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点” 巧迁移 ——《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组式教学反思

时间:2024.3.31

教学反思

把握“点” 巧迁移

——《宿建德江》《枫桥夜泊》组式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教育办公室 叶运强(135xxxxxxxx)

《宿建德江》和《枫桥夜泊》是两首反映古代诗人旅途中“愁思”的应景之作。乡愁是一种情绪,一种文化,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客愁”是两首古诗的共同意象,是架起它们之间情感纽带的桥梁,如何解读“客愁”成了教学的关键点。教学中我对两首诗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客愁”为线索,以诵读为主线,以读为本,读中促写。通过精读《宿建德江》这个“点”,带动学生迁移学习《枫桥夜泊》。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掌握了相同主题古诗的学习方法,而且深化感悟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 把握基点

迁移式教学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抓住适当的突破口切入。教学时我围绕“客愁”做文章,以“引客愁—读客愁—想客愁—悟客愁”为基本教学框架,指导学生精读《宿建德江》,教给学习的方法,然后学生根据“精读”学到的方法合作学习反馈,我适当点拨检查。最后对两首诗链接整合,学生通过“写客愁”进行归结升华。

二、 把握迁移点

迁移式教学法关键是找准迁移的“点”,我从以下的几个“点”进行梳理:

1.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客愁”,课前教师整合“秋天的乡愁、水中的乡愁、月中乡愁”的相关诗句让学生朗读感悟,在此情感积淀的基础上巧妙导入,实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巧妙联系,再解读“客愁”内涵,为深化理解古诗打下了感情的基础。

2. 学法点。教法也是学法,两者必须融合在一起。两首古诗就是通过“读诗-想画—悟情”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的,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学习古诗方法的参考尺度。

3. 链接点。古诗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诗,就要“知人论诗”,走进一位诗人,解读一种生活,了解一段历史。适当的链接能够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心里距离,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意蕴。可以链接诗人的生平身世,古诗的写作背景,与文本内容、思想、表达有密切联系的诗文诗句等。如教学《宿建德江》时,为了帮助理解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暮客愁新”的内涵。我链接了诗人孟浩然京城求仕而不第的经历,链接了失意离开京师游历江南时抒发内心苦闷的诗句:“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很好领会了诗人“旧愁未了,新愁又来”“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境。

4.情感点。课前的激情“点”,课中两首诗迁移的移情“点”,课末的入情“点”,需要根据古诗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以情激情,达到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综合采用了情境语言的描述、主题古诗拓展朗读、情境配乐朗读、鸟鸣钟鸣的音效等方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三、 把握操作点

1

1.诵读与想象。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明了“读”对学习古诗的的重要性。我很好地落实了“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第一步,读正确、流利,一字一顿,读饱满、响亮,做到字正腔圆;第二步,读出节奏和韵味,根据声调、语调、停顿、押韵的规律,辅助动作表情,读出起伏变化,做到抑扬顿挫;第三步,配乐合作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话”想成“画”,把“他”想成“你”。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在“有声有色”的画面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诗的意境。

2.入境与悟情。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读出诗人内心的感情,读者与诗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想象入境后,学生的情感得以唤醒,拉近了与诗人的心里距离。此时可以适当配上情境音乐渲染,读出诗人内心的“愁思”,与诗人心气相通,读出心心相印。如在学生反馈《枫桥夜泊》的“悟情”这一环节时,在读到“夜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后,配上《渔舟唱晚》的乐曲,辅以 “夜鸟悲鸣”“钟声沉重”的音效,让学生反复了朗读这两句诗,在“四野茫茫、明月孤舟、江水悠悠”的背景中领悟到诗人张继旅途中的孤单、忧愁的思乡情怀,意与境,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古人云,诗有三本:“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本课教学就是遵循“诗本”原则,以读为本,读中想象,入境悟情。通过“读想悟”,不仅授人与“鱼”,重要的是授人与“渔”,提高学生学习和积累古诗的能力。

然而,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由于重点定位于对学生学法的引导与迁移反馈,存在着不足的地方:教法与学法比较单一,不够丰富;课堂的节奏比较紧凑,对两首的诵读不够深入,诵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对古诗的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古诗的表现手法领悟不够到位,如《宿建德江》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法,《枫桥夜泊》动态与静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写法等等,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与完善。

2


第二篇:《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传承经典 品读文化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文化是‘熏’出来的。”我也觉得教育的本质是文化陶冶,“文化”应当重视,但不是光教出来的,而更应当注重对文化的渗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枫桥夜泊》这首古诗家喻户晓,远及海外,诗中的每一个文字,诗人的微妙情感都化为了缕缕清香,沁入人的每一个精神细胞。如何教好这首古诗,怎样引导学生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张力,从而体验经典的魅力,感受文化的力量?我翻阅了大量的诗词鉴赏资料,找出文本的秘妙,设计了教学流程。我把握住“愁眠”这一诗眼,由《涛声依旧》这首歌的歌词和另外几首写钟声的诗导入,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且将这几句诗句贯穿整堂课,抓住“月落”、“乌啼”等意象,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首先,在文字层面上,我抓住了诗中“对愁眠”的“对”字进行细读,在这个被无数前人忽略的字上,精研出新的品味。在给学生“对”字释义的四个选项中,重点解构“面对”和“配合”,如果是选义项“面对”,则诗人面对的江枫、面对的渔火是孤立的,是用“以物观物”的审美感应方式感受内心的愁绪;如果是选义项“配合”,则江枫、渔火的意象与诗人是互动的,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景物之间有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化为浓浓的物我一体的愁。这是一种交融和漫浸,这是“以我观物”的审美感受。让学生选义项是为了还原诗人的本意,学生感受到了“以我观物”审美意境,在学生朗读时,“对”字就很好地读出了品味,读出了情怀,读出了不一般的味道。

其次,在文学层面上。唐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诗词中“月”的意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而“钟声”则寥若晨星、相对较少。但在《枫桥夜泊》中,钟声代表的文化意涵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却显得异常凝重。

《枫桥夜泊》之所以流传千古,无法为后人超越,有两“绝”,一绝为“愁眠”,一绝为“钟声”。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包含了6个意象,形成浓郁的“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集中于“钟声”,其意境疏朗空远,前后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由钟声引出并以此为着力点铺张开去,以“钟声”为主线,在启承升转合中,表现了对愁的关怀、对愁的抚慰,使人在凄冷的愁眠中感受到心灵的温情和慰藉。此课既抓“愁眠”,更抓“钟声”,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更体会到“钟声”的温暖。

第三,在文化层面上。文化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枫桥夜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经过千百年的反复传唱,影响远及海外。正如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说:“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在教学中披露的正是人类的“某一种心情”, “愁”便成了某种抽象的抒情。于是,人人都能从中感应到自己的“某一种愁情”,乡愁、思愁、旅愁、仕愁、忧愁、哀愁、浓愁、浅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钟声对张继说”的环节,是一种文化的引领、传扬、扩大和强化,让孩子真切意识到,人类的共有情绪、精神母题,是可以一起分享的,是可以与前人、今人、后人一起贯通的,这是文化

传承。正因如此,学生才会被感动,会想看枫桥,会想到张继,会背诵《枫桥夜泊》,这首诗才能铭刻在学生的记忆里。

最后,在潜移默化渗透上。文化是非常大的概念,要能达到渗透的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宏大的“文化场”。老师要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追述诗人的悲欢,解读诗人的作品,理解诗人的生命。由“无眠”到“愁眠”,由“愁眠”到“钟声”,意象密集叠现,又一一消弥,最终,板书定格在“愁眠”和“钟声”这样两个相隔遥远又相融一体的意象上,使学生感受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创设了一场集体与诗人的心灵对话,以时间换空间,这个空间浓缩于几十分钟的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进入到艺术和美的境界,文化的意涵在不知不觉中浸入学生的心灵。

短短一节课,学生感受到的更是经典的汇集,厚重的文化魅力的吸引,在这样的氛围中影响、分享、认同,进而铨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继笔下写尽天涯孤旅愁苦幽怨的夜半钟声虽早成遥响,但作为具象存在的钟声却一直延续至今——寒山寺千年留存,夜半钟千年不绝,我们应当铭记:瑰丽的经典魅力永恒,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

高段语文教研组 吴玲

更多相关推荐: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山阳县城区一中王莉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悠远情感复杂感受诗中的愁绪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要注重对诗文的...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篇一枫桥夜泊gt教学反思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是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料甸联合小学关海龙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

《枫桥夜泊》反思

教学反思古诗枫桥夜泊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结晶它具有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等特点长期对幼儿进行古诗文教学可以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修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4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和影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能说出诗句中泊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传承经典品读文化枫桥夜泊教学反思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文化是熏出来的我也觉得教育的本质是文化陶冶文化应当重视但不是光教出来的而更应当注重对文化的渗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枫桥夜泊这首古诗家喻户晓远及海外诗中的每...

谭玲《枫桥夜泊》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一说教材枫桥夜泊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S版教材它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最后一首本单元课...

3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

让我们架起友谊的桥梁教学案例及反思

让我们架起友谊的桥梁心愿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样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3正确流...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篇一第一课时gt教学反思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gt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