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5.2

文言文教学反思(二)

占才中学 王长林

一、将读与理解有机结合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似乎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如将“则弛然而卧”的“弛”字写成“驰”,将“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写成“此系贞良死节之臣”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教师指导理解、积累与学生自学、归纳学法相结合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正如王力先生所言,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我们差不多在任何一部古书中都和它们接触,如果不彻底了解它们,不但这篇文章读不懂,其它文章也懂不了,甚至完全陷入误解”“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王力先生的这个看法与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所谈到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说:“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的意义。”

我还问:“字字落实”真正能够做得到吗?也许我学历太低经验不够,我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之前的备课时也曾试图去弄清课文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的意义或用法,绝大多数时候,查阅了大量资料,与同事反复讨论交流,花了很大的功夫,可仍有相当数量的字句落实不了,特别是那些虚词尤其如此。说起来,真有点叫人汗颜啦!然而,我敢肯定有过我这样经历的老师一定不会是少数。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串讲”、“字字落实”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逐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象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因此就

产生厌倦。况且初中阶段“串讲”“翻译”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在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里头,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从实验教科书文言文单元前面的提示和要求看,“串讲”“翻译”这一教学方法也不符合编者意图。教科书几乎在每一个单元开始时都提到“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我们揣摩体会“理解诗文大意”“整体感知”的意思,“串讲”是不必的(重点词语、常见词语的意思当然要落实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大胆鼓励学生教中学、学中悟。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等,而且还应该传授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的多。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到自我发现的成功感,收获学习的快乐;这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自信。

文言文教学反思(一)

——执教《水调歌头·中秋》一课有感

周丽琴

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就是“读”“赏”“悟”。让学生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借助一定手法进行诗词赏析,最后,体悟作者的情感。并通过结合多媒体视频集体吟唱歌曲《水调歌头·中秋》的方式加深理解和促进背诵积累。读懂古诗词需要以读为基本抓手,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需要与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所以,开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带着我的引导,不作过多地点评和干扰,让学生读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并决定让学生自己范读。这样既激励着学生勇于展示自己,又能为其他同学作出良好的示范。自渎、范读几遍以后,由于平时阅读习惯的培养、理解文言词义的方法指导,再加上书下注释,学生就能够从中理解词的大致意思。接下来,我抓住“兼”字使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这首词的两个原因。其一,显而易见——念弟。我们带着另一个写作目的推进课堂学习。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和几个关联的问题的教学方法,展开对下片思念的情感的赏析,再又回溯到上篇,理解词人忠君、忧民的政治倾向。最后,以集体吟唱歌曲《水调歌头·中秋》的方式加深对本首词的主题的理解,且在优美的歌曲吟唱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对诗词的记忆以促成学生的当堂背诵、激发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自信。

本堂课的教学设想是通过语文课上的美文美读、美图美赏、美乐美唱等体现“美点激趣”的教学思想,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自学与学法指导相结合、质疑探究、多媒体直观法、移情法??锻炼学生理解赏析古诗词,学习借鉴我国古代诗人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不足之处在于:在赏析这首古诗词的思想精神及艺术手法时,目标定位稍稍高了点,以致上课时学生感觉偏难了点。故而,对于内容较复杂的文言文,重点更宜放在文章大意的理解把握和文言词义的积累上,在思想精神及艺术手法上不宜挖掘得过深,以免加重学习负担、影响教学效率。

具体说来,在本课的文言诗词教学中,我还收获了以下几点启示。

跟初中生讲授古诗词,最需要老师耐住性子,慢慢引导。你可以抓住关键词句,一点点地咀嚼和涵咏,引导学生去品味,去体验,去感悟,千万急不得,也

快不得。初中生这个时候,关于古诗词知识,基本上还是空白,小学的时候,也就是背一背,记一记而已,谈不上欣赏。而诗词的语言又那么凝练,思想感情又那么浓缩,就是成人理解起来都有点困难,更何况刚接触古诗词的初中生。所以,我们要耐住性子教读古诗词。

我提倡学古诗词要精心细读。

所谓“细读”,原本是指西方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内涵要进行充分的挖掘。它的核心词语是“充分阅读”。我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充分阅读”可能会出问题,因此,我们取起“细读”的字面意思,强调古诗词教学,要细细咀嚼,慢慢涵咏。

所谓咀嚼、涵咏,就是对文本要字字句句地读,认真、仔细、深入地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像梁代简文帝箫纲那样“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那样做,第一,说明他是天才,第二,那样读也未必有效果,很可能是读得快,也忘得快。我提倡像孔子“韦编三绝”那样读书,像杜甫“读书破万卷”那样读,像苏轼“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那样读,像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那样读。“细读”也就是“熟读”,把书都读熟了,这书的精气神还怕不会化到你的血液里去?

我在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采取“细读”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整体把握诗词内容,精心解读诗词词句。语文教学最忌讳肢解课文,古诗词尤其如此,因为古诗词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整体。为什么那么好的古诗词,我们有些老师一讲,就索然无味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肢解诗词。比如,学习一首诗词,就提出若干个问题,等一个个问题解答完了,就学完了。这不是肢解诗词又是什么?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从诗词题目、小序,到诗词的上片、下片,甚至包括注释,都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特别是抓住小序中的一个“兼”字,让学生学下片,品上片,很有全局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又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来进行深入品读,也就是细读。比如,学习下片时,主要是抓住句子进行赏析,如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而学习上片时,又变换一下方式,通过几个重点词句来赏析,如“欲”、“恐”、“归”、“高”、“寒”等,特别是当学生说出“‘欲’和‘恐’,‘欲’是想要,‘恐’是担心。”我想,学生就已经把苏轼的矛盾心情理解得十分透彻了。这样的“细读”很有效果。

第二,细读、咀嚼、涵咏,感悟诗人情怀。古诗词的学习,当然要注意品味语言,甚至要重点品味语言,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中,含有大量的名句,像这首

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课上就是这么做的。这没有问题,因为古诗词就是语言的艺术。但不能停留在语言上,在语言背后,更有诗人的情怀和精神气象,这是更为主要的东西。理解语言,注意到词法和句法,固然很重要,但或许还只是技术层面的学习,我们一定要通过对语言的细读、咀嚼、涵咏,进入到诗人的心灵深处。比如像本课中这样,通过勾连诗句,让苏轼和李白的情感建立起纵深的联系;通过咀嚼“千里”和“共”两个词语,让我们从空间和时间的广阔维度里联想诗人美好的心愿和旷达的胸怀;通过补充宋神宗的资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忠君爱国的心结;通过激活学生的积累,让我们感受到苏轼与范仲淹一样,同样具有儒家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操。学一首词,我们可以感受苏轼的矛盾心结,也可以感受诗人旷达的胸襟,甚至还可以感受他美好的仁慈心灵,这该是多么难得的享受!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体验,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尤其是理解和记忆的好方法。在这节课里,我很高兴地看到自己善于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面。整节课里,老师始终面带微笑,不急不慌,沉稳有度,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十分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和感悟,学生学得十分轻松、快乐、有效。比如,学生总是能够及时地补充资料,来解决学习途中碰到的问题,看得出,这是从事课题研究以来进行科学、系统性训练的成效。学生对诗词画面的联想和想象,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诗词的内涵,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心中的情感体验。这一做法效果非常好,而且也完全符合新课标重视过程和方法的目标理念。

文言文教学反思(三)

——教学《归园田居 其三》之得失

周丽琴 程森槐

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诗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赏析的技巧,再加上在本册《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理解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高洁品质等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对于《归园田居其三》这一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概括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既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学生之所需。在学生朗读熟悉课文后节获得理解体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再进行引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我在教学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 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意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创造力,让学生想象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尽情描述,其余学生在该生的描述下闭上眼睛想象所描述出来的场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意境的品味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愉悦、积极踊跃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意境的创设和争当一号辩手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语文素养。

六、由于在诵读、赏析教学上花时多了点,后期的辩论赛活动略显仓促,应时间关系未能进行全面的总结。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学生对文言诗词诵读、理解、赏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但课堂时间安排不太合理,以致有少数巩固拓展练习未能在课堂上完成。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只能临时改为课后作业进行了;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进。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总结


文言文教学

?老师们,上午好!希望大家对我刚才的那节课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

??? 高考考纲要求高中生“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能力,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的。把这些知识理解消化后,进行梳理整合,条分缕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记忆库中,要用时能迅速地跳出来。刚才在上课的时候,我已经跟学生们说了,高一到高三,我们已经学了40篇文言文,表面上高考考的是阅读课外文段的能力,实际上所有的考点、知识点均来自课内,复习时,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扶着学生把课内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迁移到课外,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

????

??? 我是这样做的:高三语文早读,一半时间读基础知识以及摘抄、剪贴的课外好文章,一半时间读文言文,让学生对课内已学过的古文有相当的熟练程度,这样我在带着他们编知识网、举例时,他们才会快速地理解,自信十足。其实,在高一高二讲解这些课内的文言文时我就十分注意梳理。比如,“之”常见三种词性,七种意义,出现一种讲一种,出现第二种,我又编入知识网,同时复习第一种,像滚雪球一样,等到第七种出现时,有的已经复习七遍了。在初步形成“之”这个虚词的知识框架时,我举例时特别注意两点:1、例子全学过,复习时也是固定的例子。因为固定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这次这个例子,下次又是那个例子。2、例子要典型。因为虚词每项的第二句来自课内,老师们可以凭自己的经验举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例子,以及容易误解的例子。比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里的“之”易误解为“这”,而实际上应解为“我”。

????

??? 在梳理时要注意的第二点是:不要过于繁杂。一个“以”字,古汉语词典中关于它的用法有好几页,讲太多条学生理解不了,记不住,或者互相混淆,等于没讲。老师要凭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梳理那些常见、常考的几种。特别容易混淆的要重点点出来辨析。 ????

??? 第三:不断重复。这一点老师要有耐心,哪怕这篇短文中不设题考这个实词,这个虚词,这个句式,一旦碰到,也要以此为蓝本复习一遍。先回顾这个词已经讲过的常见用法、意义,再让学生结合此时的语境来辨析,老师适当引导他们在猜读时如何利用语境,形成一种有足够思维机智参与的活的动态的课堂。晚上做一篇,第二天课堂上讲,学生发现你举的例子全是课内,自然能引发他们早上读文言文的动力。表面上看一节课只讲一篇古文,似乎很低效,可是我认为就得分率而言是很高效的。这样复习15篇左右之后,学生的知识网基本可以编成,一旦编成,隔三五天再巩固一下。

????

??? 在实践中,我很关注这样做的效果。几年来,包括高三大大小小六七十次考试,每一次文言文这四题,电脑打出的得分率,我带的班都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绝大多数同学最害怕且经常出错的第二题虚词。而且得分比较稳定,特别到高三的后阶段,不大会出现这篇古文有感觉全对,下一篇没感觉错三个的情况。这种稳定的发挥应该也正是我们编知识网的意义所在,说明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

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阳春三月,观音山下一片郁郁葱葱,火红的杜鹃花燃烧一般点缀在优美宁静的校园中。在这和煦的春风中,3月18日,我们迎来了我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万红梅老师的“送课”活动。

????万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精彩的文言文教学课,在高三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采。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如何高效的掌握解答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更是当务之急。万老师通过环节紧凑的课堂设计,灵活而吸引人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拓展和补充,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跟随老师的引导更好地探究学习文言文的解题思路。整堂课教学效果好,学生收益多,教学效率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很容易犯的错就在于就文本而论文本,并且对文言文的教学很容易集中在文言字词的串讲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而由于课时的局限,往往不会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使得文言学习枯燥而无味。而今天万老师的课堂却一扫往日文言枯燥之风,尽管只是一篇高三的文言文练习题,她也能够通过自身对于文本的阅读体会来引导学生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古人形象,从而使得本来枯燥的习题课课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文言文的内容往往立足于某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必然有其时代的印迹,在课堂教学中,万老师将文本和时代风行结合在一起,或者进行跨时代的延伸,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与新的时空结合,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增强学生的平行联系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本节课中,《宋史》中范雍的“为民请命、直言正直、好谋而少成”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在万老师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中鲜活灵动了起来,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运用文言文的知识点解决了一篇习题,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体会到了古人的高风亮节以及古人的可爱之处,这样势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消减对文言文的压力感。

????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结束后,万老师还非常热情的与我校语文科组的老师进行了《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研讨》。万老师通过自身教学积累的各种案例,耐心而细致的讲授了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心得与经验,让我们八中的语文人受益匪浅。

????万老师认为,高一高二的阶段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在高一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几位重要作家,印发人物专题。将美文中的材料转变为作文的素材。印发文辞兼美的文章,侧重于文学性,引导学生品赏语言,刷新语言,积累语言。美文阅读只是局限于文,对于很多尝到阅读甜头的同学,引出了阅读兴趣的同学,更要适时地推荐他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高二开始有意识引导学生读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老师利用周一的美文课来引领,和同学们共读、共赏,主要是为了打开他们思考问题的视野,掘进思索问题的深度。

细心的万老师还列举了她为自己班上的同学推荐和共读的书目:熊培云的《理想国》《这个社会会好吗》《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刘瑜的《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周濂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等等。

????万老师还特别的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和训练。因为人云亦云的词语,会让学生的思维慢慢僵化,在表达时图省事没有追求鲜活语言的意识,久之,当然思想一贫如洗,语言越发贫乏,作文也难以获得高分。

????时间在不知不觉的流逝着,而我们八中语文人还沉浸在万老师精彩的讲座中。这次市教研室举办的学科带头人的送课活动,给我校语文科组带来了语文教学的春风,愿这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语文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家园

更多相关推荐: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文言文教学反思

考点复习教学的一点感悟我在高22班上了一堂文言文断句的复习课课堂上学生都很投入每个学生都关注习题和方法的总结课堂气氛严肃而活泼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后来的培优补弱活动中谈起说同学们参与度高例题和方法讲授穿插进...

文言文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七年级不同把文言文编成独立的单元最艰难我们一直在学习文言文单元两个单元都是名家名篇特别是第六单元为经久不衰的千古名篇可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

文言文翻译练习课教学反思

文言文翻译练习课教学反思朱春侠这是一堂关于文言文翻译的练习课从题型设计上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落实文言现象从字到句层层深入重点落脚于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一种考查文...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实验中学语文科组许小媚文言文教学貌似有点枯燥一不认真备课将会变成满堂灌所以学生怕文言文老师也不喜欢上文言文课可是文言文在高考中却占22分左右的分值这不得不是我们备考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都是专题复习刚...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对文言文两则教学的反思一直以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读文直到读熟大部分学生能背第二步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意思总结出来第三步总结全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四步让学生...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殷梅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像本册书有11篇文言文加上14首诗词文言文的比重要占到12因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杨品茹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

文言文教学的趣读策略

文言文教学的趣读策略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自诗经以来有风骚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进...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0xx04161122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0课1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ltxmlnamespaceprefixonsquot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如今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流行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由此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但没有兴趣而且还很畏惧要解决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耐心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了解学生怕文言文的根源年代久...

文言文教学反思(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