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后感

时间:2024.4.20

《道德经》读后感

电气11 李一鸣

《道德经》阐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他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

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很有其独到性。现在看来有些观点很幼稚,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称之为高瞻远瞩也不为过。他的一些阐述,让人很容易看清他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与之相对的,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跟孔子的不大相同。

他认为,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

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跟孔子大相径庭,完全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 《道德经》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道德经》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此外,我还总结出了老子关于政治及社会哲学的一些看法。

《道德经》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道德经》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道德经》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道德经》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z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

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篇:老子及其道德经


老子及其道德经

关于老子

一、老子的出生

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人物,算是?以疑传疑?最后只好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我们只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国苦县的人(今河南鹿邑县),也有说他是陈国相人。苦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是属于陈国,后来楚兵灭陈,就成了楚国的地方了。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二、老子的仕途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当时等级森严,除武王可伏几而座外,朝臣们只能无依无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却被特封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记录政事。

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 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

三、关于老子的神话传说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在《西游记》中,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后来唐僧西天取经时,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横行无忌,孙悟空虽然自称?齐天大圣?也奈何他们不得。

四、老子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道教为什么尊老子为祖师呢?老子生平失传,当时流行着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例如传说他因为修道,活了二百多岁,他的学问如何高深莫测,连孔子也要向他请教等等,所以,汉朝的时候,对老子就非常崇拜。后来,对老子的渲染越来越多,简直成了一位活神仙。道教成立后,为了吸引百姓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老子为祖师,称他为?太上老君?。他写下的《道德经》(即《老子》),也成为道教的最高经典,被千百万教徒所颂阅。

其实在老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家学派的著作,例如《伊尹》、《辛甲》、《太公》和《管子》等。《老子》这部书,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观,该书的问世,标志了道家学派的形成。之后又有《关尹子》、《庄子》、《黄帝四经》等著作,在先秦时期就形成庞大的学派,成为君主?南面之术?,即君主治国的学说,更在战国时的齐国首都形成一次道家学术大综合,将黄帝和老子联称,产生黄老之学,成为道家的代名词。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老子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两个名词也就代表了

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对于?道?(包括?德?)的描述,多层次地剖析了宇宙、国家、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各项内涵。老子之?道?运用到社会方面就是他的政治思想;运用到人体内部就是他的修养之法。后世的许多思想家,诸如庄子、列子、葛洪等人的著作均走不出老子的思想。

五、老子的思想

老子被后人尊奉为道教之祖,其本人如人中之龙神秘莫测,老子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即使在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仍有诸多的研究者不断地研究老子的思想,并将之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由此可见老子思想的深度和魅力。这里将老子的思想简单地加以概括。

(一)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概括起来,《老子》有三大内容,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老子思想中,首要的是老子的宇宙观。老子的宇宙观是其政治观和人生观的基础。

《老子》第一篇开篇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老子描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是这个神奇的?道?,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诉我们:?道之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好神秘的?道?!那个被称为天地之母的?道?,自然就是宇宙万物发生起源的根本了,研究者指出,有和无是?道?运作时的两种状态,无是产生天地的动力;有是万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后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今天我们所谓?无中生有?大概是出于老子的这段论述了。

这个称为宇宙本源的?道?生发的结果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是太极,?二?即两仪,谓天地也。?三?被认为是八卦。于是整个宇宙的演变在道的作用下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道?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大道无形,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无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法自然?。(《老子》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或效仿的意思。)它告诉我们,道的最大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称之为?玄德?(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并非不讲仁义,而是?道?顺任自然,无所偏爱精神的体现,所以万物在它看来,来去生灭,都如刍狗一样。老子通篇所述者,一?道?一?德?,并不包括低层次的仁、义、礼、智、?道?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大道无形,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无所不在,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法自然?。(《老子》原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效法或效仿的意思。)它告诉我们,道的最大特点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称之为?玄德?(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并非不讲仁义,而是?道?顺任自然,无所偏爱精神的体现,所以万物在它看来,来去生灭,都如刍狗一样。老子通篇所述者,一?道?一?德?,并不包括低层次的仁、义、礼、智、信,虽然如此,读者当知,修道或修德者,须从细微处着眼,如佛法所言:?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须知没有开悟之前空言?得道?,妄言?视万物为刍狗?,则为悖道,遂成恶趣。 信,虽然如此,读者当知,修道或修德者,须从细微处着眼,如佛法所言:?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须知没有开悟之前空言?得道?,妄言?视万物为刍狗?,则为悖道,遂成恶趣.

(二)老子的政治观

老子从他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又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也就是凡事要顺乎自然。正如佛家提出的?所知障?一样,老子也认为知识多了就要妨碍?为道?,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为学多了只会使事情复杂,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证明这一点。所以老子不重视为学,反而重视为道。老子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绝学无忧?。所谓?为道?,就是通过冥想直接认识处于混沌状态的?道?,如此就可减少思虑、欲望和感觉经验,使之越少越好,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道?的方法究竟如何呢?老子告诉我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种法门被道家称为?观止?。?观止?的法门,向来被认为是属于?玄学?的范围,对此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一说,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是说不通的,然而从气功和特异功能角度来看,却是可以做到的。

老子主张无为,反对有为,认为有为是从无为堕落而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认为?道?和?德?是属于无为的范畴,仁以下是属于有为的范畴。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称为圣人之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所尊奉的东西,如他所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向来治理天下,或者以?人?治,或者以?法?治,或者?人??法?并治。老子主张?人?治,并给统治者提出了很高的道德标准,其实最难做到的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太少了。

从无为而治的观点出发,老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如其所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只可惜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像老子想象中的那样,所以说这是大势所趋。然而老子以反向思维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中的很多观点成为现代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成为现代人尊奉的关于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六、老子与气功

老子之道用于人体内部就是他的修养之法。后人称之为?长生久视之道?,并有许多人将之发挥,形成诸多的气功派别。老子的思想成为气功修炼的基本原则,这种情况并非偶然,老子研究天道,如果承认他的天道确实是对宇宙客观的真实描述,那么,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人与天应该有相通之处。所以气功修炼的最高法门理所当然是无为大法。纵观世间的各种气功修炼法门,事实确实如此。

老子以言简意赅的话语深邃而透彻地指出了气功修炼的基本原则,为后世诸多的气功大师所奉行。然而从《道德经》里却很少看到气功修炼的具体法门,这或许是因为在气功界,许多高层次的功法需要秘密传授;或许是因为老子已经修炼到极高的境界,不肖去探讨一般的修炼法门。而在老子之前,已有诸多关于真人、至人、圣人的神仙形象的论述,如《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似这般腾云驾雾的本领,不是气功又是什么呢?

人体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奥妙,同时也蕴藏着惊人的能量,所以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橐龠就是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说天地之间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然而何以绝大多数人都无法使用?这也是气功研究的关键所在。中华养生益智功宗师张宏堡先生指出:?......阴窍(指会阴穴)者,上通泥丸,下透涌泉,阴窍一开,先天一气自然来。?一般的气功理论认为,人体修炼到某一程度,自然会打通玄关,从而得到人体自身的升华。

修炼之法,当求根本,老子曾指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关于玄牝之说,武当派的长春子邱处机曾在他的《邱祖秘传大丹直指》中有详细的论述:?......人以命门为玄,肾堂为牝,此处立基,谬之千里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脐后肾前,而又非脐下一寸三分,亦非两肾间之空窍。此乃真窍,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中接心肾,内虚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种实藏于此,通天地,通神圣,得则生矣,失则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两者所说相互应照。

气功修炼其实是返修,所以有?返扑归真?之说,用老子的话就是?反者道之动?。关于修行的法门,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说气功修炼过程中要求身体松静、意念专一、渐入虚无,反归本来。一般气功修炼者知道,当修炼到虚无境界时,会静极生动,出现万物并作的景象,此时切不可心生妄念,为出现的景象所引动,须有无俱谴,直至证悟到事物的本来,达到?道?的层次。

老子在《道德经》为我们描述了修行有素者的特异之处:?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何以如此?老子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有?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仅仅是因为有赤子之?德?就会有如此神奇的能力,那么到了?道?的层次时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老子说:?以道莅(莅乃君临之义)天下,其鬼不神。?道的层次究竟如何,可以想见了!

高层次的气功修炼者其实就是修?道?,是要克服种种障碍的,也是受人景仰的,对此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更多相关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世间红尘中的崛起与再生提供了开辟道路和净化环境的有力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回归本质用最初的视角看待生活促使人们找寻最...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2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寂无声寥无形殆疲劳第五...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然而...

读老子的《道德经》有感

我与国学经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我第一次看道德经是在网上初见道德经我就被它那种深奥而不可理解的内涵和哲理迷住了我深深的被书中那奥妙的语句所折服世界上怎...

老子道德经观后感

观老子道德经有感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争斗气氛的调节剂与当时教育观念相反的是老子提出人要柔弱愚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这一系列主张...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是一部道家典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面地体现...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道在无为善在若水这是老子道德经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来由此我觉得不读道...

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周末闲来无事到图书馆偶然翻阅到了一本老子撰写的道德经一直知道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荟萃精华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于是怀着好奇与敬仰走进了老子所描绘的道家世界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

道德经读后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道德经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