点,气势。换成其他的语言,就传递不出来。
其二,作者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散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 散文确实有现实所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但散文是文学作品,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客观的外在对象不在散文阅读视野中。每个人心中眼中都有 “孩子”,这个形象,“闹嚷嚷”“叽叽呱呱”“东一堆,西一堆”“莽莽撞撞”,“冒者汗珠”如果,换成我们会觉得孩子很喧闹,学生们说汗酸味。但是,阅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却需要感受冰心心中的“孩子”,这个典型的文人眼中的“孩子”,是小天使,是太阳,是花,是春天,是飞涌出来的,因为冰心“爱”孩子,“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所以,我们读《只拣儿童多处行》一定是读冰心的情感,永远是作者的情感,不是让学生去体会我们老师的情感。
其三,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根据散文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多数学者都强调散文的艺术理性成分,强调散文中的“情思”和“理 趣 ”。 散文重思想 ,但是 ,散文中的 思想感受 ,是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而不是纯粹的理性的思考与论证。散文教学必须重视散文的这一鲜明的特征。
三、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
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完成两大任务:1、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2、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什么是阅读方法?我觉得,所谓阅读方法,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章,眼睛往哪里看,试图看出什么东西来。这个什么东西,就是文字背后的生活。

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

上传: 温珍玉     更新时间:20##-11-17 9:10:38

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

主讲: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三、散文教学设计建议

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

(一)来自历史的声音

1. 1917年5月,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

2. 1921年6月,周作人《美文》: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又可以分做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

3.  1923年6月,王统照《纯散文》发表。

他将这种“纯散文”定义为:“能使人阅之自生美感”。

4.  1923年8月,编辑家、作家叶圣陶发表《编者的话》。

在文中他以一个“读者”的名义要求散文“作家”道:“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象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象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因为所写的“话语”,正是“你们的心的独特的体相”。

5.  1925年12月,鲁迅译介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集《出了象牙之塔》问世。

其中在论到“随笔”时作者写道:“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那本质上说,是既非记述,也非说明,又不是议论。以报道为主的新闻记事,是应该非人格底地,力避记者这人的个人底主观底的调子的,Essay却正相反,乃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夸张而写出来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底调子。……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作为告白的文学用这体裁是最为便当的。”

6.  1926年3月,胡梦华发表《絮语散文》。

 “看了这‘絮语’二字,就不难想象而知了。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峻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就好象你看了报纸,或在外边听了什么新闻回来,围着桌子低声细语的讲给你的慈母,爱妻或密友听。……就好象你们经验过的茶余酒后的闲谈。”他还指出:这种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读了它即)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

7.  1935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8.  1942年葛琴《略谈散文》

“新文学发展后,在文学形式中通行着一种抒情的小品文,我们叫它做散文。它的含义和英文中间的Prose以及和韩柳所提倡的散文体,却不完全相同。它大概是抒情诗内容,而以自由的文体写出来,相类于散文(Blankverse)而比较它更自由和广泛一。”这实际上就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散文”。

“(关于散文的界说,以前还)不曾有人做,似乎也很难精确地做出。不过我可以约地举出它的几个特点来说的,第一。它不于诗或散文诗的地方,不仅是形式上较为由广泛,而在内容上,它不采用虚构的题材。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第二,正为它是以抒发思想与感情为主,所以对故事的描述并不重要,这是它不同于速写或报的地方,后者乃是以描写出故事或环境的廓为主的。第三,散文中间偶然也可以发一些议论,但却不是主要的,这是它和杂文别的地方。一般说来,它是更接近于诗的种东西,所谓诗的感情,在散文中间是一个要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她还谈到了散文写作的个“重要条件”。她说:“第一个重要条件,是真实的感情”;“第二个重要条件,便是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雕刻堆砌和虚构,”。

(二)当下的研究成果

1         林非:“我自己的散文观,概括地说来就是它应该洋溢出主观和个性的色彩,以诚挚的感情去直面人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流畅、明朗和洁净的美文当中,冲泻出内心深处感情和思想的旋涡,并且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深刻见解。”(《我的散文之路》)

2         刘锡庆:“当然,结合当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对它(郁达夫的四点)也做了一些调整或补充,变成了下面这样四点: 1、篇篇有我,尽显个性。2、情理兼备,虚实相济。3、取材琐细,以小见大。4、真实自然,饶有情致。”(《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

3         刘锡庆:中国现代散文是古典散文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又是外国散文(特别是英美散文)一个批判性的继承,但中国古代的散文是“非韵非骈”的“大散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而外国散文同样是除“诗”以外包含小说、戏剧在内的“大散文”(比中国古代散文更大,即以英美“随笔”而论,也是很庞杂、宽泛的),同样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因此,无论是“求诸已”与“求诸人”,都找不到可资借鉴的现成“样板”—这是散文“文体”当时乃至于今,仍难以完成文体“净化”的深层内因!(《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1         师陀:“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散文忌“散”》)

1         林非:“‘形散神不散’这种主张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事实上一篇散文中的‘神’,既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意在不言之中,这有时甚至比直白地说出来,还要能强烈地震荡读者的心弦。为什么‘形’只能‘散’呢?形式上十分整齐的近似诗的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写呢?事实上这种佳作是很多的。‘形散神不散’的提法,确实是体现了当时一种比较封闭性和单一化思想气氛,因此才会如此不胫而走。” (《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1         有人认为散文的本质是“诗性的”,“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1         还有人认为,“散文的没有优势正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自然”。(卞新国《论余光中的散文观》)

1         古人的“散文”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凡是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王光祖《写作》)

1         以上对散文文体的种种认识,都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即孤立的看待各种文体,没有注意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散文确实可能没有独立的、截然区分于诗歌、小说的自足内涵,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及特征是在与其他文体的对比中得以显现的。具体说来,散文是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一类过渡文体,它抒情的一端与诗歌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散文诗,如鲁迅的《野草》,散文的另一端与专事叙事的小说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第一人称叙述的见闻类小说,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1         散文的这种中间性,被不同时代的散文作家和研究者认识到。

      现代作家汪静之在《诗歌原理》中就指出,“诗歌感情想象的成分比较多一点,散文文学思想事实的成分比较多一点。诗歌比较注重情调,散文比较注重描写”(汪静之.诗歌原理.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6页)。

      李广田认为:“小说宜作客观的描写,即使是第一人称的小说,那写法也还是比较客观的;散文则宜作主观的抒写,即使是写客观的事物,也每带主观的看法。”(李广田.谈散文.1948年益智出版社.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43页)。

      季羡林先生也认为,“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 A.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序)

结论:

1.真实

“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

2.个性化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3.中间性

散文可以被认为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诗歌、散文和小说三者之间应该是渐变的关系,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典型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区别于其他两类文体的本质特征,就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生活片段过程。

      叙事散文不是像小说那样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

      抒情散文也不是像诗歌那样情绪抒发本身,而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

      哲理散文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结论以理服人,而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困境

来自教学的现实——

邓彤:《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陈隆升博士曾经从近15年来各类语文教学刊物和语文教学网站发表的近百个《故都的秋》课例中抽取了45个样本加以统计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百分比最高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下5个。

一是课文第一段的关键句(大多数教师称之为“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二是课文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5个场景,大多数教师称之为“五幅秋景图”;三是课文第12段“议论”的作用;四是课文中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五是补充的“写秋”的诗文。具体频数和百分比见下表。

《故都的秋》教学内容分析表

散文。是介乎文章与文学之间的“两栖”文体。对于散文的定义。学界迄无定论。通常有三个层次上的理解:广义散文。与韵文相对.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中义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狭义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中学教学层面的散文,通常指的是狭义散文与中义散文的交叉,但其间并无分明的界限。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

散文,作为一种“边缘、杂交文体”,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等特性,很自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

如何进行散文教学?也许一时难有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而一些研究者或散文作者关于散文的研究及体会进入散文教学研究视野后将会有利于散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张晓风认为。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希望读到如下东西:

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类似的意见可能有助于教师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张广录

《故都的秋》是经典的老课文,已经教过好多遍了。再教一遍.驾轻就熟。

课文上完了.几个学生笑笑地来找我:“老师,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不是孪生兄弟?”我讶然:

“何出此言?”学生笑嘻嘻地:“听您讲《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觉得是孪生篇章,一模一样。”

“真的吗?说说看怎么一模一样?”

“《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帅全文;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而写景都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两篇文章都有精彩的比喻值得欣赏;最大的欣赏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还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呢……这难道不是孪生兄弟吗?照此标准,来套我的那篇《秋天的校园》也不为过呢,好像天下写景的文章都是这个样子的。”

我头上有些冒汗.尽管天气并不热。

学生的这种质疑,暴露了长久以来被掩盖着的一个事实: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性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并不吻合!《故都的秋》应该还有更“核心”的价值隐藏着,被忽略了。没有挖掘出来。而我们讲了若干遍的那一套说辞。尽管自成一套体系,但实际上并没什么意义,不过老生常谈而已,对学生也没什么真正用处。

来自教材的现实——

以教材中《荷塘月色》学习活动的编写为例,探讨散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人教版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切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4.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海韩()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苏教版

4         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挑出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美感;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5         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作品的意境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材料略,另一篇是《听听那冷雨》)

6         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甲组(主题)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张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

乙组(语言)

(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吴周文《谈<荷塘月色>》)

上海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选编了《荷塘月色》一文。

·  其单元导语提示:“意境,是中国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沉浸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吧,你会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并在愉悦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文学素养。”

· “思考与练习”内容如下:

      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为什么?

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以往一些教材中,曾经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节删去,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采莲图”一段使《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显得不圆融完满,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你的理由。

开明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选编了《荷塘月色》一文。

单元说明提示:

“散文的意境是‘意’和‘境’的合称。‘意’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指文章中所描绘的图景(具体事物所组成的画面)。‘意境’即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散文艺术魅力、艺术生命之所在。

本单元四篇散文,都是具有优秀意境的佳作。由于作者的处境、思想感情、写作目的和描写对象不同,所创造的意境也各有特色。我们学习时,要仔细体味文章中情和景是怎样交融创造出动人意境的。

学习本单元,还要继续进行散文的朗读训练和语言品味练习。”

思考与练习内容如下:

      读了《荷塘月色》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练的话概括?

二、细读第一段,试着揣测“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的心情。

三、品味下面的语句(可与括号内的词语或语句比较),体会作者笔下景色描写的特点。

1.这是一条幽僻(幽静、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清静、寂静)。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静悄悄、冷清清)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月光皎洁地照着)。

四、从作者对途中心理活动的抒写你能否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五、揣摩第四、五、六段描写景物的层次,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及手法。

六、作者在写月夜游荷塘时为什么会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

七、朗读全文,体会本文的意境。

以下从7个方面比较:

1.关于整体感知:

人教版

——无

苏教版

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

3.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甲组(主题)

上海版

      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为什么?[从文本出发]

开明版

      读了《荷塘月色》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从读者出发]

2.关于景物特征:

人教版

·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苏教版

——无

上海版

——无

开明版

三、品味下面的语句(可与括号内的词语或语句比较),体会作者笔下景色描写的特点。

1.这是一条幽僻(幽静、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清静、寂静)。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静悄悄、冷清清)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月光皎洁地照着)。

3.关于情绪情感:[只有此项是四套教材都有的]

人教版

·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切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苏教版

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挑出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美感;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上海版

      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为什么?

开明版

二、细读第一段,试着揣测“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的心情。

四、从作者对途中心理活动的抒写你能否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4.关于意境:

人教版

——无

苏教版

2.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作品的意境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上海版

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以往一些教材中,曾经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节删去,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采莲图”一段使《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显得不圆融完满,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你的理由。

开明版

七、朗读全文,体会本文的意境。

5.关于结构:

人教版

——无

苏教版

——无

上海版

——无

开明版

六、作者在写月夜游荷塘时为什么会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

6.关于手法:

人教版

——无[通感?动词?叠词?]

苏教版

——无

上海版

——无

开明版

五、揣摩第四、五、六段描写景物的层次,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及手法。

7.关于语言:

人教版

      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苏教版

3.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乙组(语言)

上海版

——无

开明版

——无

(二)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尝试

1.尝试之一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这一篇“散文”{作者的所见、所闻 外在的言说对象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言语表达    

2.尝试之二

散文的阅读”的单元样章

·         《莱茵河瀑布》

·         《荷塘月色》

·         《道士塔》

·         《纪念刘和珍君》

三、散文教学设计建议

阅读教学中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的建议

3.阅读教学

2.文学作品的教学

1.散文教学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有人说: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阅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性总结

高寺台小学:刘老师今年我担任四年级语文课教学,并有幸实践着中心校拟定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半年的实践中,我的感触很多。现在我就自己半年来教学的方式方法,利与弊的反思,以及自己的困惑做一总结。一、教学方法: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三年级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拟订人:黎在本学期我校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抓重点语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中,诊测考试中,不断实践、摸索,收获了很多,现总结如下:真正尊重了学生…

实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实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正确把握课程标准优化课外阅读指导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语文教学改革已提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语文教学观念,改革了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而作为教师,最实在的变化应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三年级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拟订人:黎文静在本学期我校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抓重点语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中,诊测考试中,不断实践、摸索,收获了很多,现总结如下:真正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中期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中期总结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阅读是人们一生中一直需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一个人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提高小学生阅...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备课大师xiexingcuncom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工作总结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回顾了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认真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班主任不仅要抓...

20xx—20xx年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xx20xx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一转眼一个学期已经过去回顾自己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感觉既漫长又短暂一幕幕都仿佛又呈现在眼前在教语文之前害怕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以误人子弟于是我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制...

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总结

二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总结井春风回顾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我思考一二做以下的总结一狠抓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扎实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的基...

小学语文期中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组期中教学工作总结匆忙之中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过了一半这半学期语文组的工作在教学处的带领下在20名小学语文的配合下进行的比较顺利我们20名小学语文教师立足于工作岗位团结协作教书育人现在就对上半学期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一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然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一创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结合本班的特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