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

时间:2024.4.13

逐渐消逝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读后感

在众多的参考书目中,看到《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时感到眼前一亮,因为看上去这种和个人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书应该比较容易读吧,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作者的研究对象是黑龙江的一个村子里村民的生活,而不是我想象中的对中国当代私人生活的变革的总概述,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但是作者用直白、生动的语言把长达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记录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本人类学著作却不会令我觉得晦涩难懂。

关于农村,其实是挺有趣的。小时候总爱听祖母讲关于她故乡的故事;初中时代,在老师的推荐下开始看一些乡土文学;还认识一些和母亲一起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和城市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虽然如此,在那些外来务工青年的身上,我还是感受到了那份和城市青年不一样的质朴、听说过一些和城市青年不一样想法。然而我知道,我所看到的农村,只是广东这边条件比较好的农村,而不是中国大部分农村。而从书中提到的恋爱、婚姻还有私人空间的改造等章节中,我认为这本书中提到的下岬村应该是属于条件不错的村庄。

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私人生活的变革,并不单单是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那么简单。而是可以上升到思想观念层面上的,而我从中看出的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在逐渐消逝。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仁、孝等等很多都是优秀的品质,但是也有愚忠愚孝、重男轻女这样的糟粕。而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消逝,自然也有它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在二、三、四这三个关于两性的章节中,很明显看出,女性地位提高,年轻人可以自主地择偶以及两性关系越发开放。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看了相关报道以后发现,其实女性地位的提高在农村中不如在城市中明显。然而这已经是一个飞跃,在从前,农村女性的地位之低下是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残忍。现代史学家有一种比较推崇的方法是“以诗证史”,那么,我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农村女性被虐待被糟蹋的例子也应该可以算是一种证据。说实话,在看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时候,我就震撼了。而在当代,我认为男女仍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已经是可以接受的程度,这不但是观念的问题,有时候也没有必要追求绝对的平等,还涉及到男女之间的种种差异,像现在的状态也不错。

年轻人可以自主地选择配偶,这一点也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自古就讲究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主选择配偶就意味着年轻一代有了自主权,并且权利已经大到可以决定终生大事,而不需要受父母的约束。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农村的变化比城市的变化要大。因为目前农村的新一代主要是到城市做工为主,他们的流动量大,去的地方也多,这样可以认识更多的人,配偶的选择也变得更为丰富。而城市的新一代,通常是读书然后工作,环境比较稳定。有些工作性别比例比较悬殊,如教师、会计等,有的职场还会有明的暗的规则禁止职场恋情,这样造成了很多人择偶困难。所以城市的年轻人通过介绍而结合的例子越来越多。

两性关系的开放,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道德和健

康问题。这方面我认为政府的教育和引导还不足,很多人的性教育是通过口耳相传和“小电影”来获得的,这个问题值得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第八章提到的计划生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的进步。说明中国人那些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在转变。在地球资源缺乏,人口过剩的今天,少生优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另外,这一章也侧面写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她们有了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当作传宗接代的机器。

上面提到的一些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消逝,是一种进步。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中国是一个有着交易传统的社会,什么都可以拿来交易。而这本书的第七章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很多人因为抱怨父母没能在年轻的时候给他们好的生活,他们就在父母年老的时候不奉养他们。还有媳妇因为觉得结婚时公公婆婆没有给自己好的聘礼,就虐待他们。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说到底,就是一种交易,认为年轻的时候父母要对自己提供很多好处,到他们年老的时候才会去奉养他们。我认为这真的是一种很可怕的想法,和中国传统的孝道背道而驰。当年他们的父母,如今的空巢老人,之所以不能给他们提供优渥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有各种理由的,谁也不能改变当时的环境。共同的不幸,那些年轻的一代却不能体谅,不愿共同承担。我认为,他们口中所说的种种理由我认为都是借口,他们只是自私,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已。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有的人就算有那个心去奉养父母,在行动上也可能是无能为力的。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有很好的养老条件,他们退休以后的生活甚至比工作的时候更好,和普通百姓还有形势更为严峻的农村的老人行程了强烈的对比。所以我认为,要改变老人无人奉养的现状,要老人活得有尊严,就必须改革现在这个十分不公平的养老机制。

看了《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这本书,令我视野开阔了很多,想问题也有了新的角度。同时也学会了反思自己,特别是在对待老人问题上,我要对自己的家人好一些,更好一些。


第二篇:私人生活的变革读书笔记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与《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

《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是赴美做研究近20个年头的华裔学者阎云翔,这部简洁平实的文化人类文本,从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私人生活史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变迁。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现代农村的情感画面。作者以自己在下岬村7年农民的亲身体验,以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进入那样一个乡村的情境,对从19xx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xx年代的市场变革过程中的农民的情感体验,有了一个同情性的理解。

《祖荫之下》认为中国的文化人格受五种因素影响而成:

1. 家庭生活中以父子关系为轴心

2. 因强调男女有别而形成的两性之间的紧张

3. 将儿童作为成人来培养的育儿方式

4. 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

5. 父母的绝对权威和权利

名族志即田野调查方法

中国家庭目前存在三种理论模式

一. 西方社会学者提出的经济家庭模式:认为中国家庭是一种经济合作组

织,家庭成员有共同的收支计划、共同财产、共同的家庭经济,个体收入统归

家庭。

二. 政治家庭模式:家庭内部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以及权力之争。

三. 文化家庭模式:强调传统价值特别是儒家理论对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

《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阎云翔在书中自始至终都强调一个基本思想:自19xx年以来国家在推动私人生活的转型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 国家剥夺了 家庭的许多社会职能

二. 新婚姻法和其他家庭改造政策是导致私人生活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 国家采取两个步骤推动了家庭的私人化:首先是将家庭从亲属关系的

结构中分离,之后再将家庭直接带入现代社会体制。

个性与个人兴起的原因:

一. 集体化时代国家对本土道德世界给予社会主义改造

二. 非集体化之后商品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冲击

下山甲村私人生活的转型以三方面的特征形成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

一. 国家是一系列的家庭变化和个性发展的最终推动者

二. 非集体化后国家对地方社会之干预的减少却引起了在私人生活发展的同

时而使公众生活迅速衰落。

三. 村民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基本被限制在私人领域之内,从而导致自我式

中心主义的泛滥。

全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互相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在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作为一部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从未被研究过的课题——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阎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东北一个农村当了7年的农民,19xx年他以人类学专家的身份再次回访该地,并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田野调查。本书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和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

《中国在梁庄》作者是梁鸿,文学博士。我们能在作者的优美的散文抒写中读到令人惊诧、震撼的中国现实;在残酷、崩裂的乡村中感受来自都市和欲望的社会挤压。这是一部具有别样之美的田野调查,又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体,更是一扇认识当下中国独具慧眼锐思的理论之窗。从这里,我们可以触摸今日中国与文学的心脏。《人民文学》主编评论:梁庄质疑,修正了关于农村的种种通行定义。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就我个人认为,《私人生活的变革》更接近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作,而《中国在梁庄》则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社会学通过个案研究观察阐述身边的现象,最后总能到达一定的理论高度。而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向读者展示一幅画面,就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由读者自己捕捉信息然后自己总结提炼,作者不强加理论上的评论。我觉得文学作品和社会学作品意义各有千秋,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作品,就像一杆枪给人以震撼、惊醒、觉悟。而社会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的把握来呈现一种文化,或者说他借助对一种文化的认识来呈现一个社会。让身处在其中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多样性,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有较多的选择,从而使整个社会拥有各种更多的机会。

谈谈两本书都谈到的赡养老人的问题吧,由于城市的各种诱惑抑或是农村里的人由于国家的各种政策不断的被赶到城市里去,农村里留下的往往是老人和孩子。这就造成了现今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在某些情况下,老人抚养子孙成了能够得到子女赡养的前提条件,我想这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问题,中国从古至今向来以“孝”安家平天下,而现今在老人和孩子之间的种种问题溯本求源就是有是什么在背后作祟呢?我想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挤压,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的巨大差距、间隙、隔阂。

虽然我一直觉得对一个下岬村或者对梁庄的田野调查研究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农村的现状,但是我还是相信全国农村多数方面还是可以类同的。我们不可能每个地方一一调查研究,但却应该通过对一个下岬村或者是对梁庄的了解来认识中国的农村,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新发展和各种显现的潜在的变化。我们如果不曾认识中国的农村,又谈何认识中国呢?而现在在我们面前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研究中国的农村,发现揭示各种现象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了解吗?我想不是,我们要反思,对待变化要忖思,面对问题要思考原因并想方法解决。我想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文学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更好的发展自己、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走得更好与更远。

更多相关推荐:
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xx-19xx)》有感

蔡嘉琦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xx19xx有感蔡嘉琦刚刚读完的阎云翔先生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xx19xx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是一...

私人生活的变革读书笔记

私人生活的变革与中国在梁庄读书笔记私人生活的变革作者是赴美做研究近20个年头的华裔学者阎云翔这部简洁平实的文化人类文本从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私人生活史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变迁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现代农村的情感画面作者以自...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读后感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读后感在暑假里我阅读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19个伟大瞬间这本书虽然是一本讲述理论的科学书可是它以幽默又精致的图片与文字为我们一一列出了20世纪21世纪的伟大发明这些发明都离不开...

坦然面对生活读后感,乐乐三班

观后感乐乐三班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刹那间我们被怔住了这么好的文字多么隽永完全没有装饰而是内心的流露而文字所表达的却是心灵的语言哲理又深又让人读起来亲切我想推荐我们读这篇文章的园长一定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因为只有这样...

像绅士一样生活读后感

像绅士一样生活读后感绅士的风范米舒先生向您推荐一本好书像绅士一样生活如您读后有所收获也请推荐给您的读者朋友北京同道新文联合图书公司黄志伟黄志伟书友乘休息天一口气把书读完掩卷长思这的确是一本有意思的书作者是英国人...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读后感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读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有感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好好生活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在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里面创造快乐享受快乐快乐的来源是需要自己有一个好心情一份好心态如何为自己营...

生活在别处 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财政140119xx20xx94李晓冬米兰昆德拉几乎所有小说文本中都出现镜子这一意象借此为人物情节提供契机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特雷莎经常独自面对镜子观察自己生活在别处中母亲对着镜子审视自己担心...

学会减压快乐生活读后感

学会减压快乐生活读后感在读图书馆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学会减压快乐生活我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才看的不管我们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无一例外地都会有压力所以怎样减压就很重要和必要了我也有压力学习的压力就业的...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

亲爱的生活读后感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亲爱的生活刚拿到艾丽丝门罗写的这本小说亲爱的生活时还以为是一本对生活充满正能量的书但当我读完第...

《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生命的教育读教育与美好的生活有感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xx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110113233王卓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作者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

美好的人生读后感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影响着当年经济萧条的美国的大众还影响着如今世界千千万万的人我便是其中一个早在20世纪上半叶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

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起初读完路遥的人生我想写点什么写点关于你我她的友情爱情当看到扉页上鲜明地印着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心里又有些异样闷闷地想这么一句紧要的话警醒的句子为什么在我心里却掂不起多...

私人生活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