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时间:2024.3.31

教学反思

凤冈县永和中学 冯辉

《观沧海》教学反思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 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 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

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 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 时间太少。 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教这十几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再上《论语》六则,我摈弃了以前我上这课采取的单一的讲解注释和文意的方法,而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木兰诗》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 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上了一堂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

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这堂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卖油翁》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卖油翁》这个文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但是,在接下来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却没有按照我的教学思路走。有的同学对于课文当中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 这一句颇有微词,因为它的解释是:斜着眼睛看,久久不走过去,那卖油翁这样

斜着眼睛看是否有不礼貌的表现呢?如果是不礼貌,按照老师对课文主题的总结,怎么向他学习谦虚的精神呢?还有的同学认为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命中率应该算很高,他的骄傲是应该的。

开始,同学们的疑问使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在我与学生一番争论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我的做法也许会和卖油翁一样,因为前面写到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也就八九成,就到处炫耀。所以这里卖油翁的做法,并不仅仅是针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更重要的是针对陈尧咨的态度。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于陈尧咨,他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毕竟他的技术还没有达到最精湛的程度。

虽然学生们对于我的最终解释比较赞同,但学生在本课上的表现依旧引起了我的震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其实,真正有血有肉的答案,应该是学生自己探讨出来的,真正有血有肉的课堂,也不应该按照教科书循规蹈矩的进行。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三峡》教学案例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

没有全去过。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

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第二篇:《春酒》教学案例,反思


《春酒》教学案例及反思

《春酒》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它文字浅显、情感温馨,是一篇值得欣赏的美文。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题,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民俗和故乡的人情,来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然而思乡这一主题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品味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领会文中的思乡之情。

【案例描述】

一、情境导入

师:新年是我们中国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我想知道同学们在家都用哪些方式来庆祝新年呢?

生(七嘴八舌地说,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放鞭炮、贴春联、吃东西??(投影展示新春庆祝组图)

师:在吃的东西中你最爱什么?

生(随意说):年糕、桂花糖、肯德基(生大笑)?? 师:你们有没有喝过酒?

生:没有,未成年人不能喝酒。

师:对了,我们是未成年人,还不能喝酒。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戒”,去喝一种你们都能喝的酒,那就是琦君故乡——温州的春酒。(板书课题、作者)

二、感知课文

师:可能有同学要问:琦君是谁啊?那我要问你们有没有看过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

生:(很多人)看过。

师:那就是琦君写的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琦君吧。(幻灯出示琦君生平及主要作品)

下面,由老师把这篇课文读一下,大家边听边感受一下琦君家乡春酒的味道如何?再想想:在这篇文章里,琦君除了向我们介绍她家乡的春酒外,还介绍了哪些过年习俗?(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好了,课文读完了,大家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生:好。

师:怎么好了?

生:很有感情。

生:充满深情。

师: 谢谢大家夸奖。等一会你们能像我一样读这篇课文吗? 生:能。

师:很好,希望你们都能读出感情。刚才老师读的时候,有几个字的读音与往常不同,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一起看看。(出示幻灯)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ī)

师:请同学们把拼音写下来,读一遍。

生:??(连读了三遍)

师:(笑)一看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下子读了三遍,很好。接下来,谁能告诉我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生:喝春酒。

师:(板书:喝春酒)很好,那春酒的味道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春酒味道很好,因为第3段写道: “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师:不错,回答很完整。那作者写春酒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她家乡的春酒好喝吗?

生:不是,是为了表达思乡之情。

师:这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明显的感受到?

生:第10自然段。

师:对了,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遍。注意,既然是抒发思想之情的,一定要读得深情一些。(学生齐读第10自然段,教师板书:思乡)

师:除了春酒令她回味,作者还回忆了那些事情? 生:喝会酒。

师:对,这件事很明显。(板书: 喝会酒)还有吗? 生:拜神。

生:祭主。

生:打年糕。

师:这些事情都是什么时候做的?

生:打年糕是过年前,拜神、祭主是过年的时候。

师:是啊,我们就把这些事合在一起,算是过新年吧。(板书:过新年)

师:这些都是作者怀念的事情,为了缓解乡愁,她用一种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来寄托感情呢?

生:她也泡了八宝酒。

师:(板书:酿春酒)是啊,可这样做,解了她的思乡之愁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她泡酒用的是美国葡萄酒,不是家乡自己酿的酒,少了家乡味。

师:看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家乡味”也。(板书:家乡味) “家乡的味道”,这才是作者思乡的源头啊! ......

三、课堂小结

师:其实,年俗年景在各地都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喝春酒的习俗却是在很多地方都有的。(展示连战春酒宴图)今年3月15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台湾设下春酒宴,国民党三十多位高层领导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海峡两岸一衣带水,我们有相同的民俗,有相通的血脉,在此,让我们共同祝愿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祝愿漂泊的游子早日重返家园,重温美好的记忆。

教学反思

一、调动体验,营造情境

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即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解读文本。所以,课堂中每个环节、每个问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如本课的导入部分,我原来是直接介绍作者进入文本学习,但由于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而课堂显得极为

沉闷。后来改以过年的风俗入手导入,由于学生都有过打鞭炮、喝喜酒等的经历,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实现了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许多智慧的火花。这时,他们的许多想法就会令人耳目一新。而教师往往也能从中获取不少收益,这正我们经常说的教学相长。

二、重视品读,深入文本

很多专家曾经讲过,语文课要姓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对文本的品读。从文字入手,结合学生的体验,引导他们理解文章蕴含的深意,再从文本出来,进行拓展延伸,进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想,这是语文的根本。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人情和民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他们从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入手解读文本,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国文字的魅力。同时,借品读来唤醒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形成一种深层体验与思考的习惯,透过文本中文化意象,揭密传统文化,为构建新文化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创设平台,有效交流

有效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本课中,我力求创造轻松、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均给予积极评价,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不管是在

导入部分讲过年的情景,还是在品读细节阶段,我都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尊重他们个人的感受和独特见解。师生的平等交流,换来了学生积极的动脑动口,在交流中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想火花。

四、创新教法,追求更好

本课的最大遗憾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开发不够,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有待加强。课堂上,仍是我提问题学生答,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还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如果再有机会上这样的课,我想我会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开发,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动性进行指导,真正贯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统计宋门学区军王小学齐省芬20xx41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案例实录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23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数学案例与反思创境模拟感悟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本节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模似购物活动使学生能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根据这一理念教学设计采用创设问题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发布者小学数学专家发布时间20xx1016132302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1作品要求必须为原创如有抄袭此成绩为0分2提交的作品必须与下方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格式一致并按照各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分析与反思张琳一导课的背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

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案例与反思

多媒体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案例与反思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箭竹溪希望小学刘金常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反思篇一小学数学教育gt教学反思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gt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gt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日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日志几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闪光点和不足要想做到尽善尽美只有经常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中成长在挫折中进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尤其是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如果对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