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读后感

时间:2024.5.14

《文化经济学》第十二章读后感

读完《文化经济学》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本书以对文化产品的直接聚焦为基点,揭示出经济物品的文化意义,同时也分析了文化产品的经济意义和功能,为我们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的同学了解文化产品各方面的意义和功能以及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和分析文化产业的经营运作所要注意的问题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在整本书给我以不少启迪的同时,十二章的内容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一章,作者认为全球化在扩大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的同时,也加大了民族间的不平等。发达国家不仅在传统产业中继续保持优势,同时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中更是取得了霸主地位。这使得作者怀疑在大力宣扬发展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的同时是否也应看到现实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从而使作者进一步分析文化多元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这一章共分为三节,分别探讨了产业与文化产业、生活方式与文化产业、多元文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诸方面内容。现在谈谈我就本书十二章《文化产业与文化多样性》的一些看法:

一、 产业与文化产业

本节作者首先从人化自然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的内涵,并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条件下,人化自然方式的差

异性进而探讨了产业的划分,即第一、二、三产业,这样就自然提出了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当今文化产业被各国视为朝阳产业、21世纪最有活力的产业。在之前我们学过的《创意产业导论》中作者就十分重视创意和内容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提出了“内容为王”的观点。在英国,甚至直接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然而,《文化经济学》的作者认为过分倡导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忽视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不对的。同时将作为第三产业的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并不代表传统的第一、二产业不具有创造性,而是强调了创造性在第三产业中的特殊意义-它在服务业中对无形财富的创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最后,本节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宏观角度出发揭示出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本对社会控制的加深,文化产品中艺术性、创造性的价值存在必须会以利润的获得为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作者认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最后必然会导致一切的文化活动是为了谋求经济的利益。文化产品的创造将会始终贯穿着经济成分。

二、 生活方式与文化产业

作者在本节的开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即“对文化产业根本特性的认识要以对人的生活方式的理

解为前提条件”。我觉得这一观点是十分正确的。一方面,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同,这种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相应地也产生了新的消费模式。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必定要研究其消费群体的需求。而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一节最后,作者提到了在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时必须考虑主观条件的改变以何种方式来影响消

费倾向,即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产业中文化价值的导向性问题。我也十分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我认为,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主体主要为40岁一下的消费人群的情况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产业中的产业门类和产品研发的方向,以及合理的商业模式选择的空间。假如我们重视青少年消费者生活方式变化特点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注意到青少年区别于传统性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活动方式。我们应该从青少年出发,在文化产业内容的创新方面注重娱乐化、参与性和互动性。

我认为,生活方式的研究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二者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因为文化产业能够给人们

提供一种生活方式,它能推动人成为一种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必定会成为文化产业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前途。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依赖的产业和产品具有较好的稳定的前景。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变化与文化产业商业模式选择之间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促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

三、 多元文化与文化产业

在这一节中,作者充分肯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 者担心,在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发展是有益的观点已经称为人们的共识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强势文化却会因为追求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不再考虑其他文化所应具有的权利以及生存空间。

在我看来,这种担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弱势文化的迅速消亡也会造成对所谓强势文化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谈论多样性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状态,而更重要地是强调对多样性的关注、发现、保护和再创造。在西方“文化工业”概念提出下,“文化工业”在工作组织形式、产品形态和内容的构成特点、制度背景、以及对产品和服务的不同受众进行不同定位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但其实质都是通过文化产品投资来实现资本的盈利。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的是文化的商品属性或曰利用价值。从这一角度界定文化,事实上夸大了大规模生产、复制与扩散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无助于提升文化活动的精神价值,更无助于保护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目标。

总之,这一章节作者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产业这一内容的探讨是十分全面而深刻的。作者对强势文化会破坏文化的多样性的担忧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多样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丰富资源的提供者,它不仅关系到一些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文化

产业的创意问题,关系到人类想象力的问题。而在国际传播的现有态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劣势的中国,如何保持中国文化精髓,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保持其永久魅力而不是沦落为历史的追忆,是本书给我们留下的一道十分有价值的思考题。


第二篇:读后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其实对于疾病的到来人真的是无能为力,这个时候真的真的生活中的所有事都显得黯淡无光了,可是如果真的已经看到了不幸,那么与其整日苦闷不堪、痛心自责,还不如抓住这些时日,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生命如此轻易的就会收到打击,可是你要告诉自己,感情和心灵不是这么脆弱的,虽然在病痛期间说什么美好回忆有点牵强,但是有时不再悲伤就已经是一种快乐了。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精彩优美的语词、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朴实无华的,又是鲜活无比的。

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然而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以随意调换,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与地坛》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生活存在差别的,必须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要过于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所以那些只是随着肉身的欲望而活的,你会说他没有灵魂。这个不能用脚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摩擦(指坐着,躺着,死)的人,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就这样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得那么简单。他曾

经想用徐志摩的诗“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是何其正确啊!人初来这个世界时,有几个人会在意你的到来,然而当你走了,又有几个人为你流下悲伤的眼泪呢?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平静地出场然后默然地离场。所以, 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包含苦难的世界,因为谁也不能摆脱苦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实在感慨,连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史铁生这个残疾人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析得那样简单明了。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更多相关推荐:
经济学 读书笔记

不想看以下废话的直接翻至第二页读书笔记说明感谢非常感谢您有心或无心的点击本文内容并非本人原创非常感激原创作者而是从网上各处搜集资料自己加以整理小幅度修改并制成统一格式便于大家不用阅读全文而能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更...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读生活中的经济学有感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是金钱财物或者节约节省的意思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它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茅于轼...

经济学书籍读后感

好书共读作为一名读保险专业的学子我在闲暇时间当然不忘品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有趣书籍一来有助于学习专业知识二来可借机放松心情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最近我读了一本叫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书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编写书中有很多千奇百...

《人人都学经济学》读后感

读人人都学经济学财富新观念心得体会理财的红火学一点经济学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成为大趋势本书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详细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地位经济学的两大门派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常见的经济分析方式与经济现象日常消费职场工作国际...

每天学点经济学读后感

读每天学点经济学有感在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需要懂点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正是出于此想法我认真阅读了每天学点经济学这本书本书以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为骨架以生活中的鲜明事例为血肉涵盖个人家庭企业社会世界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

经济学读后感

尝试着读过不少经济学的书籍可是大多都会中途放弃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却是少数几本能够一直读下去的书这本书并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而是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专业的知识普及给平民读者另一...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

《五常经济学》读后感

读五常学经济有感课上老师集中介绍了多本经济学的课外读物在认识到资源有限必须赶早后一下课我就跑到图书馆海量搜索相关书籍愣是怕比别人晚一步真奇怪自己居然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扫过让人眼花缭乱的书目当我在角落里发现这本五...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电子商务1101120xx10121王佳玲最近读了一本有关经济方面的书是茅于轼老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完感触颇深老先生将复杂多样的生活例子中背后的本质揭示开来证明了他所说的那一句经济学不需要...

《经济学三百年》读后感

经济学三百年读后感自17世纪以来经济学近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主要是围绕着重商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完善国家干预与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这四个阶段的不断发展历程从而不断展开其中蕴含的各种经济学理论而这四个阶...

电影小说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看电影小说就能读懂经济学读后感我非常喜欢看电影会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惊心动魄的场面所吸引但是除了像华尔街这样的电影之外我从未从他们中看出有什么与经济金融相关联的东西这本书的目录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像红字绿野仙踪人...

维基经济学读后感

维基经济学读后感最近虽然还在为别人推荐一些管理类书但是自己对于那些忽悠成分很浓的管理类书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厌倦如果说还有一本商业畅销书值得一读的话应该算是维基经济学我已经读了大半虽然不如货币战争那类书纯为了阅读的...

经济学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