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导游词

时间:2024.4.20

欢迎各位来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 辛亥革命是指 1911 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由于 1911 年 是农历辛亥年, 所以把这场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大家知道吗?这场革命首先就是在我们湖北 武昌爆发的。各位来到的所在,正是中国一段旧历史的终点,也是中国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通俗地讲,这里推翻了清朝,开创了民国,打倒了皇帝,催生了总统。 我馆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义广场,占地约 28 亩。它的主体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 的这幢房子,因为它红墙红瓦,人们称之为红楼。 红楼最初是清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咨议局是清朝末年,为了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 省设置的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它的建筑风格摹仿西方议会大厦,1910 年建成。1911 年 10 月 10 日也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成功地发 动了武昌起义。 第二天, 就在这儿组建了鄂军都督府, 都督府发布文告, 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义声所播, 全国响应, 从而一举结束了帝制,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红楼因此被誉为 “民 国之门” 。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目前在复原 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 1961 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已成为 纪念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景点和全国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馆布置有两个基本陈列:一个是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也就是红楼为载体,布置的《鄂军都 督府旧址复原陈列》 ,各位将会看到鄂军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机构和格局;另一个是布置于西 配楼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它展现了武昌起义的历史过程。 我们首先从《旧址复原陈列》开始。 从《格局图》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军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组织结构,这是非常简单的政 府雏形了。共设五个部,即参谋部、军令部、军务部、民政府、外交部,还有黎都督起居室、 总监察长室、各部稽查长室等,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方政府,却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 进程。 鄂军都督府会议厅原来是咨议局议事堂。武昌起义第二天,也就是 1911 年 10 月 11 日湖北 革命党人和起义官兵在此集会,推举原清军第 21 混成协统领黎元洪为都督。 在主席台左边是黎元洪被推为都督后,军政府发布的第一份文告。当时,革命党人请大都督 在上面签字印发,黎元洪拒不签字,连声说“莫害我” ,最后革命党人李翊东提笔代签了一 个“黎”字,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

。这份布告的发布对于稳定人心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布告 的落款时间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落款呢?1911 年 是清宣统三年,但革命党发动起义就是为了推翻清王朝,所以不会采用宣统年号纪年,加之 革命党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就从传说中汉族人的祖先黄帝算起,到 1911 年正是四千 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是阴历,转换成公元历法的话就是 10 月 11 日。我国使用公元历法 是从民国元年元旦开始,即 1912 年 1 月 1 日。 主席台正中布置的一面旗帜,叫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军旗。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 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是武器,主题和象征意义是十八省的炎 黄子孙团结起来,以“铁血”即武力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在台口右边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 1912 年 4 月孙中山先生访鄂期间,受到湖北各界欢迎的 情景。1912 年 4 月,孙中山先生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就首先到湖北访问。4 月 10 日 这天,孙中山在此发表演讲。 外交部的设置是鄂军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的重要标志。 各位知道, 只有一个主权国家才 有外交部。在 1912 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前,鄂军都督府实际上在军事、外交等方面 行使中央军政府的职权。它通过外交部对各国发布照会,宣示革命政权的政策,以取得各国 的外交支持。这份《中立布告》 ,是鄂军都督府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军政府成立之初,就 给汉口的五国领事发布过外交照会,呼吁承认中华民国,但五国迟迟不答复。直到 10 月 17 日民军和清军在汉口刘家庙展开激战,民军大获全胜,这时,五国看到革命党人力量强大, 就联名发布了一纸布告,承认民军是和清军对等的军事实体,他们保持中立。这份布告实际 上承认了民军的地位,对清王朝是一个打击。当然,这份布告也只是一纸空文,五国后来在 暗中支持袁世凯,帮助袁获得了总统的宝座。胡瑛曾任外交部部长一职。 都督会客室和都督会议室是黎元洪在红楼活动的重要场所。1912 年 4 月,孙中山先生访问 武汉,曾在都督会客室会见过湖北军政界人士。 黎都督起居室是黎元洪任都督之初的住所。黎元洪(1864——1928) 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 今天汉口有一条黎黄陂路,就是纪念黎元洪的。黎元洪原来是清军第 21 混成协统领。为借 重他的声望,武昌起义第二天,革命党人推举他作鄂军都督府都督,开始黎元洪态度强硬, 不愿与革命党人合作,被安置在这间屋子里。他不吃不喝,象个“泥(黎)菩萨” 。后来因 为武汉三镇光复和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黎元洪转变

了态度,同意出任都督。 侍卫官室正对黎都督起居室。 侍卫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都督的安全保卫及饮食起居。 最初几 天实际上是执行软禁和监视黎都督的职责。 顾问官室和秘书官室是都督黎元洪的咨询幕僚机构和重要的办事机构。 革命党人宋教仁曾在 秘书官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临时约法》《鄂州临时约法》是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 的法典,它成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的蓝本。 军事会议室是都督府召开军事会议的专门场所, 许多重大军事决策在此形成。 阳夏保卫战中, 黄兴曾在此召开过军事会议。墙上有一幅地图,反映的是当年阳夏战争的形势。其中红蓝线 代表两军运动路线,可以看出汉口、汉阳两地是当年的战场,而当年的汉口称为夏口,所以 这场战争简称阳夏战争。 参谋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其职责为辅佐都督,制定作战计划。都督府草创 之际,军民大政,参谋部主持最多。 总监察长室和各部稽查长室的设置则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良好的精神风范。 首先我们从刘公 说起,刘公是湖北襄阳人,出身于巨富之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同盟 会,并创办了另一个革命组织共进会。1910 年回国,家里人交给他两万两银票,叫他去北 京捐一个道台,也就是去买个官,但刘公将这笔巨款无偿捐给了武昌起义的指挥机关,用作 购买枪械和起义的后勤保障经费。 鉴于他资深革命党人的地位和为武昌起义做出的贡献, 起 义前在推选未来的政府成员时, 刘公被推为政府总理。 但最初组建的鄂军都督府中没有刘公 的位置,有人就为他抱屈,刘公却不以为然,认为革命的目标已完成,应该让贤者执政,自 己退居一旁进行监督就可以了。 “功成不居” 他 的风范为大家钦佩, 所以推举他为总监察长。 蔡济民是武昌起义的军事指挥人员, 他带领一支部队攻进了湖广总督署, 为武昌起义的胜利 立下了汗马功劳。起义后被公推委用为各部稽查长,蔡济民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后来在护 法斗争中为地方军阀所杀。黄兴称赞他是“鄂省军中之巨擘” 。所谓“巨擘” ,就是可以竖大 拇指的人物。 民政部不同于今天的民政部,它是相对于军政而言的,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地方行政事务,部 长相当于今天省长的职权。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叫汤化龙,是原湖北咨议局议长,当年正是在 红楼办公。武昌起义成功后,汤化龙约集原咨议局的立宪派人士,与革命党人、旧军官联合 组建了鄂军都督府,并被推为民政部首任部长。 军令部是鄂军都督府最初设置的四部之一。 主要职责为秉承都督

命令, 发布军令, 调遣军队。 都督黎元洪曾经兼任过军令部部长一职。 军务部主要负责军务行政、 军队后勤工作。 革命党人孙武、 张振武曾分任军务部正、 副部长。 后来蒋翊武也出任过军务部副部长一职, “首义三武”均汇集于此部。 现在我们一起来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此陈列分为七个部分,以九个展厅全 景式地展现了武昌起义历史。 序厅正面弧线是一组与武昌起义相关的人物群像。 主题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旗帜下, 在同盟会 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湖北革命党人领导和发动了 1911 年 10 月 10 日的武昌起义。 画面下方的一行立体字是提示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1911 年 10 月 10 日。人物像下方影像 是取材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反映的是湖北新军攻占湖广总督署的场景。 鸦片战争后的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 武汉也未能逃过列强的魔爪。自 1861 年英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始,德、俄、法、日等国也相 继在今天汉口江汉关至黄浦路一带建立租界。列强以租界为据点,对湖北进行政治、经济、 文化上的侵略与渗透;与此同时,封建专制统治也日益深重,在双重压迫之下,广大农民流 离失所,苦不堪言。 面对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也不乏一些有识之士,湖广总督张之洞就是一位。 这位张公是推动湖北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人物。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他在湖北 开始推行耸动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 。其主要措施有三条: 一是办工厂。最有名的是汉阳兵工厂和汉冶萍钢铁联合企业。 二是练新军。甲午战败,张之洞深受刺激,认为军力不强是致败之因,所以开始在湖北编练 一支有别于清八旗的“新”军。新军除了武器装备、服装有新特点外,张之洞还大力提倡读 书人当兵, 投笔从戎在当时竟成为时尚, 这就为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宣传鼓动新军起义埋下了 伏笔。到张之洞离任时,他给湖北留下了两支部队:第八镇(师)和第二十一混成协(旅) , 共计约 1 万 5 千人。 三是兴教育。人才的匮乏也让张之洞痛心疾首,新政期间,张之洞开办了许多以传授西学西 技为内容的新式学堂,当时流传一首《学堂歌》 ,其中有一句说: “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 生五千强” ,以说明湖北教育的兴盛。张之洞还派遣大量留学生远涉重洋赴日本、美国、西 欧求学。其中尤其以派赴日本为多,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湖北籍人数位居第一。后来 的辛亥革命领袖黄兴、宋教仁和吴禄贞等都是张之洞派到海外的留学生。 欧风美雨的冲击和张

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观上为中国的变局准备了条件。 清末湖北的反清革命发端于 1900 年的自立军运动。首领为唐才常、傅慈祥等人,他们密谋 发动“勤王”运动,以逼迫慈禧太后归政光绪,推行君主立宪制。但事败,唐、傅被杀。吴 禄贞也参加了自立军运动,失败后远赴日本,得以侥幸逃脱。在日本他与其他留学生有缘见 到了孙中山先生,并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他们或创办报刊鼓吹革命;或接受指示,回 国起义; 或创办革命团体, 联络同志, 发动军队。 湖北第一个革命组织科学补习所在张难先、 朱元成、吕大森、曹亚伯等志士组织之下成立了。这幅画中昂然卓立的年轻人,名叫王汉, 是科学补习所重要成员。 他奉行暗杀主义, 认为杀掉几个清廷大官就可以动摇清朝统治根基; 于是乔装改扮,追杀清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铁良,可惜射术未精,结果以身殉义。 他在临行前,给新婚八个月的妻子留下一首绝笔诗《别内》 ,最后两句是“若使断头成永诀, 愿卿含笑贺孤魂” ,表现了王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王汉牺牲时,年仅 23 岁。继科学补习 所而起的革命团体是日知会,首领是刘静庵,后来遭叛徒告发,日知会遭政府查禁,刘静庵 被捕入狱,狱中坚贞不屈,被折磨致死。张难先在刘静庵牺牲后,请画家张善子画了一幅刘 静庵画像,以寄托自己的追怀之情。后来张难先还请了许多民国的名人在这幅画像旁题辞, 右上“正气长留”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题写的, “英威不朽”则是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 日知会后,湖北革命党人成立了十几个革命团体,并在辛亥年间,逐渐归流为两个齐头并进 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文学社社长是湖南人蒋翊武, 湖北共进会会长是汉口人孙 武。两个团体都坚持以发动军队投身革命为革命方略。经过湖北众多革命团体的努力,在武 昌起义前夕,湖北新军 1 万 5 千人中有 5 千多人加入了革命党。 1911 年夏秋间,四川省爆发了保路运动,清政府紧急调派军队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 新军第 3l 标及 32 标 1 营在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的带领下,赶赴四川。湖北武汉城 防相对空虚,这大大鼓舞了湖北革命党人举行起义的信心。而这时,在上海由宋教仁、谭人 凤发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抛 开门户之见,合而为一,组成统一的临时指挥部,策划起义,他们的起义计划得到了黄兴的 赞同。革命党人为起义预备了军旗、印信、钞票,只待时机成熟。 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一件突发事件有关,这就是宝善里炸弹案。

1911 年 10 月 9 日孙武在汉口 俄租界宝善里秘密机关配制起义用的炸弹,捣药时用力过猛,导致爆炸,孙武面部炸伤,被 送往医院。屋内浓烟滚滚,引来俄租界巡捕的注意,他们将房间团团围住,搜出起义用的文 告、旗帜、印信及革命党人花名册,并将其送交湖北当局。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四闭城门,按 名册捕拿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于当晚相继被捕,10 月 10 日凌晨,三人慷慨 就义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10 月 10 日晚,武昌起义爆发了,晚八时,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 响起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士兵在共进会代表熊秉坤带领下冲出营房, 奔赴楚望台军械库, 领取枪弹,并推举吴兆麟为起义总指挥。吴兆麟下令打开中和门(也就是今天的起义门) , 迎接炮队进城,并兵分三路,围攻清督署。经一夜激战,督署被炸成一片瓦砾,湖广总督瑞 澄仓皇逃窜到“楚豫”兵舰,第八镇统制张彪在督署被攻克时也望风而去。次日凌晨,十八 星旗插在了警钟楼头,武昌起义取得成功。 10 月 11 日起义士兵簇拥至湖北咨议局,在此推举清军第 21 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出任中华民 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都督。都督府成立后即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文告,扩大影响, 并照会驻汉各国领事,请其“严守中立” ;同时发布一系列革除时弊陋习的文告如禁蓄辫令, 禁缠足令等。这张剪辫子的照片各位看过后,可能会一笑置之,以为只是简单的移风易俗运 动。实际上,这在当时包含深刻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辫子和满清入关大有联系,清初, 皇帝为强化对汉族地区的统治,颁发了一道剃发令,主要内容有十个字: “留头不留发,留 发不留头” 。从此,汉族男人就蓄起了这根屈辱的辫子长达 260 余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 命党人上街剪辫子就表明不承认清政府的统治, 并与之彻底决裂。 黎元洪同意就任都督一职 时,就剃了个光头表明态度。 武昌首义消息传出后,次日汉阳、汉口相继起义,汉口还成立了以詹大悲为首领的汉口军政 分府;省内汉川的梁钟汉发动起义,随即刘英、刘铁兄弟在京山发动起义。由于荆州是八旗 驻地,革命党人以武力光复荆州城。 对于武昌首义的消息,清廷大为震惊,急派陆军大臣荫昌、水师提督萨镇冰统领水陆大军分 途并进,直抵武汉;并重新起用在洹水垂钓的袁世凯,委以重任,全权指挥水陆各军进攻武 汉。 军政府成立后,立即扩军备战。武汉市民踊跃投军,不满三天,即募集到 3 万人,未经训练 即开赴战场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杀。 这件血衣是敢死队队长黄祯祥当时所穿, 左右衣袖上各绣 有 “九月初

更多相关推荐: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有感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有感19xx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掀起了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起义即武昌起义由此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序幕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推翻了延续中国两千多...

雨中的历史 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

雨中的历史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有感工商1402郭子璇细雨中静立在武昌武珞路阅马场的辛亥革纪念馆隐匿在喧闹的大武汉的喧闹里仿佛与百年后的武汉脱节般的存在博物馆和纪念馆分坐在气派的湖北剧院东西两侧安静而静谧地...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的感想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的感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武昌阅马场是依托武昌赶忙军政府旧址建立的以纪念辛亥革命为主题的专题性纪念馆其内陈列着大量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史迹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祖国现代化建设蒸蒸日上的...

观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中华之兴起之第一枪观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天空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可是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场面可是热闹非凡天空中的零星小雨挡不住人们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凝重而又充满激情的来到了这里当然我们党支部在党支部...

近现代史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近现代史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清明时期的武汉落着丝丝小雨阅马场的中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即原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庄严而又具有浓厚的历史感走上碧樟广场远远看见一位伟人面带忧国忧民的神情一双眼睛像望穿历史般注视...

近代史作业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有感摘要19xx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的一声枪响为统治中国的腐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19xx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中华民族迎来了民主的曙光关键词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这是大二的第一个学期很荣幸我成为了预备党员距离党组织的距离更近一步在党组织的关心教育下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实践不断收获在政治思想上日趋成熟在思想政治实践老师的指导下我决定去参观武汉著名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感受一下...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位于武昌区武珞路阅马场广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其大门的迎面可见的房屋主要由红砖砌成故又有红楼之称望着那刻满时间痕迹的红色的一砖一瓦令人不由地感叹与敬畏这便是历史中国革命崛起的历史19xx年...

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后感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xx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xx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通讯稿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20xx年4月21日上午09自动化第一党支部成员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旨在让党员学习辛亥革命精神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上午840全体党支部成员在校医院门口集合骑着自行车踏着微风我们朝着...

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设计之美

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设计之美摘要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自建设之初就引来了许多的关注有赞美也有批评通过对博物馆的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和形式美的...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有感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奚雨辉今天我和爸妈去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一开始我们只参观了主楼的一部分但是她给与我的震撼却没有因此有丝毫的减少走近大门迎面是一栋红砖红瓦的两层建筑霎时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博物馆被保护的很好当...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观后感(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