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修改稿)

五年级:覃秀莉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倡导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借助注释和上下文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中国五千年的语言魅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对于初尝文言之味的小学生而言,更应该多读少讲。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并通过多次地朗读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学生被祖国的语言魅力而折服。最后环节是“故事新编”——即扩写,扩写是一种作文能力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扩写练习,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 会读写本课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通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4.故事新编,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扩写文本。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子语言的机智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设计:

一、导入、揭题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 ,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课有 6个要求读写的生字,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和阅读能力,加上本课的生字也不难写,生字就不再做重点学习;因为上新课我都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至少要读3遍课文,所以直接检测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感知的认识、纠正学生生字的读音和多音字“为”、“应”,检查是否读通了句子。)

三、再读,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尤其是文言文,读出节奏,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从读中感悟文章大意。)

四、教授方法,并理解古文意思。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在本环节,先教授几种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翻译课文找到方向,也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形成了开放式课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掘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这篇古文都是围绕“甚聪明”去写的,如何体现人物的聪明、机智,就是在人物的对话部分,这也本文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就应该抓住重点句子来品味,因此,以激将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再把课文中对话部分拿出来再学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杨氏子的聪明、机智,思维之敏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试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背诵课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本篇课文只有五句话,53个字,比较短小,经过反复读、理解了句意,理加上老师范背,激发学生的“斗智”,学生背诵相信就迎刃而解了。)

六、写作练习,故事新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扩写文本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以分组形式扩写,目的在于提高课堂的写作效率,学生对于扩写训练也很少,因此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是需要这一过程的。)

五、板书

10 杨氏之子

文言文 反应快

多 读

参考注释 聪惠(聪慧)会听

联系上下文

借助工具书 会说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同时也教授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及反思(武凤霞)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反思

河南省濮阳市子路小学 武凤霞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

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二、一读(读正确)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

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

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

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

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

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 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

三、二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

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

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生字,你会写么?(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

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

师: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诣”也是个生字,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写,在本子上写一个,互相检查检查。

生:我读懂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师:夫子在这里指谁?(生:指孔君平)

师:把孔君平称为夫子,那──夫子就是指孔君平吗?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生:能)

师(依然作思考状):如果来的是阿姨呢?

生(略略思考):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追问):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生(迟疑不敢作答):不行,因为夫子好像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生不语)

师:我们来推测一下孔君平的身份。你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相信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他应该是一个富人,从图中我们看到他穿的衣服很华贵。

生:他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因为他看到杨梅就把杨氏子的姓联系起来,而且还说这个孩子是“君”。这是对人的尊称,能对一个小孩说“君”的,一定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生: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写士大夫阶层的事情。

师:是啊,士大夫阶层都是为官之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那么他们的朋友也一定是有学问的人。所以,可以称为夫子。再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生: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么?

师:有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生沉默,继而又摇头。)

师: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2)旧时放在妇女父姓或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你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

生:为什么“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个孩子才九岁,怎么能照顾客人呢?怎么不叫他的妈妈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解答?

生:因为他妈妈和他爸爸一起出去了,都不在家。

师:同学们推测了很多种孩子出面招待客人的原因。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只有男人算是人,女人是不算是人的。所以迎接客人都是男人的事情,儿子再小也是男人,也要出来招待客人。母亲呢?只能呆在后堂,只有丈夫、孩子请她出来见客人的时候她才能出来。(学生惊讶,然后又问了几个字的意思,很快就得到了解答)

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

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么?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很精妙,一般人说不出来。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但是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

生:杨氏子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孔君平就和孩子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就好像说杨梅是杨氏子的弟弟一样。

生:杨氏之子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马上也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连起来说。

师:对呀,这在兵法上就叫以其人之道──(生齐:还治其人之身。)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称赞这个孩子──(生齐:甚聪惠。)

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学生自由读,有的还摇头晃脑,很可爱)

师:如果配上音乐,那种感觉会更美。先听一遍,想想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你的朗读。

师:再听一遍,然后自己试着跟着音乐朗读。

师: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

(生踊跃举手,一生读,虽然与音乐还不怎么吻合,但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又一生站起来要求朗读课文,在音乐中读得很投入、很美。全班掌声)

师:读得真好!这个小故事简单、有趣,我相信,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

(学生情绪很高,还没等教师把要求说完,琅琅的背诵声已经响起。)

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

(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学生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

生:我说第一句,这是君家猫。(生笑,一生举手,教师示意他站起来说)

生:这乃君家猫。

师(赞许):其实,“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你”也常常用“尔”来替代。(板书“此”“尔”)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踊跃):此乃君(尔)家猫。

师:第二句呢?

生:我班张月甚聪慧。

师:“我”在古文中还有一种说法,有人知道么?(生摇头)“我”在古文中通常称“吾”。(板书“吾”)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成──

生(齐):吾班张月甚聪慧。

师:第三句好像要有点难度哦!

生:一生曰:李娟,君家在哪里?

师:“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如果换成这两个词,这句话又该怎么说呢? 生:一生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

师:如果把“一个学生说”改为“一个孩子问”呢?(生自由回答:一儿曰)

师(赞赏):学得不仅牢固,而且灵活。真好!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

【反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教学对小学文言文教学,乃至于对中学文言文教学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据调查,目前在初、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学习困难。我想,这除了跟文言文难度的确加大有关之外,应该也与小学初次接触文言文时教师的教法有一定关系。

所以,在教授这节课时,我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开始为原则,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为目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简单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理念贯穿在从课前谈话到课后拓展的每一个环节中:课前谈话时我从学生积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经意间走近文本,让他们感觉古文并不遥远、陌生。在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的时候,我没有把读懂当作最重要或者唯一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品味语言)──四读(读出味道)──五读(学习运用)”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这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思维疲劳,时刻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采用自主思考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教师讲解,在学习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零起步,讲解是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手段。讲解在这几处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生不知道“孔指以示儿曰”一句话如何读正确的时候,我直接教他们读;

学生提出了“管家怎么不叫他的妈妈,而叫个小孩子出来呢”的问题时,我没有走自主体验的过场,直接讲解里面蕴含的文化渊源;“反译”环节,在学生翻译不到位时,我更是直接告诉学生:“这”在古文中常常用“此”表示,“在哪里”在古文中经常说成是“安在”“何在”。

整节课,学生既有尝试练习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乐,还有从教师讲解中收获新知的惊讶。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幸福的体验。

更多相关推荐: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教师史海燕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首先我...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公开课教学反思课题杨氏之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在...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一由浅入深授之以渔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在自主性课堂模式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习兴趣学得...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语言的艺术为单元主题通过古今人物语言的艺术展示了语言的魅力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日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来找他父亲他摆出水...

杨氏之子及教学反思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初步认识学习本课生字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能在生活中尝试运用精妙的语言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

《杨氏之子》听课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平实朴实扎实是我追求的语文课堂潜心会文情满课堂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喜欢语文获得发展是我所教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杨氏之子这节课就是我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案完成得比较成功的一节课通过实践本...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亚东第一小学贾永清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以语言的艺术为单元主题通过古今人物语言的艺术展示了语言的魅力这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在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有一日他的...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曾茶香杨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古文却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前两年在初中任教时也教过很多篇古文但现在教学的对象不同七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可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万旭容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的杨氏之子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全文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给他们学习古文的方法激发...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杨柏小学赵淑贤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张淑杰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六户小学张淑杰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语言的艺术的专题课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杨氏之子是一篇行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凉水河总校小马坪小学陈海燕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难点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2体...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