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 教学实录

时间:2024.5.15

《乌塔》案例分析

茨榆山小学 王秋伶

师:同学在讲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下本组课文的主题,主题是?

生:(齐说)成长的故事。

师:对!回答的非常好!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与成长有关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第27课《乌塔》(师板书),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导读,哪位同学想自告奋勇的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成年人的回忆对我们很有启发,同龄人成长故事使我们倍感亲切。认真默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讲的是件什么事。再想一想:乌塔这样做好不好?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师:下面就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勾画出生字词,把句子读通读顺,另外,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乌塔是个怎样的人。下面你们就开始出声朗读吧~ (师板书生字词)

漱 惬 码 驳 逻 辑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

生:读完了。

师:通过读,你们也发现这节课有几个生字词吧,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解决下生字词的问题。哪位能同学能把黑板上的字读一下。(扫视学生)不举手的同学是怎么回事呢,是不会吗?那就是没好好预习吧,我就找不举手的。

生:读。

师:有两个字不太确切,有同学找出来了吗?

生:学生纠正。

师:找的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跟随老师把本课的生字词一齐读一下,每个字读两遍。 (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组词?

生:(齐说、个别说)洗漱 漱口 惬意 码头 号码 砝码 反驳 逻辑 巡逻

师:释义(惬意:很满意、很舒服。 逻辑: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反驳: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

师:用你喜欢的词语造句。

生:??

师:我们一起将这些词语再齐读两遍。

(生读)

(找生再带读一遍)

师:字词解决完了,同学们也读过至少一遍了,下面找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 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

师:回答的非常好,老师说如果同学答得好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师:那你们觉得这个乌塔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呢?

生1、生2、生3:勇敢、细心周全、独立、自立、自强。

师:那哪里体现她有这样的性格了呢?找同学读一下相关段落。

生:第七自然段。生读。

师:那到底是怎么体现的呢?找同学来说一下。

生: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月程,并且她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比便

在她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能及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个明信片向家人报平安,以防家人担心。还有,她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这里能够体现出她非常细心、周全。

师:那哪里能够体现她勇敢、独立、自强呢?

生:乌塔一个人独自旅行能够体现她非常勇敢,也能体现她很自立。她旅行的费用,并没与全部跟家里要,而是小小年纪自己再周末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假期海盗别人家里陪小孩玩,用这些方法来挣旅费,这里能够体现出她非常自强。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正确。那你们认为,乌塔的做法好不好?要是好,好在哪?不好,又不好在哪?下面小组互相讨论下,一会儿,我找代表回答。

(3分钟后)

师:同学们都讨论完了吧?你们认为她做的到底好不好啊?我们先找认为不好的人说说。 生1:独自旅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她毕竟才14岁。

生2:她出去旅行,耽误上课。

生3:父母担心。

师:真是人多力量大啊,看,同学们想出来这么多认为她做的不好的理由。那认为她做的好

同学又有什么理由呢?一起来说说吧!

生1:可以锻炼自己的胆识,让自己越来越勇敢。

生2:她能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生3:乌塔这次旅行的行程很长,她却安排的如此细致,准备的去次之久,以及她要在自己

的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观点。

生4:她很自立,很自强。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总有一天要独立生

活是不是?那我们就要有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的能力,也要像乌塔那样热爱生活。 (板书:独立的意识、自立的能力、热爱生活)

师:同学们再来想一下,我们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生:时间顺序。

师:再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老师提示一下,本文写作者和乌塔的相识、相处、以

及分别的全过程。

生:事情发展的顺序。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书上做好标记。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下本文的写作手法。我们刚刚学了描写的手法,那你们找一下,文中有

没有在描写中体现人物性格的地方?找出相应的段落,并读文。

生:在第8、9自然段中有语言描写。读文。

师:我们看到“反驳”和“逻辑”了吧,看一下,在文中这两个词是怎么用的。那具体是怎

么体现她的性格的呢?

生:这些远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

生2:文中的一些细节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

里“睡的正香”,她能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自己收拾东,按时外出旅游,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

师: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其他的写作手法?不如说在对比中突出任务性格。有没有同学找

到哪里用对比的写法了。

生:找到了。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体现。(生读第四段)这里将乌塔和作者做对比。作者写了

自己再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的帕子床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生:还有,文中还将乌塔和中国的孩子作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

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

师:是的,正是这些才在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师:(总结)今天这节课,通过乌塔的成长故事,让我们知道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立的

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要像乌塔那样热爱生活。

师:这篇文章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无疑问)

师:既然同学们没有疑问了,还有三分钟下课,你们利用余下的时间,再来通过读下文本,

参照板书,再来感受乌塔的独立性格。

(生读书)

师:今天作业就是将本课的生字词会写,完成同步练习册,然后预习下下节课,看看下节课

给我们讲了个什么故事。

下课!

反思:

在问同学们乌塔做的好不好时,我本来以为,他们会说好,没想到竟有人说不好。的确,一千个人中友一千个哈姆雷特,千人千智慧啊。不过,在总结本文的写作手法时,学生们并不能很准确找出,还需要我做适时的点播。

曹金平老师建议:

1、 讲课就是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本节课具体环节安排的不错。亲和力也比上节课好

很多,有进步。

2、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好标记,先让学生纠错,然后老师补充。

3、 讲课时不要总是埋头,将书端起来,面向学生。


第二篇:乌塔


《乌塔》教学设计

《乌塔》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乌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27*乌塔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27、*乌塔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树立正确认识自我的认知观。

2、了解书信的格式。

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封书信,一封是一个叫张国 强的小同学写给当代女作家柯岩的。一封是柯岩写给张国强的回信。我们看看信里写1什么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板书课题,质疑、解题

1、板书课题: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2、读题,质疑

3、解“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是说由于应用的地方能够不同,一尺也有显着短的时候,一寸也有显着1的时候。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三、学习课文,探究内容

1.自由读文,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昧 寞 睦 析 患 愈

(2)读词:冒昧 疏远和睦相处 告诫 收益非浅 年逾古稀

2.默读课文,想想信中主要讲了什么问题?

(1)要求边读边思考,不出声、不指读。

(2)学生汇报。

(3)师小结: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中说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讨教。那么柯岩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3.指导学生探究课文

(1)张国强在给柯岩的信中,说同学是出于嫉妒而不和他交朋友,你们有什么看法?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想法有偏见、获奖后沾沾自喜,居功自傲。)

4、小组读国强的信,指导读出他的懊恼。

5、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组长汇报。

(2)师小结: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进步。

6、在柯岩的回信中,我们从中悟出些什么?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谈。

学生;1、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改正自身的缺点,不断吸收好的东西,这样一个人才会不断地进步。

2、“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能由于一点小成绩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7、师小结;同学们的钻研、探究很认真,也很有实效,我向你们表示祝贺。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外有天,切不可骄傲自满,目空一切!

四、书信的格式

(1) 称呼。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怎样称呼,要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而定,一般说,当面怎样称呼,信上就怎样称呼。有时可以在称呼前面加“敬爱的”“亲爱的”这样的词语。

(2) 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部分。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您好!”“你身体好吗?”如果写的是回信,可以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如果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可以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 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结尾的写法,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如果给平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顺利”;如果给晚辈写信,可以写“祝你进步”“望你努力学习”。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后,

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 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可以带姓,也可以不带姓(熟悉的人可以不写姓)。有时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称谓,如“弟、儿、侄、妹”。如果加称谓,一般不带姓。如果是给单位或组织写信,姓名要写齐全。

(5) 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如果在信里问候别人,一般在署名和日期之后,另起一行,写上“请代向××问好!”“××并此问好!” 如果信已经写好,但是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完,可以写在信的后面。先写一个“附”字,后面加上冒号,写完补充的话以后,再加上“又及”二字,“又及”后面加句号。

五、信封的格式

(1)在信封的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字迹要工整,地名要详细。写地名要由省、市、县,一直写到区、街和门牌号码。如果是给农村写信,还要写上乡名和村名。信封的左上角画着六个方格,应在里面填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

(2)在信封的第二行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可以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在名字后面写“同志收”或“先生(女士)收”等,此处应避免写称谓,如,不宜写“爷爷收”。

(3)在信封的第三行写上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信封的右下角有六个小方格,应在这里填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信件万一出现投递困难的情况,邮局可以凭借这些信息,迅速地把信退还给寄信人。

(4)信封正面距右边55毫米至160毫米、距底边20毫米以下的区域是条码打印区,不要在这个区域里写字或署名,以免影响投递。

(5)信封上的字不能用铅笔写,以防模糊不清;更不能用红笔写,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6)托人转交的信,在信封上要写“面交”“烦交”等字样,在信封第三行的后半行上,写“×××托”或“×××拜托”就可以了。

六拓展阅读

学会握手言和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有个难题想请教您。

我有个好朋友,我们亲如姐妹。可是,最近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我知道这回闹别扭是我的错,也知道应该向她道歉。可是,我就是没有勇气面对她。不跟她道歉和好,我们都感到很别扭,特别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有愧于人的感觉真不是滋味。几次想对她开口,又欲言又止,怕说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怕……您说我该怎么办?

敬祝

身体健康

李萍 9月10日

李萍:

你好!但愿这封信对你能有一些帮助。其实,人最需要也是最现实的是自己帮助自己。你看,写信本身就是你自己在帮助自己了。很高兴你能这样做。

现在我要说,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就应该向人家道歉。这里有一笔账。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知道你错了,这就好比你刚丢失一份东西,如果你能适时向对方道歉,那么你丢失的那份东西就又找回来了,同时你还会增加一份东西;如果你不肯向对方道歉,那么你就又丢失一份东西,这份东西比前面丢的那份东西的分量更重。这份后来增加的或丢失的东西是什么?是“真诚”。真诚是古今中外人际交往的一条永恒的准则。只要你有真诚,别的过失都容易得到原谅。你已经特别想跟她道歉了,行动起来吧,为自己留住真诚。

你可以写信。写信向她道歉,只需要当面道歉的一半的勇气,而且可以把你要说的话字斟句酌,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你还可以请人搭个“桥”,找一个你们双方都比较熟悉的同学,帮你们做个沟通。

正因为是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才会出现矛盾,才会闹别扭。同学之间闹别扭,也许正是学生时代交响曲中一个应有的音符呢。所以,闹别扭之后也不必太在意。只要拿出你的勇气和真诚,彼此还会是好朋友。

祝你

健康快乐

你的朋友:马志国

9月16日

七、布置作业;

1、把你成长中的烦恼写一封信给你的长辈或朋友。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发现别人优点

改正自己缺点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学法引导

感情的朗读课-)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

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案

2011-11-23 14:06:15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学会生词。

2、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3、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了解现代的新科技和取得的新成就。 教学准备:

1、课件,收集有关现代科技的新成就。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向问问大家,和你们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相比,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生活变化的课文,出示课题、读题,理解课题,当看到呼风唤雨就想到谁?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利用法力能使天刮风下雨,现在引申为“能够支配自然的一种巨大力量。”

现在我们就和路甬祥叔叔一起感受生活的精彩。简单介绍路甬祥。

二、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请字形。

3、把读不好的多独几遍。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读、理解,相机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

农耕社会 依赖 潜水艇、船舶、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腾云驾雾、归根到底、出乎意料

2、读句子,把自己读不好的句子读出来给同学们听听,纠正字音和断句等。(长句不好读,外国人的名字不好读、多音字易错、翘舌音度不准。。。。)

四|、默读课文

要求: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中心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自学课文

把你能感受到20世纪呼风唤雨的句子勾画出来,体会体会。

六:小组内交流自学结果

七:全班交流,理解课文

1、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找出句子体会:如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 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说明我们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举例子)

2)、拓展一下:你还知道哪些现代科技新成就?(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

3)、出示收集的相关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图片

4)、学习这段的后部分内容。过渡: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我们的生活怎样呢?读句子: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体会作者是说明表达方法来说明我们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的世纪的?(打比较) 体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哪些变化?

过渡:我们现在的吸过来府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古代还有哪些幻想都已变成现实的?

我们现在发明发现这么的新成就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吗?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学习第三段

1)、读句子,相机出示课后的句子体会。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理解“千里眼”“顺风耳”、 “腾云驾雾”,原指什么?现在指什么?

2)拓展一下:古代还有哪些幻想已经变成现实了的?(土行僧??地铁,一日千里??飞机,想入海??潜水艇。。。。。。。)

3)从这段中的哪儿还能感受到呼风唤雨?

出示句子体会: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读句子,说一说愿意,在联系课文的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现代科技发展之快、之多)

体会的读一读。

在这近百年中我们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新成就,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吗?

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我们现代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底是谁在呼风唤雨呢?

1)找出句子体会一下.

2)读第二自然段体会, 板书: 现代科学技术 ← 人类

3)理解“发明”和“发现”

发现:原本就存在那里,只是没有被人们知道。

发明:原本没有这个东西,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新东西。

4)用“发现,发明”说话练习。

5)了解新成就,区别判断发明和发现。出示课件

x射线、 空调、 维生素、彩色胶片、青毒素、圆珠笔、激光、

杂交水稻、移动电话

6)在这段中还有类似的词语吗?找一找 ,理解一下

改观 改变

过渡:20世纪人们利用科学成就使我们实现了古代人那么多的幻想,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是古代的幻想,今日的现实,是幻想让我们有了努力的目标,是努力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时,你们也插上想像的翅膀,当一名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明日美好的未来。(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表现)你现在就是小小设计师,描绘一下你 心中明日的美好前景吧!

八、总结

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使你们的未来生活更精彩,只要你们大胆的想像就一定发现和发明更多的新成就。就用奇思妙想中董浩叔叔一句话来结束吧。

齐读: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11-11-23 14:12:55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改观、程度、依赖、寄托、幻想、洞察、潜入、联系、原子核、因特网、哲学家、呼风唤雨、农耕社会、腾云驾雾、程控电话、归根结底”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启发学生质疑思考。“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在本课中“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一个世纪?在20世纪里,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吗?

(要求学生在查阅工具书的基础上,结合上下史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词句的认识。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明确:无论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是充满神奇的未来,人类虽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但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引领下,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资料展示与交流

1、学生搜集的20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发现、发明。

2、师补充的相关资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2、找出本课生字,与同学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3、出示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反馈同学自学情况。

4、熟记田字格中的生字,教师指导书写,同学提示易错的地方。

5、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听写本课词语,同桌相互批改。

2、20世纪的科学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同时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还可以说成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在学生自由填空的过程中,领悟到20世纪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2、读第一句话,体会其含义。思考:全段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课文用两个“一问一答”的句式表述有什么好处?

3、读二、三句,结合工具书和自己的理解体会“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区别。

发现和发明:“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在本课中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前者是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量的增加,后者则有了质的变化。改观和改变:“改观”在本课中是指20世纪以来的这些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原有的生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新的面貌;而“改变”则是强调了改换、变更。

通过感悟词句进一步认识到20世纪是个非同凡响的世纪,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

4、指导朗读,读出个人的体会。

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2、小组讨论,交流。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引导学生理解“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愿望、幻想”是什么意思?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

4、依照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5、作者在第三段引用古人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什么作用,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句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那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6、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例子,选择自己熟知的、感兴趣的一例,向同学们介绍

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成就、价值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第五自然段。

2、理解伯特兰·罗素所说的话和“科学正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这两句话的意思。

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畅想、讨论:畅想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们的未来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小结:正是这些发明和创新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让未来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作业:搜集20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

3、以“科技伴我成长”为题进行小练笔。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改观改变

发现发明

现代科学技术 人类生活

课后小记

《电脑住宅》教案

2011-11-23 14:20:36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商的变化规律(四上)

济南市育贤第二小学 崔俊扬 济南市市中区教研室 姚慧明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生1:我觉着除法中肯定有规律,因为乘除法个部分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2:我同意。而且我觉着如果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不变,商也会跟着扩大。

生3: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也跟着缩小,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

生4:我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5:我不同意。我觉着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会扩大,除数扩大、商会缩小。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进行板书)

(评析:简简单单的复习提问,不经意间将乘、除法之间挂起钩来,打通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巧妙的运用了正迁移,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猜测入手启动整个教学活动。)

二、验证猜测、研究规律。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

师:合理大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的第一步,但仅仅停留在猜测上还不行,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生: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样来验证?

生:可以列算式来试一试。

师:举例实验的方法,确实是个好方法,那么我们就来逐个的验证。先来验证“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商是否也随之扩大或缩小呢?”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把你们所举得算式和结论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0÷2=5,如果2不变,10扩大2倍,商就会变成10,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小组的结论是: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我们小组举了3个例子进行验证,4÷2=2,80÷8=10,30÷5=6,每个例子都让除数不变,让被除数扩大、缩小,看商的变化,我们利用了计算器帮助演算,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对这两个小组的汇报大家有什么意见?

生1:我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生2:我觉着第2组举了3个例子,更全面一些。

师:举例验证的方法确实应尽可能的多举例,这样才能更全面、正确率才更高,如果我们把全班的例子合在一起就更能说明问题。

(评析:猜测、验证是基本的数学研究方法之一,教师将这一研究思想作为整节课的核心贯穿始终,可见用心良苦。同时借助第一个层次的验证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列举法的应用要考虑它的全面性,仅靠一个例子是不能得结论的。)

(二)验证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

师:通过举例验证的方法,我们发现刚才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地的!再来看第二个猜测: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真的会随之缩小或扩大吗?请大家继续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找了2个例子,并用计算器进行了验证: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除数缩小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生2:我们小组也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的变化方向是不一样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学生茫然)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只吃它的,是一小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它的,是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就会吃它的,更大的一块;这就像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就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的道理是一样的。

(评析: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这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教师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刚才的猜测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

(三)验证第三个猜测: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同学们,咱们还有一个猜测呢,怎么办?继续验证。

(学生小作合作,继续验证。)

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猜测也是错误的。比如:20÷10=2,如果变成40÷5商是8,不是2。

我们又按照另一种方法去实验:20÷10=2,如果被除数扩大2倍变成40,要想让商不变还是2,除数只能是20,也就是说也扩大了2倍。所以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才不会变。

生2:我们小组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组又举了几个例子验证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是正确的。

师:这两个小组的研究思路真好,当他们小组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决不轻言放弃,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师总结:我要忠心的祝贺大家: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评析:教师借助这个层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的修正、反复的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练习1:

师:这些规律在平时的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对计算有帮助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题,(出示):

3420÷57=60 76800÷240=320

34200÷57= 76800÷24=

342÷57= 76800÷2400=

(学生迅速口答出得数,教师记录答案。)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生:运用了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到底算得对不对呢?规律在这里用的合理不合理呢?用计算器来验算一下。(学生运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汇报:通过验证,发现正确。

练习2:(独立完成)

240 ÷30 =8

(240 ×4)÷(30 × ?)=8

(240÷6)÷(30? 6 )=8

(240 ?? )÷(30÷5)=8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数学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必要的运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隐性的数学包括:集中反映为具有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这两者的培养同等重要,尤其是后者,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将这一原则较好的体现了出来。

一 准确把握起点,合理的运用知识迁移,奠定了整节课的研究基调

本节课的变化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前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师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知识基础:“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些大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验证。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二 经历探索研究的全过程,借助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全课共有三次验证过程,看似有些重复,但细品起来,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使学生知道例举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用此方法时应尽可能多的举例,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偶然性,提高正确率;第二次是让学生有意识的经历挫折,我们的猜测不总是正确的,可以通过实验来修正猜测,得出正确结论;第三次是提醒学生当研究思路出现偏差时,应学会及时调整,积极寻找新的思路继续研究,直至得出结论。三个侧重点层层递进,

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

在这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是最终目标(其实学生在这种积极主动地研究状态下、在经历“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掌握了被除数、除数、商这三者的变化规律,且会印象深刻),而引领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科学严谨、不轻言放弃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数学素养,是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育理念:“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抓住了两点:一是利用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激情,提出猜测,展开教学;二是不仅仅将课堂教学的重点落在三个规律上,而是落脚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上,将这种“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一名数学知识的猜测者、研究者、发现者,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

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第七册93页例5《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丹城二小 胡益沣

一、引入:

1、出示算式,这些算式有什么特别吗?其实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的奥秘,想知道吗?我们先算一算,要留意各算式之间的联系。

(1)口答:6×2= 6×20= 6×200= 20×4= 10×8= 5×16=

(2)看到这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积的变化规律怎样?

3、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乘法中有积的变化规律,你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4、导入:除法里有没有商的变化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

(一)、验证第一个猜测:除数不变

1、看乘法算式,看到这个算式,你联想到哪些算式?(出示除法算式)

2、观察这是一组怎样的算式?看到这组算式,你会产生一个猜想吗?只凭这组算式能不能下结论?怎么办?

(1)你能再写一些吗?还能写多少?这时该怎么想?能不能找到一个反面的例子?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了除法算式中的一个重要规律。(课件出示) 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不变,商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齐读)

3、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进行验证的?那么剩下两组算式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呢?请同学们进行研究。

(1)学生独立验证研究。

(2)汇报:你又举了哪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齐读) 出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小结:大家知道为什么这样吗?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大家所发现的规律,比如:有一个蛋糕,如果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人可以吃到一大块,如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那么每人就只能分到一小块,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到的就越少,这就想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出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重点研究)

小结:发现有些猜测不正确时,能迅速做出合理的调整,而且还能主动地对新的调整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研究思路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能及时调整思路,继续深入研究。

(二)对比:

1、引导观察三类算式,三个猜想中,有时商要变,有时商不变,那么商在什么情况下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

2、生边汇报,师边将表补充完整。出示表:

乌塔

乌塔

3、小结:他们的变与不变是有规律的。在今后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在商不变时还应注意“0”除外。通过合理的猜测、反复的验证,同学们成功地发现了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大家真了不起!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规律填空:

2、判断:

乌塔

3、口答:

3420÷57=60 76800÷240=320

34200÷57= 76800÷24=

342÷57= 76800÷2400=

师:这么大的数,大家怎么做得这么快?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通过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方法,研究发现了除法中的三条变化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猜测——验证——结论,这也是科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希望今后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更多相关推荐: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

《乌塔》教学设计及反思

乌塔教学设计与反思四年级彭芳慧教学要求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流程一导入用简短的内容导...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乌塔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描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

乌塔教学反思

27乌塔教学反思乌塔是一篇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女孩的自立意识和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篇一乌塔gt教学反思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乌塔教学反思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反应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文章按事情...

《乌塔》教学设计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乌塔教学设计乌塔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相互依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基于此本设计...

《乌塔》教学设计

乌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自主认识6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一时语塞惬意等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问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

《乌塔》教学设计1

乌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7 乌塔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27乌塔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

《乌塔》教学设计、反思

乌塔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一时语塞不合逻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时语塞反驳不合逻辑惬意等词义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旅居2通过提炼关键信息能简洁地向他人介绍乌塔3通过抓住提示语创设情境自然地读好对话4通过创设情境对比阅读体会...

乌塔 教学反思(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