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时间:2024.3.31

上下的教学反思:

  上下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的词,可以说是一点也不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过,课前,我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就先来了个小游戏,我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鼻子的上面是什么?鼻子的下面是什么?嘴巴的上面是什么?眼睛的下面是什么……课堂上马上活跃起来。接着我用上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察主题图。我先问:“ 图上有什么?”他们说出了有卡车、火车、轮船。“火车”在哪儿呢?这一问,就突出了火车的中间位置。有的说在上面,有的说在下面………,轮船在下,火车在下,卡车在上等。在课中后半部分我还让学生四处观察教师,用上下来举例说说,这就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直接可以应用。

   不足之处:刚接触数学课,自己的组织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用怎样的语言与低段学生进行交流?这还得跟恰老师学学。

左右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看学生的反应,可说是这节课真的很糟糕。尤其是说以别人为中心“左右 ”的位置判断,回答的声音很不统一,学生的思维很乱。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本节课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自己的左和右——只要两人面对面, 学生可以说都能说出对方的左和右,可是有一排人站在那里,较多学生就分辨不出来左和右。这里学生很容易以自己为标准去判断,而不是站在对方的标准去判断,我重复了好多次,还是觉得学生更不清楚了。

   可能是我的要求太急促了,在一节课40分钟就想要学生分辨清楚,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学生,有些连大人都觉得有点难。还有就是判断图形等物品的左右,与判断人的左右是不一样的,很容易搞混淆的。

位置的教学法反思:

   课前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带来的小玩偶,学生一看见都特别开心,于是我就让学生试着来介绍自己,想与小玩偶交朋友的同学,要求要讲明自己在哪里,越详细越好,比如在第几组第几个等,学生的积极性真的很高。通过课件上的资料学习,明确学生横为“行”,竖为“列”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位子上数数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并把书上的练题进行书写,我还个别进行了抽查,并要求起来说说;这里我因为没有仔细的讲解,以至还有些学生不清方向。

   在巩固练习阶段——找位置。这里学生的掌握能力还是不错的,知道座位中间的号最小,越往两边号码越大,在这个环节,有几个学生:陈雨帆、刘书豫、蔡梓航、蔡涛建、池灵静、何云杰等还是不清不楚的;在接近下课时,我出示了两张火车票(幻灯片)并向学生介绍与这类知识相关的一点内容。

   课程在设计时,我还觉得较满意得,可是一上课,自己脑子里都好像混淆了,有时连自己都讲解不清,还要再了解了解,更好地解释给学生学习。

 1-5的认识反思

“1-5的认识”这节一年级的课会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深挖教材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很多,它是学生认识学习其他数和教师教学更大数的雏形。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数”的开始。由于1-5本身的数小,抽象程度低,小朋友很容易理解,不仅如此入学前已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各数。然而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却未清楚,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实基础。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初步了解1-5的含义并认识了1-5各数以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操作练习,让学生从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本节课,我把“1-5各数较清晰数概念的形成”作为教学的难点。这节课我注重突出自己预先设置的重点,在难点方面

  (1)通过让一名学生上来摆出1-5各数所对应的小棒数,学生出现的是

 3      4          5     

|||     ||||     |||||  ,接着提问“你能换种摆法但同样也能表示这些数吗?”

学生出现的是    3          4        5     

               △       □      五边形       ,从而突出数概念的本质,不会让学生局限于形式,同时在我删去了原先想让每个人动手摆的过程,如若这样学生的重心仅仅偏向于摆的形式。

  ( 2)再问:“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身边的东西表示3、4、5吗?”

   生1:拿出3本相同的本子;

   生2:拿出3支铅笔;

   生3:拿出3个大小不同的橡皮擦;

   生4:拿出1支铅笔、1本书、1本练习本表示3;

  最后一个学生更是突破了“3”这个书概念,从本质上突出了3不仅仅可以表示3样相同的事物,还可以表示3个不同的事物,表示的是事物的数量多少。

  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数的数序:特别是把1、2、3、4、5从大到小排,倒数是没多大的问题,反而错误率较高的是这样的题型()、4、()、2、1.针对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说从小到大排、从大到小排,紧接着问:“你能从大到小排老师给你发下的1-5的数字卡片吗?”让数序从初步感知到具体操作,数概念再次得到巩固和提高,再次利用顺口溜“从小到大排,1、2、3、4、5;从大到小排,5、4、3、2、1”让差生得以同步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南海小学        陈华养

  在教学”比多少“这课内容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入手,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多少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单、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多少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本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区分三种符号。在一节课内学生要认识三个符号,尤其是能区分”>“”<“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如:”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再以游戏“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学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多少。

第几反思

过这节课我觉得要继续发扬的是:1、根据教材情境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安排师生互动拍手、排队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重视面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放弃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不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发言的面较广,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3.我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练习层次进行了调整,在整节课上知识的进展有序又有度,排队学生不陌生,游戏充满趣味,虽然不断加大难度,但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没有疲倦感,同时我一直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没有预演比预演的效果更好,也能真正验证教师的组织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遗憾,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正真的完美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相信对以后的教学能提供借鉴作用。

 

《认识0》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来自张莉   20##-10-22 17:50:37|  分类: 张莉反思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大班都学过,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有些学生还很天真地说:“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过加减法了,老师说多了就加,少了就减。”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怎样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纠正错误认识,建立正确概念呢。 我认为应做好如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正确理解加减法含义。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从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开始,让孩子通过观察图画、片,用三句话叙述意思,提出问题其实就是简单应用题了。如:“树上原来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和“小明拿了4个气球,爆了2个,手里还剩几个气球?”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理解,飞来了,一共的都是合起来的意思,用加法计算。“飞走了、爆破了、开走了”等等都表示去掉的意思,是要用减法来计算。当孩子们把意义理解了,
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二、结合组成,科学指导口算方法。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不要以为5以内的加减法简单,就不注意方法的引导,这是错误的。有的孩子是数手指,有的是数实物等,方法不当。不加指导就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后患。和加法一样都要引导学生想组成。只有这样学生口算速度才能上来。
三、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一朝一夕的,必须多练。另外,要与家长配合,每天让家长给孩子练习一定数量的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口算题。

如果这样去落实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肯定可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

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

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

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

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

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

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

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

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

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

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

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

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

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

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6-10的认识加减法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通过同学生活中饶有兴趣的情节,让同学联系情节的发展过程,建构连加连减的运算模式。感受数学知识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乐趣。

  同学已经掌握 10 以内的加减计算,对生活中感兴趣的情节发展有初步的分析能力。教材将连加、连减一并进行教学,有利于连加、连减的对比,掌握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巩固 10 以内的加减计算,为下一课加减混合计算做好准备。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分为“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巩固认知——开拓思维”四个环节,力求以教材为基础,以同学有兴趣的情节为依托,拉近同学与数学的距离,让同学在具体的活动中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沛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

  通过这节课的两次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但要有效,更要向高效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本课的复习引入阶段,我第一次教学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我们先来开小火车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看看这列火车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然后 25 个小朋友每人算了一道加法或减法题。这样的设计,外表看来练习题较多,而所花时间较少,但是同学每人也只是算了一道题,并没有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进行了修改,“小朋友们,仔细听好老师的要求,(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thread-50619-1-1.html)先看卡片用手势表示结果,然后继续听题,响亮地报出得数。”我一共抽了 5 张卡片,报了 5 道题,合起来也只不过是 10 道题,但对同学来说,他们每人都算了 10 道题。比第一次的练习量增加了很多,达到了教师预设的复习引入的目的。又如,在从连加过渡到连减的过程中,原先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已经认识了连加,那猜一猜,还会有什么题呢?”“你能将这道连加题改编成连减题吗? 6+2+ 1 ” 这样的过渡有些僵硬,同学在老师设计的框架下思维并没用得到真正的发展,没有创新。因此,我将原设计修改为,“小朋友们猜得真准,那么,你能运用这 6 只鸟来编连减题吗?”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同学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发挥各自的想象,不但编出了连续减两次的连减题,甚至编出了鸟儿全部飞走的连减题。“树林里原来有 6 只小鸟,飞走了 2 只,又飞走了 3 只,又飞走了 1 只,现在还剩几只小鸟? 6-2-3 -1= 0 ” 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就掌握了连减题的特征,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同学创设好情景,为同学设计好实践的过程,让同学在自主探究,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学会数学,学好数学。我们教师在设计的同时要多位同学考虑,要考虑到他们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实效。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在新授之前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口算练习,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在新授知识的教学中同时我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认识时间反洗

反思:

一、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写时间,而且还要用两种方法来写,我应该在黑板上多写例子,告诉小朋友应该怎么写。不然,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小朋友不知道写在哪里,有些小朋友对“:”已经写好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等,或者把这一内容放到下一节课。
    二、一节课的内容不能太多,要多多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才能上好一堂课。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明白了,孩子们在课堂的40分钟的时间是多么宝贵。因为是低段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课堂纪律还是很重要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

《9加几》教学反思

作者:赵淑霞 来源:故县小学 点击:26019次 评论:0条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9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上完课后,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运动员进行曲导入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讲“凑十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生上黑板来摆一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根一根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说的环节过少,没有做一定量的练习题。但我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同伴的帮助下,我一定会尽快的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反思

对小学英语教学反思的反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

小学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民主民办小学纪铁山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成功之处要继续保持针对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活动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阜南五小锁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1篇

教学反思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

小学教学反思制度

小学教学反思制度工农中心学校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1教师要加强对平时工作的反思采取回忆式反思和撰写式反思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要求每位教师每月必须从课堂教学育人管理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出23个案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体育组马彬20xx1足球颠球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游戏熟悉球性来做准备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基本部分教学中先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练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

小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新课程教学反思走进了新课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下面的一则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

母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个小小的课堂延伸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反思知道了不与父母争吵顶嘴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些点滴事例的重现自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可贵母鸡教学中我力争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

母鸡教学反思

母鸡教学反思北塘小学胡青本学期我接受了教研组的一节研讨课的开课任务执教母鸡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备教材时我拟紧扣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两句话...

《母鸡》教学反思

母鸡教学反思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四年级的学生虽已初步...

《母鸡》教学反思

以情激情以读悟情母鸡教学反思河溶小学周会清母鸡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

教学反思小学(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