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七册语文教案及反思.doc1

时间:2024.4.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年二班

执教:张艳梅

四年级上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在识字、写字方面,新增认识200字,会写200字,累计会认2400字,会写1800字。

(2)在阅读方面,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朗读,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中年段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同时,加强了默读的训练。课程标准在低年段就提出“学习默读”,中年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

(3)关于阅读理解与积累,中年段在低年段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低年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到中年段,则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为此,这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增至14篇,就是为了加强略读能力的训练。

(5)再从习作来看,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三年级的习作,重在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四年级上册教材仍然注重培养习作的兴趣,继续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教材中还安排了学习写简短的书信,这也是中年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的。

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

2、加强词、句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5、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增加到课外阅读量。

教学难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3、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习作兴趣的培养,掌握习作的基本要领,初步掌握使用好词好句。

六、教学进度

1、观潮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根据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与想象、资料相结合,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   

3.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自学提示、资料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 再次指名交流。
  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顺学而导品词句。   

1、默读课文,进一步的了解蟋蟀的住宅。边读边做批注。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学生谈学习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读中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    

●学习住宅特点部分,感受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四、总结谈话,读写结合。   

1、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2、下节课下节课,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第二课时(略)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字、新词。  

二、积累好词佳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文中的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写下来。  

三、领悟写法,练笔运用。   

1、交流学习收获,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仔细观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交流阅读《昆虫记》的感受。   

2、推荐阅读《两只蟋蟀》《蟋蟀》《放蟋蟀回家》。  

板书预设:            

7、蟋蟀的住宅{特点   }—→伟大的工程

                      修建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使学生能合理地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及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2、通过习作,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乐于观察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在我的发现中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积累花卉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学习《胸有成竹》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
  二、探究观察方法
   1.看大屏幕(花瓶图),用“我看到了……”练习说一说。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三、运用方法,用心体验
   1、运用已总结的方法,观察另两幅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2、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3、自由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4、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四、再看图片,升华感悟
    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五、总结
    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处处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众多奥妙!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共同体验了“留心观察”的妙趣,受益匪浅。本次习作,就与观察息息相关。
  二、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
   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口头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指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
   (4)题目可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三、独立写作
    学生凝思试写,自读自改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你们知道吗,该书的作者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就是说,优秀的文章均是经过数次修改而成的,本节课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三、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
   2、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五、佳作欣赏
  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第四课时(发现积累)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句子、谈体会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几句话。
    (2)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3)指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找句子、学方法
    (1)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二、学习“日积月累”
   1、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看看有几种花,有什么特点?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2、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三、学习“成语故事”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读写结合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   

1.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齐读课题,提问。   

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这个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  

学习课文   

一、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认读生字  

二、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情估计:学生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唤来春天的,。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注:要结合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引导。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溢:满;拆──折。   

3.指导书写     

“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     

“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析。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学习新课  

一、解决细节问题   

1.自读课文     

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     

需要指导的有: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3)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从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   

2.交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言积累   

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孩子)

10、*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11、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          

分手时的约定     

指导学生朗读。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是什么?     

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的寻找过程,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情。   

3.(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说感受或疑问。     

(1)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朗读。     

(2)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结合学生发言,师进行小结。   

2.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板书预设:
             大树(图)  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小结上节课情况。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3.全班进行评价: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认为谁读得还不够,你能读读吗?  

三、指导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12、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板书:

                   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发现
  1、 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 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 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 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口语交际. 习作
  学习目标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童话故事。
  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
  教学过程

  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
  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交流收获
  

13、白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白鹅
          高傲  有趣

14、*白公鹅

学习目标   

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②    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能与前篇课文的描写方法作些比较,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④    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①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② 课文插图(或制作课件)。  

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    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②    观察、说话: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③    导入新课: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①    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②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① 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B、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② 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③ 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A、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B、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C、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②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15、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举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2、给课文分段,练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学会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判断句子正确性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猫》。  

2、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打开课本,带着两个要求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读不通的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和词语,特别是课后第4题的词语,我们更应该掌握好,多读几遍。(学生初读)    

尽职  抓痒  稿纸  咕噜  闭息凝神   遭殃  彼此  任凭  逐渐  无忧无虑  性格古怪  粗细各异   

温柔可亲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2、检查课后习题4,学习词语:(幻灯投影)    

下面我们先来检查第 部分的词语,我请一个同学能把它们读一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遍,读不通的多读几遍——齐读词语。    

请你找出你觉得最难写或最容易写错的两个词语,在课堂练习纸上抄写两遍。——同桌交换检查、修改。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的词语。    

折:读shé 是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zhé,怎么组词?    

你能用上划横线的三个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吗?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大、小)、谁能在括号中加一个数量词,说说课文计了几只大猫、几只小猫?并找出理由。     

“(一只)大猫”,填“一只”的理由是什么?()是的,作者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家中的一只大猫生动地写出了猫的性格。     

“(一群)”小猫:这么填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想一想,我们在“一只”前可以填一个什么词来说明大猫的性格特征。(古怪的)那在“一群小猫”前呢?(淘气的)、齐读:(古怪的)(一只)(大)(淘气的)(一群)(小)猫,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词语帮助我们做3件事。   

A、第一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你认为可怎么分?     

生交流,作“||”记号。   

B、第二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了什么?讲了一只大猫很古怪。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划出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齐读。这一句在第一段中是什么句?根据这句话,你怎么概括段意?     

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小猫淘气)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也划出总起句,说一遍段意。   

C、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件事:你能根据这些词语或者划出来的两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生个别练说——生自己站起来自由说)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猫古怪和小猫淘气。  

(一)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大猫到底古怪在哪里?小猫又淘气在哪里?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你用“——”找描写大猫“古怪性格”的三个重点句。   

2、交流:老实、贪玩、尽职 (什么叫尽职?)   

3、为什么这三个词语能表现出大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呢?   

4、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转折关联词或“不但……而且……”这个递进的关联词把这三个或其中两个词语连起来说说大猫的古怪吗?大猫虽然很贪玩,但是有时也很老实,而且也很尽职。大猫虽然老实,而且尽职,但是有时候也很贪玩。大猫不但老实,而且尽职,但是又很贪玩。   

5、你能把“大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加在这些句子开头或结尾吗?     

同学们真聪明,你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啊!同一种意思我们能用这么多不同的句子来说,大家刚才的句子都说出了大猫的变化无常,令人捉摸不定的古怪性格。这下你理解古怪的意思了吧?——解释“古怪”。好,这个词语解决了,(擦去问号)   

6、课文第二、三两节也写出了大猫性格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     

交流: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练习:用“虽然……但是……”的句式练说,体会大猫的古怪。  

(二)1、请同学们按找出重点词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找出写小猫淘气的重点词语——默读、找。   

2、交流:没完没了。   

3、你能不能在其他写小猫淘气的句子中也加上“没完没了”来说说。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再跑再跌(没完没了)地玩。它们的头撞在门上;……不哭,还是没完没了地玩。它们没完没了地玩,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看,这真是一群淘气调皮的小猫啊!对“淘气”这个问题你们也自己解决了,可以擦去问号了。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懂了课文主要写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作者写大猫古怪、小猫淘气是讨厌它们吗?——为什么?    

理解“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大猫可爱,小猫更可爱。(板书:)  

2、明目标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读懂课文是怎样写猫可爱的?、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体会大猫之可爱。  

1、下面我们要自己来分析理解大猫可爱在哪里,而不是由老师来讲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要求自由朗读第一段。    

幻灯出示:、挑:你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一个句子,划下来;、找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范例教学:为了帮助大家讨论好,老师先和大家来学习一句话:(幻灯出示:“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老师对这一句是这样理解的:    

A、我们已完成了第一步挑出句子。    

B、下面我们完成第二步,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的确,乖)。    

C、第三步,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乖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老实、听话。)我们什么时候用“乖”?(老舍把猫写成了小孩子,对猫多亲昵啊!)那再加上“的确”呢?(更加深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所以第三步“乖”和“的确”重点词的特别含义是什么?(生连起来说一遍。)    

D、初步体会:这一句虽然不长,用词不多,但深刻地写出了大猫的可爱,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这句话。    

谁能把刚才我们四步学习过程具体地说一遍。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按刚才的过程,完成笔头练习:幻灯出示练习:(见后面练习纸练习二)  

3、自主学习:    

如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读课文,选自己最爱读的一句话,细细体会、学习课文。    

(准备好)。谁能最早主动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学习情况)  

4、交流:        

(生交流一处,朗读体会一处)——课文写猫可爱的地方很多,可以说课文每一句都写出了猫的可爱,每一处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一段。  

三、体会小猫之更可爱。   

1、大猫已是如此可爱,而小猫更是可爱,请同学们按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写出了小猫更可爱,作者更喜欢?    

2、交流:   

3、是啊,满月的小猫是多么的淘气调皮、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所以更可爱,令人更喜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读第二段,读出你更喜欢小猫的感受来——齐。   

4、同学们,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读懂了大猫古怪得可爱,小猫是淘气得更可爱。在老舍爷爷笔下,猫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优美迷人啊!同学们,我们想不想也拿起来写一写?——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三题: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话。   

5、交流。  

四:课文总结:   

板书
  (古怪的)(一只)(大)     可爱
  老实、贪玩、尽职         猫
  (淘气的)(一群)(小)     更可爱
  没完没了

16、*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颤颤巍巍、如泣如诉”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   

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34.母鸡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    

(板书)讨厌不讨厌    

(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 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 (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 (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  )
          看看前,看看后。(  )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
     (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     

(音乐) 

(附全文板书)     母鸡
                爱
            讨厌    不讨厌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
   1.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 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 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
   2.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 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 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 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 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l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l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l 精彩回放
  1 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l 习作与评议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 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 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l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l 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l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 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 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 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l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 游戏:成语接龙
  5 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 )一毛  对( )弹琴  如( )得水  ( )死狐悲
    杯弓( )影  ( )毛蒜皮  ( )立鸡群  指( )为马
    为( )作伥  车水( )龙  万( )更新  门可罗( )
    ( ) ( )点水  顺手牵( )  哀( )遍野  抱头( )窜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17、长城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19、*秦兵马俑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质疑   

1、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秦兵马俑》这一课,学习一些质疑的本领。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为了提高质疑的质量和课堂学习效率,老师建议大家围绕课题、课题前的导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质疑。请大家再一次朗读课文,准备提出自己的疑问。   

2、学生质疑,老师简要在黑板边板书,如:秦兵马俑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是怎么制成的?是怎么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3、师生梳理问题,将问题分作三大类:阅读课文解决类,查阅资料解决类,正在探索研究类。简单的枝节性问题当即解决,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秦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过程:边读课文边勾划、批注;查阅相关资料、图片;先自己阅读思考再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  

二、自主探“疑”   

1、自由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朗读,难读词句生生互教或请教老师,特别是文中的四字词语与生字要读正确。   

2、学生独立默读思考、批注、查阅资料。   

3、按合作小组讨论交流:一人组织,依次发言,共同归纳在全班发言的要点与理由。可以适当作一点儿浅显的记录。  

三、全班研“疑”。    

在学生或小组代表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教师结合以下要点采用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与感受,相机渗透相关资料,指导有感情朗读。   

▲因为“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老师相机出示1978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后的赞言:“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因为“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相机理解“乘”的含义,简介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   

▲因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绝无仅有”。    

这是引导理解感悟的重点。可以结合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数字中,从比照周围事物中感受“规模宏大”。    

感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可以把观察图片,朗读课文,想像神态与动作,照样子模拟形象结合起来,如两人一组,一人读句段,一人模拟神态与动作,并在班上适当展示与评议,在模拟表演与评议中形象地理解词句,感悟课文。  

四、畅谈感受    

教师扮演“记者”,走入学生--“游客”中,采访“游客”,如可问: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参观”了秦兵马俑,你最想说什么?有一批外国游客想到中国来参观游玩,你能向他们简要介绍一下秦兵马俑吗?  

五、小结收获   

1、师生小结学习过程与收获,齐诵与质疑有关的古代格言、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提出新的疑问,课后去探究。如果老师能提供思路有关资料,老师要适时提供给学生。   

2、自主积累喜欢的词句:有感情读一读,再抄一抄。

 ◆ 学习目标
   1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宽带网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 老师的建议: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 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 创设情景,
  1 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 交流资料
  1 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 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 自主完成习作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


                      习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教学过程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3.说说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

   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

  教学过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感情朗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2)创境引读: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3)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4)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课件出示: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 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                            台湾

23、*卡罗纳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方法:    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和人之间深厚而真挚的爱。 

教学过程  

一、五分钟基础知识训练。   

1、读表示关心、帮助方面的成语或短句。   

2、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说具体。    (点击课件,进入“积累”栏目)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母亲》这首歌。听过了吗?大家听了后想说什么?    

(点击课件歌曲)   

2、引入: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最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板书课题)    (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3、同学们,你们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三、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好,开始。(生阅读,师巡视)读完了,那我想问问大家: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生畅谈感受:  

四、深入阅读——理解“爱”   

1、生默读课文,思考: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用笔画下来。(点击课件出示要求1)   

2、学生交流:(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谁怎么做?    (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感情朗读:师读卡罗纳表现的句子,生读大家怎么做的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引读)   

4、读了这些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随机板书。  

五、品析、想象——领悟“爱”   

1、再次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朗读,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让你为之一动,为什么?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点击课件出示要求2)   2、学生交流想法:  

六、爱的延伸:   

1、师: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爱,是一句真诚的话;爱,是一个轻轻的接触;爱,是一个深情的眼神;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用自己的真诚理解、安慰、关爱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是的,就是这朴素的爱,让我们每个同学深受感动。   

2、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3、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出自何处吗?对于这本书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4、走近《爱的教育》     

阅读选自《爱的教育》的另外两篇文章《我的同学科列帝》和《朱塞佩·玛志尼》——选自《同步阅读》)学生自由选择一篇,静静阅读。     师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  

七、作业布置:   

1、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  

八、板书:                      

卡罗纳

老师         同学

家长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学会爱!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思路】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探究文本内容。   

第一课时重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段落结构,弄清文章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围绕“(谁)把(什么)给予(谁)?”这个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说说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保罗开始以为能得到一辆新车是十分快乐的事,后来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从而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圣诞节轿车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出示:课文中讲了把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二、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把握好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三、再读课文。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给予    

保罗听了这句话为什么很吃惊?    

读文中内容,知道保罗开始以为是小男孩希望有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可现在知道了他并不是想要一个能给予他新车的哥哥,而是想要有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个能给予别人帮助的人,他的思想是多么的高尚啊,所以十分惊讶。    

理解“不由自主”    

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2、在乘车出去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2)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  

(3)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4)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现在会怎么做呢?    

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罗动作的词。  

(5)“接下去他们去了哪?”请大家发挥想象。  

三、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谁的话让你感动了。(小男孩)    

那么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男孩说呢?请大家准备一下,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交流。  

语文园地六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教学过程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


                      习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教学过程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3.说说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

   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

  教学过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 )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⒊附:试改《一张画像》第四小节。[投影片(小黑板)C]                  

第二教时

一、自读:(第三轮)  

1、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3)连线:(大黑板)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2、自读: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  

(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示投影)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节:(读──改──读)  

(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  

(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投影片)  

二、自读:(第四轮)    

三、作业:  

1、造句:受益匪浅堪称楷模  

2、修改<<一张画像>>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出示投影片)  

附:板书设计             

作品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一丝不苟

那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27、*乌塔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地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语文园地七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 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 “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 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 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 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 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 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 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 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 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 内容充实具体。
  B、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 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 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 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 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 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 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 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 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教学反思:

30、*电脑住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想象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三、学习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从择山洞而居,到结茅而往;从土瓦房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人类的住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住宅会如何呢?今天让我们结识一座电脑住宅。    

2、引入新课,板题。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师对生提的问题在黑板上板出来)  

(二)初读感知    

1、你想了解这座电脑住宅吗?请你自读课文,读准课文的字音。    

2、检查生字的读音。        

(三)默读理解。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    

2、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     

▲过度激趣:刚才你们都到了电脑住宅里参观了,哪个地方的设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学习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1)制作表格  

(2)以电脑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一种或几种设施的布局功能以及使用方法。   

2、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五)导语激励:同学们,科学技术能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但是最美好的是能够创造美的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人吗?      

那我们该怎样做呢?……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的21世纪创造出你的神奇。  

五、课外拓展    

我来当设计师: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电脑住宅、电脑学校、电脑商场、电脑医院……想一想,看谁的设计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舒适、最方便的享受。

教学反思: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三、评选优秀奖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语文园地八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 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 学生依据调查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b. 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指导学生交流
  1、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 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 指名读以上学习提示。
  2、 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 相互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 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
  5、 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总结感悟
  1、 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 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内心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谈话导入
  1、 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 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揭题讨论
  1、 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 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 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动手习作
  1、 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 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相互帮助。
  3、 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教师评议
  1、 整体评价。
  a. 习作态度。
  b. 习作内容、角度等。
  c. 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 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
  a. 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
  b. 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 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小组交流评价,互相提高。
  1、 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 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 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 自读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的内容。
  2、 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a. 学生交流个人的发现。
  b. 教师相机点拨(字形的变化——词义的变化——语言文字纯洁性的重要)。
  3、 开展“争做文字小卫士”活动。
  a. 动手修改成语广告中的错别字。
  b. 出示自己搜集的错用滥用的成语广告词。
  c. 生生交流,动手修改。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

识字一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准备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完美版)

二年级语文教案三册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共16篇反思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识字一反思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_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袁生娣识字一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识字1一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反思

识字教学反思安徽省淮北市黎苑小学邱蕾娜本课是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读过几遍课文以后已经基本上能读准字音能把...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找春天教学反思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进行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案及反思

识字7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2准确熟练的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3有保护动物的愿望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教学准备1多媒体光碟2生字生词卡片动物画片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字唱读儿歌2在轻松...

人教版_二年级上册_第一单元_语文教案及反思

识字一教学目标1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3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准备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二读中识字12词语3染...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微佛嗡一小来下慢着绿卖地里望成树多有慢儿密百成湿气亮风眼的满没老壮展望兴绿柳中牦就筝逼们转安的不光脚一树树杨眼天盼里了坐静的着响像叶火花像逼着着杏一上的已花亮慢下像来寻赶的飞农在弄展润小个欣像已的花的嫩火黄石草...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教案)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1语文学科教案设计2语文学科教案设计3语文学科教案设计4语文学科教案设计5语文学科教案设计6语文学科教案设计7语文学科教案设计8语文学科教案设计9语文学科教案设计10语文学科教案设计语文学科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及反思

1找春天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春天的美景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感情诵读教学难点体会春天美景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孩子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