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这样过》读后感

时间:2024.4.5

《大学应这样过》读后感

——轻装上阵 奔向远方

众所周知李开复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在学术领域,他是攻坚挫锐的科研天才;在管理层面,他又是运筹帷幄的领军人物。作为一位天资卓越的华裔学者,他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李开复博士极为关注中国教育。他的经历也激励着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奋斗,成为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和楷模。

在读过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应该这样过后,我再一次的对我近来的大学生活规划是否合理开始了反思。

当你早上醒来,要么躺下继续你的美梦,要么起床去追求你的梦想:

作为一个过来人,李开复博士在文章开篇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未能将大学生活、学习规划好的反例。每个进入大学校园的人我相信都是带着自己的梦想进来的。只不过因为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同学一时间难以适应,便以一个并不合理的姿态来面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了。

我记得我看过微博上的一句话“当你早上醒来,要么躺下继续你的美梦,要么起床去追求你的梦想”。这句话我想戳痛了不止一个同学的软肋。缺少的升学的压力,没有家长的监督、制约,谁人都想放松一下自己。于是,放松成了放纵,追求梦想的时间远远的少于了躺下做梦的时间。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时间成了我们最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在大学中我认为我们应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在保证充分休息的同时,将课余时间合理划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这句话我有两点体会。《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助,人以贤友为助。”第一是,想要成为国之重器,完成国之功业必先打好基础,即李开复博士所说的

自修之道和基础知识,两者都是为薄发的厚积。第二是,正确交友,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即为人处事。

在现代社会,除了必备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技能以外,想要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如果没有过硬的人际网络也是不行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成为了一种必备的素质。

在学校中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引文中李开复博士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实践就是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拓展眼光,多学知识,亲自实践。实践是学习和认知的必然归宿,不闻不见之道,不是真正的仁道,它的实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我们应努力去践履正道,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不去努力实践,仍然达不到目的,再小的事情,不去做永远也不会成功。

在大学中学习同样是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可能学到的更多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丰富的课余时间应该成为我们拓展实践经验的资源。参与各种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兼职等不断的丰富我们的实践经验,将书本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相融合。最终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能力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张一凡

文新学院11级4班

20xx年10月26日


第二篇: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朱子曾在《大学》中谈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也就是学者的品德。都知道,《大学》的三纲领,无非“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一个机关、单位、企业,都是一个盛百态的“大缸”,做“大人”,并不是指“为官者”,也不是“年纪大、资历老”,而是做“圣人”、“贤人”。南怀瑾认为,“凡是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引申开来,心胸博大的人,能不断自律,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才是“大人”。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学者,能做到不欺人,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用心去衡量是非黑白。正人也,君子也。正如古人推崇的学习方法“六证”与“八目”,这是不能脱离关系的。六证,指止、定、安、虑、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学问研究和做人是一个道理,能做到对事,对人都有全面的了解,再谈思考,就能将自我修养不断提升,同时也可以往复这些程序,对事,对人进行多层次的了解,有思想高度的理解。

不欺人,不自欺,也从止字谈起。“止于至善”和六证中首居的“止”,在古语中都有“终止、停止”的意思。凭着自己的良心,看待事物和人的时候,要往终点去的方向看,方向决定一切,结果决定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扭曲事实,猜测和妄下定论。

重要的考题不是试卷,而是人生。人生是一道考题。怎样交好这份答卷,需要用一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来实践和论证。以前在校学习,老师、父母,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说“考试”,面对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那一段人生体验,我们无可厚非必须去面对它,这是被动的。步入社会,人生,则是一门高深的学科,这份答卷,需要你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不是一张试卷,这是一本只能让后人去评价、去阅读的参考书。人生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学养,即学识和修养,这是让自己能真正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包括怎样做事,怎样接人待物,《大学》也是这样教我们的,要我们做到“意诚”。曾子这样告诉我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以从这一点,又引申到了“不欺人,不自欺。”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我们知行合一,正确、客观地看待事物情况。

目标不是胜利,而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有的人,辛苦一辈子,终究得不到一官半职,终究得不到荣华富贵,这不代表这样的人就全是没用的失败者。他们中间,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求胜利,不与人争,只求事事做到心中无愧,做人做得正大光明。《大学》里讲到要对学习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需要有进一步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要让我们知道,最终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求胜利。曾子教我们“知止”,便是这一层意思。“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在认识学习的过程中,亦是如此,会有不同的阶段,但我们的目标应该

是非常明确的。所谓“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个目标,就是学会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做学问,须持之以恒,不骄不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乏味之处,特别在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上,长时间的学习,有不能马上见到成效,这就很容易让人心烦、浮躁,也许就会中断学习。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时候应该怎样曲面对呢?其实,曾子也教给了我们。一方面,他积极的鼓励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大的方面告诉我们:无论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又从反面来论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学习”抛开了,去谈其它,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着,便是怎样坚持下去,把学习坚持下去需要什么方法呢?其实,我们在以前的论述中已经谈过,只是,现在需要将之放到一起来谈。就是要同时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目标。当明确了学习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具体的目标时便能够做到“身无忿懥,无所恐惧,无所好乐,无所忧患”。就能够做到“慎独”,就能够不骄不躁,换句话说,做到了“诚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够持之以恒。

做任何事,都需要专心致至,深入思考。不仅是对某种学问的学习研究,对学问本身也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怎样才能让学识有所进展,学习程度进一步加深。这又要回过头去,从六证、八目谈起了。愚认为,从格物到修身是一个不断重复底襟的过程。当在一个层面上的认识趋于完全之后,认识水平自然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此时又要在这一新的层面重复在前一层面的研究程序,只是内容变得更深奥了。格物的第一层面是对事物的初步、整体认识,而在更高的层次,格物就代表了对事物的精细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止、定、静、安、虑、德的理解也应该是内容的不断进步和深入,而程序、方法的不断重复、循环使用。当我们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把目标以外的事情暂时放下,使自身安定(这就做到了定),而后便是递进一层,使内心平静(做到了静),内心平静之后,又重新开始思绪,而这些思绪已经是经过了“静”的洗礼,变得遇事不惊,看待事物变得平常、旷达(做到了发自内心的安),内心平静、旷达,这时的思想就抛开了世俗与偏见,变得客观、质朴(这时便达到了虑),此时的思想往往能获得最大的收获,就叫做“得”。这一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做任何学习研究都必须的,而反观这“六证”,其实就是教人专心致志、深入思考,最后得到收获。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试想之,如果我们真能够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静安,做到专心致志、深入思考,那么,又有什么学问是我们探究不了的呢?

我很喜欢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它指的不仅仅是事业,说学习,说人生,也是如此。曾子就一直在倡导要有广博的心胸,其文曰“大学”,也可见起作文是想给胸怀博大的人读的。这一点,读他开篇三四句即可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其中每一条每一点都是那么大气磅礴。《大学》是教人“大学之道”,“大学”是“大人之学”,心胸的博大便是“大人”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一个逻辑关系:想做大学问就必先你是一个“大人”,你欲作一个“大人”就必先心胸博大。简言之,想做大的学问必先有博大的心胸。而《大学》一文在教导人的过程中,也相当注重将人的心胸打开。“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如此这般,不就是将一个人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唤醒?不就

是把人从见方一米的书桌前拉向整个社会?不就是把个人的视野从小桥流水、童子娇娘拉向社会国家?论“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何其大哉!曾子在后半篇以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其中已将自己置身于天下与国家,这也是在引人打开心胸。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我认为,此一段文字突显了曾子对个人胸怀的重视。前文大谈“新”,谈“新”的才是有发展前景的,鼓励人创新,而最后一句所说却为“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极”字若如往常学究所言为“极尽”的意义,那着句话的意义应该是“所以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极点”。看起来与前问就互无关系了。而“极”字在古汉语中有“遥远”的意思。“极”字若作“遥远”解,那么,该句的意义就是“君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长远考虑”,其那文大谈“新”,创新的目的是适应时代向未来发展,这与“作长远考虑”正好契合,所以,“极”字应该解作“遥远”,才能帖合文意。考虑到将来就需要目光长远,目光的长远取决于心胸的博大。

人的心胸博大、视野开阔,学习研究、做人做事时都才不会局限,不会拘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领悟。如:一个成天只想着吃喝玩乐的人去学经济学,他眼中看到的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此文献给我那些正在学习中的朋友们,祝他们有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加油。人生的舞台无论有多大,我们都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更多相关推荐: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党课作业)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读完了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童年》是自传体的第一部,它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3岁时丧父,而他的母亲无法继续养着他,带着他去投奔外祖父的故事。外祖父的家…

《我的大学》读后感

读《我的大学》有感《我的大学》是“三步曲”中的最后一“曲”了,前两部给我的感受很深,意犹未尽。出于好奇和渴望,我贪婪地又读完了它。《我的大学》叙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

《大学》读后感

观大学有感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

大学生读后感范文

大学生读后感范文篇一安娜卡列尼娜gt读后感大学的第一年就这样结束了在这一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书上的知识还有许多实际生活中该有的态度等等反正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漫长的暑假我该干什么呢我经常这样问自己而刚好学...

《大学》的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我这次回家借着时间充裕把大学好好地品味了一番里面确实有很多大道理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说的格物为什么这个能让我印象最深呢在这我先卖个关子先给大家介绍介绍下大学吧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读后感我的大学读后感

3s我的大学读后感院学生会外联部张士成记得第一次接触高尔基的作品是在初中时期拜读他的童年他的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极端的天才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第二次接触应该算是在高中了在人间描绘阿辽沙在社会外出谋生的经...

我的大学读后感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童年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我的大学是这三部曲中最后完成的一部小说叙...

《我的大学》读后感

我的大学读后感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是高尔基作品的三部曲这三部曲讲述了阿廖沙的一生他的那段生活仿佛就是在听一个善良而极端的天才在讲述一个悲惨的童话然而使我感触最大的莫过于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我的大学讲述的是阿廖沙在社会...

《大学的理想》的读后感

简谈读大学的理想的感受看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感受颇多最深的莫过于让我想到我所经历的教育以及在我身边的教育及学习生活的种种现象我们知道纽曼是19世纪自...

我的大学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接触高尔基的作品是在初中时期拜读他的童年他的那段生活仿佛是有一个善良而极端的天才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第二次接触应该算是在高中了在人间描绘阿辽沙在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北郑学校赵秀英说到大学就得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我观察...

Czuwbhn_a大学读后感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大学读后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

大学读后感(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