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清华有感

时间:2024.5.15

踏乘惠日春风 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

提着“篮子”还没有装满的我又来到了清华学堂,首先看到了一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清华学堂,她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xx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我仿佛看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先生那孤独寂寥的身影,听到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那忧国忧民、桀骜刚直的内心独白,感到了王国维大师那充满古典诗词的宽广胸怀。或许,清华学子们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吧。“人文日新”,更好的诠释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人文”源自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新”一词出自《大学》“荀日新,日日新,又曰新”,每天都要革故鼎新。校长顾秉林还以校友周光召,朱镕基为例,鼓励学生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传承文化,注重创新,这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

欣喜若狂的脚步情不自禁的跨进了教学楼,进来一看,我有点后悔,因为地面太干净了,我都不忍心踩上去。再看看大厅两边的墙壁上,一面是杰出校友的辉煌人生,他们是科学领域的精英,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们在时时刻刻鞭策着、鼓励着清华的下一代,;再看另一边,书法国画,瀚墨流香,国色飘香,他们在无私的陶醉着莘莘学子;天花板上安装的无线网络,让便捷的网络服务同学的学习。在这里,网络、国学等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点缀,天衣无缝;在这里,“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得到了升华。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清澈蜿蜒的万泉河,曲廊萦回的工字厅,洁白神圣的二校门,高雅华贵的大礼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朴精致的清华学堂,宁静清灵的荷塘月色,让多少学子为之终生无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勤奋而又睿智的清华学子,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美丽的金色年华。展翅飞翔,飞向属于他们的美好天

地!清华以紫荆为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淡泊风骨、质朴坦诚,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超出清华的意义,乃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谐美好的人文理念需要大家来体会。只有不断吸取,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选择清华,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我们不仅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还要有更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需要看到旁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旁人所没有想到的。当整个国家都沉浸在经济腾飞的喜悦中时,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少年自强,我们要挺起社会主义中国的脊梁。试想,如果最尖端的人才仍然大量流向国外,如果面对社会上某些低俗风气无动于衷,我们是否对得起清华人的称号?我们是否肩负起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该如何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赤心许国的人。也许只有在这里,人们议论的不是那些流行元素,而是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印度问题等等。也许只有在这里,我那些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偏激与极端才会有共鸣。也许只有在这里,那些在西化流行的今天里看似可笑的决定才会发生。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在台上慷慨陈词,我的内心有些湿润,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少年自强,是你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我为自己的怯懦而羞愧……

清华的文学底蕴也许不如北大,但它的文化底蕴丝毫不逊于北大,清华精神在每一个清华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体现,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度过大学的四年,我感到很幸运。同时,因为我们是人杰,所以我们就必须担负起比其他人更大的责任,哪怕它是不合理的!

更多相关推荐:
解读《观书有感》

解读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

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

观书有感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阅读指导观书有感朱熹1读通全诗预习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理解词语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

a2观书有感(备课资料)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作者台州教育文章来源中国教师网点击数字体小大71更新时间20xx101301929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

苏教版小语六上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教案

1234

观书有感二的道理

观书有感二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

【阅读欣赏+训练】《观书有感》(田K)

1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

观书有感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