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时间:2024.5.13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六封信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六封信: 选择的智慧2006 年 9 月 30 日引言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包含了 价值观、 态度和行为等三个层面的理论 模型——“成功同心圆”。 如果仅就“成 功同心圆”中的每种态度或每种行为来说,我们其实很容易总结出许多明确的、 可执行的理念、原则或方法,青年学生们也 不难掌握。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面临的环境却往往是复杂和多变的,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也多半不会像 “是”或“非”那样简单。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 要在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 中选择最适合当时情景的解决方案。这时,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偏激或对任何一 个重要影响因素的忽略都是不明智的。以我和青年学生们的 交流经验看来,许 多中国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在复杂情况下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例如, 许多学生不止一次地询问我与选择相关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该在何 时表现得积 极,何时表现得谦逊,他们不清楚该如何处理勇气和胸怀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也不太确定自信和自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是否可以共存…… 我觉得,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 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 慧的方式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 种能力称为“选择的智慧”, 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了两千 多年的“中庸”之道。据此,我把自己对分 析、判断、权衡、折中等与选择相 关的思考写成了全书的最后一章“完整与均衡——用智慧选择成功”。应当说, 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指导读者合理运 用“成功同心圆”法则的关 键所在。 该书问世后,读者对这一章的反响非常好。《大学生》杂志社的社长钟岩女 士告诉我说,这一章在全书中“最为精 彩”。她热情地邀请我以这一章的内容 为基础,在《大学生》杂志社办的“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中发表演讲。最终, 我在全国三十余所大学的校园中发表了题为 “选择的智慧”的演讲,超过七万 名学生听了我的现场演讲,在每一次演讲中,学生们超乎寻常的热情总是让我无 比激动,我也为自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中国 大学生而倍感欣慰。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选择的智慧”, 我专门将演讲的内容与 书中“完整与均衡”一章整理、合并起来,写成了《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 我相信这封信可以为青年朋友们提供一些有关成功与选择的有益帮助。 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 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当

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 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 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当我个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则: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 辨两者的不同。 多少年来,这句话给了我无比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度过了难以计数的 人生关隘。在与中国青年分享这三句话后,有位同学针对这三句话,写信问我: “读了开复老师的三句话,心里感到很强的共鸣。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 以 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生态度,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 “‘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国式的谦恭谨让的度量来 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但是我不知道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可是,智 慧从哪里来呢?” 其实,“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就是要求我们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 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状态,并通 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智 慧”,既是甄别、判断的智慧,也是权衡、折中的智慧,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 在选择中孕育又在选择中升华的最高智慧—— 我也把它称作“选择成功”的智 慧。在这选择的世纪中, 在这选择的世纪中,青年学生需要选择的智慧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选 择的世纪, 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 择的世纪 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 句话是因为在今天 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 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多地放权给员工, 重视积极选择的员工。 人人都有机会, 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 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面对着选择的 机会,都拥有选择的权利。尤其在中 国,这个选择的时代是更难能可贵的。回 顾中国的近百年历史,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青年学生是百年来第一次有机会享受 先进的教育,同时也不必担心生活、安全和 温饱问题,他们第一次能够通过互 联网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第一次在毕业后拥有如此众多的、可以自主选择的就 业机会。 但是,中国的青年学生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 但是,中国的青年学生虽然有幸

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 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在 此前与大学生的书信交流及创办“开复学生网”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很 多学生虽然拥有选择的权利,虽然生活在这样优越的大环境中,但仍然有许多学 生时常遇到迷 茫的时刻。 例如, 经常有学生问我有关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 “我 被老师批评了,但我觉得无辜,那么,我应该用自信的态度为自己辩解,还是用 自省的态度坦然接 受?”“我想改变现状,但又力不从心,我应该鼓起勇气冲 破险阻,还是放宽胸怀承认现实?”“我遭受了失败的打击,应该用毅力坚持下 去,还是用自省的态度放 弃它?”“我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可能招来非议, 我应该积极表达想法, 还是该遵循同理心的原则多听少讲?”提出这些问题的学 生都希望我来帮助他们做出选 择。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 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 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在这封信中,我提出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八种: ? 用中庸拒绝极端 ? 用理智分析情景 ? 用务实发挥影响 ? 用冷静掌控抉择 ? 用自觉端正态度 ? 用学习积累经验 ? 用勇气放弃包袱 ? 用真心追随智慧(1)用中庸拒绝极端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很遗憾的是, 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内涵,误以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实人。其实, 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比 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 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横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 最重要的同理 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选择,什么 事都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 是懦弱,极端的自省 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 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 会立刻演变为缺点。下面的图显示的就是这六种成功者必须的态度,和它们发展 到极端的后果:如上图所示,内圈代表完整、均衡的状态,外圈代表极端、片面的行为。第 一个智慧的真谛就是: 我们必须用中庸的思想指导自己, 我们必须用中庸的思想指导自己

, 把自己的态度限制在完 均衡的范畴内,兼顾自信和自省、勇气和胸怀、 整、均衡的范畴内,兼顾自信和自省、勇气和胸怀、积极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 时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过于偏激的表现。 素,时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过于偏激的表现。 我看到过一个负面极端的例子: 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传记 中的一则小故事。那则故事的大意是, 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总是输 给对方。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的袭击 与对手较量。结果,这种“拼命”精神终于使 对方屈服了。这位企业管理者教 导他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这 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 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 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学习。 另外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十个副总裁 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 言,惟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 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其间还出现了争执。在热烈的交谈中,时间不 知不觉就过去了。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 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 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我们发现,倒 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 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 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 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 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 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 通”呢?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记 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 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 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 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 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 恩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 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 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 发言, 我就不让会议结束。 ”我问他: “如果别人都抢着 讲话, 你怎么发言呢?” 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 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 持人让我发言。但 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

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 上话头。”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 呢?”西恩说: “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 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 等会开完 后,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跟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 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而且,别人也 会 从你的话语中了解到你是一个渊博而谦逊的人。 讲了这么多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 都应当竭力避免极端,保持均衡的状态,走中庸之路。(2)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之道不但强调守诚中道,也要求我们择善而从。 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先用第一个智慧避免走向极端的陷阱,然后用第二个智 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 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用前面的图来 看,第一个智慧让我们避免了外面的圈,第二个智慧则是告诉我们内圈中没有一 定的答案,而应该运用理智根据情景做最佳的 抉择。这两者的结合其实才是中 庸的真谛。所以中庸并不是取中绝对的“中点”,而只要你保持在内圈,根据情 景抉择,都是符合中庸和这两个智慧的。从另一个角 度说,大家不应当认为有 关成功的六种态度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既不要片面强调某一种态度,也不要 片面强调两种态度之间的“中点”。 记得曾有一位青年问我:“我不同意我的老板,我该站起来发言吗?” 当时,我的回答是:“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 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千万不要 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 工作和新老板了!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时, 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是 当众发言,自己的话就必须有一 定的技巧,应当顾虑到老板的面子。老板一旦做出了决定,我们无论有无异议, 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 板沟通。” 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里,我们必须学会用智慧甄别各种复杂的情况,并从 不同候选方案中择善而从的方法,这样才能找到提出异议的最佳途径。这个例子 中的选择过程也可以用计算机流程图直观地表示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艺术也同样需要择善而从。许多人误以为,好 的领导都有完全相同的风格,例如:指挥命令、宏观掌控、和谐和作、民主自由、 授权负责、指导培养。 其实,在著名的管理学著作《有效率的领导(Leadershi

p that Gets Results)》一书中,作者丹尼尔·戈德曼提出:最好的领导能够完整地拥有上 述的六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领导力,并会有智慧地因具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 的一种。这种“完整+均衡”的观点和本章论述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戈德曼的分析,一个出色领导总是拥有上述的六种领导力,并且会理智 地分析当前的情景,以便决定运用其中 的哪一种。例如,假设员工表现不佳或 员工是新手,在公司遇到重大危机时,对员工就应该采用指挥、命令的方式;如 果企业需要改变方向,或员工因为不理解方向 而士气不高,而你又是一个值得 信任的领导者, 那就应该采用宏观掌控的方法; 如果你发现员工对工作得心应手, 部门协调没有问题,那就应该注重和谐合作;当你 发现员工知识渊博,或你对 结果不确定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民主自由的方式;如果员工能力很高又是专家, 或具备了积极自主的态度,就应该采用授权负责的方式; 如果员工很有动力, 愿意把工作做好,但是经验不足,同时企业并没有处于危机时刻,那应该尽量指 导培养。最好的领导是拥有这六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领导力,并 且用智慧根据 不同的情景正确选择的人。 人生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大家要学会在最 合适的时候对最合适的人用最合适的方法, 要学会在做出决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 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倾向。这些东西并不能靠简单的公式来决定。 读者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3)用务实发挥影响 )选择完整与均衡时,你必须首先弄清楚,你面临的事情是你能够影响到的, 还是你根本无力改变的。史蒂芬?柯维在其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 书中,把所有值得关注的事情称为“关注圈”,把能够发挥影响的事情称为“影 响圈”。在整个关注圈中,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三类: ? 可直接影响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解决之道在于用正确的态度执行。这是我 们绝对做得到的,也是最核心的“影响圈”。 ? 可间接影响的问题: 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如借助人际关系、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来解决。这是最值得我们努力争取的“影响圈”。 ? 无能为力的问题: 需要以平和的态度和胸怀, 接纳这些问题。 纵使有再多不满, 也要泰然处之,如此才不至于让问题征服了我们。 无论碰到任何问题,如果你认为“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 总是在埋怨“我真的无能为力”,那么,这种想法不但无补于事,而且会造成你 消

极悲观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碰到问题时,你只要耐心地将它分解开,看看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影 响的, 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关注但却无法 影响的。 然后, 去努力争取那些可以“间 接影响”的问题,让它们变成可“直接影响”的,同时把全部心力投入自己的影 响圈——你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进 步,这反过来又可以让你进一步扩 大自己的影响圈。 所以,不管一个问题属于上述三种中的哪一种,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都要从自 己的影响圈开始:先影响自己,再影响别人,最后才有可能影响环境。 这个方法为“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 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三句话增加了足够的可操作性。 有一位学生曾问我说:“开复老师,今年我刚刚上大一。我为学校做了许多 事,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最近我却 很是烦恼。此前,因为我看不惯某某同 学的做法,在背后说了一些气话。有一次,他竟利用学生会干部的职权,在领导 面前为我捏造了许多罪名。因为他和领导的关 系很好,领导在没有调查落实的 情况下就处分了我,把我入党积极分子的资格也取消了。我特别气愤,为什么领 导连调查都不调查就处理我呢?我真的没有犯错误。 难道真的应该这样吗?” 我的回答是:“这件事确实很不幸,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你只有接受后果。 我劝你少想想这件事有多么不公平, 因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无法影 响,也不能改变。我劝你多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例如,你 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你没有在背后说他的 坏话,是不是这一切都可以避免? 我并不是说别人做的都是对的,但是,你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你必须 清楚要如何修正自己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 生。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 会做得更好一些吗?你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还是会改掉背后说人坏话的毛病? 你有没有听过‘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这 句话?如果你不在背 后批评别人,很可能别人也不会在背后中伤你。有句谚语说:‘虽然我们不能改 变风,但我们可以调整船帆。’希望你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认清楚 自己的船帆在 哪里。人在挫折中学到的东西会远远多于在成功中学到的。希望你在经过这一次 不幸后能够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成功的人。” 我在去年七月加入 Google 时,也因为被卷入法律纠纷,而学会了“用务实 发挥影响”。当时,我离职的事实 公布后,许多媒体因为被误导,以为我的离 职违背了合约,就发表了一些不合事实的言论,甚至更有许多子乌虚有的控诉、 恶

意杜撰的故事传遍了中国的互联网。那 时,多亏我的律师朋友提醒我:对于 媒体的报道,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官司漩涡中,我个人不能出面解释,否 则不但越描越黑,而且可能给对方提供更多材 料。法官的决定则是我可以间接 影响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打一场漂亮仗。至于可直接影响的方面则是我可以广搜 证据、找寻证人、理解法律、准备对质时证实对方谎 言的证据。于是,在两个 月的时间里,我不再订阅报纸,不再上新闻网站,不再被流言蜚语所惑。我一天 花十六个小时苦读法律, 在对方提出的近 30 万份文件中用 最新的搜索工具找到 我们需要的文件,和律师一同起草我们的答辩状,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庭排练。九 月出庭时,我们果然获得胜利,法官允许我开始在 Google 的工作。在我们的庆 功宴上,一位律师在向我敬酒时说我不像个被告,而更像个职业的律师,甚至估 计我的价值相当于两个律师。在事后,他问我为何如此镇定地每 天埋头看文件, 难道对外面风雨交加的媒体报道都不在乎吗?我告诉他:“不是我不在乎,而是 我不想浪费时间在那些我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而最值得一提的是, 当我回到 中国开始工作后,我没有花任何精力试图引导或改变媒体,媒体的报道却自然而 然地完全转变成为正面报道——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我开始工作的事实战胜 了 任何一篇负面文章。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专注于你能够改变的事情,可能 最后连当初不能改变的事情也改变了。(4)用冷静掌控抉择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也有阳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 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 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 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 思维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 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 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 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 力了。 例如,1998 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 国创业办公司。当我问到许多朋友, 有没有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每 一个人都说:“当然不愿意,

只有中国聪明的人到美国,哪有美国聪明的人回到 中国?”如果我是个容易被影响,不冷静客 观的人,当时可能就决定不回中国 了。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 对照表: 回中国工作 利 实现父亲的遗愿 最好的研究环境 有长期承诺的公司 弊 降低职位、薪水 搬家的麻烦 影响中国青年的机会 朋友不看好中国在美国创业 利 不必听人指使 弊 风险投资的压力 工作时间很长 拥有自己的公司 我没有“创业”欲望 可能获大笔财富 有倒闭的风险没有中国经验关系 不必搬家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 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 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 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都没必要认为, 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 100%或 0。 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 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 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 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 100%时才 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 么值得骄傲的。 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 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 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 100%的把握, 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 打算;我有 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 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 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 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选择回中国工 作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 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 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 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 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 了。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 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 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 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 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 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 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 描述影响他人。当然,你也必

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 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 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做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 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 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公正 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起来…… 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 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 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 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 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 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 做的事。 在微软公司的某个部门里,有一位霸道的经理 J,他刚加入公司就拿下属开 刀,总是找些莫须有的罪名遣散一些能干的职员,以便把队伍换成“自己人”。 当时,J 部门里那些可怜的下属常常来向我求救。有一位名叫 S 的下属在收 到 J 的处分后向我表明,他可以用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于是,我帮 S 上诉到 J 的老板那里,在铁证之下,S 得到了一个新的工作。 但另一个下属 D 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处境非常艰难,因为 J 这次在 D 的计算机里埋下了伪证,然后以受贿为 理由解雇了他。我曾多次与 D 沟通,相 信他是被冤枉的。但在证据之下,我无法为他伸冤。尤其是,我当时刚加入公司 不久,还没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干涉别的部 门的事情。经过“重重”的分析, 我决定不向任何人提起 D 的事情,只是看着他一身委屈地离开公司。 事后,有朋友问我:“你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无法给 S 和 D 争取同样的待遇而 懊恼吗?”我回答说:“虽然我对无法 挽救 D 感到万分遗憾,但我必须看清楚, 什么事是我无能为力的。而且,既然已经决定不能帮助他,我就只有‘轻轻’地 放下这件事,多想无益。我应该把精力放在 我的工作中,这样,也许有一天, 我就可以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帮助其他人。” 让人欣慰的是,多年以后,J 被公司解职,S 和 D 则都在新的岗位取得了骄 人的成绩。(5)用自觉端正态度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 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 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自己在社会工作

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心理学上把这种有 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 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 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自觉的人能够针对自己做出最具有智慧的选择, 选择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 作,选择做能够得到满足感的工作等 等。要做一个自觉的人,既不会对自己的 能力判断过高, 也不会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 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 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 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 观事实;低估了自己潜能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 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 性。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 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我曾有一个下属,属于“自觉力”明显不足的那种人。他虽然有些才干,但 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 意,还喜欢随时随地自吹自擂。在他的 自我评估里写着:“虽然我非常谦虚,但我只能这样评价自己:我的表现是有史 以来最卓越的。”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自我评语 时,我就知道这个人不会有什么 好的发展, 因为他缺乏最起码的自觉。 果然, 他不久就提出, 我不了解他的才华, 不能重用他,他决定到其他部门另谋高就。但他最 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 好的工作, 公司里的同事也都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 最后, 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谦虚的人。 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 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明白那是因为自己升迁太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于 是,他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他后来的 确做得很出色。 有自觉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轻言失败, 在工作取得成绩时也不会 沾沾自喜。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价值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自己合 适的空间及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的优秀团队。 有自觉的人的抉择让他人更愿意信任。 自觉对于管理现代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在公司里,管理者在衡量某个员工 的工作绩效时,如果发觉该员工做得不 好,就会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名 员工有没有足够的自觉?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是否愿意改进?” 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管理者就不用 再有任何的犹豫,可以直接把 他调离工作岗位; 反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管理者通常都会再给员工一个机会, 让他证明自己。 在开复学生网

上, 一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提出“自觉是大学生必备的 素质”。他说:“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 点,这主要来自我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 体会。现在的在校学生,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自己?一年多来,因为我在学校某 社团做组织工作,可以接触到许多不同类型的 学生。让我很难过的是,几乎很 少有人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很出色,自己对什么方向感兴趣。特别是当学校的 学制从五年改成四年以后,我发现很多大一新生一入 校就开始准备考研、出国, 两眼紧盯着 GPA。这个时候,考研、出国、GPA 不再是进一步深造的手段,而变 成了很多人追求的惟一目标。深入了解自己并不难。 事实上,很多人只是从来 没有考虑过要了解自己。确定计划和原则时,必须完全基于对自己的了解。最关 键的是,一定要清楚自己对什么事情最感兴趣。制定了一个 计划以后,也许随 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某种程度上的修改,但始终要明确自己的大方向。所以我觉 得更难的一点是,能经常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自己,看一下自己哪 方面做得好, 需要保持,哪方面做得差,需要更加努力,哪方面走入了歧途,需要改正。” (6)用学习积累经验 )西方有一则寓言, 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 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 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 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这位智者的意思是说,每个人最初都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在一次又一次 的错误选择中,如果能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他就能逐渐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 他也就自然成为了一个有智慧的人。回顾我的一生,我可以很确信地说:我从失 败中学习到的要远远超过我从成功中学习到的。所以,不要畏惧失败。每一个失 不要畏惧失败。 不要畏惧失败 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败不是惩罚, 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学习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时候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英文中有一句名 言:“旅途本身就是收获 旅途本身就是收获(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很多时候,你的 旅途本身就是收获 收获并不一定是每件事的成功,而是你在走向成功的旅途中经历的一切。旅途中 的每一次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选择都会让你学到新的知识、获取新的教训,并以此 调整自己的自觉,掌握正确的选择方法。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当我从中国回到微软总部后,发现自己刚接管的 部门内有一个项目存在方向上的偏差 ——开发团队并没有把用户摆在第一位,

而只知道研究一些看上去很“酷”的技术——就毅然终止了该项目的研发。当 时,有位员工问我:“你怎么能够确定你自己 的选择是对的?像 Windows 这样 的产品也是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市场检验后才站稳脚跟的。 你凭什么笃定这个项 目不会在未来收获惊喜呢?” 其实,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做出抉择,主要还是因为我在此前的工作中已经有 了类似的教训。 此前, 我曾经在 SGI 公司领导两百余人的团队研发一套世界最先进的三维漫 步技术。这套技术能在十年前的硬件 上营造出美丽的三维效果。但在做这个项 目时,我们完全没有考虑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来的三维体验并没有针对某 一个特定的客户群,而是想解决所有客户的 问题。结果,最终的产品无法利用 SGI 现有的营销渠道,产品对硬件及网络的要求也超出了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 我们这个项目最终被取消,技术被公司出售。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因为我手下的两百余人都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有 的人甚至因此而失业。我的内心深感愧 疚。但另一方面,我也从惨痛的教训中 吸取了足够的经验,这让我深深懂得,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正 是基于这样的选择,我才果断地取消了微软那 个犯有类似错误的项目。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错误的选择,还是失败的经历,它们都可以成 为印刻在我们心底,能够随时拿出来比 较、借鉴的“模板(Template)”。当 我们面临新的抉择时,我们就会使用过去积累的“模板”来比较、分析各种不同 情况下成功的概率,以权衡利弊,做 出正确的抉择。(7)用勇气放弃包袱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 气。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 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许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这 些人总是在机会面前犹豫、彷徨,让患 得患失的思想禁锢着自己的头脑。其实, 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 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 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 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 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 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 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 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地

进入了法律系,因为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很 高的政治天赋。 所以, 大学选专业时, 我选读了人文学院, 我觉得自己将来一 定 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在 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 甚 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 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合适我的行 业,于是 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 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 年的时间而懊 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 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我的幸运。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 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 新人生。 我的另一次的放弃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 了苹果公司。虽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师当 作楷模,而且又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 计算机系,但这个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 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 事本来都是好事,但这些事情对 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 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 掘他们的潜力。所以,当 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 还是要 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 觉就像是获得了自 由。 加入 Google 后,有许多记者问我:“在微软你有七年的人脉,有比尔·盖 茨的信任,就这么放弃了,你不觉 得可惜吗?”确实,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当我看到有回到中国再一次创业的机会, 当我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 的产生, 当我看到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 社会责任感的公司, 我发现, 创立 Google 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只对我拥有的东西依依不 舍,那么我将错过这个“once in a lifetime”的机会。于是,就像我在“追随 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 Google。我选择了中 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 ——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 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 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 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 我放弃了在微软的人脉,放弃了继续与比尔·盖茨 工作的机会,放弃了那安稳的工作,放弃了那“世界第一

大 IT 公司”的荣誉。 我人生中这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 也使我更有激情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 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8)用真心追随智慧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理 想和兴趣了。 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What is right?),理想 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基本设计(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 兴趣则是我们每个人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这三 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有关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 和兴趣,读者可以参看《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在选择面前, 该注重自信还是该自省?该积极还是该有同理心?该勇敢还是 该有胸怀?该读研、工作、还是出国? 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你的价值观、理 想和兴趣都可以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你的价值观是你判断“是非”的准绳,你 的理想和兴趣是你辨别“方向”的指南针—— 它们都是你心底里最真实、最 “自我”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重要,更精确的判断依据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 “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 所谓“报纸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 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 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 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 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是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的真实使用例子。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 了公司裁员,当时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 中裁掉一位。第一位员工毕业于卡内 基·梅隆大学,是我的师兄。他十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 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可 言。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请我 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 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是我的 “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裁掉那位新员工。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 个头条消息呢: (1)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 (2)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 虽然我极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

但相比之下,前者 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 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作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 会尽力帮忙。 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 因为它违背了我内心很强烈的“怜悯心”和“知恩图 报”的价值观。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 虽然选择起来很困难,但最终我还是能够面对我的良心,因为我知道这是公正、 负责、诚信的决定。 如果用“报纸测试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结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决 心将来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良心和承诺负责,这种自己和自 己达成的协议与默契是维持诚信的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地重要。 我在大学时立定了我的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 力最大化。这个理想帮助了我做出许多 重要的决定,例如 1998 年回到中国创办 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 年又毅然决定加入 Google 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国创业,这 些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我追随内 心的表现:我认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国实现得 更好。 大学生们在 25 岁以前,通常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一是选择最适合自 己的专业,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 作。选择专业时,不应当只听从父母的意 见,也不应当只看学校的名气大小或报考该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相应的,选择 工作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名、利、时尚等外 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听 从你内心的声音,在综合权衡自己的理想、学习积累、天赋以及工作条件的基础 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建议大家应该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来寻找最为完整、 最为均衡的 人生状态。任何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 远大理想的人都必然会在积极追寻成功 的道路上运用自己最高的智慧:因为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他在面 临困难和挑战时就必然会听从自己的真心、用 冷静的心态权衡各种利弊,他也 必然会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 或是失败的抉择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这 样的人最能理解完整与均衡的真谛,这样的人最懂得 使用自己的“选择”的权 利来赢得真正的成功。 每个人的“真心”、“理想”、“兴趣”不同,每个人的机遇不同,参加的 团队不同,学习的机会不同,擅长的“态度”或“行为”也不同。所以,你有选 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融会中西, 融会中西,均衡发展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融会

中西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 国际化人才。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年轻人都应当在中西 方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文化范畴中寻找最 适合自己,最能体现完整与均衡的文化 精髓,并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时发挥中国 人讲求纪律与服从、重视谦虚和毅力以及西方 人强调创意与个性,鼓励积极与 勇气的特长,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容易地把握各种要素之间的完整与均衡关 系。 中国和西方的年轻人在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 形成了各自不 同的风格或优势。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中国青年和美国青年的优势可以用下表 来概括。中国学生 求稳务实 有毅力 讲纪律、服从 扎实的理论基础 谦虚 不同意也不说“不”美国学生 有创新精神 有热情 有主动性 擅长独立工作,想得深远 自信 不同意就说“不”含蓄,心里有想法不直说 直截了当地沟通、争论很多人认为,在 IT 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西方人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中 国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 一席之地。的确,IT 产业内的一些新观 点、新理念和创新的思维确实与西方的科技发达有直接的关系。西方文化直截了 当的沟通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及强调团结 合作的观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 学习。 但在另一方面,当东方国家努力追求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人却在试 图回归到东方传统的价值理念中,许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科学家、艺术家都开 始认真研习儒学、佛教等东方文化,试图从古老的东方寻找到最为恒久、最可宝 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对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他既需要西方的科技和理性,也需要东方 的心胸与美德。相比之下,后者可能还 更重要一些,因为东方文化影响的是每 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许多中华的传统美德。 例如“中庸之道”、 “正大光明”、 “学无止境”、 “人贵有自知之明”、 “将 心比心”、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追寻成功时的最好指南。 所以,我要求大家兼顾中西的目的不在于渲染中国或西方的文化,而是要让 大家用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思想充实自身,以达到均衡发展的最佳状态。我最 想强调的其实是中西文化相辅相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我认为: 一个人甚至要同时具备多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品质, 才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因具 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 用智慧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间主动选择“完整”和“均衡”, 这是“选 择成功”的最大秘诀。 梁启超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

更多相关推荐: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大学应该怎样过过去认为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一旦考上就意味着这辈子就成功了一半曾经高中老师告诉我们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学就是美好生活的开端但当我处于大学之时我才发现大...

读《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

读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该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为人处事这是李开复在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中给我们大学生的建议正如他所说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

读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

看了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受益匪浅似乎对大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李开复在信中说到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因为这是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将...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大学应该怎样过过去认为考上大学非常不容易一旦考上就意味着这辈子就成功了一半曾经高中老师告诉我们考上大学就自由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学就是美好生活的开端但当我处于大学之时我才发现大...

读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后的感想

读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后的感想20xx1116165618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在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中有这么一段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

读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

看了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受益匪浅似乎对大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李开复在信中说到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因为这是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将...

李开复先生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有感

李开复先生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时期是这样度过读后感李先生在文中所提到的信其中的内容我想确实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想法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而李先生的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

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

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一封信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20xx年4月今年5月23日比尔盖茨先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国待遇文中他特别谈到了在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学生那次对话的愉快经历以...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一封信—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

胡凯军有时候人就是挺犯贱的不愿去听从父母老师的金玉良言非要自己去撞个头碰血流才知道错了看完这封信我如梦惊醒早看到就不会那么堕落了原文如下同学们你们过得还好吗本来这是一封早就应该写的信有许多话早应该说但是我没有去...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六封信(上)——选择的智慧

胡凯军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三个层面的理论模型成功同心圆如果仅就成功同心圆中的每种态度或每种行为来说我们其实很容易总结出许多明确的可执行的理念原则或方法青...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一封信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一封信Dearall很久以前在贝尔工作的时候在公司网站上看到了这篇文章那时候我在第一时间把这篇文章发给我我在武大的同学们这篇文章也成了那时候BBS的头版头条今天偶尔翻看原来的记录再发给大家看看...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2封信

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二封信首先我代表微软公司对中国的MVP对中国的技术大侠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我记得在两年前曾经在清华做的一个演讲做完演讲之后有一位同学上来问我说你在清华做了十几二十次的演讲但是我认为我得到最多的...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四封信读后感(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