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复习资料

时间:2024.4.28

政治学复习资料

特此声明:此资料根据张岩阳老师20xx年1月6好晚6点以后的重点加以概括,最好同学再加以考证一下,如有遗漏请私密,如果有没考到的,默默地面墙忏悔,别来找我。

第二讲:1.政治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外化或显现。历史上各国最高统治者称谓:天子(中国皇帝)、太阳之子(埃及法老)、月神后裔(古巴比伦王)、天照大神后裔(日本天皇)、亚当的长房后裔(英国国王)

2.政治是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国家(城邦)应当致力于培养其成员的美德。

3.政治就是对权力的争夺与运用。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马基雅维利主张,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只需考虑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内怀奸诈。

4.政治就是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孙中山 将公域(即公共领域)与私域(私人领域)予以划分,意味着将人类生活分为两个场域,政治被局限在公域的范围内,而私域属于个人,有完全的自由。公域与私域的范围、两者的边界以及对公域与私域持怎样的价值判断,是比较各政治理念与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尺度。

5.注重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二、关于政治的诸多定义 图(书第7面)

1.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的:“政治就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1)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2)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

(3)分配必须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2.《政治科学新手册》对政治的定义:政治是社会权力在约束条件下的行使。

约束条件有制度、历史传统、习俗、社会经济力量乃至非理性因素等。

3. 拉斯韦尔:政治涉及几个基本问题,即谁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和如何得到。(Who Gets What,When,How)

4. 教科书对政治的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5.博弈论视角下的政治含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代价的系统化过程。

第三讲: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包括阶级理论、国家理论、革命理论、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

2.方法论要点 要点一: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1)人类历史的进步性

人类社会的五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技术进步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的基础地位:经济→社会→政治

3)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直接动力,革命是其具体表现方式。

要点二:阶级分析

阶级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具体分析方法,也是马克思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理论层面上有阶级斗争理论的提出,在实践层面对现实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

阶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最基本的分析单元。

(2)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

政治是阶级的政治,但阶级却不是政治的惟一内容,政治要比阶级更为复杂。阶级划分不能替代政治划分与政治分析。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政治斗争的基本形式。被统治阶级的革命与统治阶级的改良都是阶级斗争的具体表现形式。

(4)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是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政治终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失。

第四讲:权力的定义 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中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马克斯·韦伯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人大版《政治学导论》

一个简洁的权力定义:权力主体(X)让权力客体(Y)做某事(Z)的能力。

权力的起源 1.生物学角度

2.心理学角度

3.理性的角度

生物学角度 同其它群居动物一样,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就必须聚集在一起。无论是维持公共秩序还是促进公共福利,分工是必然的,在政治领域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分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心理学角度 很多心理学家发现,人类有服从权威的心理倾向。

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那只是因为我们跪着而已。

——马克思

米尔格伦的权力服从实验 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理性角度 为了维护不可让渡的自然权利,人们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不受侵犯的权利)让渡给国家(或政府),由此产生政治权力。

权力类型 按照权力运动的方式,可将权力划分为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人格型权力以及合法性权力。

1.1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指X要求Y做Z,由于受到威胁,Y不得不做Z 。

强制性权力能否得以行使关键在于威胁的可信度,但强制性权力的特点也决定其不能频繁使用。

1.2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是指如果Y服从X的意志,X给予Y以好处Z。

行使功利性权力能否成功取决于承诺的可信性、承诺带来的利益以及兑现承诺的能力。

1.3操纵性权力

操纵性权力是X通过改变Y价值观的方式,使Y自觉去做某事Z。

方式一:洗脑

方式二:宣传

方式三:政治社会化

1.4人格型权力 人格型权力又名影响力。由于某些特殊人物具有的非凡品质、能力和魅力,因而获得人们对他的尊敬与认可。

合法性定义

合法性(legitimacy)源于拉丁文legitimare,又可谓之正当性或正统性。意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单而言, 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对于统治者,合法性意味着怎样做才能获得被统治者的认可或自愿服从。

对于被统治者,合法性意味着基于怎样的理由自愿服从统治者的权力。

归根结底,合法性这一概念关注被统治者为何要自愿服从的心理或动机。

合法性来源 1.意识形态型:通过一种价值性的承诺

2.绩效型:通过提供公共服务

3.程序型: 通过一个普遍被接受的国家领导选拔程序

需要指出,任何国家的合法性来源都是这三种理想类型的混合体。在某一时期内,某一类型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统治最为重要的基础。

1.意识形态型 当大多数的民众都认同国家所推崇的某一意识形态时,这种意识形态不仅仅为国家的统治提供了道德性依据,而且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核心价值观”。如果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核心价值观,统治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需要指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一种宏大的给予历史以某种道德意义的叙事。

意识形态合法性可分为领袖魅力型、世俗意识形态型、宗教意识形态型。

1领袖魅力型的最大不足在于它不能给予政权一个稳定的合法性基础,因为领袖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 2 世俗意识形态的优点在于它对大众所作的承诺可以被验证。缺点则在于一旦当国家不能兑现那些承诺,就会产生合法性危机。如果意识形态对人性的要求愈接近于人的本性幷且其许诺愈不容易被证伪,这一意识形态就愈能为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反之则不能。3宗教意识形态要比世俗意识形态更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合法性基础。宗教意识形态与人性的贴近和承诺的无法验证性,赋予那些把国家合法性建基于宗教意识形态之上的国家很大的政权稳定性。但其最大弱点在于容易引发宗教力量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紧张。

绩效型合法性 绩效型合法性可分为领导经济发展、官员作为民众的道德表率和民族主义。

但是,这三种手段都不能为国家提供一个稳定的合法性基础。

(着重注意)程序型合法性 程序型合法性的优点:

(1)若国家首脑是由民选产生,只要选举被认为是公正的,即使执政者表现很差,也不会影响政府执政的合法性。

(2)程序型合法性可将政府与政体区分开,即便民众对政府不满,也不会动摇政体。

3)民众的不满在可以通过选举及其它形式得到有效缓解。

(4)能够为政治自由提供空间。

程序合法性最大的弱点在于它背后必须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支撑,或者说只有在竞选各方都服从同一意识形态(即“忠诚反对”)时,程序合法性才能为国家提供政权稳定性。

权威的定义 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权威是基于他人承认有服从的义务而影响他人的权利。

权威的类型 韦伯对权威的经典类型学划分

划分依据:合法性(为什么要服从他?)

类型一: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类型二:克里斯玛型权威 (charismatic authority)

类型三:法理型 (legal-rational authority

传统型权威 传统型权威不仅基于久远的历史与习俗,往往伴随着对历史及统治者的神化,其弱点在于缺乏有力的论证且与现代精神有极大的差别。家长制与老人制与这一类型权威相类似。在当今世界,传统型权威已失去其效力,仅留残余。

克里斯马型权威 “Charisma”一词源于基督教,指神赐的才能,体现在耶稣对他的门徒所发挥的力量上。这一类型的权威不归于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职位,一切归于他个人的品性,归于他对别人的吸引力。韦伯将其用于政治学与社会学中,意在指称那些具有超凡魅力、才能和品质的领导人。

法理型权威 法理型权威是以具有理性精神的法律——制度作为权威的来源,领导人的产生是根据公认的规程产生的,权力的行使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的。由于法理型权威是一种抽象权威,较之于前两种权威更为稳定,因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权威类型。法理型权威是以具有理性精神的法律——制度作为权威的来源,领导人的产生是根据公认的规程产生的,权力的行使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的。由于法理型权威是一种抽象权威,较之于前两种权威更为稳定,因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权威类型。

第五讲: 一、“国家”概念的使用

二、国家的起源

三、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四、国家的类型

一、“国家”概念的使用 一)传统中国的“国家”概念

(二)从polis到state:西语中的“国家”概念 变迁

(一)传统中国的“国家”概念 “国”字的意涵 1.国家。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商君书》

2.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或食邑。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

——柳宗元《封建论》

“家”字之意涵 1.家庭。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诗经·周颂》

2.卿大夫之食邑。

“大夫皆富,政将在家。”

——《左传》

先秦典籍中,“国家”已成专门术语。

“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礼记·中庸》

通过了解国与家的含义,可知古人对国与家并无严格的区分,亦无实质区别。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大多由家演化而来。尤其在邦国时期与帝国时期,家事往往是国事。

1.古希腊时期的城邦(英语Polis 或city-state)

小国寡民、城乡兼有、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之突出特点。

一个城邦至少包括卫城、市集、庙宇以及用作浴场和体育训练场的“天体场”。城邦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但城邦公民可住在乡郊,不一定住在城内。在城邦内居住的除了城邦公民,还有外邦人和奴隶,但只有公民才具有政治权利,公民身分则一般由出身决定。每个城邦都有其特定的庇护神、庆祝的节日,不同城邦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也各有不同。

2.中世纪的国家概念

拉丁语status ,原意为统治者的崇高地位和成为统治者的条件,随后意指国家(王国)的地位。马基雅维利在其著作中使用statos,即从该词演化而来,随后又变为state 当今西语关于国家的3个术语 (1)country一词侧重领土意义

(2)nation一词侧重民族意义

(3)state一词侧重政权意义

注:政治学的国家理论研究,大多使用state。

现代西方的价值重心落在“个人”和“民族\国家”上,其中的极端重心是“个人”,当一个事情被追问到最后解释时,问题就还原到个人价值上。而传统中国的价值重心则落在“家”和“天下”上,其中极端重心是“家”,同样,当需要最后解释时,问题就还原到“家”。 因此,对于中国思维来说,国就被解释为只不过是比较大的家,天下则是最大的家,所谓四海一家。在这个思维模式中,天下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只是各个“地方”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现代理论所认为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

——赵汀阳《“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

二、国家的起源 1.神源说(神圣的)

2.社会共同体说(自然的)

3.社会契约说(理性的)

4.统治说(暴力的)

1.国家神权说 基本观点:

(1)国家是由神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

(2)政治权力是神的赐予;

(3)统治者是神在人世的代言人;

神源说赋予国家及统治者神圣性,在当时能够有效增加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合法性。但这一理论无法得到合理论证,极易导致不良政治。

英国女王的全称 伊丽莎白二世陛下,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领地及海外领土的女王,信仰的守卫者,爱丁堡公爵夫人,梅里奥尼思伯爵夫人,格林威治男爵夫人,兰开斯特公爵,马恩岛领主,诺曼底公爵,最高贵的嘉德勋章的元首,最尊敬的巴斯大十字勋章的元首,最古老和最高贵的蓟花勋章的元首,??维多利亚及艾伯特皇家勋章的元首,爱德华七世国王王室勋章的元首,功绩勋章的元首,名誉勋章的元首,皇家维多利亚勋章的元首,最受尊崇的耶路撒冷圣约翰的医院勋章的元首。

《圣经·罗马书》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作官的)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上帝的佣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

——使徒保罗

2.社会共同体说 城邦(国家)的演变轨迹:

个人→家庭→村社→部落→城邦(国家)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在家庭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社会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善,而作为社会团体的城邦则是为了最高的善。只有在城邦,人的本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亚里士多德论点 “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的产物。”

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这种“出族、法外、失去坛火(无家无邦)的人”,荷马曾鄙视为自然的弃物。

3.社会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是 17、18世纪的关于国家理论的主流学说,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与卢梭。

社会契约说的基本概念 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 )

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

自然法 (natural law)

关于自然状态 霍布斯的观点:自然状态=战争状态(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人平等,因此对同一事物都具有同等的权利;人人自由,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霍布斯《利维坦》

2.洛克的观点:自然状态=完备的自由状态

在肯定自然状态的前提下,洛克也强调其局限性,如(1)有些人会因利害关系而心存偏私,或者(2)对自然法缺乏明确认识导致不遵守自然法,以致于剥夺他人的自然权利。因为缺少一个公共的裁判者和裁决执行者。

1620年11月11日,载有102名乘客的“五月花号”帆船向美洲陆地靠近,为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

且将依法而治。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4.国家统治说 该学说从政府统治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就是运用权力(暴力)进行管理的机构。 无政府主义

三.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

1.民族国家(nation—state)兴起的原因

2.国家的四要素

3.构建民族国家面临的五大危机

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 (1)教会、国王、贵族与市民(资产阶级)的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绝对主义型国家出现;

(2)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欧洲国家在精神信仰层面上出现剧烈分化;

(3)共同的语言、文化及心理形成并逐渐发展;

(4)频繁爆发的战争对民族国家的兴起有着重要影响(对内与对外);

2.国家的构成要素 三要素说:人口、领土与主权。

四要素说:人口、领土、主权与政府。

领土 国家应有明确的领土范围,否则容易引起纷争。

人口 国家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更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纽带将众多的人口联结起来(共同的语言或心理特征等)。

主权 国家对内有最高权力,对外有平等地位和权利。

16世纪的法国学者布丹在其著作《国家论六卷》(又名《共和六书》)中使用“主权” (sovereign)这一概念用以描述国家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主权的人就是主权者。布丹认为国王为主权者,卢梭则提出人民主权学说。

政府 国家需要一个有力量的组织进行有效管理。

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占有确定的领土,政治上在一个政府,特别是有主权的或不受外来统治的政府之下而组织的任何人民的团体。

3.构建民族国家面临的危机 (1)认同性危机

(2)合法性危机

(3)渗透性危机

(4)参与性危机

(5)分配性危机

认同性危机 原本属于亚国家团体(家族、部落、地区)的人必须认识到他们是所在国家的公民。

如果不能解决认同性危机,国家会因内部独立运动导致四分五裂。

合法性危机 人们在心理层面上对国家及其政府的统治予以认同,如果国家缺乏足够的合法性,会导致骚乱乃至革命。

渗透性危机 国家应有能力在所管辖的领域内让所有人服从政府的法令。如果出现渗透性危机,往往会导致四分五裂,军阀割据。

参与性危机 民众有参与政权、分享权力的机会。如果缺乏足够的参与渠道和机会,会导致国家的合法性不足,进而削弱国家政权。

古代中国:科举制

现代西方:选举制

分配性危机 国家应为民众的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实现基本的分配正义。如果国家无此能力,会导致贫富分化过大,严重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1)五种危机往往交织在一起;

(2)后发达国家往往需要同时处理这五种危机;

(3)解决危机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这一点早发达国家要比后发达国家幸运;

(4)战争(或暴力)在解决危机以及建构民族国家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 全球化力图摆脱民族国家这一政治结构的束缚,要求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管理,解决问题。这对民族国家的主权(经济、政治、司法等)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四、国家类型 划分国家类型的四个依据

1.政体

2.所有制形式

3.国家—社会关系

4.权力集中∕分散程度

1.政体 亚里士多德以国家(城邦)的政体为依据,将国家(城邦)划分为若干类型。 依据一:掌握统治权人数的多寡。

依据二:政府的宗旨。统治者只为自身利益的政体是变态政体,照顾公共利益的是正宗政体。

2.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依据,将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国家。

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最高统治者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分封给各个领主的一种制度。

典型国家:西周时期的中国以及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的基本特征 国家结构上表现为分封割据;

权力结构呈现为等级制;

意识形态上使用宗教;

封建制的基本特征 国家结构上表现为分封割据;

权力结构呈现为等级制;

意识形态上使用宗教;

3.国家—社会关系 英国学者吉登斯根据国家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具体而言,以①信息储存和行政网络为手段的人身监视力、②军事暴力手段的国家化以及③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将国家划分为三个类型。

国家类型 1)传统国家(traditional state)

(2)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

(3)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

传统国家 ① 阶级分化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分化。行政力量对城市的控制力也要强于乡村,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行为规范与民众有明显区别。

②国家只有边陲没有疆界。

③军事力量没有为国家所垄断。

绝对主义国家(16、17世纪的欧洲) ① 国家之间出现疆界。主权观念出现,国王成为主权的代理人。

②法律成为全民性规范。

③军事力量的发展为暴力扩张提供了条件,而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发达,有助于用来控制社会。

现代民族—国家(19世纪) ① 国家成为世界体系的一员。

②工业化不仅使物质财富极大增加,还导致工业主义成为国家行政与个人的行为取向。 ③传媒的发展使得国家对社会的渗透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加。

4.权力集中与分散程度 按照权力集中与分散程度,可将国家划分为集权主义国家与分权主

义国家。其中,集权主义国家有可分为极权主义国家与威权主义国家。

1)集权主义国家 典型的极权主义国家为纳粹德国。

理论基础: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威权论以及生存空间论。

极权主义国家以军事或准军事的方式全面控制社会,权力全面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家与社会(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界限与分隔被打破。

威权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

典型:新加坡、韩国

威权体制的基本特征 ①由于缺乏足够的权威,因而更多借助强制性权力;

②政治权力集中于少数政治精英,政党往往是进行统治的工具,不存在合法的政治反对派; ③国家对社会进行有限控制;

④意识形态上更多借助于民族主义以及其它思想资源;

(2)分权主义国家 基本特征:

(1)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主义;

(2)竞争性的政党政治;

(3)定期的选举制度;

(4)代议制政府与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

第六讲 国家形态的定义 国家形态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基于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所形成的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

国家形态的三种类型 可将国家形态分为失败国家、依附性国家以及自主性国家。

1.失败国家 失败国家又可称之为国家失败,是指因为国家治理结构衰败和国内主权的丧失而导致的统治力下降甚至治理失效下的无政府状态或次无政府状态。

失败国家演变路线图 常态:弱国家→走向失败的国家 →失败国家

特例:超强国家→失败国家

2.依附性国家 依附性国家是将国家视为统治阶级或精英团体进行统治的工具,这时的国家缺乏自主性。

勾结型国家是指政府与特定利益为了自身利益而相互勾结的状态。

与作为工具的依附性国家不同,勾结型国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它与利益团体是一种联合的关系而非是利益团体的工具。

勾结型政府与利益集团的联合必然导致两者对民众的掠夺,而且阻碍市场成长与经济发展。

勾结型政府与利益集团的联合关系缺乏足够的稳定性。

俘获型国家是指利益团体通过多种途径使国家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法律、政策和规章,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国家(或政府)事实上被利益集团所俘获。

注:

在经济转轨期或市场经济不完善时,极易出现依附性国家、勾结型国家以及俘获型国家。

基本概念: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机构,可以摆脱各个阶级或群体的制约,进而追求自己的利益。

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共 产 党宣言》

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

——《共 产 党宣言》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变》中注意到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具备自主性。 “只是在第二个波拿巴统治时期,国家才似乎成了完全独立的东西。”

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

国家行为是导致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中央集权化→贵族劣质化→农民原子化→

国家自主性存在的原因:

(1)国家为了维持国内秩序,有时必须牺牲统治阶级的利益并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2)作为国际体系一员的国家出于安全和战略的考虑会直接威胁、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或者以此换得被统治阶级的支持。

3)简评 ①国家的自主性与国家目的一样,揭示出国家的复杂性。

②国家自主性可以获得,也能够失去。

③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及公共利益,国家需要一定的自主性。丧失了自主性的国家,极易导致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遭受外部势力的威胁。

二、国家目的 1.国家的三个目的

(1)安全(对外)

(2)秩序(对内最低目标)

(3)正义(对内最高目标)

国家目的及实现路径示意图 安全→秩序→正义

↑↓ ↑↓ ↑↓

暴力→ 权力→权威

2.国家目的的矛盾性分析——经济学的视角 道格拉斯·诺斯(19xx年——),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卢斯讲座教授,获19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代表作为《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

1)诺斯国家理论的两个理论资源

a契约理论(以洛克为代表)

契约理论被视为交易原理的延伸,国家在此扮演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色,其作用在于形成有效的产权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b掠夺或剥削理论(以马克思为代表)

马克思等人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代理机构,其职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占有非统治阶级的收入。“掠夺的国家将规定一套产权使当权集团的岁入最大化,而不顾它对整个社会的福利有什么影响。”(诺斯语)

相似之处:契约理论与掠夺或剥削理论都将国家视为某一群体或阶级的代理机构,都把国家看作不同群体或阶级利益争夺的场所。

相异之处:“契约理论解释缔约的最初收益,而不是不同利益选民后来使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掠夺理论则不考虑缔约的最初受益,而专注于操纵国家的那些人如何榨取选民的租税。”(诺思)简单的说,契约理论突出国家的公共性,掠夺理论强调国家的阶级性。

(2)国家的双重目的

目的1: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这可以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

目的2:在第一个目的框架内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的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的税收增加。这将导致一系列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以便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

3)两个目的的矛盾性

“上述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第二个目的包含一套能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的产权,而第一个目的是企图确立一套基本的规则以保证统治者的收入最大化。”

“在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机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有效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

(4)统治者的两难选择

若统治者一味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往往会导致经济的低效率,不仅引起社会不满,而且国家极易招致有实力邻国的威胁与侵犯。统治者过于着眼社会的整体利益,虽能有效推动经济的增长,但容易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者要冒失去统治阶级支持的危险,甚至人身安全都面临巨大的风险。

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的概念

国家能力是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需要指出,在国家能力的概念中代表国家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权威无此资格。

2.国家能力公式

国家能力= 国家实际实现的干预程度/国家希望达到的干预范围

3.国家能力的主要内容(1)汲取能力。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其中汲取财政能力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汲取能力。

(2)调控能力。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3)合法化能力。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民众中制造政治共识,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能力。

(4)强制能力。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方式维护其统治地位的能力。 注:

(1)四种国家能力相互影响,互相作用。某一能力的降低会削弱其它能力。

(2)在这四种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汲取能力。

4.国家汲取能力的两个公式 (1)国家汲取能力=预算收入/国民收入

(2)国家汲取能力=中央预算收入/国民收入

第七讲:政府定义 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或政治机器,是体现、达到国家目的和行使、表现、执行、解释国家意志的机关。简单而言,政府就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狭义政府:单指国家行政机关。

广义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事机关等。

(了解)国体与政体

国体:权力归谁所有

政体:权力的组成形式或行使方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又离不开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又不能脱离内容。

政体类型 (1)君主制

(2)共和制

君主制 君主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

1.专制君主制

2.等级君主制

3.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与议会君主制)定义: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元君主制的特点

(1)君主与议会共掌权力,但君主是真正的权力核心。

(2)内阁是君主行使权力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

(3) 议会为咨询机构,君主有权制定部分议会议员。

议会君主制: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受议会的制约,君主统而不治。

共和制 共和制: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

1.议会共和制:又称内阁制。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典型国家:德国、意大利、印度等国

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需全体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内阁,重新大选,以决定内阁的去留。

2.总统共和制: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制。

典型国家:美国

3.混合型:又称为半总统制。总统由全民投票产生,有法定任期,有重要权力,总统在议会的支持下任命并撤换总理。

典型国家:法国、俄罗斯等国

各个政体类型的权力结构形式 不一一列举。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或权力体系中居于首脑地位。

1.总统制

2.内阁制

3.混合制

4.归口管理体制

1.总统制 在总统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 除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美国总统还是最高立法者、三军总司令、外交与国防的最高负责人。

2.内阁制 v内阁(政府)由政府首脑(首相或总理)领导,政府集体向议会负连带责任(责任内阁)。

首相的职责在于主持内阁会议,决定对外政策,掌握内阁大臣的任免权。此外,对于诸多重要职位、荣誉授予皆有提名的权力

3.混合制 总统(国家元首)与总理(政府首脑)共同管理政府,总统有实权但不直接领导政府,总理代表政府既向总统负责,又向议会负责。

4.归口管理体制 归口管理制度是作为执政党的共 产 党为加强对国家各类事务的管理而实施的一种管理体制。

根据分工的不同相应地设立各种职能口,如党群口、政府口、人大口、政协口,如根据政府工作内容的不同又划分为工业口、农业口、文化教育与卫生口、财经口等等,各口均由相关的领导人予以管理。

立法机关定义 立法机关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代表大会的政治体制,它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立法负有重大责任。

宏观结构 就立法机关的整体形式而言,大体可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两种类型。

一院制 一院制,又称单院制。是指国家只设立单一立法机构的制度。丹麦、希腊、芬兰、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均采用这种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也属于一院制。

一院制的优点 民主程度更高;

有利于立法权的统一,确保政治稳定;

避免议会内部的推诿、扯皮,立法效率高;

机构较为简化,节约运行成本;

一院制的缺点 一院制的突出缺点在于缺乏对立法机关中多数的有效制约,会产生立法较为草率、法案质量不高以及对政府的监督不够有力等问题。

两院制 两院制,又称为二院制,是以两个独立运作的议院组成的国会作为立法机构的政治制度。 实行两院制国家的两院名称各有不同,如英国的上议院与下议院,美国、日本、意大利的参议院与众议院,法国为参议院和国民议会,俄罗斯为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

两院制的产生方式 两院制中,下院一般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上院议院有多种方式,如世袭(英国)、任命(意大利、英国),选举(如美国、日本)。

两院的职权对比模式 下院占优。如英国下院对财政法案有先议权,上院只有为期一个月的延期通过权,法案在下院连续三次以上通过,上院反对无效。内阁只对下院负责。

两院基本平权,上院略占优势。如美国。

两院基本平权,下院略占优势。如法国。

实行两院制立法机关中,精英(贵族)与平民两种色彩皆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中,两院制又体现出地域(州)与人口两种平等原则。 两院制的优缺点 优点:两院分别讨论法律或议案,分别通过,使得法案能够得到充分而慎重的讨论,法案质量高,也能更好兼顾各方利益。

缺点:两院之间容易互相扯皮,立法成本高、效率低。

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法院和检察院。

权力 (1)独立审判权

(2)违宪审查权

(3)政策制定权

违宪审查权 违宪审查权,又称为司法审查权,是指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令和各种法规,法院有否认或者撤销的权力。

违宪审查权一般是由普通法院或者专门的宪法法院予以行使。如美国的最高法院、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国的宪法会议、中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的法规审查备案室。

原则 (1)司法独立原则

(2)司法民主原则

(3)法律平等原则

司法独立原则 第一,非司法机关,非按司法程序,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和审讯。 第二,法院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干涉。

第三,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预。

第四,法官审判时遵守自由心证和无罪推定原则,不受各方意见的影响。

自由心证(内心确信制度)原则是指法律不预先设定机械的规则来指示或约束法官,法官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内心的良知、理性等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进行判断,并最终形成确信。

司法民主原则 司法民主原则包括公开审判、辩护、陪审、回避、上诉、正当法律程序

以及不得刑讯逼供。

定义 国家结构形式:一个国家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关系表现出来的形式。 类型 一般可将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其中复合制又可分为联邦制、邦联制、君合国、政合国。

单一制:有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 单一制特征 1)统一的宪法和统一的法律体系;

(2)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3)中央掌握最高国家权力,地方权力为中央授予,中央与地方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4)主权高度统一

(5)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复合制是由若干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成员通过协议组成的联合共同体。

联邦制就是指由有自己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若干政治实体(国、邦、州)构成的统一的国家。

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国。

联邦制的特征 (1)联邦有统一的宪法、法律及最高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联邦的地位高过其成员州或成员国,联邦宪法对其权限有明确规定。

(2)各成员州(或国)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及行政机关,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对外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邦联制 邦联制是由若干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国家联盟。

1777—1787年的美国、1813—1866的德意志以及欧盟。

邦联本身不具备构成一个国家所必需的全部要素,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它虽然设有公共机构处理有关共同事务,但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也没有统一的立法和财政预算。

各成员国公民只有其本国的国籍,而没有邦联的共同国籍。邦联的法律和政策对各成员国不具备无可争议的强制性。在邦联之下,各成员国都是独立主权的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各自在外交、法律和军事上均具备完全独立的自主权。各成员国的加入或退出相对自由。

君合国 君合国,又可称为共主邦联、身合国或人合国,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被国际承认的主权国家,共同拥戴同一位国家元首所组成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政合国 政合国又称事合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缔结条约联合于一个君主之下,并制定共同的宪法、形成一个新的国际主体的一种国家联合形式。

政合国具有某些共同的政治机关,内政上成员国各自独立,在对外关系上则合为一体,以联合体的名义活动,成员国不是国际法主体。

1814年—19xx年的瑞典和挪威,1867年—19xx年的奥地利和匈牙利等,都建立过政合国。目前已无此类复合国形式存在。

第八讲:政党 (一)定义 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党的特征 1.政党是联结政府与社会的纽带。2.政党大多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及政治纲领。

3.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它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4.政党的存在受法律保护,具有合法性。

功能 1.目标制定;2.利益表达;3.动员民众及政治社会化;4.培养选拔政治精英;

目标制定 :政党要有特定的政治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政治纲领,充分体现出政党的政治哲学及政治倾向。

利益代表 政党往往代表某些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并通过政治纲领以及政策制定中反映出来。中国共 产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 产 党章程》

动员民众及政治社会化 为了实现政治目标,政党需要将分散的民众组织起来,使其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通过丰富的政治活动中,民众可以熟悉政治现象,获得政治知识,了解政治规则。

培养选拔政治精英 政党必须采用多种途径或方式培养并选拔本党的政治精英,为能够掌握权力,组织政府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

类型 1.政治理念的本质与角色

2.政党的集权程度

3.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强控制型与弱控制型

4.政党的团结性:一致型与分散型

5.政党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倾向:左、中、右

6.对现行体制的态度:宪政党与革命党

7.政党是否执政:执政党与在野党

8.政党是否有合法地位:合法政党与非法政党

法国学者迪韦尔热根据现实经验,将政党分为群众型政党、干部型政党和使徒型政党。 群众型政党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意在尽可能吸收成员。如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干部型政党是从积极分子或精英中选拔政党成员。如中国共 产 党、印度国大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

使徒型政党的组织结构是围绕一个领袖为核心来安排的。如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党。

政党目的 根据政党目的不同,可将政党分为使命政党(missionary party)和掮客政党(broker party)。

使命政党是一个以吸引人们信奉其政治理念而非以获得选举和政府权力为目的的政党。如美国的社会主义劳工党。

掮客政党以赢得选举为主要目标,因而并不过于强调其政治理念,相反为了获得选举,掮客政党往往试图将各种政治理念予以囊括。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是典型的掮客政党。

权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政党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可将政党分为集权型政党和分权型政党。

在分权型政党中,党的地方组织有较大权力,而党的中央组织或全国性组织权力非常有限,很难干预地方组织的内部事务。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是典型的分权型政党。

与分权型政党相反,集权型政党的中央党部在提名候选人等一系列事务上拥有极大的权力,当今大部分国家的政党多为集权型政党。

政党制度

(一)概念 政党制度是由法律规定或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规范政党行使国家权力或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

选举制度 单名选区制 每个选区(小选区)只有一个议席,并以多数制决定胜负,即是只有获得最高票数的候选人才会当选。

单名选区制有利于大党并形成两党制,不利于小党。

单名选区制的优缺点 优点:简便易操作;促使政党走中间路线,遏制了极端主义的出现; 缺点:民主色彩不足。首先由于政党走中间路线,政策区别不大,导致民众的低投票率;容易产生死票,一部分民众缺乏足够的利益代表

比例代表制 一个选区有数名代表名额(大选区),政党根据获得选票比例,分配代表名额。 比例代表制的优点 (1)比例代表制较为充分地反映了选民的意愿,因而民主色彩较浓。

(2)政党可以较为充分地展示其政治理念。

(3)有利于小党的发展而且比较客观反映政治组织的实力。

缺点 (1)比例代表制容易滋生极端势力(得票门槛)。

(2)比例代表制下政党优势地位不明显,往往需要组成政党联盟进行执政,容易导致政局不稳定。 记住格里蝾螈。

(三)类型

1.按照政党的数量,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与多党制;

2.按照政党分化程度可分为较为分化、较少分化、最少分化三个类型;

3.按政党间是否存在竞争,可将政党制度分为竞争型政党制度以及非竞争型政党制度。 政治分化指一个国家的选民和公职人员平均分属政党的数目。

英国政党 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英国共 产 党 苏格兰民族党 、威尔士民族党、北爱尔兰统一党、民主统一党、社会民主工党、新芬党等

美国政党 民主党、共和党、自由党、独立党、绿党

改革党、共 产 党、自然法律党、宪法党、新党

法国政党 主要政党有:人民运动联盟、社会党、法兰西民主联盟、法国共 产 党、国民阵线; 此外还有:新法兰西民主联盟、保卫法兰西运动、社会共和论坛、保卫法兰西联盟、 绿党、左翼共和联盟、共和与公民运动、左翼激进党、公民运动-共和派、 全国共和运动; 工人斗争党、革命共产主义同盟、劳动党。

中国政党 执政党:中国共 产 党

参政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以及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竞争型政党制度 国外学者根据政党数量以及政治竞争程度两个指标,将政党制度分为极端多党制、有限多党制、两党制以及一党独大制四个类型。

极端多党制是指存在5个以上政党并在政治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党制度。

联盟执政与政局不稳是极端多党制的基本特征。

代表国家:魏玛共和国、法国、意大利等。

有限多党制的政党数量在3—5个,政党间的意识形态差别并不大,能够较容易形成政党联盟或执政集团。

典型国家:德国、爱尔兰、比利时等

两党制 两党制指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已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政党体制。

典型国家:英国、美国

两党制的优点 (1)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

(2)鼓励公平竞争;

(3)两党制容易导致较为温和的政治活动;

一党独大制中各个政党虽然存在政治竞争,但有一党占据优势地位并能够长期执政,其它政党则很难有执政机会。

代表国家:日本、印度国大党

非竞争型政党制 非竞争型政党制有法西斯主义一党制、民族主义一党制以及一党领导制。 一党制 一党制: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合法政党或者存在其他政党但不允许与执政党竞争的政党制度。

法西斯主义一党制是指国家以法令形式明确取消除法西斯党之外的一切政党,从而垄断了政治权力。

民族主义一党制大多存在于晚独立发展中国家,通过一党制对国家事务进行集中领导。 典型国家:南部非洲国家。在50多个非洲国家中有37个国家实行一党制。

一党领导制主要存在于共 产 党执政的国家。共 产 党是唯一合法政党,通过社会团体以及党内协调社会关系。

第九讲:定义 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方法 1.抽样调查法

利用社会学与统计学的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实证性与精确化,概念结论可以验证。代表作《公民文化》,耗时巨资,经过五年的时间,动用众多调查人员,通过对五个国家的各个年龄组、阶层进行抽样调查并辅之以个人访谈。

2.面对面访谈法。注重个体的相关经历,访谈话题较为灵活开放,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代表作:白鲁恂《政治、人格与国家建设:缅甸寻求认同》

3.历史文献研究法。从各种书籍资料文献中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素材并加以分析归纳。代表作: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内容、功能与类型

认知 认知指人们对政治体系及其政治活动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从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实践中获得。

情感 情感指人们对政治体系及其政治活动持有的感情,是一种直观的体验或感受,表现为对客体的好恶、美丑、信疑及亲疏之感。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苏轼 《东坡志林》

评价 人们依据一套自认为正确或合理的准则对政治体系进行价值评判。其中,评价准则或标准的确立最为重要。

认知、情感与评价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主观态度,塑造出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及群体的政治行为。

(二)功能 1.是特定政治体系得以存在的必要基础;

2.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决定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制约政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三)类型 依据一国民众对政治体系和自身的态度,可划分为狭隘型、顺从型与参与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又被译为地域型、臣属型和参与型)。

参与型政治文化 人们对政治非常关心;对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感到自豪;这些人显示出较高程度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效能感;他们对选举感到自豪;活跃于各种志愿组织中。

顺从型政治文化 人们关注政治,但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来卷入政治;对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并无自豪感;组织团体的现象并不普遍,感到没有什么权力;虽然参加选举,但是没有激情。

狭隘型政治文化 人们没有感到自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他们只认同身边的事物;他们没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激情或可能性,对政治能力和政治效能感毫无知觉,在既定的政治制度面前感到没有权力。

狭隘型政治文化主要存在于比较原始的部落社会,顺从型政治文化主要存在于集权型国家,参与型政治文化主要存在于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之中。

需要指出,上述三种政治文化属于纯粹的理论模式。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在时间顺序上先后出现,但三者间不存在根本的冲突,而是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国政治文化,往往某一类型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

补充1:集体行动的困境 理性的个体之间缺乏必要的规范和足够的信任,从而导致搭便车心理(即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使得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集体行动难以达成,最终导致个人与社会利益受损。个体的理性造成集体的非理性。

第十讲: 意识形态(又被译为意识型态、意理、意缔牢结 )有着丰富的内涵定义:简单地说,意识形态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信仰体系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或者是团体、阶级、乃至历史时期)的行为。

政治功能 :正功能:(1)政治权力需要意识形态作为指导,以此论证自身的合法或正当,因此两者的结合,即意识形态的政治化是必然的。

(2)借助于权力,通过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社会成员,从而能够整合、团结、动员民众。

负功能:

(1)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全面控制将抑制民众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社会保持活力并且容易造成民众的厌恶与反感。

(2)过于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将会削弱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

(3)意识形态的封闭性使其无法有效自我更新完善,会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脱节。

(4)意识形态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内部往往因分歧导致争端乃至冲突。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一)自由主义(二)保守主义(三)社会主义(四)民族主义

(一)自由主义 在众多类型的意识形态中,自由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又被称之为元意识形态,即奠定意识形态争论得以发生的基础的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是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

个体是有理性的,因而他是他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

理性的个体应当拥有自由,他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获得自由的个体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的责任。

在个人与国家(政治共同体)的关系中,个人是因,国家是果,即个体比国家、社会是一个更真实、更自然的存在,国家是由个体建构而来的。国家或政府是基于个人的同意产生的。权利优先于义务,国家的权力用来保护个体的合法权利。 经民众同意授予政府以有限权力,为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需要分权与宪政。在社会关系中,由于个体拥有理性和自由,因此自由主义鼓励社会的多元化,主张对他人及其行为予以尊重与宽容。自由主义的主要变体 1.古典自由主义(Classical liberalism)

2.现代自由主义(Modern liberalism)

3.新古典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是一个内容复杂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系统化意识形态的保守主义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保守主义认为人是不完美的,因而对人(人性)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它认为(1)人是一种追求安全感、依赖性较强的动物;(2)相对于世界的复杂性,人的理性与能力是有限的;(3)欲望、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同样有重要影响。保守主义珍视传统的价值,传统(习俗、制度、宗教)不是简单的人为设计的产物,而是蕴含了无数先人的智慧逐渐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它经受了时间的检验。不仅如此,传统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给人以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今人后人都是有价值的 保守主义秉持实用主义态度,并不反对社会变革,但在变革方式上主张渐进式变革,反对以激进的方式推行变革,更明确反对革命。

保守主义认为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造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文化、价值观念等是有效维系社会的纽带。保守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等级是自然的,某种程度的不平等是合理的。基于等级前提下的权威是有价值的,它不仅有凝聚社会的功能,而且有助于人认识了解自我。 此外,保守主义非常重视财产权的重要性。正是有了财产权,人才能获得独立和自由,才能获得安全感。

社会主义 与自由主义重视个体不同,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即认为作为整体的社会共同体优先于个体,因而更为重要。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且平等是在阶级的意义上予以强调的,公有制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社会民主)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nationalism)出现于18世纪末期,北美独立战争及法国大革命,催生出民族主义并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一种极具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认为,个体分属不同的民族,民族是最具备合法性的政治单元,即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共同体。民族主义可以体现在诸如政治、文化、心理以及种族等多个层面上。 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表现为民族为追求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以及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维护国家利益等。

在文化层面上,民族主义体现为重视本民族文化或文明的价值,强调维护、保持本民族的语言、生活方式、宗教、价值观念等。

在心理层面上,民族主义体现为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具有明确的认同感与排他性。 在种族层面上,民族主义强调寻找、构建、认同本民族的共同起源以及缔造本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十一讲:政治发展途径(一):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并以新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取代旧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的积累的政治变革。

J曲线理论”认为,当人们的期望值在不断上升,而政府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却在下降,即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后出现短暂的逆转往往是最容易发生革命的时刻。

政治革命的条件 1.经济状况的恶化或不平衡。2.阶级之间冲突加剧。3.统治阶级的无力与无能。 4.知识分子与政权的疏离。

政治革命的作用 通过破旧立新的政治制度变革,解放生产力,确立和巩固新的生产关系;通过国家政权建设创立和巩固新的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组织方式、国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同时在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全面更新,为新的政治体系奠定基础,为政治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政治发展途径(二):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这样一个政治过程,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变化了的社会矛盾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状况,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局部调整和改变政治关系、国家权力格局和社会利益关系,改进政治体制、健全政治功能、完善政治制度,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

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总体适应,但局部需要调整。

2.形成有利于改革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大众心理等政治文化因素

3.有一个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兼备、能够把握改革方向和进程的政治领导阶层。

4.有相对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政治环境,能够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

四、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稳定,就是政治体系在持续回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中将国家和社会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2.政治腐败: 广义的政治腐败是指由于掌握政治权力的整个统治阶层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的政治制度或政治治理的败坏(前者指政体腐败或腐败政体,后者指政权腐败或腐败政权)。狭义的政治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个人或小团体为了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

3.民粹主义:又称为平民主义。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将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民粹主义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十二讲:民主狭义:即政治民主,,政治民主以政治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为基本规则,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实现其价值的政治形式。

现代民主理论 (一)代议制民主理论(二)精英民主理论(三)多元民主理论(四)协商民主理论

(一)代议民主理论 代议制民主是指人民通过他们自己选举出来的代表制定代表民众利益的法律, 然后通过法律实施管理。

2.实行代议制民主的理由

(1)对直接民主制的拒斥;

(2)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如国土广阔、人口众多)使得直接民主制难以实行;

3.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内容(1)人民的同意(2)政治竞争(3)权力交替(4)民众的代表

(5)多数原则(6)持异议和不服从的权利(7)政治平等(8)征求人民的意见(9)新闻自由

概括而言,代议制民主试图在多数与少数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在尊重多数权威的前提下,充分保护少数的自由和权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采用各种手段限制政府的权力是代议制民主的应有之义。

通过划分公域和私域,将权力严格限制在公域范围内,私域属于公民个人,公权力不得肆意干涉,以此保护个体的自由权利。通过选举代表、定期选举、政治竞争、以及权力交替,尽可能降低专制出现的可能。上述这些内容又借助法治(宪政)予以保障。

4.代议制民主理论的缺陷 (1)选举使得代议制民主具有浓厚的精英色彩;

(2)公民参与政治的间接性和有限性导致低度的政治参与,出现政治冷漠;

二)精英民主理论 精英民主理论源于精英理论。该理论认为精英是必然出现且不可改变的社会存在,因而肯定精英在政治领域的作用。该理论的学者(意大利学者莫斯卡、帕累托)大多对民主持否定态度或者认为民主不过是寡头统治的现代翻版。

精英理论的基本内容 精英民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韦伯与熊彼特。该理论首先肯定精英在现代国家中的价值。现代国家的特点决定了直接民主不可能,管理国家事务以及制定公共政策需要具有才能的精英方能胜任。

其次,对民众及其理性、能力持怀疑态度。韦伯与熊彼特认为,由于现代国家社会的复杂性,民众缺乏制定公共政策的能力及知识,只具备选择领导人的能力。此外,熊彼特还认为人民是高度分化的,很难形成共同的意志。

因此,所谓民主,其实质就是精英在人民的支持下对领导权进行竞争。这一点与市场竞争并无不同。

精英民主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精英民主理论注意到西方代议制民主的某些重要特征(如代议制、选举制及政党制)所具有的精英色彩以及现代政治的复杂性,但其理论基础较为粗糙,很多观点还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对现实民主政治的观察尚不够全面。

多元民主理论 1.代表人物: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

2.基本观点:

(1)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权力分布在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组织中。围绕着权力的行使,利益集团之间往往展开合作或者竞争,权力的行使实质上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政府在其中负责调和各方的利益。

2)否定直接民主(人民的统治),认为其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民主”。人民无法对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可以通过参加利益集团的方式影响政府决策。

3)民主可以被定义为“多元政体”,即多元的社会团体主导着政治过程。多元民主理论不同于古典民主理论主张的多数人统治,也不同于精英民主理论主张的少数精英统治,而是一种多重少数人的统治。

3.多元民主的缺陷

(1)政治不平等稳定化;

(2)扭曲公民意识;

(3)使公民议事日程不正常;

(4)使人民失去对议事日程的最终控制;

协商民主理论 协商民主是指政治共同体的自由平等的公民和团体通过公共协商而参与立法决策等政治过程,以对话、讨论、辩论、审议等具体形式而达成政治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

.基本内容:

(1)与之前的民主理论相比,协商民主理论有非常独特的地方。该理论主张在政府与民众、社会团体之间以对话、协商(非抽签或选举)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非选举领导人而是政府决策)进行面对面的平等讨论和交流。

(2)民主不仅是选举领导人,民主决策也是民主政治的内容之一,政府与公民、社会团体的协商是实现民主决策的必要环节,因而协商民主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的重要补充。

3.协商民主的优点:

(1)是培养公民民主精神的重要渠道;

(2)有效增加政府的合法性;

(3)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的范围;

(4)平等的对话有助于化解社会冲突,实现公共利益;

完善投票制度

双向偏好:肯定性偏好和否定性偏好

双向偏好予以表达才是偏好更为充分的表达。因此,可将目前流行的单向票改为双向票,即一人两票,一票赞成,一票反对。以净支持率和支持率作出胜负的依据。 实行双向投票,可更好地增加少数群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促使政治精英克制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欲望去讨好多数群体。

概括by李泓翰

更多相关推荐:
上半年学校政治学习总结

前河乡中心学校政治学习工作总结20xx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年。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保障…

学校政治学习总结

20xx年政治学习工作总结20xx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年。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保障教育改革…

学校政治学习总结

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校制定了我校20xx暑假政治学习计划,采用集中学习、分组讨论等方式,使广大教师从思想到行动都得到了一次净化。一、政治党悟提高了。通过对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老师们全面…

上半年学校政治学习总结

一机二小政治学习工作总结20xx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年。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保障教…

20xx-20xx年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师政治学习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师政治学习总结我校本年度政治业务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推进和谐社会校园建设,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开创了我校教育教学…

20xx年学校政治学习工作总结

20xx学年度政治学习工作总结范家湾小学20xx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年。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

20xx学校学校暑期政治学习总结

学校20xx年暑期教职工师德师师风学习工作总结结如下:一、领导高度重视,指导思想明确根据区教委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暑期师德师风集中学习。现在学习工作已全面结束,现将学习情况总政…

20xx年砥柱小学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总结

20xx年砥柱小学教师政治业务学习总结我校本年度政治业务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和谐社会校园建设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开创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现就本年...

20xx年依乡中心小学暑期第一阶段政治学习总结

依乡中心小学20xx年暑假教师政治学习工作总结我校按照教育局有关暑期教师学习的文件要求于20xx年7月1日至7月10日举行了为期10天的暑期教师政治学习7月1日上午依乡教育党总支部副书记王玉杰作了暑假教师政治学...

教师个人政治学习总结-王海生

榆中县骆驼巷学校教师政治学习总结20xx20xx学年度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是要...

20xx年教师个人政治学习总结

20xx20xx年教师个人政治学习总结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

教师政治学习总结

教师政治学习总结今年暑期,我校在教师集训活动期间深入学习,全面领会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统一安排,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统一学习。特做总结如下:一、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及思想,在思想上统一。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入学…

学校政治学习总结(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