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风筝》教案及其反思

时间:2024.4.20

《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

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

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作者严

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

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

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

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

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4.学法指导: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教学思路:

1、整体设计思想: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

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

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

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

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

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和弟弟小时候围绕风筝

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

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

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

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

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

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

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

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

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

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

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

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

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

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

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

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

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

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

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

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

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

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

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

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

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

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

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

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

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

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

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

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

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

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

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

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

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

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

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

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

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

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

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

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

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

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

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

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

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

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

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

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

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

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

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

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

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

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

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

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

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

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

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

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

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

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

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

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

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

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

(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

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

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

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

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

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

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

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

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

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

人物的心理。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风筝 教案


风 筝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过程与方法: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风筝 ”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 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

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 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风筝 鲁迅

亲情

喜 弟弟 自省

更多相关推荐:
风筝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一比较满意的地方1环节清晰层次分明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2指导朗读感悟心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

《风筝》的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黄茅洲镇中小文灿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中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

风筝教学反思

探究找准点展示巧点拨风筝教学反思徐冬香开学近一个月了接手的班级的学生渐渐适应了我所以我才开始放手尝试小组合作学习今天学习的是风筝一课第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到小组里看了看大部分小组学得...

风筝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

风筝反思

主问题设计引领下风筝课堂教学设计周丽近日孙旺老师引导七年级组开展课堂阅读教学小型专题实践研究我选择的课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并第一次在风筝的阅读教学中实践运用现反思如下我设计的主问题是风筝上系着的亲情与...

风筝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风筝是一篇有关贾平凹的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

风筝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学反思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

教学设计及反思风筝

二整体感知文本把握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及基本内涵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朗读自学5分钟师生交流要求学生走入文本从具体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小兄弟可爱体弱多...

风筝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

《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筝教学设计北白象镇第七小学陈碎达课时目标1师生共读第13自然段紧抓做风筝放风筝聚焦快活2认识总起句了解总起句的作用和运用方法并试着写一写课时难点聚焦最快乐与快活关于总起句定基调的问题解决课时过程一导入12板书...

风筝教学设计和反思

风筝教学设计诸高小学位美莲1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齐读课题生字还记得吗我们开火车认读看来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谁再来回顾上一节课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2读中悟情以情促读学...

《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10课石河子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组王金萍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1大屏出示第一课时积累的有关描写风筝的三首古诗男女生诵读唤起回忆师这几首诗都写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生齐答风筝师手指黑板上的...

风筝反思(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