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潮》有感

时间:2024.3.31

读《观潮》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那就是《观潮》。读完之后,我被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更被钱塘江大潮震撼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潮来之前人们心情很着急,大家都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那样子就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在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潮头虽然已过,但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江面依然风号浪吼。多么壮观的潮水,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但是通过文章的语句,我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凶猛的潮水,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这篇课文把远处传来的响声、人们的期待和江潮出现的景观都描写的活龙活现,把从传来响声、一条白线的出现到白浪翻滚,把潮来的顺序描写的清清楚楚,写潮的样子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我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第二篇:山与水的力量—读《诗人毛泽东》有感


山 与 水 的 力 量

——读《诗人毛泽东》有感

泰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车辆管理所 樊金诚

《诗人毛泽东》一书收集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的解说词,一个初夏的夜晚,我在图书馆看到它,立即被它吸引了,捧着它我站在书架旁一口气读了九集。作为艺术类电视节目的解说词,全书语言流畅、抒情,极富感染力。一切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一个全新的伟人形象。掩卷沉思,书中列举的诗词在耳边久久回荡,毛泽东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的诗人形象又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诗人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回味无穷。我突然问自己,是什么造就了伟人毛泽东如此独具魅力的人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全书分二十集,从青春意气的少年一直写到八十高龄的时代伟人,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毛泽东诗词,并对每一遍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以独特的方法分析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对照着书中的解释重新来看每一篇诗词,都会有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以前所没有的。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伴随着他,从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毛泽东一直都在用心创作着。毛泽东的诗词是我国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个标志,记得书中说道:“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便读懂了这片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中国大舞台上演的历史话剧。”然而要读懂毛泽东的诗,又何尝容易?要想读懂毛泽东的诗词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才学,还需要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样才能在精神层面上和诗人做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读懂毛泽东的诗,去了解那段光辉的岁月。

纵观全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第九集 青山作证”和“第十四集 击水新唱”以及“第十五集 吴越闲咏”,第九集介绍的诗词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并接近胜利时期所写的。红军长征开始后,“山,几乎成为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红军官兵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实在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了诗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 长征一开始毛泽东就写了三首以“山”为题的《十六字令》,19xx年9月,长征中的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构思出一首《念奴娇〃昆仑》,19xx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这段时间毛泽东的诗词离不开山,此时山已经成为他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符号了。

从这些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艰难险阻的山峰给予毛泽东的不是威胁,而是一种自信。毛泽东正是在征服这一座座大山后,与大山产生共鸣,发现了它们的美,它们的价值。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这让我们懂得遇到困难时,自己不要把困难想得太大,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所谓的困难,也许困难就会变成使自己进步的催化剂。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以此来对这次伟大的行军进行总结,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加以总结。也正是这首诗,经斯诺的宣传,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红军的领袖还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这种对山的亲近,后来在毛泽东的身上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他对山有种本能的亲近,“他登山的习惯是不走回头路,上山走一条路,下山走另一条路,没路的时候就硬是走出一条路来”。所以后来他在19xx年4月三次登临杭州城北灵隐寺的北高峰时,写下了《五律〃看山》,登莫干山时又写下《七绝〃莫干山》,1659年6月29日,登庐山写下《七律〃登庐山》,19xx年夏天再上庐山

时写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xx年5月22日,重回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真可谓是一路有山。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通达事物规律而行事无阻,向水一样灵动,似乎更喜欢水。仁义的人遵守行为规范,朴厚稳重而不改变主张,像山一样庄重,似乎更喜欢山。”其实山和水还可以理解为一静一动,那静的就是毛泽东大气的谋略,沉稳的指挥;而动呢,就是毛泽东身上闪烁的智慧光芒,以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才智。

第十四集、第十五集就是写毛泽东如何亲近水的。19xx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就地重游时,在橘子洲头看着长江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19xx年的春天,毛泽东怀着沉重的心情登上黄鹤楼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仍旧是在思考问题,但此时好像水给予他的智慧还不够多,一切都是“茫茫”、“沉沉”的。19xx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此时,毛泽东看着一队队穿着灰布军装,戴着红五角星军帽的官兵骑着马,扛着枪从身边走过,被风雪笼罩着渐渐远去,融入浑莽无色的天地之间。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毛泽东胸中燃烧起来,一曲写水,写固体水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这样诞生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广阔胸襟一触而发。19xx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在这里诗人看到了和当年曹孟德看到的一样的景色,但是曹孟德只能“歌以咏

志”,而现在是“换了人间”,同样还是广阔的胸襟。接下来19xx年6月又在武汉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19xx年9月9日在海宁七里庙观看钱塘秋潮时写下了《七绝〃观潮》,一切都是那么的辽阔激扬同时也不缺少理性的思考。

毛泽东一生都爱水,爱与水搏斗,他一生的最喜爱的运动就是游泳,他有个意愿是想游遍祖国的每一条河流。水给了他思考的灵动和智慧,融入灵魂的水流,让他知道了,“水有力量把人浮起来,这叫抵抗力。但人通过它时,又把它压下去,所以是水怕人,不是人怕水”的游泳哲学。而这些智慧最终都是用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上面,没有半点浮夸和华丽。水的灵动和智慧又汇入到了山的稳健和朴厚。

的确,“自然界总是山水相连,山水相通的。没有江水流淌,高山也会沉默。因为高山滋养,江水才会唱歌。”毛泽东就是既爱山,又喜水,山与水都融进了他的生命里。古往今来,历史上不缺少与山水亲近的名家名人,但是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归隐山水的逃避,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一种对山水的依赖和寄托,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然而毛泽东亲近山水,亲近自然,却敢于同山与水里的困难做斗争,能够从山山水水中吸取养分,正是这些造就了伟人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山与水给予了毛泽东力量,一种可以推翻黑暗的力量,并且这一切都是默默的,潜移默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无穷无尽。

更多相关推荐:
解读《观书有感》

解读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

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

观书有感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阅读指导观书有感朱熹1读通全诗预习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理解词语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

a2观书有感(备课资料)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作者台州教育文章来源中国教师网点击数字体小大71更新时间20xx101301929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

苏教版小语六上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教案

1234

观书有感二的道理

观书有感二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

【阅读欣赏+训练】《观书有感》(田K)

1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

观书有感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