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参观报告

时间:2024.5.9

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姓名:高倩倩

学号:080314519

班级:园林08—5

指导老师:任莅棣

国家大剧院参观报告

我想一座城市最令人瞩目的符号便是它的建筑,在经历了时光的洗礼之后,建筑本身就承载了一段段故事。

中国国家大剧院与鸟巢水,立方,央视新楼作为北京的一批新标志,出现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位于北京的心脏,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相邻。“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从设计之初到建成,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介上看到,人们对于它的态度除了惊艳就是疑问。暂且抛去建筑造价,技术难关以及后期管理方面上的问题,我想从参观后的关于建筑本身的形式和功能方面的思索进行阐述。

在建筑设计课上老师有讲过“建筑设计可以很简单的定义为,在满足建筑的本质特性(柱子,墙,顶)基础上,追求其偶然特性(形式,材料,类型,规模,环境,文化等)变化的过程。”

首先,我想国家大剧院在建筑的本质上已经有所创新。大剧院的屋顶是个椭圆大穹体,其内部骨架由钢结构焊接而成,东西轴跨度212米、南北轴跨度144米,周长达6000多米,重达6750吨。而在建筑的过程中先支顶,再从四周搭建钢骨架,顶与四面围合好之后,撤出中间及四面支撑,达到到低沉降,大跨度空间的建筑标准。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剧院,它在实现自身的体量与空间感上做的非常不错。走在国家大剧院的内部,也时刻为它的细节所震撼。没有覆盖钛板的地方,裸露出来的钢筋结实有力,既展示出建筑人一样的刚强性格,也呈现了它的原始骨骼,给人一种真实而有力的视觉冲击。入口处玻璃顶下的类似原子结构的建筑肌理与摇曳的水光交相呼应,刚柔并济。

其次,国家大剧院在它的偶然特性上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在形式上,它对于我们学习设计上了很好的一课。建筑的外形是一滴水,落在在开阔的水面上。但是证实由于这滴水,也让中国建筑界波澜四起。曾经这样的一座建筑差点死在摇篮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位于中国的北京,位于北京的心脏,位于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的旁边。在一直强调这座承载演出与展览功能的建筑要具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建筑本身是

一种创造。有人这样定义建筑“第一,建筑是为人们创造梦想的可能,让人在其中能够拥有梦想。第二,建筑能唤醒一个地区的历史感和地理的特征。”既然有这样个充满创意的设计出现,为什么就不能够容忍它安家于北京之心?换言之,对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议不在设计本身,而在它的位置。人民大会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建筑的外观方正,如古代帝王的印章,把椭球形的国家大剧院放在它的一侧,我认为这样旨在对比中达到了协调的作用。由于一方一正,象征着天方地圆,与鸟巢水立方的组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建筑师大胆地对中国传统进行解析与重组,使两座建筑的美感都得到提升。而且在建筑的色彩上,国家大剧院放弃之前建筑的朴素色彩,让现代的金属色彩为北京带来的活力。并且设计师不想它用前卫的外壳让自己遗世独立,而是设计了一种“珠玉落玉盘”的美好意境,让水的灵动溶化建筑的坚硬。我想这些都是设计者理解使用者思想的一种完美诠释。使我们能够在这样一种浪漫的氛围下,既完成对于歌剧,戏曲等的欣赏,又完成对建筑这件艺术品的解读,读到舞台之外的对于理想,对于生活追求的弦外之音。

最后,在微观方面,国家大剧院做到了“细微之处见真功”。

进入的时候,犹如走在水晶宫,阳光透过浅浅的水面倾斜下来,在太白青的石面上跃动,这样打开了参观者对于内部世界的遐想,当然这归功于设计者的法式浪漫。大理石地面与穹顶上留出来的玻璃空间,一虚一实,在地面上形成弯月的形状,既解决了采光问题,也让地面变成了另一个舞台,惹人遐想。可见在虚实对比以及光影的运用方面,设计师也花了很多心思。主通道两侧的雕塑祈祷渲染氛围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建筑的肌理不仅仅存在他的各个平立面,它也可以是独立的--标志性的雕塑。由于国家大剧院的外形呈曲线,内部的也尽量用曲线设计,从而在风格上具有统一性。比如楼梯或电梯的在平面上都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弥补了建筑内部的钢结构带来的刺激,增加了建筑的韵律感,犹如散落的大水滴中的小气泡,轻盈灵动。最高层的花瓣厅的设计既是对于曲线的一种解读,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花开富贵”的诠释。创新是追求梦想的源动力,关注地区的历史感和地理特征并不是要做到大张旗鼓。有时候传统式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在细节上,处处散发着传统魅力。这点上,大剧院内部的墙体色调大多以中国红为主,通过光线变化和映射等现代的手法,红色被赋予了不同的气质,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现代阐释。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直垂而下,隐隐透出淡

黄色。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前。事实上“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 既分割歌剧院和公共空间的,也给歌剧院披上一个高贵和华丽的包装。

对于一座建筑,我们应当抱着欣赏的角度,时尚是轮回的,没有绝对的好看与难看。巴黎埃菲尔铁塔是世博会留下来的建筑,在当时,要在巴黎的中心树立一个钢筋的大怪物,对于追求浪漫的法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它已经成了巴黎的地标,无论走在哪里,人们总是希望能够见到它的一角。

国家大剧院给予我们的是对于设计的思索,每座建筑都有它的故事。我们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基于基本的文化地理要素之上的创新,博学多思。

建筑是凝固的,思想却是灵动的。


第二篇: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


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

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

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

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

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

1

这是一座全新的建筑。

它完全由曲线组成,宛如湖上仙阁。

这座仙阁是敞开还是关闭着?令人难以定夺。但见灰色的钛合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多角立面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这两种材料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里变幻莫测。玻璃墙如同拉开的幕布,使建筑物内部的剧场、散步小径和展览厅依稀可辨。同时,部分区域在钛板的覆盖保护下又显得更为隐秘。

这一巨型建筑的造型如同珠宝盒、果壳或含苞欲放的花朵。人们透过钛金属的表面可觑见内部深红色的木饰,歌剧院半透明的金壳内的猩红大厅以及大剧院观众的所有活动。音乐厅和剧场的外部为银色立面,从外部可眺望的大剧院内部的街道、广场、楼厅、休息室内活动的人群,以及把水中仙阁与地面连接起来的透明走廊。大剧院内部的不断运动体现出建筑物的活力。它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

冬季,溜冰爱好者们将在冰面上的留下无数弧线。大剧院的地点和设计堪称举世无双。它的诞生和存在与特定的地点息息相关,世界上没有任何建筑物能与之相比。如果它出现在任何其它的地方,那简直是件无法想象的事。它表述的是和谐、宁静、简洁这些古老的对立统一的哲理。

我们现在想谈一下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市区建设问题,并阐述我们对这一总体研究的方向性思考。

我们可首先指出这一机关报方案的圆形设计可避免不适当地缩小人民大会堂西门的入口面积,并从紫禁城的入口处隐去。我们还可指出,绒线胡同向地下的延伸可避免其偏离对称的人民大会堂轴线的问题。除此之外,鉴于前阶段更为自由的抉择和十分新颖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我们有意以此为契机,在保持历史连续性的前提下,继续为这段历史增加一个新章节。面对围绕着天安门广场的完全对称,风格近乎划一的建筑群,如何在紫禁城的对面插入一个延续这一古老传奇的历史的章节呢?我们的意图自然是完成理想的设计,但同时还要考虑中国和世界建筑历史发展的不同背景。

自从19世纪以来,把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观念似乎从未象今天那样强烈。减少污染,建造花园、公园和绿地,向市民提供更为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大公园内的现代建筑来环抱广场及其周围统一风格的古典建筑,这不正是对巨大的天安门花岗石广场的一种补偿吗?这个公园将成为一散步的乐园和市中心的肺脏。

我们力图避免一些现代剧院所走过的弯路。它们出于功能的目的设计了一些难看的侧门和后门,造成了建筑上的败笔。而国家大剧院将是公园最主要的,也许还是最大的入口。湖面本身便是公园的第一个景点。这里由于邻近长安街而显得较为喧闹,不够悠闲,但可用于其它较为喧闹的活动,如冬季溜冰等。

我们并非想要通过这一公园的设计来彻底解决这一需要更长,更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该公园至少对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的周围环境,以及将大剧院场地后移70m的决定来

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

2

说具有重大意义。

附: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竞赛文件

一、前言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自50年代起,几经论证和策划,历时近四十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政府决定投资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区段兴建国家大剧院,它将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汇集世界现代建筑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身,贡献人类表演艺术事业发展的宏伟巨作。为此,我们热忱邀请关心中国现代化建设,富有创新精神及丰富设计经验的国际、国内设计单位参与这一意义深远的设计方案竞赛。将国家大剧院真正建设成国际一流的艺术殿堂。中国人民将由衷地感谢你们的友谊和贡献。

本次竞赛活动在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监督下按有关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进行,以保证竞赛活动的合法和公正。

二、工程概况

1. 甲方: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

2. 项目:国家大剧院工程总建筑面积12万m2。内容包括一个2500座的歌剧院,一个2000座的音乐厅,一个1200座的话剧院和一个300-500座的小剧院和其他附属设施(详见设计任务书)。

3. 地点:国家大剧院基地位于北京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及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石碑胡同以东,东绒线胡同以北,人民大会堂西路以西。基地东西224-224m,南北向约166m,总面积约3.89公顷。

4. 依据:

(1)根据政府批准的国家大剧院可行性研究报告而编制的《国家大剧院设计任务书》。

(2)国家大剧院建设计方案竞赛文件附件。

三、设计成果要求

1. 设计报告书

(1) 说明内容要求(材料装订按以下顺序排列)

A. 建筑总体布局说明

B. 单体建筑方案构思说明

C. 声学设计方案说明

D. 结构选型方案说明

E. 消防安全系统说明

F. 主要内外装饰材料说明

(2) 技术经济指标 格式见表1

(3) 各观众厅数据 格式见表2

(4) 造价估算(仅作参考) 格式见表3

以上文字部分和A3(297mm×420mm)纸打印。

2. 图纸及模型

(1) 总平面图 1:500

(2) 交通分析图 1:500

(3) 绿化及环境设计图 1:500

(4) 建筑各层平面图、剖面图及立面图 1:300

(5) 各观演厅,1:100声线、视线分析图及1:100舞台机械布置方案。 3

(6) 北侧、南侧透视图各一张

(7) 夜景透视图一张

(8) 公共大厅、歌剧院观众厅透视图各一张

(9) 1/300单体模型一个,底盘尺寸1200mm×1200mm,要求色彩反映实际效果,1/1000体量模型一个,要求全白色,底盘尺寸为1/1000的用地红线范围。(总体环境模型由甲方制作)。

(10) 图纸标注尺寸以毫米为单位,标高以米为单位。以上图纸提供一份,均应贴裱在1000mm×700mm的轻质板上、另外提供上述报告书和图纸文件的A3(297mm×420mm)缩印本16套。

四、报送竞赛文件的规定

1. 为保证方案竞赛的公正性,各参赛单位均以匿名式报送竞赛方案并不得在图纸及文件上表示表明身份的标记。评选时不需要参赛方向评委介绍方案。

2. 在正本(原图)首面背后右下角标明作者名称并用不透明纸封住。

3. 为保证按时进行评选,各参赛方届时应派人来北京报送方案。

五、竞赛时间安排

1. 发送竞赛文件和现场踏勘时间

19xx年4月13日召开竞赛文件发布会,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 答疑时间

19xx年4月30日前提问,提问方式采用附件中的质疑表(表4) ,以传真方式寄给甲方,过时不再解答。5月15日甲方以书面形式快递给各参赛方。

3. 提交方案时间

19xx年7月13日下午14时前提交到业主委员会指定地点。

14:30举行开标仪式,同时宣布评委会名单。

4. 技术审查时间

19xx年7月14日-7月23日由竞赛技术委员会对参赛方案进行规划、建筑、声学、舞台工艺、消防等方面的技术审查。

5. 评选时间

19xx年7月24日-7月29日

6.8月3日由业主委员会以书面方式向各参赛单位发布评选结果。

六、参赛单位的邀请

1. 参赛单位应具有丰富的相关工程设计经验和相应设计资质。

2. 邀请参赛单位数量:国内、国外共计15-20家。

七、评委会组成

1. 评委会由11名国内、外著名建筑及剧场设计专家组成,名单在评选前公布。

2. 由若干名规划、建筑、声学、舞台工艺、消防等专家组成一个技术委员会对参赛方案进行初审。技术委员会对评选委员会提供初审咨询,但不参与评审和投票。

八、评选办法

1. 对报送方案先由技术委员会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意见报送评委会,对初审的意见由评委会进行处理。

2. 评委员委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以简单多数产生三个提名方案。如条件不具备时可以缺额。

3. 评审工作结束后,由评委会写出"评审报告",并由全体评委签字交给业主委员会。

4. 全部参赛方案在评委会评选工作结束后,向领导小组汇报前公开展览。

5. 业主委员会将"评审报告"及三个提名方案向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汇报,被提名 4

方可以自愿参加介绍方案,最终由领导小组确定中选方案。

6. 如有未被邀请单位自愿参加竞赛,其方案以同等条件参加评选,如被提名可同样获应得奖金,未被提名则不支付成本金。

九、评选原则

1. 设计方案必须符合竞赛文件的规定,否则视为不合格作品。

2. 充分体现作为国家最高艺术殿堂的特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3. 充分地考虑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文化中心地段的特定地理环境的要求。

4.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有充分的可实施性。

5.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准确、合理。

十、费用

1. 被邀请参加竞赛单位在领取竞赛文件时应提供有法人签字的有效证件及1000美元(国内单位8000元人民币)的保证金,待评审结束后退回。如未按规定报送文件保证金不退。

2. 提名方案每个获奖金8万美元,中选方案的奖金在设计费中扣除。

3. 未获提名的方案,凡符合设计竞赛文件规定者,每个邀请单位可获成本费3万美元。国外设计单位另加1万美元差旅费,所有被邀请单位来京的差旅、食宿费自理。

4. 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税金由参赛单位自理。

5. 奖金和成本费外方支付美元,中方支付当日牌价的人民币。

十一、版权

1. 甲方对征集的方案,有权展览、印刷、出版等。

2. 所有报送的参赛文件评选后均不退回。

十二、关于中选方案实施的规定

1. 中选单位有义务按业主意见作必要的修改,并应负责完成建筑、结构、设备、室内、声学、环境等设计内容,设计内容必须符合中国现行各项设计规范,施工图设计深度必须达到中国现行的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

2. 如外方方案中选,根据中国有关规定,必须与国内一家甲级设计单位进行合作设计。

3. 完成全部设计的设计费,外方为建安投资(不包括舞台设备和特殊室内装修)的5%(包括同国内设计单位合作设计的费用)。

国内设计单位的设计费按国内规定办。

十三、竞赛文件用语:中文、英文

所以竞赛文件、说明、图纸均为中、英文对照,如中文文本与英文文本不一致之外,以中文文本为准。

十四、参加本次方案竞赛者均视为承认本文件的所有条款。

甲方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石碑胡同4号

邮 编:100031

传 真:(010)66064707

电 话:(010)66064705

联 系 人:杨帆

大剧院评论文章:

安德鲁的中国国家剧院方案的分析评议(文:陶宗震)

前言

5

60年代初我在《中国建设》(China Reconstuction)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中国建筑屋顶的文章,收到一位法国建筑师的信,希望交流与合作。由于当时中、法尚未建交,未能实现,十分遗憾。

19xx年我到巴黎时,3A学会主席单黛娜女士组织了一次与法国建筑师及留法建筑系学生的座谈,有人问我对"蓬皮杜中心"的看法,以及中国建筑设计市场是否开放等问题,我对"蓬皮杜中心"不想评论,也不知道法国公众的意见为何?我认为没有把它建在香谢里舍大街旁,而是置于市井巷中,所以对巴黎这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无伤大雅"!

中国的建筑文化虽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但自古以来就不断汲取外来文化丰富自己的传统。19xx年"国庆工程"征稿时,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启发大家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因此,我们不是民族沙文主义者,我们对世上一切先进事物都感兴趣,但是有选择。有鉴别、不盲从、不苟同,立足我们的现实条件选择最适合我们的方法与途径,满足我们面临的种种客观需要。

我们需要的"现代化"和"民族化"不是追求对形式或"符号"的模拟、仿造,更不是"时装"似的花样翻新,而是寓革新于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建筑的物质质量和民族文化素质之中,并力求降低成本和造价,以期达到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提高广大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

21世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并致力于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因此,反对形形色色浪费资源、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行为,设计"广义"和"狭义"的"节能"和"环保"的建筑、城镇,是各国建筑界有识之士共同的努力方向,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协作,全面完善"地球村"的建设。

现在,中国与法国及国际建筑界的交往日益频繁,而且前景广阔,这次P.安德鲁先生应邀提供了一个中国国家剧院的方案,这是个难度很大的课题,首先应表示感谢,但对他的方案中存在的严重谬误,也不能沉默,至于他学术观点中的谬论与含混不清之处,更应提出来与法国及国际建筑界的朋友们共同商榷和探讨。

建筑创作与评论有客观准则吗?

任何设计都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在分析P.安德鲁的中国国家剧院方案之前,就所见到的材料了解一下他的设计思想是很必要的,他在《致一位年轻建筑师的信》中说:"我甚至不知道怎样解释真理对我有什么意义……我不相信有那种适用于每一个项目,而无视其本质特性及环境条件的绝对真理,但我似乎觉得在每一个独立的项目中又存在一个相对的真理"。什么是"真理"?他没有说清楚。

实际上,一切艺术创作与评论主要来自人的审美判断,而人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意识(观念)是主观的,又是能动的,来源于不同的经历和修养。因此,面对同一对象(作品、项目、课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绝对的统一标准。正因为如此,人的主观能动性才得以充分自由发挥,而一切教条化了的理论("真理"?)则只有当其无用之时,方能无害!但另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举些最浅显的例子: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左"就无所谓"右";"2比"1"多,但比"3"少……所以在任何具体事物的比较中,相对标准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相同或相类的前提下,一切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都是可以比较的,但必需要科学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或前提不相当的、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所以首先要对艺术的共性与建筑艺术的特性有科学的明确的界定。

什么是建筑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建筑是实用的艺术

建筑作为艺术有别于其他精神产品(如文学、音乐、绘画)之处,在于他首先是物质产品,同时具有精神产品的性质(艺术性),其艺术性即寓于本身的功能、目的和方法、手段之间和谐、完善的统一之中,而不是附加的装饰,更不是"T"形台上的时装,可以在模特身 6

上换来换去。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体系产生不同的建筑文化观念(略),但有共同的特点,加以欧洲文化体系的建筑观为例。两千年前罗马帝国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在他所著的《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e Libri Decem)中首先提出建筑三原则:"方便(适用);坚固(稳定);美观"(Uiility;Stabilit;Beauty)沿袭至今,仍然是衡量建筑优、劣的普遍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当时和其后相当历史时期的国情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对此,当时负责经济建设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作了明确说明:"所谓适用就是要合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并便于利用。所谓经济就是要节约,要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力求降低造价,在这样一个适用与经济原则下面的可能条件下的美观就是整洁、朴素而不是铺张浪费",虽然在执行这一方针的过程中有过种种偏差,但仍然是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国策。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但从总体上还未脱贫,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将来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要使比整个欧洲几乎多一倍的13亿人口达到普遍富裕,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所以勤俭建国是我们长期的国策,这也是中国"建筑市场"不可动摇的客观准则。国家剧院虽然不是一般建筑,并具有一定的特殊纪念意义,但"市场经济"对一切商品,不论一般的还是特殊的、"大路货"还是"精品"的普遍准则和"择优"标准都是:"物美价廉"而不是"价高质劣"。

再看看现代国际建筑界的准则。

19xx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ongres Internationaux Mederne 'CIAM')在当时协会主持人、著名的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brusier)直接参加制定的《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l1S)中强调:“建筑师必须认识建筑与经济的关系,而所谓经济效益并不是指获得商业上最大利润,而是要在生产中以最少的(劳动)付出,获得最大的实效”。这也应成为现代建筑创作与评议的一个重要的准则。

根据上述欧洲传统的、中国当代的和国际现代建筑界的原则或准则,来具体衡量一下P.安德鲁设计的中国国家剧院的实效:据法新社4月4日的报导:该方案的总面积为25.9万平米,而所得主要为四个演出厅的总共6200个座位,其他内容不详。因为"它还只是一个壳,还得往里加"(国家剧院业主委员会对他的方案的说明)故设计方法的合理性与造价只能暂略(容后再议),仅以总面积与实际效果和同类型的悉尼歌剧院相比较:悉尼歌剧院同样有四个演出厅,可同时容纳6千人,此外还有排演厅、接待厅、展览厅、戏剧图书馆和各种附属用房,如餐厅、售货服务等共九百多个房间,而面积约88,000平米,仅为P.安德鲁的中国国家剧院的1/3。

再和相邻的中国人民大会堂比较一下:19xx年建成的大会堂是中国建国十周年的"里程碑"式纪念性建筑,总面积17万多平方米,包括:万人大礼堂、千人小礼堂、5千人宴会厅、人大常委办公室、会议室,每个省、市还各有一两个会议室,此外还有迎宾大厅、呈递国书厅、还有大大小小十余个厅堂和会议室及相应的附属用房,而仅容6200座的P.安德鲁中国国家剧院方案总面积却超过人民大会堂50%(约8万平方米)并且他的方案即使再“加进”一些内容,也都将深埋于水面下的地下层中,只能增加设计的复杂性和使造价滚动上升,而实用价值很少!

和以上相同或相类的两个重要建筑相比,P.安德鲁的方案可谓极度浪费,总面积与综合实效的比率(有效系数)是衡量一个设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硬指标。如果这个指标极端浪费,那么所谓"创新"、超前"、前卫"等等"时髦"的形容词又何能掩"拙"!?仅此一点,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绝不能接受这个"形式主义"的伪劣方案,我想巴黎也不会接受这样的方案吧!

2、建筑是群体艺术并构成人文环境

建筑艺术是群体艺术与其他实用艺术如工艺美术以及汽车、轮船、飞机、航天器等最重 7

要的区别,在于其群体性和固定性,不能"独善其身"的被任意移动和摆布,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构成人文的环境,使“祖国”、“故乡”等观念形象化、具体化,所以建筑、城、镇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如果破坏以至失去这种人文环境,历史文化名城也不存在了。

人类历史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筑环境也必然随之而变化。历史文化的变化又是有"沿"有"革"的(故称"历史沿革"),建筑艺术的传统与革新也是逐渐更替演化的过程,这就是建筑--城镇艺术的宏观"时一一空"性,并在发展过程中记录了变迁,使历史文化成为可见的实体。

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经历了拜占庭(Byzantin)。哥特(Gothic)文艺复兴(Renaissance)等几个时期才形成的和谐统一整体;卢浮宫也是经过三期建设才形成现在的总体布局,任何城镇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在演进过程中,"新"与"旧"的和谐统一是建筑师、规划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9、20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不但引起社会经济的变革,建筑技术也产生突变;以欧洲为例:传统的砖石拱券体系为钢铁、混凝土框架体系及薄壳、悬索等新结构体系所取代,建筑艺术形式亦随之而千变万化,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界的有识之士特别注意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

《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具有教育今人和后代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可能条件下,交通干线应避免穿越古建筑区”。我看到欧洲的许多古都对成片保护历史形成的建筑区以及遗址和控制新建筑的举措等方面都非常认真并卓有成效,巴黎即是一例。

19xx年12.12.国际建筑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Alchitecture'UIA')在秘鲁首都利马通过的《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u)指出:"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不是着眼于孤立的建筑,而是追求建成环境的连续性……"还强调"在保存和维护历史遗产和文物的同时要继承文化遗产"。

19xx年夏,国际建协(UIA)通过的《北京宪章》(Charter Of Beijing)进一步提出: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下一代?"这就不仅是学术观点问题,而是建筑师的社会责任问题了。所以,作为中国建筑师不能不认真对待P.安德鲁的方案,能将它留给子孙吗? 所谓"超前"意味着什么?如果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抽象的"超前"意识是"不着边际"的。例如有人认为P.安德鲁的中国国家剧院方案,使人联想到"天外来客",但40年前"人造卫星"就上天了,已无"超前"可言。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较长时期在太空舱中生活与工作,当他们返回地球村时,如果看到的仍然是大空舱式的建筑,只可能感到厌烦,而不会感到兴奋或亲切,海员们早就有这样的体验。所以这种"超前"设计只能有限度的用于"狄斯尼乐园"中,绝对不宜于北京或巴黎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市中心区,这并不是个要求很高的判断。 P.安德鲁不恰当的把他的剧院方案与艾菲尔塔、悉尼歌剧院、逢皮杜文化中心、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人口等相提并论,而没有注意到内容与环境的异同,孤立的就形成论形式是建筑创作与评论普遍的误区和误导。暂不谈建筑内容与造型的制约关系,也不谈P.安德鲁引用的各个建筑及相类建筑本身的成、败、得、失,仅从环境与建筑的相对关系进行比较与分析。 悉尼歌剧院优美的帆状轮廓线只有突出于空旷的海湾中才能显现,P.安德设计的大贩海运博物馆,虽然远不如悉尼歌剧院那么动人,但同样因位于海湾中才不存在与周围建筑协调的问题。

相类似的情况如纽约肯尼迪机场候机楼,也只有位于空旷的机场中才能展现其"展翅欲飞"的浪漫主义形象。P.安德鲁设计了若干机场候机楼,以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候机楼,不论其本身成败如何,都因位于空旷的机场中没有紧邻的建筑因而可以自由的塑造建筑的形 8

象。

艾菲尔塔也是在空旷的环境中巍然屹立,所以才能尽显雄姿。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在市衙中挖出一个小广场,所以无论其本身形象的成败,皆无关城市总体的大间。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人口位于严谨的建筑群中心,其造型与周围建筑毫无相似之处,形成强烈对比,但透明的方椎体形既与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相呼应,又与卢浮宫石构建筑形成虚、实对比,而体量不大、位置适中,所以"主从"关系和谐;相类的例子还有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也是在造型。体量、色彩和质感等方面与周围古建筑环境形成和谐对比,但是如果玻璃金字塔或列宁墓为了突出本身的重要性而体量过大时,便会与周围的建筑"主从"关系冲突,产生二元性(Duality)矛盾。p.安德鲁的中国国家剧院方案正是体量过大,不论其造型如何,都会与周围建筑冲突。所以建筑师都应知道避免形成"二元性"矛盾。这是起码的常识。

另方成造型相同的建筑位于不同环境中时,效果大不相同。北京城内有两个瓶形塔(白塔)一大一小,都是尼泊尔建筑形式。妙应寺大塔位于市衢中,虽然也突出于周围民居之上,但效果远不如体量虽小、但占据有利地势、亭亭玉立于北海琼岛之巅的白塔那样尽显丰姿。 巴黎的拉·德芳斯(新巴黎)建筑群与传统风格迥异,因而没有把它置于市中心,而是选在香榭里舍大街,远离卢浮宫的另一端,中间矗立着位于高地上的凯旋门,在同一轴线上与卢浮宫遥遥相望,互为"对景"(Vista),从视觉空间(Visua1 Space)中,凯旋门将"新"与"归"既相隔离,又通过门洞相联系,当从卢浮宫沿香榭里舍大街走向拉·德芳斯时,被凯旋门遮挡着的拉·德芳斯在门洞中逐渐展现出来,视觉距离的变化而"淡出"、淡入",凯旋门从"障景"渐变为"框景"(通过门洞),从相反方向的拉·德芳斯走向卢宫时效果亦然。在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常用这种“对景”、“障景”、“框景”等手法造成"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效果,这就是"建筑--城、镇"艺术的微观"时--空"性。因此,中、法传统文化之间虽然建筑形式差异很大,但有些原则与方法是相通的,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发现。

此外,意大利的"新罗马"建筑群,严谨的总体布局与中国传统也有相通之处(略)。 意大利教士郎士宁等于18世纪为乾隆设计的一组巴洛克式的"西洋楼"与中国传统建筑完全异趣)但由于有人造的假山融绝视线,所以这组自成一区的建筑群,没有对长春园(圆明园三园之一)产生任何不协调的效果。

以上诸例说明个体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断章取义"的就建筑本身形式考虑和谐与否,处理得当时,“对比”也可以产生和谐效果,关键在于能否通过现象(表面形式)的差异、认识和发现实质(本质)性问题之所在。

3、关于建筑历史文化问题

建筑历史文化问题也就是建筑理论问题,而P.安德鲁在《致一位年轻建筑师的信》中竟然说:"一般而言,尤其就建筑而言,文化到底是什么,其他人比我说得更清楚。"这位法兰西的双院士连建筑文化是什么都说不清楚,实在出人意料,虽然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内涵和不同的文化观,但从实际出发: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实践和认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所形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素质或品质,就艺术家个人而言则是一种潜能,当这种潜在的素质通过技能、技巧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完善的表达出来时,就会产“杰作”乃至时代的"代表作",有没有这种素质是艺术大师和"匠人"本质区别之所在,所以历史文化是不能割断的,否则就是自甘作野蛮人,继承历史文化与"墨守成规"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勿庸赘言!

P.安德鲁危言耸听的说:"我认为保护一种文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把它置于危险境地"。甚至狂妄地对中国驻法大使说:"我就是要切断历史",虽然法国和欧洲有不少著名的"汉学家",其中包括法国近邻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助手和妻子鲁桂珍的支持和协助下完成了《中 9

国科技史》这样的辉煌巨著,展示和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但我们并不要求P.安德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多深的了解,那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进行交流时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则必需汲取各国的精华,而不是糟粕,因为我们起码要求P.安德鲁能熟悉法国或欧洲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近现代建筑的精髓……遗憾的是通过他的中国国家剧院方案和他的某些言论,我们发现他并不是近现代先进设计思想的代表,让我们概要的将他的言行对比一下法国近、现代建筑大师或著名建筑师的理论:

19世纪"前现代"时期法国著名建筑师的言论:

1816年扬·龙德莱(Gean Rondelt):"建筑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最恰当的和采用最适量的材料以艺术与经济的手法,建造坚固的房屋"。

1878达维吾德(Davbud):“只有当一个建筑师、一个工程师、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学者的才能汇集在一个人的身上时,建筑作品才能真实、全面与丰富,多方面的知识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许多人愚蠢的认为艺术是跟多方面的知识分离的东西、孤立的东西,只有在艺术家本人主观离奇古怪的幻想之中才会产生出来”。

1889年维奥雷特·拉·杜克(Vio11et 1e Duc):"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肯定明确的任务(书)……然后跟着建筑师所进行的设计,问明每一件设计的理由。立面上一排廓柱,为什么?每层加一排挑檐,为什么?这个窗子比那个宽,为什么?如果回答时说这些都是艺术、都是法式、都是法则,那万不要让他设计,因为艺术的法则,特别是在建筑中,最主要是没有理由的东西一点也不要。"

以上所摘各段皆曾为瑞士裔的法国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那所引用过的!19xx年在他参予主持的《雅典宪章)中:把规划设计思想从单纯的空间艺术构图中解脱出来,置子科学基础之上。

《马丘比丘宪章》:"每一特定城市和区域应当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标准和开发方针,防止照搬照抄来自不同条件和不同文化的解决方案……"在设计思想方面指出:"现代建筑的主要任务是为人们创造合宜的生活空间,应强调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当正确的应用材料和技术。"

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建筑师只有通晓历史及其成效,对创作和评论才能具有科学的鉴别力和一定程度的予见性及导向作用。概要的说也就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避免盲目性,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境界。

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以欧洲建筑史为例,自古以来的砖石结构体系,虽几经变迁(希腊、罗马、早期基督教、文艺复兴……)都是手工操作的十分精致、准确的建筑,但速度缓慢。哥特教堂精雕细刻,有时几百年尚未完工,如法国斯特拉斯堡主教堂,工业革命后,劳动力密集于城市,社会需要大量性住宅和新型的社会公共建筑,旧的建筑体系和建筑方法以及传统观念满足不了新的需要,而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需要与可能统一”的结果产生了建筑方法与建筑观念的大变革……但当新的方法和观念完全否定文化传统时,建筑便失去了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气息,因而又出现了否定现代主义"教条"的后现代建筑潮流(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建得更高,跨度更大和惊人的速度,19xx年纽约帝国大夏不但创造了381米高的纪录而且创造了在闹市中心区只用一年时间建成的速度记录,这是综合科技力量的成果,中国的人民大会堂用适合我们的常规办法,同样创造了10个月完成17万平方米的速度记录,手段虽不算先进,但不影响实效,"本"、"未";"主"、"从"也未倒置。一切事物都是“过犹不及”,当忽视内容和目的性,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时,便走向反面,产生新的形式主义倾向。特别是"高技派"、"解构主义"等设计观念因果倒置的结果,建筑造价越来越高,形象越来越离奇越古怪。如香港汇银行耗资10亿美元,比同地同类的中国银行(1.3亿)造价高八倍;蓬皮杜文化中心究竟是"高技派"还是" 10

解构主义"并不重要,但将本来应置于内部的"骨格"和"五脏六腑"都翻到外面,内部空间虽然自由,但光线被遮挡,不利于观赏展品,也就损害了"文化中心"的主要功能和使用目的。 因此,不能按照各种建筑流派的理论逻辑衡量建筑的成效,更不应不顾功能和目的,盲目的模仿其形式的特征,这些“一偏之见”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形式主义和新的伪劣教条。 高科技为建筑带来巨大的可能性,但并非所有类型的建筑都需要应用或"表现"高科技,也并非只有高楼大厦才能成为杰出,众所周知勒·柯布西耶的"沙窝依别墅(Villa SaVOie)和莱特(F.Wright)的"落水山庄(Falling Water)都是公认的杰作或代表作。世界各地五彩缤的民居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的和地区的文化气息,用生上和木材构成中国云南丽江民居虽没有城市住宅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这是不难增加的)却极富民族文化特色,与周围优美的环境和谐统一,因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各地的民间建筑师都自然而然的如杨·龙德莱所说的那样"选择最恰当的和采用最适量的材料,以艺术与经济的手法建造坚固的房屋"和《马丘比丘宪章》所说:"防止照搬、照抄来自不同条件和不同文化的解决方案"也完全一致。应引起盲目迷信新技术者的深思!

因此,只有当建筑的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方法、思想性与艺术性、文化内函与表现技巧、个体的完整性与周围环境的亲和性达到高度完善统一时,建筑艺术便具有永恒性,而不在于其为哪个时期、哪种风格调)种流派观念的设计。

反之,片面的为表现物质技术手段而忽视内容、目的和文化内涵:便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建筑。这些建筑即使非常现代化也很难具有永恒性,因为物质技术手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越是片面追求现代化,被淘汰得也越快,象时装一样越追逐“时髦”,转眼之间就变为过时的"老摩登",所以千万不能不知其所以然的“东施效蜜”,P.安德鲁是先进设计思想的代表吗?

综上所述,最后再联系一下P.安德鲁的中国国家剧院方案和他的言论(观念)作些分析比较。

也许他想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置于"危险境地"或是要"切断历史",所以在他"离奇古怪的幻想中"(Davloud语)设想了一个庞大的210 x l40 x 45M的椭圆拱,从外面看,因体量过大与近旁的人民大会堂之间没有间隔(InterinisiOn)而高度相若,很难避免产生"二元性"恶果,(人大会堂与天安门间隔约300米)这是建筑系低班学生都应懂得的道理,而"大壳"周围小小的水池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视野,使其宠大而平庸的"大壳",不能象悉尼歌剧院那样显示其优美的轮廓线,这个"大壳"却是个毫无必要的"虚假装饰",远远超过拉杜克(1e Duc)所批评的"廓柱…'挑詹"之类"没有理由的东西"

在这个"大壳"的覆盖下,颠倒的挤着大、小四个演出厅,却只有两个公共出人口,当各厅同时使用时;观众缺乏明确的导向性,人为的使管理复杂化,不似悉尼歌剧院四个演出厅都有各自独立的出入口,人流不会混杂,导向明确无误。拱顶尽管很高但仍然受限,虽然覆盖了很大无用空间,但却不得不将人口地平压到一6.00升水面下,这种地下人口当然不会受欢迎,于是又不顾北京有四个月的结冰期,因而不能自圆其说设置了一个水下走廊……目的主要是为了掩"拙'观众从人口走到观众厅却不得不下下上上的"长跋涉",因而并不是什么"很棒"。"很成熟"的构思。此外,后台等附属设备的基础最深处达到一34米,必将大大增加造价、延长工期、增加施工困难造成极大的浪费。P.安德鲁以艾菲尔塔自比他的方案,认为新东西要经过二定时间才能被人们接受,所以他:"中国人20年后才能接受"他的"大壳"。应该确指出并不是所有新的都是好的、都能经受时间考验、都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艾菲尔塔所以成为巴黎的骄傲和建筑史的里程碑建筑,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证实了新的材料和方法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钢铁时代"建筑的标志,而不是巴黎国际傅览会的标志,所以同为博览会标志的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放大了亿万倍象征原子时代的原子塔,在建筑技术发展上就没有什么意义,因而未能与艾菲尔铁塔相提并论;P.安德鲁的“大壳”能与艾菲尔 11

铁塔相提并论吗?我想法国建筑师也不会同意吧!

同样,这个"大壳"也不能与位于海湾中的悉尼歌剧院象征船帆的屋顶相提并论,它位于北京市中心,椭圆的"大壳"象征什么呢?北京市民会问:“是坟墓吗?太晦气了,我们要钻到坟墓中去看戏!是北京市民不理解安德鲁吗?我们对他的宣传够多了。还是安德鲁不了解中国文化?在一切人际主中都是双向的,要互相尊重,中国人谓之:“礼尚往来”!

再从技术角度分析一下"大壳"本身的科学性,这个210x l40x45M的椭圆大拱必须选用航天工卜需要的昂贵的钛合金,但在如此大跨的拱顶中 间最受力部分用的却是不能受力的玻璃顶,因此这个大拱是个很不坚固的破蛋壳,但如果没有中间这部分玻璃,一切"灵感"便荡然无存了,若勉强为之,则悉尼歌剧院"前车可鉴",当时因为选中方案没有说明帆形屋顶的技术可行性,在实施时用了8年时间试验研制,历时14年(1959-1973)才完工,造价从700万美元膨胀到1.2亿元,比预算增加了17倍。P.安德鲁是位结构工程师,理应提供"大壳"的详实的可实施性技术资料。因为这不是一个常规结构,不能留给施工承包者去解决,那样工期和造价都没有保证,不能重复悉尼歌剧院的教训。

总之,P.安德鲁这种先定外壳、再填内容、再挖地、注水、再解决构造问题……是因果倒置的设计程序,我们称之为"填鸭式"设计,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功能决定形式(From fallow function)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上述19一20世纪法国各著名建筑师对古典"法式"的批判相比,也不是走向进步,而是走向新的形式主义,甚至造价比传统建筑更高、施工难度更大,而效果如何?不能"走着瞧"!那将给北京这一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带来难以挽回的破坏。实际上根据上述的经验教训,完全可以有理、有据的对P.安德鲁的中国国家剧院方案作出裁决! 因此,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就已知的有关资料对P.安德鲁的方案加以系统的剖析,并公之于世,以期与法国及国际建筑界的朋友们共同讨论!

最后,请P.安德鲁先生三思:你想在北京为自己留下一个"纪念碑"还是留下一个"耻辱柱"?

2000.10.31

注:有位亲戚(贝聿锟夫人)对我说法国驻华大使对她说:贝聿铭可以在巴黎的市中心建造一个现代建筑,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能在北京市中心建造一个现代建筑?对此,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贝聿铭的方案与安德鲁的方案有优、劣之别外(这方面问题我已在文中做了分析比较),还有个根本的区别是:卢浮宫入口工程是法国总统密特郎事先全权委托给贝聿铭的,而安德鲁的方案只不过是自由参加征稿的方案之一,不论是否选中都与中国国家领导人无关,如果方案不好,即使“中选”,中国人民和政府都有权予以否决,因此,安德鲁与贝聿铭并不处于对等的位置。(陶宗震附记)

不谐和中的大谐和——简评安德鲁中国大剧院之造型设计(文:叶廷芳)

近来,围绕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方案议论纷纷,这是不足 为怪的。凡懂得一点现代特别是当代艺术的人都知道,当今的艺术由于失去了统一的美规范,而给评判带来了难题,往往不得不根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行事。建筑为艺术的一门,这方面也不例外。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或建筑师,都以重复为耻, 即不愿重复前人的,也不愿重复他人的,甚至也不愿重复自己的;他强调独创。要独创就必须发挥想象,别出心裁,以便创作出他的“这一个”。因此现代建筑实际上成了耸立在大地上的超大型雕塑品,而且因为个性很强,常常以“怪”为特征。这就难免经常人们的审美习惯受到挑战或冲击,甚至包括专业人士。君不见,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大型公共建筑,在其诞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喊大叫,如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巴塞罗 那),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法国)、伍特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皮诺和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巴黎)、贝聿铭设 12

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即玻金字塔(巴黎),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毕鄂鲍尔,西班牙)等。但是, 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创作,终会被人理解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物都被世公认为杰作,当时的争吵声也随之烟消云散。认识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就象认识一个真一样,往往需要时间。当然也不是说,每一件受到争论的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那么安德鲁的中国大剧院的设计方案得失如何呢?这个建筑物技术上涉及到许多学科:物理学、地质学、结构力学、声学、光学……这些我都不懂,我只讲点与美学有关的内容,而且只谈它的外部造型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个建筑物的外部造型很特别,它抹掉了墙与顶的一切界限,是个圆乎乎的蛋形壳体,看起来简直不象“房屋”。但它不怪诞,不奇特,而是很奇妙。因为要在这样的场合安放一座特大型建筑物,则建筑师在构思它的外部造型的时侯,他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物本身,而必须考虑它与远近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所谓环境又不仅仅指房屋,还包括远近的空间状况。反对意见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说它与古都风貌特别是与天安门周围“不谐调”。是的,安德鲁确实没有想让他的中国大剧院的设计与天安们、人民大会堂等周围建筑物谐调,相反,他用的是反差效果。不错,谐调可以是美的(古典美学尤其这么强调),但有时反差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更具特殊意味的美。大剧院的造型设计是以小范围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不谐调,取得大范围内整体空间布局的大谐调。君不见北京北海白塔和阜内大街妙应寺白塔,都是来自南亚的舶来品,与中国传统古塔大异其趣,但它们成了当时中国统治者的一种追求(妙应寺白塔还特请尼泊尔匠师阿尼哥来设计),而且历来成为 古都北京一道绝妙的点缀。试想,如果北海琼华岛上今天耸立的是一座传统古塔,其身 价与地位,或者说它的审美价值能与白塔相提并论吗?在宏观美学范畴,必须在多样性中求统一,求谐调,片面强调谐调,就会走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从而失去任何个性和美感。

再说“谐调”,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迁就已有的周边的建筑环境,在形式、风 格、体量、色调等方面与之接近;另一种是尊重周边现有建筑的存在,自立门户,与它们不争、不比、不挤,和睦相处。如果取前一种原则,则只能在有前提的、被动的情况下进行设计,那就势必束缚住设计者的想象自由,搞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吃力不讨好。特别象天安门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她是国家的象征,政治含意很强,你比她造得庄严、辉煌,显然不合适;有意谦让,又有悖于国人对这一国家重要文化形象的期盼,因此做起来容易发生心理障碍。现在安德鲁这个造型,这个椭圆形壳体,她全身没有任何棱角, 不跟任何人磨擦、碰撞,试比高低,与周围任何人都可以相容,是个最平和的存在。她甚至躲在一方园林里,发誓足不出户(四周都是水!),真个是“与世无争” 。这个大体量的建筑物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她的弧形外壳所占用的地上空间大为减少,也可以说腾出了大量的虚空。而且她从长安街往南后缩120米,从而把行人的视线尽量让给了她的近邻们,而没有以高大垂直的立面向东直逼大会堂,向北迫压长安街。这样她就与长安街和天安门的整体美学风貌——疏朗——取得了和谐。

大剧院周围是丰茂的抱水园林,向东它对大会堂的庄严是一种衬托,向北它与中南海的宁静是一个呼应。也可以说它把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南海这一北京城内最秀丽的园林水系从北向南延长了,而且仿佛成了它们的龙头。

因此所谓“不和谐”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她在很大范围内跟左邻右舍取得了最大的和谐!她以温和宁静的姿态融入了上述诸多建筑与景观之中,自然地成为它们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13

至于这个建筑物本身,其造型抽象而简洁,象个巨卵静卧在水中,又象块巨大的鹅卵石裸露在水面,极富浪漫意趣和现代雕塑感,不愧是匠心独运。又因由钛金属与玻璃构成,晚上在灯光作用下,若从空中俯瞰,她会是古都一个多么圣洁、多么迷人的艺术殿堂,与天安门相映成辉!

有人质问说:“怎么能把法国人的东西放到中国首都来呢?”差矣!殊不知,这不是法国人的东西。法国的建筑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这样的造型特征。这是一件独创的建筑艺术品,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这早已成了国际共识。上面提及的巴黎和柏林的几座名建筑都不是他们本国人设计的。只要谁有志气,也可以把他的设计拿到巴黎去实施,成为华人中的“贝聿铭第二”,则此刻心理上的不平衡当可抵消矣。

建筑从来被认为是“石头的史书”,它的形式和风格总是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更新。一个民族的建筑传统也总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而发展,而丰富的。因此,欧洲历代的统 治者几乎都要在自己当朝期间,请当代最有名的建筑师(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按 照当代的审美风尚修建一座或几座新的建筑,或改造前人的建筑。这在西方已是司空见惯。国家大剧院是我国标志性大型建筑,第一次实行国际招标,选中的这个方案包含着鲜明的超前审美意识,极具时代感。她的诞生和存在将在文化观念上向世界传递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人确实开放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从这座建筑中,一看便明白:我们的长期封闭的祖国是从这时期开始真正走向世界的。

古老红墙间的国家大剧院(选自2000/09/12 《三联生活周刊》)

酝酿了40余年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经过两年的国际设计竞赛,终于以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清华大学协作的方案尘埃落定。可是围绕这一方案,争议骤起:从建筑界到新闻媒体,从学术讨论到社会议论直至院士上书,像核弹的裂变,一个建筑问题最终提升为社会问题。

飞来之物

为了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贝聿铭不仅在报纸、电视上解说,接受专家、公众的意见,不停修改,而且还被要求做了一个1:1的模型对照效果。安德鲁的压力同样在此:最尖锐的争论是因为他在一个充满了传统建筑符号的天安门广场中做了一个完全现代主义的大剧院。此前,大剧院的北面是古代的紫禁城,东面是斯大林式的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现代和传统的截然对立令王明贤感到不安:“开始讨论时要防止出现第二个人民大会堂,没想到中标的方案完全不同,反而不知该怎么说了。”王明贤心中,国家大剧院应该成为当代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环节,表现出对传统充满智慧的接纳,概括跨世纪建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但安德鲁的方案似乎不能担当这样的解答,“惟一的意义,大概就是天安门广场上多了一个特别现代的建筑”。

“一个飞来之物”--没有结构(柱、梁、窗、屋顶等),没有空间尺度感,甚至“连建筑的基 14

本要素都没有!”方可明确表示不喜欢安德鲁的设计。在方可的理想里,好的建筑应该和城市的历史、环境、居民和社会追求的文化息息相关,与人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产生共鸣,但安德鲁的方案不仅与长安街一点关系没有,和这个城市一点关系没有,而且“跟任何城市都没有关系,可以放到任何城市的任何地点中去(连它周围的水环境都是自己造的)”。最后出来的是“一个让人无法判断的怪物,这个怪物和中国建筑文化的惟一关系,可能就是它的外型和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墓外型相似”。

继承与创新

在大剧院的诸多方案中,最令方可欣赏的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的设计。他把天安门红墙、大会堂立柱和为掩饰三个升高舞台的屋顶起伏,即对传统的呼应和现代功能的需要非常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创造出优雅的新形式,有建筑的语言,有大小高低的空间序列,有良好的内部功能,把长安街的街道空间也限定得非常好。”

在方可看来,矶崎新的设计给中国带来了一种启示:高质量的创新并不是随意的凭空的想象,它应把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而周庆琳在谈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时则指出,“我们常采取模拟的方式,把传统的构件作为一种符号,原封不动或稍加变形地运用到实践中来”,“西方则是把它打碎,分解,概念性应用,所以只从形式上有时似乎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仔细分析时却能看出它的奥妙。”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是不是需要理性、科学、认真地重新审视?协调?的内涵?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做出新的诠释?是不是建造这样一个方案就一定会破坏天安门广场现有的空间环境氛围呢?”吴耀东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追溯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发展历史,“比如人民大会堂--它的巨柱式,檐口和柱头的装饰纹样等,许多方面吸取了西洋建筑的处理手法;毛主席纪念堂,把这样一栋建筑放在古老建筑群形成的中轴线上,有些不妥吗?但这都是历史的产物,已形成并被大家接受为天安门广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已留存下不同时代的历史印记,是否在此也可以出现中国面向新世纪的建筑形象呢?采取这种姿态,应该说对建筑师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树和水的空间

“如果选不到一个历史延伸的好方案,宁可选一个现代的;选不到一个结合得好的,宁可要一个前卫的。”西班牙评委包菲尔的表述正好明确了安德鲁方案入选的根本原因。“中国大部分评委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周围环境在形式上的协调以及反映中国建筑的文脉等问题看成是方案首要解决的问题,”周庆琳说,“但西方评委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没有把体现传统风格,一看就是个中国的在大剧院看得那么重要。他们更注意面向未来,要有突破和创新,强调应是时代的产物,应该把北京的建筑创作带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实,让王明贤觉得安德鲁的处理意识比国内的方案“有点意思”的,是安德鲁“彻底不和传统发生关系”的态度,但“实质这也是对传统的回应,”王明贤说。拥有不同风格建筑的场所构成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但是不是每个设计都必须源于环境呢?网友“沙漠落日”更深一层地分析说:“是否有可能是塑造?情景?的设计呢?大剧院也可以是一种塑造?情景?的设计,以一种无棱无角的形象存在,或许也是对环境的妥协,同时又表现出它鲜明的个性,体 15

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无为而治?的中庸思想。”

不管适应还是塑造,不管能否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给这座古老而渴望年轻现代的城市,带来的变化是无可置疑的。安德鲁希望在天安门广场所象征的政治中心的基础上,补充一个由国家大剧院所代表的文化中心。而在水波环绕的大剧院背后,一个大型的绿色公园会改变天安门没树、没水的生态环境。

在人民大会堂西侧围好的空地前,轮滑少年于波以一个漂亮的刹车开始了他的想象:“如果冬天,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水面上溜冰?”“可以在公园里放风筝吗?”9岁的山西游客李翔拽着手里的风筝,不满意地看着不远处禁放风筝的广场。“国家要建大剧院,我们也不能说什么,只是希望花那么多钱建,就建一个好地方。”李翔的父亲说。

事 实

“第一轮说它像火锅,第二轮说是铁板烧,第三轮方案成了臭鸡蛋。”对于媒体有关国家大剧院的系列称呼,吴耀东认为不应这样情绪化、表面化、简单化地去品评建筑,在充满诱惑的语言背后,其实丧失了对更深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阻碍了我们民族本应有的一次理性提高。作为清华大学的中方代表,吴耀东一直参与了安德鲁和清华大学进行的设计方案合作。“我不知道记者们采访的对象是否真正了解事实真相?是否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身在其中的吴耀东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对大剧院方案持异议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出发点,有异议是正常的,但对学者来说,最忌讳的是在他们不明真相的前提下人云亦云,甚至制造出各种数字性?事实?。”

国家大剧院的造价是50多亿吗?试过“坐在一个76万元--价值相当于一部打过税的奔弛车--的座位上看那该死的歌剧”吗?面对某媒体披露的数字,吴耀东表示自己的惊讶和不解:“这些数字是从哪儿来的?我身处其中,也不知道造价是50多亿。”76万元一个座位?折算成每个厕位多少钱会不会更惊人?“大剧院不是简单的娱乐、商业设施,是文化事业的建设,反映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核算来衡量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一样。”

吴耀东赞赏的是安德鲁的认真态度:在《建筑设计报告书》中,仅《消防安全设计报告书》就经过多次修改,近100页,图75页,包括各种消防设施、防火分区、人员安全疏散等问题的解决方法,细致到可据图估算出每一部楼梯疏散人数的多少。当方案送达业主委员会并与北京消防部门有关专家交换意见后,大家均对如此详细完整的消防安全报告书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只是其中一份报告书,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吴耀东认为“这才是科学的精神”,才是现代的设计思维。

在王明贤看来,曾在卢浮宫前建起一座透明金字塔的贝聿铭其实违背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关注形式远远超过关注功能。而在对安德鲁方案的批评中,这类意见也占了上风。对于李畅教授“即使作出些调整,恐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功能上仍然是二三流剧院”的结论,吴耀东认为:“在剧院没有建成之前我不敢这样说。建筑讲求完成度,尤其对不同类型的剧场建筑来说,音响、视线、声学设计、舞台设计等技术内涵众多,建成后还要经过认真调试才能最终交付使用,事先就能给出结论应该说比较困难。”在安德鲁周围,聚集着世界著名的舞台设计专家、声学设计专家(如巴黎歌剧院技术总监等),“如果他们建议为了保证音响 16

效果需要把墙倾斜多少度,安德鲁是会照他们说的去做”。

在日本,通过东京第二国立剧场的建设,一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细致完备的举办大型国际设计竞赛的动作体制,同时修订建全了剧场建筑的设计规范。回顾整个竞赛过程,吴耀东谈道,中国虽然通过国际设计竞赛建成了上海歌剧院,但有关剧场建筑新的设计规范到现在都没有出台,也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举办大型国际设计竞赛的动作机制。国家大剧院在设计竞赛过程中,单是作为设计前提条件的用地范围就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相关的问题值得认真反思。

(背景)

中 标

在1年零3个月的国家在剧院的设计竞赛中,10个国家、36家设计单位参赛,69个方案出台,两轮竞赛三次修改,不能不说是艰难的过程。“其实,最有活力的设计方案应该是第一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吴耀东博士说,“因为那时参赛单位都没有其他的心理负担和外来压力,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是第一轮并没有产生出让评委会和业主委员会满意的设计方案。设计的难度与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有很大关系。清华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博士方可认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选址不当和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多功能小剧场等四厅合一是任务书的最大问题。“为什么40年前定在天安门,现在就必须在天安门?吸引更多的人流、车流加剧长安街的交通、环境负担?”如果能在长安街外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繁荣,“从经济和环境角度上讲很合理”;在大剧院里,四个剧场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管理要求,成本很高;“如果剧场同时使用,五六千人的疏散、车辆的停车场的出入都是问题”。

然而作为建筑师,却必须在要求的限制下发挥想象。不过有些奇怪的是,轰轰烈烈的国际竞标后,中标方案的曝光竟是首先在国外媒体发表,由中国报刊转载而来。对此,代表清华大学赴法国与安德鲁进行合作设计的吴耀东认为:“这与业主委员会采取的低调姿态有关,因为大剧院的建筑规模和投资还在调整,现在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争 论

“我喜欢安德鲁那个怪蛋!两个时代的建筑,就正如卢浮宫前的那个外星金字塔,会叫所有人的兴奋!”网友红蝙蝠在BBS论坛上兴奋地欢呼着。兴奋的不止红蝙蝠一人,愤怒的似乎也大有人在。国家大剧院的中标方案--法国人安德鲁的设计甚至引起了一场爱憎非常分明的轩然大波:从建筑界到新闻媒体,从学术讨论到社会议论。喜欢这个方案的把它称为“晶莹剔透的珍珠”,不喜欢的,比起“大笨蛋”和“粪蛋”,“水蒸蛋”还是蛋变系列最温和的称呼。一开始批评集中在安德鲁方案的外形,很快就有人对它的功能产生怀疑。院士何祚庥则提出设计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安德鲁的设计方案过于看重它形式上的奇突,恰恰疏忽了它的安全要素。”何祚庥说,“在这个延伸到地下有七八层楼深的剧院里,一旦发生问题,人员极难疏散。而其设计中,地面上压着重重的水,一旦发生渗漏或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从实际上施工方面考虑,中国建设部设计院总建筑师周庆琳虽然欣赏安德鲁的方案,但认为施工困难也不小。第一难在外壳的安装上,由于国家大剧院的外形如蛋状,外壳的受力 17

设计和运装上会碰到困难;二难在地下施工,而且考虑到上层是水面,还要做一些必要的防水防渗处理;第三,难在由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控股)公司、上海建工集团组成的总承包联合体,如何协调施工三方的进度和关系。

轩然大波的高潮发生在6月10日的院士上书:在北京召开两院院士大会期间,由著名科学家何祚庥、吴良镛、周干峙等49位院士具名的《建议重新审议国家大剧院建设问题》吴交中央,批评安德鲁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功能上属二三流,但造价却是超一流,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作品”,建议中央缓建国家大剧院,并对设计方案展开公开讨论。9天之后,由沈勃、郑孝燮等113位建筑学家和工程学家也具名表达了类似观点。

其实早在4月1日,为低调处理这座引人瞩目的建筑,开工仪式在最后时刻被取消。

来自民间和学界的异见,使正在进行土方工程施工的国家大剧院不得不面对停工的威胁。7月1日,工程业主委员会着手在广州、北京、上海举办说明会征求专家意见。而最新的消息是,安德鲁消减了25%的超预算开支,8月10日-15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讨论审批最后的财政评估并预计9月重新开工。

国家大剧院如何面对人民?(文:贺承军)

国家大剧院凝聚了浓烈的意识形态因素,即国家的、民族的、甚至时代的要求,对于这个未出现的空间与场所,己经作出了强烈的暗示。这种暗示象一个个磁场,互相交错或结合,意识要转化为空间,精神要沉淀为物质形体,对于建筑师来说,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

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大剧院"将要或己经成为一个政治事件。来自决策策者的意见,是要使之成为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而业主委员会可能利用其影响,以有助于资金问题、筹建的具体可行性、今后的常规使用与管理等等;普通市民(主要是北京市民)则主要关心两方面,一是是否能成为北京市的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二是它能否给市民提供一个亲切、好玩的场所。令人震惊的是,来自建筑学专业人士的则有许多互相矛盾看法,这也许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建筑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思潮,己经成为建筑界的主流。

结合这次国家大剧院竞标方案公开展览而举办的研讨会上,建筑师们在仔细观摩了竞标方案之后畅所欲言,尤其是来自南方的建筑师群体,对北京的建筑,发出了深深的质疑。

质疑之一:我们是否具备了评审国家大剧院的条件?从评审委员会的构成来看,来自北京建筑界的名宿们几乎均没有从事设计大型公共建筑的经验,其艺术修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如何够得上评审富于冲击力和创造力的方案的内在要求,对行政的旨意的依赖,至今仍在影响着北京的一些重要建筑的建造,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以至于在专业圈子内形成了一句习惯性嘲讽语:什么地方的建筑是美的,我们不知道,要想知道什么建筑是丑的,只要到长安街上去看一看。而北京是全国唯一一个有"规划艺术委员会"的城市,它的作用到底如何呢?

质疑之二:新的国家大剧院会不会成为一个普通百姓难以涉足的场所?国家大剧院紧临人民大会堂,如今有一种说法是国家大剧院应该在风格上与人民大堂协调,此姑且不论,倘若在管理、使用方式上也向人民大会堂看齐,则百姓就失去了使用这一场所、空间的可能性。 18

当然,人民大会堂是开会讨论国家大事的,大剧院是看戏玩耍的,用途是有些差别。不过,中国已有不少剧院变成了官方会议的场所,或者高规格的戏剧演出也会渲染得异常正规、隆重。"闲人免入"的牌子,可能将普通百姓拒之门外。这次44个竞标方案中,普遍表达的开放的、公共的空间,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开放、透明。开放、透明、公众参与的空间,已经出现在图纸上,无论谁中标,我们希望这种市民空间变成实际的结果。

质疑之三:国家大剧院,当然不可避免地和"国格"、"雄伟"等等联系在一起。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公共建筑,自古就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但意识形态的象征在建筑的体现应该充分艺术化的。换句话说,即让建筑师们以建筑的可能语言来解决建筑问题。困扰中国建筑界数十年的"民族形式",可能依然会对国家大剧院的方案竞标与评选产生困扰。这种困扰的根源之一在于到底什么是民族形式的当代形式,并没有合乎逻辑的结论;根源之二在于建筑创作本来不需要什么逻辑结论,而有些人偏偏喜欢把艺术问题当作政治与种族认同问题。

当然,质疑归质疑,这一次国际竞标与向市民展览竞标结果,显示出了北京在城市建设之融入国际潮流的趋势,这一变化是可喜的。建筑设计上体现的公平竞争是社会操作民主化的重要表征。在四十年代,张闻天和邓小平在论述民族文化的发展时,就指出了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主张。如今,我们要在建筑界和全社会大力倡导的,就是民主的建筑、市民的建筑这一概念。

建筑文化是一个国家总体文化的重要部份,它最核心的问题除了技术性和艺术性之外,就是空间和场所的民主的、大众的品格。在建筑专业术语上,实用、经济、美观这三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应该体现民主化的精神,否则,这座建筑可能成为权贵阶层的俱乐部,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类建筑,将给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带来很大影响。从近二十年的中国当代建筑史来看,尚没有哪座建筑以这种方式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这个现象,反映出建筑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对"什么是真正的好建筑"这一问题的兴趣,它可能对中国建筑界提高建筑设计品质,提高城市建筑的素质产生极大的后续影响。而在此之前对前三门建筑、长安街建筑系列、北京西站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馆的讨论与批判,可算是建筑民主化与多元化思潮的有影响的前奏。

可以说,一个提倡建筑自由、民主的时代即将来临。

附:国家大剧院第一轮竞赛评语

一、 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占地3.89公顷。从19xx年4月13日-7月13日公布建筑设计方案邀请竞赛以来,受到国内外建筑界、文化界、政治界和社会广泛的重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积极踊跃参加。全世界都在注视着它,期望着一个能够展现新中国的面貌,反映建筑未来发展方向的高水准的方案问世。参赛者有36家设计单位,送来方案44个,包括来自国外设计方案20个,国内设计方案24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方案4个)。

二、 这是一次全国及国外建筑界广为关心的设计评选活动。演出建筑本身不仅集四种观演场厅于一身,内容繁多,且它位于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与 19

长安街交汇处,北临大街,南面公共绿地,东与人民大会堂为邻。设计造型上如何与周围环境结合,而又"和而不同"富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既具备庄重典雅而又亲切宜人;既具有开放性,便于群众交往,又利于运营管理;既能选用先进的技术,又能保证建设与长时间使用的经济合理性等等,总之,综合地满足设计任务书上的基本要求,是这一设计必须满足的原则。

三、 全体评委认为送审方案图纸、说明书、模型等,一般都认真细致地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说明参赛者短暂的时间内及繁杂的设计要求下,作了极大的努力,付出了极大的劳动。但必须说明,方案水平参差不齐。经过对其设计构想、功能组织、流线处理、技术手段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及作为"艺术殿堂"建筑形象的塑造等种种因素,反复充分讨论,评委们不能不遗憾地认为,在全部竞赛方案中,还没有一个方案能较综合地、圆满地、高标准地达到设计任务书提出的要求。我们推举不出不做较大修改即可作为实施的三个提名方案。

四、 尽管如此,评委们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多次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预选,最后正式投票(无一方案获全票),选出得票过半数者五个方案,这些方案代表了各种建筑派的不同思路,有的很有独创性,但均有很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有的虽然构思巧妙,但作为设计方案深度不够,有些方案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与天安门广场特定地段的相互关系考虑得很不够(这五个方案的优缺点见附页),但我们相信这些方案的作者都有能力、有潜力把方案做好。

五、 鉴于上述情况,评委们本着对建筑事业负责的精神,根据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办法第八条规定,方案提名"如条件不具备,可以缺额",因此不能按照原有愿望,提出三个方案交领导小组确定中选。我们建议业主委员会将上述经过投票产生的五个方案,作为参加单位,经以充裕的时间,再进行一次新的一轮设计创作(并付以酬劳),保持原有方案的独特的优点,努力修正改进存在的缺点,以期产生为全社会所喜爱的、为世界所瞩目的新的建筑精品问世。

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委员会

19xx年7月31日

附:国家大剧院第二轮竞赛评语

一、"国家大剧院"第二次评审会于19xx年11月14日至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根据"国家大剧院"领导小组的意见,原则上仍聘请第一轮评选专家继续担任评审委员,另增加上海、南京专家各一人。计国内专家9人(包括香港评委1人),国外专家2人,共11人。此次送选方案共14个,除上一轮遴选的5个方案外,另有由业主委员会邀请参赛的4个方案,以及曾参与上轮竞赛、并志愿参加本轮竞赛的国外方案5个。会议起始两天,聆取各参赛单位主要设计人介绍方案情况,并回答有关问题。评委会对参赛者准备的报告表示满意。

二、评委们认为,经过第二轮近三个月时间的努力,各参赛方案的设计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这说明,进行第二轮评比的决定是正确的。

三、经过对参赛方案的认真讨论、反复交换意见,评委们认为,第一次报告书中所阐明的下列论点:"设计造型上如何与周围环境结合,而又?和而不同',富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出 20

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既具备庄重典雅而又亲切宜人;既具有开放性,便于群众交往,又利于运营管理;既能选用先进技术,又能保证建设与长时间使用的经济合理性等等"是正确的。本次评选坚持了前述原则,经过仔细研讨,对于这次任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又加深了认识。

四、会议期间,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对评选方式作出新的建议。评委们根据实际情况,对评选方法作出如下的决定:

1.从第一轮所遴选的五个方案中,选出两名。

2.从第一轮竞赛后业主委员会所邀请的四个国内参赛方案中,遴选出一名。

3.参加第一轮竞赛后,自愿并自费参加第二轮竞赛的方案中,遴选出一名。

4.以上投票所得的方案提供领导小组及有关方面参考。

五、 经过评委会无计名投票,结果如下:

1. 第一轮所遴选的五个方案中,选出:

1号方案,法国巴黎机场设计公司。

2号方案,日本矶崎新建筑师事务所。

(另:5号方案英国TERRY FARRELL & PARTNER事务所,以两票之差逊于上述两方案。)

2. 国内受邀设计单位中,选出:

6号方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8号方案,清华大学。

(因票数相同,一并列入,提供领导小组参考。)

3. 参与第一轮竞赛并自愿自费参加第二轮竞赛的五个方案中,选出:

12号方案,奥地利汉斯·豪莱建筑师事务所。

六、评委们反复、认真地讨论了上述方案,对其优点、缺点及不足之处主要有如下考虑:

1.1号方案:基本保持了上一轮方案的设计原则;兼顾南北两个立面;建筑造型有个性、整体性强;顶部设有观景平台,可以纵目远眺。本次方案在材料选、色彩运用、室内空间处理等方面淡化了原方案的造型过于肃穆的问题,但整体看来,仍具有严整的纪念性建筑特征。建筑独立性过强,难与周围环境相谐调。另外由于歌剧院处于正中,南北两出入口处空间仍显局促。建筑形象缺乏剧院建筑特色。

2.2号方案:本方案基本上保持了原有方案的特点,如几个不同剧场的构成灵活而有机,内部公共空间变化丰富,外部利用柱廊、红墙以增强与周围建筑环境的联系,在许多方面匠心独运。但屋顶造型虽然做了一些调整、推敲,如屋面材料改用石板瓦等,但仍难以与周围环境相谐调。

(5号方案:原方案北部大厅个有很大的通透性,使其变可成为观众表演的舞台,这一设计要领富有新意。新方案入口大厅做了一定改进;主轴线上将剧场架高,以沟通北入口与 21

南部公园的联系。设计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探讨也作了一定努力。然而该方案失去了原有设计的比较乘法的特色,北面大片下班处理流于商业化。)

3.6号方案:整体方案在功能布局、空间处理上都做了新的努力。不足之处在于平面布局及北入口至公园的通道组织与上一轮其他参赛方案有雷同之处,建筑造型四面尚缺乏统一处理。

4.8号方案:在利用地下空间的基础上,剧院东部开辟了大片绿化广场,试图适应观演、休闲等多功能用途。在建筑构图的探讨上,对于吸取民族文化传统作出新的尝试。但该方案的缺点是比例、尺度、色彩欠当,消防、构架等问题的处理尚需要认真推敲。

5.12号方案:平面布局上,采用圆形大厅将三个主要演出厅有机地联系起来,空间组织灵活,外部形象力求规整,以符合地段需要。缺点方面:建筑外部造型过于琐碎,尺度欠当、不统一。屋顶的处理仍应推敲。

七、绝大多数评委认为,上述所列举的方案有些虽然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准,但对特定的地段条件以及其他因素来讲,这些方案均不够完美,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有较严重的缺陷,对此宜提请领导小组和决策人慎重考虑。

八、评委们认为,方案的遴选对整个建筑的成功与否固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基于上述所遴选方案的种种不成熟性,亟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任务书研究的深入,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化和完善。

九、整个设计竞赛从始至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际驰名建筑师的参加,中外建筑师的交流,对增进中外建筑界的互相了解、提高中国建筑设计水平饶有意义。对于国外建筑师的一些积极建议,我们将向有关方面另行转达。

十、评委们四天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方案的评审工作,取得了上述的结论,但由于时间所限,在某些问题上,如对第2、8方案,尚未取得一致意见。评委个人如认为有必要,可在本评议书后另加附页,提出己见。

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委员会

19xx年11月17日

22

更多相关推荐:
国家大剧院观后感

世界建筑欣赏学院材料学院班级化工姓名李晓峰学号电话091xxxxxxxxxxxx5139125893国家大剧院观后感她被誉为一颗璀璨的水上明珠她造型新颖前卫她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现实与浪漫的结合她就是国家大剧...

国家大剧院音乐会观后感

聆听音乐品味高雅国家大剧院音乐会观后感20xx年10月12日怀着对国家级剧院的憧憬和对音乐的向往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国家大剧院观赏聆听由北京交响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曾经在北大百年...

国家大剧院建筑观后感

国家大剧院建筑观后感她被誉为一颗璀璨的水上明珠她造型新颖前卫她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现实与浪漫的结合她就是国家大剧院在这个透明的苍穹下藏着怎样的秘密呢我于昨天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来到国家大剧院乘北京地铁一号线在天安门...

乔家大院观后感 Microsoft Word 文档

乔家大院观后感08市营销三班张恒小时候经常看电视看的都是一些动画片或者是一些武侠神话之类的电视剧西游记水浒传侠客行之类的那个时候欣赏电视剧里主角的勇敢和机智或者是一些花俏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在渐渐成长所接触...

乔家大院观后感

技术股改浅谈要说资金入股的话可能大多数人还能说出个一二来但对于技术入股确实不能说的那么清楚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经验不够再者没有一个系统的构架我自己理解这个技术入股可能会很片面但是也和大家分享一下1来公司实习的员工...

乔家大院观后感

乔家大院的经商管理之路经过一段的时间终于把45集的乔家大院看完看完之后使我获益良多我十分佩服乔致庸的才能和管理能力电视剧乔家大院只要讲述了清朝末年晋商生意人乔致庸原本从小的梦想就是考科举但是由于在考科举的时候他...

山西文化乔家大院参观有感

我的收获乔家文化参观有感两天的乔家文化参观让我对乔家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以下是首先乔家大思路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导游的讲解让我认识到乔家的大思路乔家大院的拍摄一个不收费和全力支持换来的是更多的收益使得乔家大院知名...

读乔家大院有感

读乔家大院有感看到乔家大院这本书时首先想到的是演过同名的电视剧但一直没有看过所以想从看书的角度认识乔家大院只从书名看以为写的无非是少爷小姐老爷太太之间的一些恩爱情仇认真看完才知道这是一本讲述一代晋商乔致庸弃文从...

《乔家大院》读后感

乔家大院读后感乔家大院是一本小说体裁的书书的篇幅很长叙述的故事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乔致庸临危授命承接兄长遗留的家业力挽狂澜重振乔家商贾雄风的历程小说前半部写的比较有故事性后半部则给人有些蛇尾的感...

观《乔家大院》有感

真正的儒商有壁立千仞的气度观乔家大院有感据导演胡玫说她从前很不喜欢商人觉得商人就是唯利是图无利不为的代表所以他并不想接这部戏可是她还是为了戏去了一次乔家一进门她就被震撼了吃亏是福几个字颠覆了从前他所有的想法她决...

乔家大院读后感

乔家大院读后感乔家大院是一本小说体裁的书书的篇幅很长叙述的故事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乔致庸临危授命承接兄长遗留的家业力挽狂澜重振乔家商贾雄风的历程小说前半部写的比较有故事性后半部则给人有些蛇尾的感...

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观后感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技艺精湛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

国家大剧院观后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