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发影评

时间:2024.5.9

新西兰作家兼制片与导演Andrew Niccol可真让人吃惊!

他19xx年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Gattaca》实在是一部天才之作。故事对基因决定论的描述,对生物科技突飞猛进后未来世界的秩序与偏见的刻画都让人一下子想起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Andrew Niccol据说将执笔《美丽新世界》的剧本,由导演Ridley Scott于20xx年搬上银幕),但比《美丽新世界》似乎还更进一步,尤其在科幻的份量上;但更为可怕的是这部19xx年的电影所描述的基因歧视恐怖世界,竟原来绝非天方夜谭。

1

基因工程自从19xx年后美国生物学家Stanley N. Cohen 和Herbert W. Boyer将DNA分解成段并重新组合后有

了突破性的发展,并以19xx年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今天的生物科技不仅能够克隆,转基因,甚至还能创新物种。基因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优生学,美国一位医生的曼哈顿与洛杉矶诊所已经帮几千对夫妻选择孩子的性别,并宣布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将实现选择后代的眼睛、头发颜色,以及肤色。

在Andrew Niccol创立的Gattaca世界里,这样的优生诊所已是社会流行,实际上,也只有付不起钱的穷人才会选择“劣等”自然生育,因为诊所里培育出来的强化基因受精卵,是“自然受孕一千次也达不到的奇迹”。 当父母对这种强化基因小孩有所质疑的时候,医生还很贴心的回答:“别担心,孩子还是你们自己的基因结晶,不过是最优的结晶。”

一旦全社会都在制造这种“最优结晶”,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便发生了深远

变化。人种、地域、性别等因素不再重要,因为比较“最优结晶”, “次优结晶”或者“自然结晶”很明显成了体制的残次品,被系统性歧视排斥鄙视。而造成这种新型基因歧视存在的关键,我想,一方面是社会自然竞争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基因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个性和样貌都是由基因唯一决定的,人的基因有优劣之分,人类应致力于“改良品种”。纳粹德国就曾经利用基因决定论巩固金发碧眼白皮肤的雅利安人种的“高等”地位,作为屠犹的论证。生物学家Richard Lewontin, Steven Rose和Leon Kamin 这样总结基因决定论的理论体系:

“生物(基因)决定论者们实际上在探求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类行为的根本。他们认为人类生命以及行为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生物化学物质特性的结果;并且

这些特性都是由人体基因的构建所唯一决定的。最终,一切人类行为——也就是全部人类社会——都由一系列要素决定,从基因到人之个体到全部人类的行为总和。”

但实质上,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得出任何决定性的结论。比如通过对基因顺序的检测,我们可以预测出一个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但这个几率目前只能达到5%左右;哪怕是电影《Gattaca》中基因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对各种疾病以及寿命的预测几率依然不能达到100%。但人们往往把概率和实际发生混淆起来。概率讲的是从统计角度出发,某事件若多次重复,出现某种可能的百分率;而作为人这个独特的个体来说,概率只能代表一种可能——30%患心脏病的概率并不能预测出来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患心脏病,他/她还有70%的可能完全不会患病。

基因决定论目前仍是生物学界辩论的主题,也有不少知名学者支持基因决定论,比如19xx年,美国国家癌症学院生化实验室的基因结构及规范主席,生物学家Dean Hamer在他的著作《与基因共生》中就说每个人的“核心性格”都是“自出生以来便铭刻进身体,就如同自己眼睛的颜色一样,是父母基因的馈赠”。纽约州冷泉港实验室主管,DNA结构的共同发现者James Watson也说过“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基因决定”。

2

基因决定论的存在使得基因歧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早在19xx年,美国律师协会会刊就刊登过一篇文章指出至少有六家知名化工厂定期给员工验血以确诊谁更易受化学物质的影响,虽然其中两家公司,杜邦与陶氏,都否认使用检测结果来决定雇工需要。基因歧视与

种族、性别、年龄、国籍等歧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并非是基于实际发生事件的歧视,而是一种推测性歧视,是基于将来某种状况发生的可能几率而实施歧视,同时完全无视事件根本不会发生的几率。这种推测性歧视使得对抗之的手段变得十分有限,因为在法律上很难证实某种基于推测的歧视。所以,尽管美国20xx年五月21日终于通过了历史性的《反基因歧视法》,其有效性仍待考察。

其实在Gattaca世界里,雇工的基因歧视也是违法的,但“没人严肃对待”。雇主可以采取各种手段获得应试者的基因——茶杯,擦手的纸巾,不经意掉落的毛发——基因隐私权只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概念。电影中还有便宜的街头基因检测站,刚和人接吻的姑娘可以去哪里用棉棒在口中一擦便得出对方的全部基因信息——智商、得各种疾病的几率、预期寿命等。而当主人公文森特(Ethan

Hawke)打倒夜店后门守卫警员逃跑后,随即赶来的警探命令倒在地下呻吟的警员第一句话是:“哪儿也别碰,别吞口水”,然后迅速用棉签获取了警员身上携带的文森特基因才让他起来。

我看到这儿,觉得又是好笑,又是毛骨悚然。如果人类的一切都能够通过基因分析而得出确定结论,如果我们的喜怒哀类,我们的爱情与伤痛,有一天都能够变成冰冷的化学公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符号代替,都能被无限复制,包括界定我们之所以是“我”的独特思想与记忆,那将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末世!到那一天,“我”将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有机体”,只剩下面目相同的“完美结晶”们,就好比今天打开电视,屏幕上全是削过骨隆过鼻减过肥垫过下巴千遍一律的人造美女一样——我们距离Gattaca的世界,究竟还有多远?

3

20xx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hn Bargh博士与助手展开了一项实验,41位志愿者被要求描述他们对一位陌生者的第一印象。所有人看到的陌生人的图片与听到的介绍都完全一样,但在说出自己的印象之前,实验助手会不经意的让志愿者帮他拿一下自己的杯子,杯里有时是热咖啡,有时是冰咖啡。实验结果表明,拿到热咖啡的志愿者比拿冰咖啡的对同样的陌生人明显印象更好。类似的实验后又在53位志愿者身上重复,要他们对一种理疗热垫进行评估,作为奖励,事后或被赠一个小礼物,或得代金礼券。实验结果发现,评估时理疗垫是热的大都选择要代金礼券,而凉的则会选礼物。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在播报这则新闻的时候,记者忍不住评论:究竟多少“我们的思想”真正是我们自己的呢?

我则忍不住想那个经典的婚姻笑话,成功太太的秘诀在于要让老公以为所有想法都是他自己的,嗯,都是“他自己”的。

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哈佛大学的脑神经专家Jill Bolte Taylor博士,她于19xx年中风左脑血管破裂,后经治疗恢复。Taylor博士这样描述她中风后的感觉:“我失去平衡跌倒,靠在浴室墙上。我低头看自己的手臂,但发现我竟无法感知自己身体的边界——我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因为构成我的手臂的分子和墙上的分子全混到了一起。我只能感到能量的存在。……最开始我有点恐惧,但很快我就为周围的巨大能量所吸引。我再也不能确定我身体的边界,我感到自己变得巨大,舒展,似乎我已与周围的能量结成一体,那感觉真是美妙。”这种美妙,平静,祥和,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精神体验,极似佛教的“天人合一”,“涅磐”,“超脱”。脑神经专家的Taylor博士对这种现象的解

释很简单:人的右脑主管感性认识摄取信息,而左脑主管逻辑思考处理信息。当主管逻辑思维的左脑因为血管破裂停止运作之后,“我”就消失了,剩下的是不经处理的原信息,这便是为什么她会无法分辨自己的手臂与墙壁,“所有的分子全混到了一体”;这也是为什么她只感受到能量的流动,感到自己融入了自然,无限平和美妙。

原来道教坐禅要到达的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原来佛教精神上的涅磐,都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抑制左脑的逻辑思维来达到。难怪也有那么多人通过外力——靠毒品——来摄取激素抑制左脑制造精神高潮。20xx年的电影《盲区行者》中,一种未来的毒品“D药丸”长期服用会导致左脑受损,造成左右脑矛盾,幻象频现,物我两茫。

4

《时代》杂志的评论员Michael Kinsley在20xx年五月的评论中说:“先天自然与后天养成,其实并无多大差异。也许你的父母给了你优良的基因,或者他们给你百万遗产,或者他们就是高尚的人,教会了你节俭的美德与辛勤工作的道理。即使是最后这个例子,为何你就应该得到这些优良的价值观呢?这与继承一对好基因究竟有什么不同?”

也许,面对基因决定论,我们的确不该如惊弓之鸟过分惧怕,人因出生所造成的不平等过去有之,现在有之,将来也不会消失。反对基因决定论不不是为了阻碍基因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因为恐惧而放弃探索,放弃寻求生命的真相;相反,面对太多的未知,给予科学工作者们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才能更好的百家争鸣,才能更接近真实。而在基因歧视问题上,更重要的该是我们究竟要如何认知基因决定论。前哈佛大学校

长劳伦斯.萨默斯在20xx年发布了女性缺乏数学及其他科学才能的讲话后不得不引咎辞职——他发表这一言论的场合当然极不合适,显然不吻合他校长的身份——但另一方面,我却也惋惜他的离开,毕竟,从纯科学的立场出发,难道我们不该研究为什么很多女性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为社么黑人的弹跳与奔跑能力那么突出,为什么亚洲学生的运算技巧领先于美国学生?结论不一定都是基因——甚至我坚信基因只是要素之一,且远非决定因素——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与严苛的立法执法体系应该相辅相成。最为重要的,具体到我们每个人,是我们对待歧视的态度。

索尼公司在《Gattaca》19xx年十月公映之前特意组织了一场面对哺乳动物细胞生物学家学会的试映,在影片结尾,出现了爱因斯坦、林肯和美国最著名的女运动员Jackie Joyner-Kersee的照片,并伴随着字幕:如果基因工程和

基因实验早成事实,那么这些名人将都不会出生——他们分别患有阅读障碍,马凡氏症候群 及哮喘病。最后的总结字幕则是:“当然,另外一个绝不会诞生的人,那就是你。”试映得到了科学家们的普遍好评,但公映时索尼公司还是决定去除最后的字幕与图片——他们担心会冒犯观者的感受。

我觉得很可惜,索尼公司的保守决定失去了让这部影片掀起更为激烈辩论的机会。最后这些图片的展示其实传达了非常关键的一个信息:优化基因的同时也祛除了激励人类不断前进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痛苦、问题、缺陷、不足。“完美”是祝福,也是诅咒。影片中最为完美的杰罗姆是最无法面对失意的人,而根本被当作下等人的文森特倒永远拼尽全力向着理想努力,毫无保留。这种不合理的冒险,不畏死不自保的拼搏,就是人的精神,是潘朵拉盒底的希望,是独立拆解的基因要素所无法总结推导

的最大的不可能。这种精神让我们认识到统计概率的空档,让我们为了虚幻的爱情与理想奋不顾身,让我们能够瞥见极限后匿藏的曙光,让我们终于成为“我”,成为一个人。

5

抛开基因优化不谈,尽管我不愿意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天能够彻底破解人脑,我还是不得不考虑,如果基因决定论终被证明,如果“我” 最终将被解构成一堆要素:化学物质、生物电、激素,那生命还有没有意义?如果从一出生,人的命运就真如Gattaca世界中一样被各种概率早已界定,甚至就连文森特的反叛精神都能一早被解析预测,那我们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必要?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不同阶段对“人生意义”之界定并非一成不变。信息

革命之前,我们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创造性,人的社会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我们强调“脑”;信息革命之后,电脑越来越强的模拟人脑,我们又开始强调人性思维中非逻辑的感性成分,强调“心”。20xx年的电影《终结者之救世主》结尾就宣称“人心无法编程”。但无论强调的是“脑”还是“心”,似乎“人生意义”都离不开对人的界定,都在强调我们与这种或者那种存在形式的区别。每当新科技新事物新发现将原有的人的界限变模糊,我们就得恐慌一阵,似乎不证明“人”的优越性,不维持“人” 在宇宙万物中的独特地位,人生便失去意义。而这样“唯我独尊”的阶级观念,又与人类社会内部的种种歧视有何差异?

《Gattaca》中完美的杰罗姆选择结束生命,因为他先天的基因设定让他优秀但不是第一,他后天的意外残疾让他可以感受生活却无法再创造——他对生命本身失了兴趣,一死了之。但杰罗姆

所忽略的体验本身,难道就没有意义么?创造与实现的可能固然激励人勇往直前,但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无到有的沿途风景和人生细节对每个人来说也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即使被拆分为化学物质、生物电、激素、环境影响等独立因子,也还得由人自己来综合实现。而这种体验经历学习成长的过程,其实才是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的工作,至于终点处盖棺定论的成就,倒是锦上添花的次要元素了。

《Gattaca》中文森特不懈拼搏所要证明的“灵魂无基因”,我想不该仅仅是指基因决定论最终无法预测人的未来,不能解释人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有一天基因科技能够决定我们的“核心性格”,电脑程序能够解释我们的细微情感,生命的意义依然存在:感受,体验,学习,这一切仍须由生命的实体来亲身实现,无法替代。而除了为理想奋斗,除了实现目标,生命的意义,还在于每

日三餐,脚踏实地,在于养一方赤子之心,在于被现实不断扑打下却依然熊熊不熄的求索火焰。生命的意义,正如罗素所总结,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才是真正的人之灵魂,不能转化为公式,不是符号,不能复制,无法嫁接,不分优劣,没有基因。


第二篇:国产电影《千钧一发》影评


公安影视作品赏析

影视作品赏析

——《千钧一发》观后感

摘要:电影《千钧一发》,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于20xx年,电影根据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而成,写了一个一生潦倒的老警察被裹挟进去之后,4天只身连排十一枚炸弹,被最后一枚炸弹炸成重伤而成为英雄的故事。影片的种种充分体现出一名人民警察的危险、坚信和不易。 关键词:千钧一发 老鱼 排爆 公安 炸弹

一、电影简介:

电影《千钧一发》,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于20xx年,电影根据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而成,写了一个一生潦倒的老警察被裹挟进去之后,4天只身连排十一枚炸弹,被最后一枚炸弹炸成重伤而成为英雄的故事。

二、观后感受

看完这部电影,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公安不容易,尤其是在基层干警察的,更是不容易。

故事发生在东北,在那里有很多日军和俄军遗留下来的炸弹,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按照我以前看过的电影,比如一些美国大片,其中排爆的场景总会显得非常惊心动魄,排爆成功后总会接收英雄般的接待。但是本片一开始,在解决一些俄日遗留的炸弹之后,出现的场景却是一名小女警在给老鱼录一段记录视频,甚至在录视频的时候,老鱼还产生许多语言上的漏洞,被女警指出来,憨厚的样子引人发笑。很难想象,这样不严肃的场景下正在进行的是极度危险的排爆工作,但是正是这样的场景安排,让观众们隐隐感到警察工作光荣背后的艰辛。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老鱼同志用自己多年接触炸弹的经验,一颗一颗地排爆。影片中并没有用多么壮烈、多么刺激、多么紧张的氛围去描写那些排爆的场景。恰恰相反,影片中的排爆场景是那样的平静、平凡。

老鱼骑着他那辆破旧的摩托车去排爆,喧嚣的闹市区和不知情的群众仿佛就是看热闹一般在看老鱼排爆,但从老鱼喊群众们离开现场就能知道这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老鱼就像做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般,小心翼翼地固定好地雷将炸弹运离现场。有意思的是运输途中,老鱼还因为路况不好跌倒了一次,鱼和炸弹一股脑儿都倒在了路上,这时老鱼随便收了收鱼,让人代为保管,然后小心翼翼地捡起炸弹,驱车去一处人少的地方处理炸弹。更令人回味的是,处理炸弹的地点附近,有一群人起了冲突,骂骂咧咧、扭打的声音作为背景,而老鱼并没有闲暇去劝阻。在老鱼

解开炸弹,往冰面上一扔,炸弹爆炸之后,那群起冲突的人顿时安静了。看完整部影片后回想这个有些引人发笑的情节,不禁有感,老鱼从事的工作远远比劝阻打架斗殴、维护社会治安要更加危险和严峻。

在他骑着破摩托穿街过巷回到家里,在老婆的唠叨声中收拾鱼的时候,很难将他和一个警察的形象对上号,但他手捧炸弹时的专注和紧张以及常人心理的自然流露,分明就是日常生活里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警察。前面提到了那堆鱼,是老鱼为了改善生活而去冰湖上抓的,说明了虽然人民警察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为了完成人民赋予的使命,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警察也是人,也要谋生活,但是警察又很特殊,他要奉献,甚至是生命。

整个影片描写的是真人真事,演员也都是非专业演员,马饰演老鱼的国伟甚至是一名派出所所长,职业上的高度亲和性让老于的表演深入骨髓,一点都不显做作。在收到领导指派的任务的时候,老鱼也会推脱,也不想摊上这么多危险的事情,警察也是人,任何一个有正常家庭的人都会对此有所顾忌。警察也只是一份工作,在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里,英雄是大无畏的,人民警察是勇往直前的,遇到危险他们会争抢着上,牺牲生命在所不辞。其实我一直想,现实生活中,一个警察为了抓一名小偷或者一名逃犯就那么牺牲了,到底值不值得?姑且不论牺牲后带来的荣誉,牺牲带给警察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多的是对亲人、朋友、战友们无法弥补的伤害。一个人走就走了,一身清白,但是他给未亡人留下的确实一辈子的伤痛。老鱼仅仅是一名小警察,也会害怕,也会退缩,但是没办法,硬着头皮还是要上。领导让他去,他不能不去,这是组织上的安排。所以老鱼这个英雄不当也得当了,明明说好休息一夜,却又一次又一次被叫到现场,一就次又一次硬着头皮拆弹。影片里的领导总是说“你再克服一下!再克服一下!”所以老鱼只能一次一次的拆,老鱼拆到最后一个爆炸了,险情排除了,老鱼立功了,成了英雄,但是老鱼没死,所以房子小还得克服,妻子没工作还得克服,儿子没地方安排还得克服。老鱼拆炸弹之前总会向局长提出最后的希望,就是解决儿子和妻子的工作。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警察不是超人,但却要干着超人们才能干的活。

整部影片就是在这样平淡无奇的环境下进行的排爆,非常地真实。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排爆的过程当中,所有人都以为老鱼不会出问题,都很放心地让老鱼上去排(尤其是那个司机,还说就凭捞鱼的技术,根本不用带装备)。但是老鱼深知这就是真的炸弹,而且极有可能排爆失败,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影片有一个细节,画面中是排爆的老鱼和看着老鱼排爆的局长,老鱼抓出箱子里的啤酒瓶扔出去,抓了几次都没有失败,那名局长就渐渐以为老鱼会成功,那名局长转了转身,可是又不放心地回了头。就在这时,炸弹毫无预兆地炸了,不像美国大片中那样火焰翻涌、山崩地裂,但是偏偏给人一种万分揪心的感觉,仿佛提了很久的一颗心突然坠地,一切对英雄凯旋的希冀都破碎地彻彻底底一般。事情就是这么突然,前面

10枚炸弹都没有爆炸,给了观众很强的悬念,突然在这一刻爆炸了,让人在情感上、视觉上有一种巨大的冲击。老鱼出事之后,现场最明显的就是那名女警胡小林的呼叫声,听着是那样揪心和撕心裂肺。

影片的结尾安静异常,没有领导的探望,没有同事的拜访,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妻子没有说话,安静地在为他夹玻璃残渣,儿子忧心地坐在一旁,老鱼醒来后,看见的是当日的新闻,头条就是对他的事迹的报导。电视里面甚至还出现了广告的声音。影片就这样在新闻的播报声中结束了。这样的场景搭配,回想起来很有意味。英雄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鲜花簇拥,万众瞩目,英雄其实非常平凡,甚至有些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样的英雄,在人民中间兢兢业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保卫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多言,那张布满伤痕的面孔就已经告诉我们,英雄谓何。

参考文献:

[1]高群书.《千钧一发》

[2]百度百科

更多相关推荐:
电影《千钧一发》影评

基因的世界电影千钧一发影评学号姓名故事发生在一个有着基因歧视的未来社会我个人觉得那个未来的世界是多么的可怕人类已经可以通过基因分析计算出各种疾病的可能性性格倾向资质高低甚至推知死亡时间人们被分为瑕疵人和合格人合...

千钧一发观后感

观千钧一发有感13级临床本硕张潇潇他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在基因技术发达到仅凭一滴血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一生中的得病几率预期寿命的未来世界里作为一个从受孕到分娩全是自然生产的产物他身上先天的基因缺陷成为他生存生活乃至实...

电影《最长的一天》观后感:心灵的震憾

电影最长的一天观后感心灵的震憾电影最长的一天观后感心灵的震憾看了美国电影最长的一天我的内心受到极大的的震憾最长的一天讲述二战时期盟军在大西洋战场失利的情况下冒险在诺曼底登陆而德军却把重兵部署在了另一处海滩导致德...

国产电影《千钧一发》影评

公安影视作品赏析影视作品赏析千钧一发观后感摘要电影千钧一发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于20xx年电影根据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而成写了一个一生潦...

牛玉儒电影观后感

生死牛玉儒电影观后感20xx年4月5日在群众路线学习大会上机关党委安排我们观看了生死牛玉儒看我完后我深有感触牛玉儒走了千万人为他流下了难以抑制的泪水包括屏幕上排成长队泣不成声的群众也包括屏幕下坐在黑暗中满脸泪痕...

桔子的天空电影观后感

桔子的天空电影观后感桔子的天空电影gt观后感一周五我们看了一篇极其感人的电影叫做39桔子的天空39gt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有两个家庭他们的孩子叫做福果和贵娃他们经常闹矛盾打架但也经常一起捣蛋比如有一次贵娃的爸爸...

电影观后感

电影阿童木观后感寒假里我看了电影阿童木在影片结束时我感到自己的鼻子已经酸了阿童木为了拯救人类毅然牺牲自己着实让人感动阿童木诉说的是在几十年后的地球上科技十分发达但环境非常差于是那儿的人们把一座小岛移到了空中取名...

电影观后感

ltlt第一书记gtgt观后感黄XX听一位党员朋友讲他们组织观看了第一书记这部影片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抽噎声不断走出影院多数人第一任务都是去垃圾箱前将刚刚用过的卫生纸丢掉我还戏谑他你这个铁石心肠也有落泪的时候心中...

电影观后感

前车之覆后车当戒廉政警示片观后感8月12日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和市直属机关廉政计划周活动计划科室同事们观看了廉政警示教育片死刑宣判之后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学会计胡萍萍为了满足男友贪得无厌的挥霍在他的唆使下贪...

电影观后感

歼十出击电影观后感今天上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集体看电影活动放映的电影是歼十出击这是一部关于我国歼十战斗机和威武空军飞行员的故事片我在影片里不仅目睹了歼十战斗机的神采也看到了我国空军的风采更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山东省肥城市师范附小六年级四班宋逸飞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在爱北京天安门悦耳的旋律中电影结束了一抹感动在心中荡漾很快溢满了一颗柔软的心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在我眼前浮动稚嫩的歌声在我耳边回响那些翩飞的...

电影观后感

36亿120万超级台风观后感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一部电影了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被里面的场景感动的不行了所以我原以为这次就应该不会像上次那样了但是事实却让我无语我再一次被感动了被电影里的一幕幕感动了接下来我会慢慢谈一...

千钧一发电影观后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