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读后感

时间:2024.5.13

推荐人:张欢 (外语系 英语092班 2009015117)

推荐书目:《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作者:贝特·萨勒(Seat Schaller)[德国]

原因: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生活现象及其反应的心理学原理,即用很实际很贴近生活的例证阐释晦涩难懂的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不至于磨灭心理学爱好者和初学者的兴趣。 感受:决定推荐这本书是在我第三遍看它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去图书馆看了一些专业的心理学杂志和书籍后才发现原来心理学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有趣,比如,一些很简单的想法或者行为,专业书籍会用专业术语来表达,这样或多或少让我这个心理学的门外汉有些排斥,对我来说,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如果没有毅力的话,它会逐渐磨灭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对心理学感兴趣,也不知道这些同学里面是否有和我感受一样的同学。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用的是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故事,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了,根据这本书的(CIP)数据,这是一本社会人类学的书,是属于社会行为学范畴的通俗读物,所以也讲了很多人与人相处的心理现象。包括上礼仪心理学课上老师提到过的首因效应、6秒原则、刻板效应等等,还扩充了其他知识,比如:竞争效应,成见心理经济学(个人觉得和刻板效应很相似),对了,还介绍了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我自己看博弈论的时候觉得很难懂,因为在囚徒困境后还介绍了什么零和游戏之类的东西,看了以后发现更难懂了,偶没学数学,智商低啊!但是这本书不一样,作者用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个决案,从利润和成本的角度阐释囚徒困境下可遵循的最大限度原则和最小限度原则。挺好的。

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涉及礼仪涉及与人相处。

我映象最深的收获是:以前一直认为领导在团队中的作用是协调,所以,这需要个人魅力和协调能力,而此书却是从从众心理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领导能够团结大众。不论你有多么优秀的人格魅力,你必须先让一部分的下属认同你,其他人才会有可能认同你,仅靠个人魅力来领导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如果能利用好人的心理规则,那么要和别人相处就是再容易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还有其他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看吧,图书馆有哦。

PS:强烈推荐穆景南的《别傻了,女人》,本想写关于此书的论文推荐,但由于书里例子多为已婚妇女,所以还是建议由兴趣的同学自己看看吧,尤其是恋爱中的男女生,强烈推荐! 此书没有女权主义的色彩,没有靠贬低男人来提高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而是从一些别人看来幸福而自己却不快乐的女人的生活来分析她们不快乐的原因。女人从来被刻意被培养成牺牲品,忽视自己的需要,以照顾和爱护别人为使命,有的女子很可爱也很可怜,因为她们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只是角色扮演,做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以所爱的人的需要来要求自己,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价值,一个爱别人太多而爱自己不够的人,大多会因为这种付出的不平衡而抱怨生活。所以,推荐女生们看看这本书,让自己独立,也快乐。推荐男生这本书是因为有时候,如果你懂一些道理,你就会引导你的她,让彼此在爱的关系中越来越好,而不是你累了,她也累了,却都不知道是为什么,这才是爱最积极的意义。男生还是成熟一些的好。强烈推荐!(这本书我是在南校图书馆借的,不知道北校有没有。)

还有马斯洛的书也很好,很积极。

写了很多废话啊,哈哈,如果大家有什么好书也推荐给我啊,我QQ:411017891


第二篇: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内容简介

为什么贪睡者反而记性更好?为什么我们在照相之前爱梳头?为什么我们会“左耳进,右耳出”?为什么男人心跳越快,女人越喜欢?为什么信用卡会让我们花更多的钱?为什么紧张的情况下我们愿意与人共处?我们的记忆会不会骗人?人在觉得被重视、被赏识的时候,潜能到底有多大?无孔不入的媒体是怎样影响我们的人格与生活?都是一句“我爱你”,你们的爱情又有怎样的形态?为什么明明心里有了主意,关键时刻又会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真理,还是商家的噱头?

这是一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书;这是一本让我们认识他人的书;这是一本让我们明白人际交往是怎么一回事的书;这是一本解答我们的好奇,并让我们更好奇的书

本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上百个最具科学性与社会效应的人类行为,并揭开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书中通俗易懂的实例和语言将引导你去发觉身边的意义世界,启发你去思考那些每天都在身边发生的人类行为。而且借助本书,你将会发现:只有了解人类的本性,才能够用更合理的方式对待别人;懂得合理对待别人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简介

贝特·萨勒(Beat Schaller)具有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的多元知识背景,并获得了洛桑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曾任某所商业职业学校校长一职,并达10年之久。

现任瑞士最大的综合性大学——苏黎世大学经济管理系高年级讲师、国际知名能源服务企业的经理、州议员。

畅销书作家,著有《语言的力量——在交往中使别人信任你的101个工具》等书。

目录

第1章 学习与记忆

为什么我们会“左耳进右耳出”?

别再嘲笑瞌睡虫啦,实验证明贪睡者记性更好!

还在为自己的分数耿耿于怀吗?多问问别人怎么样,分数是在比较中才有意义的!

“事后诸葛亮”是怎样炼成的?

第2章 情感与意志

积极或消极,都在你的意念中!

“假如你剥夺了普通人说谎的权利,那么你也剥夺了他的幸福。”看来我们都需要美丽的谎言。

有竞争是好事,这能激发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潜能!

情欲之爱、依附之爱、友谊之爱、游戏之爱、现实之爱、利他之爱,你们的爱情属于哪一种?

第3章 感觉与知觉

人的瞳孔会说话。

长得漂亮一定成事轻松吗?其实芭比娃娃也自卑。

未开口就已定好恶:陌生人相见,80%的判断早已通过非言语的沟通完成。

商标的读音会影响到我们对商品的感知。

第4章 判断与决策

戴眼镜的多为成功人士?胖子都是平易近人的?让我来告诉你,这些成见从哪里来。

塞车时我们忍多久才会按喇叭?

面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福特公司的算盘经。

信用卡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

第5章 思维与语言

小窍门:语速快更容易获得好成绩。

你知道吗?笑话的种类不同, 效果也不同。

先想后说——请遵循谈话中的“三秒原则”。

称赞和谴责都是一门艺术。

第6章 个性与人格

看我们的社会如何炮制男性传奇。

为什么排行老大的孩子更胆小?

你是爱干小活儿的人吗?

相面术:我们的外貌与性格。

第7章 社会交往

为什么我们在紧张的情况下更愿意与人共处?

真的有人能够忍受与世隔绝吗?

当你遇到工作中的不道德行为时,你会怎么办?

面对凶案,为什么我们会像看台上的观众一样袖手旁观?

第8章 身边的动物效应

猴子们为什么要群居?

为什么小雁鹅会管第一眼看见的生物叫“妈妈”

蜜蜂是按习惯行事的动物吗?

神马“汉斯”的故事。

第1章 学习与记忆

为什么我们会“左耳进右耳出”

20分钟后遗忘的内容比一个月后遗忘的多

赫尔曼·艾宾浩斯教授是进行记忆力实验的第一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然后不断地背诵,直到把所有音节都准确无误地记住为止。

根据实验资料,他总结出了一条曲线,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以百分比的方式呈现出他在实验中所记住的音节量。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就连艾宾浩斯教授自己的遗忘规律也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事实清楚地呈现,我们(教授自己也好不到哪去)在最初的20分钟内遗忘的内容要比在之后一个月内所遗忘得多。在熟记后的一个钟头内,我们差不多就忘掉了一半的音节;然而之后遗忘似乎会在某一点完全停止,好像记忆力在一段时间后就会爆发进而抵达某个点,所学的知识也就因此变得经久不忘了。

我向您提出的建议是:重复记忆那些关键信息,要不断重复!写作文的时候,“重复”总被认为是错误的,或许老师还会在作文本上大大地批写“重复”二字。长期以来的训练使我们逐渐疏远了“重复”。然而还是请您忘记这些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就是最好的证明。重复有助于提高信息被固定在脑中的几率,从而提高记忆量,而仅仅记忆一次是一点用也没有的。所以当您向他人传达事情时,必须在20分钟后把所传达的信息再重述几遍。不会重复的人将会败在“左耳进右耳出”效应下。

在最初的20分钟内遗忘的要比在随后一个月内所遗忘的多,因此我们对关键信息要重复4遍,当然了,这些重复还是要建立在有意义、有理由的基础上。为什么贪睡者记性更好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

无论您是否相信,我要告诉您的是:在学习结束之后应该马上去睡觉,因为在睡眠时我们比较不容易遗忘学过的内容。

如果在学习结束后仍保持清醒,那么新的学习活动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您,使您将原先记住的知识遗忘得更多。举个例子,如果您先学一些英语单词,接着又背诵一首法语诗,那么背诗会对英语单词的记忆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学专家把这种负面影响称为“倒摄抑制”。

那么,在1小时、2小时、4小时和8小时后,我们对于所学到的知识究竟还能记住多少呢?

表中显示,遗忘在睡眠两小时后就会停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睡眠两小时后的遗忘率达到停损点,即50%左右。相比之下,在清醒状态下的遗忘率还在不断地上升。

贪睡者记忆力却更好

以上的数据说明健康、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所以与那些过于勤奋的“工作狂”相比,贪睡者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要好得多。而不知疲倦的“学习狂”对知识的遗忘就更快了。此外学习结束之后看电视并非最佳放松方式,它和“拉锯战”式的学习一样,都是有害的,睡眠才是学习结束后最合适的活动。

为什么愚者越愚,智者越智

为什么有些人观看大量的电视节目来获取信息,他们的知识水平却依然处于低谷?因为仅有大量的信息还是不够的,电视所带来的大量信息就像剪刀一样,剪开了信息闭塞者和信息灵通者之间的知识差距。

大众媒体加深了不同社会阶层和教育水准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因为社会地位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拥有以下特点:

1.更常利用信息内容丰富的印刷媒体(读书、阅报,而非看电视);

2.掌握更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

3.悟性强;

4.拥有更多的社会信息渠道(家庭、公司、朋友)。

以上4点是造成信息闭塞和信息灵通者之间“知识鸿沟”的主要原因。愚者和智者问的差距就这样被拉大了。信息的传播是不均衡的,那些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准较高的人本身拥有更好的信息接受和吸收能力,在一般人观赏电视的时候,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象棋大师的指南针

象棋大师只需花上5秒钟,就可以清楚无误地记住棋盘上所有棋子的位置。与之相比,中等水准的棋手平均只能记住40%的棋子位置。为何象棋大师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认清形势呢?因为大师们的脑海中有个“指南针”,他们运用这个“指南针”即可准确迅速地检索记忆里的知识,专家称之为“知识图式”。

我们记忆中的知识是以图式的模式来组织的,而这张图式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比如在我们去吃饭的时候,脑海中就有这样一张图式:我们总是要先预订一个座位,翻看菜单和酒单,然后再决定点什么食物和饮料等。这种不断加深的认识过程使我们在很多方面能迅速地辨清方向。正是这种“棋盘”效应使得专家与外行人相比时,获得了时间上的优势。

记忆改写的生活剧本

记忆是如何工作的

目击者在法官面前必须而且也只能陈述事实,但法官却很少考虑到目击者记忆的准确程度。记忆并没有“罢工”,但是它是怎样工作的呢?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让被实验者观看一部交通事故的短片,然后将他们分成两组,并向这两组目击者分别提问,而两个问题只有些微的区别。

向第一组目击者提出的问题是:

“当汽车发出碰撞声时,车速大约是多少?”

向第二组目击者提出的问题是:

“当汽车相撞时,车速是多少?”

一周以后,我们再次邀请这些被实验者,请他们对上次影片的细节再次进行回忆。所有的被实验者都回答同一个问题:

“当时您是否看到汽车的玻璃碎了?”

尽管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玻璃破碎的镜头,但第一组目击者回答“有”的人数是第二组的两倍,因为他们受了“碰撞声”这个词的诱导。

谁在改写我们生活的剧本

我们的记忆显然不像录像机那样地工作。录像机只需按下键,就会乖乖地将录制的内容忠实地播放出来。相反地,我们的记忆总是不断地改写我们的生活剧本——当然总是按照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首先记忆会删掉那些令人不快的部分,然后添上一些让人向往的东西,最后再把过去的事件赋予新的含义。这样一来,假的回忆就披上了真实的外衣。法庭上的证人

法庭上的证人常常会因为记忆的结构特点而说出一些与事实相悖的话,对于这一点,我们不用感到奇怪和意外。那些我们熟悉的东西,在记忆中也会与它们的原样大相径庭。不信的话,请您按着记忆画出一枚您每天随手可得的硬币,然后再与真实的硬币比较一下??结果将会令您大吃一惊。分数在比较中才有意义

很多的社会现象对于观察者来说,都是无法准确阐释的。在成绩的评定中,就存在着这种模糊性。比如说您在某次考试中得了36分,或者在年度鉴定中得了45分,这些分数有什么意义呢?

人们对于那些含有比较意义的信息十分感兴趣。分数本身通常并不能说明什么,人们在乎的只是一个比较的标准。面对一个具体的分数,我们得先对以下12个问题进行评定。

1.理论上的最低分是多少?

2.理论上的最高分是多少?

3.实际得到的最低分是多少?

4.实际得到的最高分是多少?

5.得最低分的频率是多少?

6.得最高分的频率是多少?

7.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是多少?(范围)

8.经常得的分数是多少?(中间值)

9.平均得分是多少?(平均值)

10.多少人得分比我高?(以%计)

11.多少人得分和我一样?(以%计)

12.多少人得分比我低?(以%计)

上述12个相关问题一方面增加了分数的透明度,使考生明白了究竟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分数;另一方面鉴定者也有责任据此给考生解释分数的含义。

事后诸葛亮

人们总乐于对一件还没有发生的事发表意见或做出预言,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后,人们对之前意见和预言的记忆又常常改变,这种改变使得人们认为自己在事情发生前就已经正确预见到了结果,这就是所谓的“事后诸葛亮”效应。

举一个埃菲尔铁塔的例子。埃菲尔铁塔的实际高度为320.8米(包括天线)。有个人曾对铁塔的高度进行目测,当时他认为铁塔高308米,但是在正确答案宣布后,他回忆自己对铁塔高度做出的推断时,就觉得自己之前认为铁塔高度是318米。(因为这样才会更接近真实的320.8米。)在他的印象中,自己曾经做出的推断是八九不离十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喜欢自我表现的人身上,常有“事后诸葛亮”的特质。他们讲述过去的时候,总表现出一副自己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结果的模样。他们并不尊重事实,而是为自己的过去戴上美丽的光环。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上许多未知的东西,比如某次选举中某个党派的得票率、某次交易中商定的最后价格、某种服务的商机等等。日常生活总不断地要求我们做出明确的结论,而只有在事后,那些爱自我表现的人,才会变得精明、聪慧、富有远见。

白痴天才面对面

“白痴学者”指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在总体上表现得智能低下,在某些方面却又拥有不可思议的奇特能力。研究人员对一位“白痴学者”L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在L12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把他带到心理医生79JD进行咨询并要求对他进行治疗。医生的检查证实,他身体健康,发育良好。但是,对他智力能力的检查,却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奇特的世界:

一方面,L能够说出l880--19xx年之间任意一天是星期几;只要研究人员说出10~12位的数字时,他就能马上将它们加总;他能将一个单词的字母顺序毫不费力地正着或倒着拼写出来;他还能够单独地凭听觉记忆,从头到尾地演唱戏剧《奥赛罗》里面的咏叹调《圣乐》、《西西里岛》和《葬礼》。

可另一方面,L无法跟上学校里正常的教学进度:他对一般知识掌握的水平非常明显地处于平均水平以下;他只知道极少数单词的意义;逻辑思维对他来说是陌生的,每每遇到抽象的问题,他就显得束手无策。按照“比内测验”(Binet Test),他的智商只有50!我们可以明确地将智商只有50的人翻译成“弱智”、“笨蛋”或者是“天才”

其实在有限的几个领域里表现出来的优势并不是L的天性,这不一定证明他有非常高的天赋,这只是L在几个非常特殊的项目上面受到专业诱导的结果。每个普通的孩子都能够做

到L所能做到的一切,甚至更多。

科学是这样解释“白痴学者”现象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所有智力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受到了损害,就像L那样,他会在一种非正常方式的诱导下,来协调和发展他自己的智力活动。于是,他就成为了一个在智力上独特的人。他能够把12位的数字加总求和,却不懂得逻辑和数学定律;他能拼写单词,却不懂得单词的意义。

留着白胡子的人:女孩3岁前的深刻记忆

我们对3岁以前的许多事情都已经遗忘了。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记忆缺失症”。对于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我们大都是从父母的讲述中听来的。

3岁之前的经历很快就被遗忘,大概是因为年龄那么小的孩子还不具备将各种事件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

但是,这3年中也有一些特别令人激动、不会被人遗忘的情景。人们的潜意识能将一些偶发的生活细节铭记在心。这种对某些特定事件的潜意识记忆,会在我们的一生中重复出现。

一个女孩在2岁半时经历了一次手术。有过这个经历后,这个女孩在后来的生活中,就经常出现对医疗检查的不信任、不安甚至排斥情绪。更甚的是,这个孩子一旦看见白胡子的人,情绪就会非常激动,并绝望地抓住母亲竭力喊叫。在商店、饭店或电车上,人们可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被留白胡子的人吓着,虽然留白胡子的人会试图安慰孩子,可孩子却不领情。或许这个长着白胡子、和蔼的人还会惊讶地想,如今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有教养?孩子的妈妈急忙向他道歉,“孩子就是这样。”让我们来揭开这个现象的谜底吧:当初给这个孩子做手术的医生就留了这样的白胡子。孩子将白胡子作为一种感情上的记忆铭刻在脑海中了。手术后几个月,大部分关于手术的细节都会被孩子忘记,但是这种感情上的记忆,也就是对白胡子的印象会保留下来,并持续影响着孩子,一直到5岁,她都会拒绝接受任何—个留着白胡子的人。

第2章 情感与意志

积极抑或消极,全在意念中

有句俗语说人的信念可以移动大山。但是当信念无能为力的时候,那就需要求助于特别的“安慰剂”和“绝望剂”了!

“安慰剂”就像一个能够自我实现的预言,对人起积极的作用,能缓解痛苦、实现梦想、创造成功。相反地,“绝望剂”则有消极作用,可能使感冒加剧、心脏病发作或是导致生意破产。

例如孩子们外出野营时想家的话,一片小小的白色“想家药片”就会对他们大有帮助。这药片的成分其实都只是些中性的药物成分,它只是起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剂”作用。老师会对孩子们说:“这种药可以让人不那么想家。”于是孩子们相信了药片的效力,也真的不

再想家了。

而建立在消极想像上的“绝望剂”,真的可以让人生病。在担心、失望、对世界末日和死亡恐惧等情绪的困扰下,很多身体上的疾病就真的会出现。那些自认为身体状况不佳的人,患心肌梗塞的比率是常人的4倍。正如“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指出的,那种总认为自己患有心脏病的想法.已经和吸烟、高血压或肥胖一样,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之一。

“绝望剂”往往能够造成大众的神经质行为,就像是一种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能迅速感染很多人,让人们觉得自己的健康面临危险。消极的想像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并使得真正的疾病趁虚而人。这种大众心理上的传染现象,是通过工作环境中的“流水线效应”得以实现的。在美国蒙大拿州一家工厂进行的一项关于“六月流感”的调查显示,不断蔓延的症状,诸如错厥、疼痛及恶心等,可能并不是生理原因引起的,即便大数人都认为是“昆虫”或“病毒”在作祟,抱怨着“这种病到处都是”。

... ...编辑本段文摘

小猫觅食的启发

“学习的动力是成功”这一言论的理论基础,来自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对关在笼子里的小猫所进行的研究。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小猫关进笼子,笼子的门可以通过开关来打开。小猫能够看得见笼子对面,正摆放着香喷喷的食物。小猫是怎样吃到食物的

桑代克通过观察发现,这只小猫在经历了一连串失败的尝试后,偶然间碰到了开关并取得了食物。接着,桑代克再把小猫关到笼子里并重复多次,最后小猫一进人笼子就能打开笼门拿到食物。桑代克认为,小猫之所以不断地学习利用开关打开笼门,是因为它受到了“成功”的诱惑,这里指的“成功”就是笼子外面的食物。

猴子为什么要群居

猴子群居是因为性吗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猴子群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性的需要。但现在,研究者更倾向于这样的看法:在猴子群居生活的决定因素中,性的作用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对于性成熟的母猴来说,她们的性潜伏期为7个月。当交配期过后,猴子们依然继续其群居的生活,母猴并不会离开猴群。

猴子的群居生活

因此,动物保持固定成员的集体生活模式的原因,并不能单纯地以性来解释。猴子们之所以生活在一起。最主要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空间,共同对付不速之客的入侵。当危险来临时,猴群中的成员彼此发出警告。对于每一只猴子来说,群体的团结就意味着更大的生存机会,否则它们早就被别的动物杀死了。

一旦个别猴子因为疾病或迷路的原因与群体分开,其他的猴子即会发出绝望的、尖锐刺耳的叫喊声,呼唤它的同伴。

小雁鹅盲目地跟从别人

奥地利著名的行为研究学者康拉德?洛伦兹(1903—1988)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雁鹅第一次尝试走路时,不一定跟着它的妈妈,而是盲目地跟着任何站在它身旁的生物。

小雁鹅的早期铭印

这种早期的“铭印”现象,描述的是一种瞬间的学习行为:如果让一只刚出生的小雁鹅先与人接触,之后再将它放回同类中,那么它会拒绝与雁鹅妈妈待在一起,而是跑到第一眼

见到的那个“妈妈”那儿,或者干脆跑到一个恰好路过的人那儿。康拉德?洛伦兹就为小雁鹅扮演过无数次“妈妈”的角色。

“铭印”与其他的学习过程有以下4点不同:

1.“铭印”只发生在某一特殊的关键性阶段(对雁鹅来说,大约在出生后的16个小时左右);

2.“铭印”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不可能消失的;

3.在固定的行为模式表现出

更多相关推荐: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闽南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符汉超11级旅游管理11120xx641一提到心理学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对于没有什么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

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前言个人读书笔记

前言一现代心理学的潮流1黄帝内经元阳真人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为之魂2柏拉图古希腊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着指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据最大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受到理...

交环境行为心理学感想

环境行为心理学感想姓名班级园林二班学号年级田莉20xx20xx020xx10073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在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本以为自己虽然对心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小小的心...

心理学读后感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最近到图书馆借了本每天一个心理技巧算是心理学的类别了闲暇时翻阅了一番获益颇多现在特地将感悟与大家分享一下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标准答案是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但这样的回答却使人对它有很多...

心理学读后感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班级机械115班学号姓名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曾说过心理学有个短暂的历史却有着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古已有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但是真正把心理学提高到科学的位置来研究却只是从冯特开始冯特创建了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

环境心理学读后感

环境心理学读后感当我打开电脑寻找心理学时我看见这本环境心理学我想心理学真广泛现在连环境都与心理有关了于是我就选了这本书环境心理学俞国良等著的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

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自我保护机制1在正常的心理过程中生命冲动追求的欲望满足的快乐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获得1直接的当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与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相容符合知觉系统符合现实原则符合简单理性或复杂理性时生命冲动可通...

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九、十章

第九章焦虑与抵抗1焦虑因为在常态时不能进行到底寻求快乐的要求未能够如愿以偿的生命冲动存在就使得心理的个体经常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的受压迫的焦躁不安状态我们通常把这种受到复杂理性抑制的生命冲动称之为焦虑2防御机制...

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七、八章

第七章自然行为与冲突1与无机界盲目释放能量相类似的生命冲动是生物的一种内在反应是有机体为保存自身某种状态免遭外在阻挠力破坏的一种原始的向外运动生命冲动内所储存的心理能量是人的一切心理过程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的动因...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

人格心理学导论读后感带着对现实的更多个人的迷惑以及本着工作上的需要我参加了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活动通过人格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的学习自觉心灵有所成长而对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常识也有所增加和深化下面本人将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收...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