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读

时间:2024.5.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内容讲解

《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里仅概要介绍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也不会有社会历史。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把人同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力系统,同时也使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生产关系系统,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并且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出政治法律思想,以及道德、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这样,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同时社会生活的这些领域,不是平

行的、各自独立的。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中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和改造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因素。

2、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

社会是由自身的内在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有既相区别又相从属、制约的三个层次的要素和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相应要素的反作用。虽然,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主体都是现实的人,但人在这里是被决定的;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某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人们只有在这样那样地适应了或正确认识了自己生活的社会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才能历史地发挥其改造社会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意思正在于此。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在概要论述社会运动过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常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点和出发点。与此相反,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都这样那样地宣扬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这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特别是指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一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本原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这些思想开辟了人类认识史上的新时代。在此以前的一切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总是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领域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而没有考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二,过去一切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从此,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才有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4、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的社会的胎胞未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实质上提出了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问题。革命的客观条件是陈旧过时的制度发生危机,它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这个客观条件既包括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包括社会政治条件,首先是阶级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生产关系的状况)。主观因素就是能够根据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善于提出革命的任务。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发生冲突,就会爆发革命。群众只有被深刻的经济需要推动,才会起来革命。革命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人为地制造出来.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会自动决

定革命的成熟,不能无所作为地坐等革命的到来。社会革命要求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统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5、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当作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的结果,是发现它既是连续的,又是具有不同形态和性质的不同阶段的。这就是“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是基于对商品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的系统研究而发现的。尽管马克思在作上述结论时,也说得很谨慎,但它对于各国、各民族社会历史的研究,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也不能以此为公式,简单地戴套在具有各自特点的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如是这样,就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义。马克思指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种对抗性矛盾,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要求生产资料的占有制也必须社会化,或社会地占有,而不是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就是由此得出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同时也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抗的发展;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一社会最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这个矛盾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得到真正解决,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过去如此,现在和今后也必然如此。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现代发展,一方面为共产主义制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同时铸造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掘墓人——现代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通过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走向共产主义。

三、重点提示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当然,社会过程不同于纯粹的自然过程,自然过程无需人的参与,它的规律也在那里起作用。社会过程是人本身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自觉意图的。所以,不能把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等同起来,忽视人的作用。

但是,第一,按照某种思想和意图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条件下的,人的思想意图和活动的方向、性质,受这些条件的规定。第二,人的愿望、目的是彼此冲突的。互相冲突的愿望、目的和行动的结果,就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情况。第三,人们的愿望、目的和行动的直接结果,是可以预期的,而对它的长远的后果,则不能完全预料到。人们知道改进工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但人们没有料到发明了蒸汽机,会把封建制度埋葬。总之,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却受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不能用人的意识的活动来抹煞客观规律,应该从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背后发现这些规律,确定人的能动性的作用范围,这样才能正确估价人在社会生活中作用。

另外,马克思在《序言》中所表述的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就是说,它对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但是,在各类不同的社会中,又有它各自不同的特殊规律。比如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规律,更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等等。因此,在研究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时,还要以一般规律为指导,对各类不同的社会形态作具体的考察。

四、问题思考

1、如何理解《序言》中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为什么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3、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读

(原著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29l一295页

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因而推动马克思“??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弄清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219页。)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影响进一步扩大。以及它在组织上的落实。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的导师。

这篇《序言》是马克思自184年起经过15年的长时期,把主要精力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总结,又是进—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序言》的核心和基本内容。马克思自称这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同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7页。)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445页.)而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毛泽东等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运用这里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具体研究,才认清了中国的特殊国情、阶级状况,以及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

这篇《序言》不仅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独立的科学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如果说1845年、1846年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标志着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形成,《序言》则是这一科学历史观在新科学的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前者的特点“是似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实现马、恩多年以来清算自己青年时期曾有过的黑格尔“左”。派哲学信仰的宿愿,从而表现出“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马克思)。虽然在批判的形式中阐述了全新历史观的系统见解,但毕竟如恩格斯所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个解释只是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08页.)。《序言》则是在多年经济学研究后,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作出了经典式的概括。《序言》实现了由经济学到哲学、历史到逻辑、特殊到普遍、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上的飞跃和升华,为后人提供了以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理论研究的典范。

《序言》不仅在当时和后来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而且对现在和今后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深刻的、直接的指导意义。首先,它为我们科学地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提供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次,它为我们深刻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一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经济上第二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深切的理论指导。再次,它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活动,批判民主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等多方面,提供了锐利武器。

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8页.),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xx年12月第l版.)。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

《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二是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里仅概要介绍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

1.展现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揭示了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 社会是由自身的内在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有既相区别又相从属、制约的三个层次的要素和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相应要素的反作用。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要素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在这里,无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对于个人和一定时代的人类来说,都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和历史条件,因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选择余地的历史必然性。虽然,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主体都是现实的人,但人在这里是被决定的;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某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人们只有在这样那样地适应了或正确认识了自己生活的社会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才能历史地发挥其改造社会的 能动作用。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 过程的基本意思正在于此。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 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 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注:《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467页。)。

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

马克思在概要论述社会运动过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常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点和出发点。与此相反,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都这样那样地宣扬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这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特别是指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一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本原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是第二性的、派生的。所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使唯物主义从它最后的一个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6页.)。从而开辟了人类认识史上的新时代。在此以前的一切思想、理论家、哲学家,总是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领域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而没有考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第二,过去一切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从此,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才有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3.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论证了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性,概括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一元论。

《序言》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的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成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段话,精辟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和社会面貌根本变革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一般规律性。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一元论。相对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说,生产力不仅是最终的物质来源,而且是最活跃、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59年6月出版。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

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这里节选的是其中的前半部分。内容说明

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以不怕下地狱的精神,“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这本书原计划分六册出版。这六册的顺序是,资本、土地所有权、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册《资本》,包括四篇,即资本、资本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1858年8月至11月,马克思写成了原计划的六册书中第一册(《资本》)的第一篇,也就是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于1859年6月出版。实际上,这本书只是篇幅巨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分册。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除《序言》外,包括《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两章。马克思在这里论述了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物的商品的两重性,和作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的劳动两重性的学说,制定了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科学理论,特别重要的是,这一著作第一次阐明了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的价值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真正的革命。

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他在原计划要写的那六册书之前,曾经为这六册书写过一个总的导言。这个导言,没有发表。直到19xx年,马克思、恩格斯逝

世以后,才在马克思的文稿中发现。19xx年刊登在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在《导言》中,马克思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问相互作用的原理,提出了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抽象、逻辑韵和历史的统一、科学研究与叙述方法的基本原则。这个《导言》非常重要。它清楚地表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分析经济现象的方法,是同研究哲学的一般世界观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不言而喻的是,这里论述的问题,都是最普通、最一般的原则,它是马克思从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研究过程中提升出来的。马克思并不是先有了这些一般原则,然后再去研究具体的经济现象的。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如果真正想要了解他的理论,就必须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分析中,来证明他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预先说出要证明的结论,对读者是有妨害的。出于这种考虑,《导言》写了之后,就把它压下来了。马克思这个说明,不仅包含着极其重要的方法论的启示,而且也体现了他在科学上的严肃性。这一点正是马克思在自己的理论活动中所一贯遵循的原则。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马克思没有按原来的计划,继续写下去。因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第一分册刚出版,马克思就发现,他对以后几个分册中的基本思想的细节,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许多问题必须补充研究。(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98页.)于是,他重新阅读了大量资料,写下了23个笔记本的手稿。随着手稿的扩大,马克思产生了把准备好的著作,写成三卷书的思想。这就是后来的《资本论》。马克思说,《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它的付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但《资本论》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惊人的才华,他在理论和革命活动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他一生在理论上的成就,主要是通过政治经挤学的研究取得的。马克思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法律,虽然他的主要兴趣是哲学和历史。后来,他之所以会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研究,主要是由于现实的斗争的推动。直接的动因,马克思说有两个:

一个是马克思1842——1843年在《莱菌报))工作期间,遇到了普鲁士政府为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掠夺农民而制定的“林木盗窃法”,以及关于地产析分、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问题的辩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问题。在这些辩论中,马克思当时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站在农民一边,尖锐地抨击了普鲁士的社会政治制度。但他又深深感到自己在经济方面的知识的不足。

另一个是,马克思不满意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级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肤浅盲论,认为他们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了对社会历史的实际知识。他们只是使自己的理论同旧世界对立起来,而不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引出新的理论。所以.他们脱离实际,陷入空想。可是,马克思过去主要是研究暂学和历史,对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涉及到人们的财产关系闻题,当时还没有深入钻研。在科学上十分谨严的马克思认为,他“以往的研究不允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这两方面的情况,深深地触动了马克思。过去,马克思曾经相信黑格尔关于国家是世界理性和普遍利益的代表的观点。现在,经济上的利益冲突,和这种冲突在政治上、理论上的表现,给马克思以很深刻的印象和启发。他意识到私有制利益同国家政策之间的联系,整个国家都是保护私有制的,而且他也认识到经济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工商业制度,人们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正在比人口的繁殖不知快多少倍地引起社会内部的分裂。这种分裂,旧制度是无法医治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4页.)社会现实同原有的观念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为了解决使马克思感到苦恼的疑问,1843年8月,在《莱茵报》被查封以后,马克思就转入了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写出了《黑格尔法暂学批判》及其((导盲》.黑格尔的法哲学。是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它体现了这位哲学家对社会的唯心主义观点。按照品格尔的观点,国家处于比市民社会更高的发展阶段,并决定市民社会。“市民社会”这一肖时流行的概念,是指与表示国家的“政治社会”相区别的社会经济关系、财产关系。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得出了一个和黑格尔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法的关系本身来理解,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体现。各种法的关系的根源,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就是说,它是市民社会的反映。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即对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解剖,就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这样,才能从理论上把握和认识市民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是从1843年迁居巴黎后开始的。在那里,马克思仔细研究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了《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后来,由于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反动政府先后把他驱逐出巴黎和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使他流亡到英国伦敦。从这时起,直到生命结束,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成了马克思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虽然马克思的生活十分贫困,经常要靠恩格斯的接济和写些其他方面的文章,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终坚持不懈。

总之,马克思是在解决现实社会的深刻矛盾和它在理论中的表现的推动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从这一点出发,他对待前人的成果,也按照”事实的逻辑”作了分析批判,而不是简单地对前人的理论兼收并蓄。因此,他能在理论彻底弄清和解答那些曾经使他感到苦恼的“历史之谜”。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4段)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解剖,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结构及其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具体形态,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描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总画面,揭示了其中的内在逻辑,对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

马克思这一大段话,是他研究的“总的结果”。在这之后,马克思自己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都从各个方面对这段话作了充分的展开。就这段话本身来说,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也不会有社会历史。

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把人同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力系统,同时也使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生产关系系统,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并且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出政治法律思索,以及道德、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这样,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三、社会生活的这些领域,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中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和改造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因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108页.)

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交换、分配中的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政治的、法律的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它的性质与发展,归根到底,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说明。

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作用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是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来实现的.

总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经济生活,或者说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在马克思以前,不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都用精神、恩索、观念来解释社会和历史.马克思关于人们的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这一原理,否定了一切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

以上说的是对社会历史的静态的、结构上的分析.如果从动态来看。

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生产关系是受生产力决定的。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便会同它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来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这时,就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改变原来的生产关系,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而改变原来的生产关系,就意味着社会革命的到来。

五、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一般说来,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要快一些,而就全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慢一些。在社会变革时期,物质的、精神的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各种冲突。对于这种冲突,不能以意识为根据来解释这种冲突,相反,意识的冲突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样才能找到它的根源,看清冲突的本质,了解人们在这种冲突何以会有不同的态度。

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日社会的胎胞虽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提出了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问题.革命的客观条件是陈旧过时的制度发生危机,它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这个客观条件既包括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包括社会政治条件,首先是阶级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生产关系的状况)。主观因素就是能够根据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善于提出革命的任务。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发生冲突,就会爆发革命。群众只有被深刻的经济需要推动,才会起来革命。革命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人为地制造出来.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会自动决定革命的成熟,不能无所作为地坐等革命的到来。社会革命要求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统一。

七、社会革命、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因此,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暂时的。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分为。亚细亚的(大体指原始公社制)、古代韵(一般指奴隶制社会)、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等几个时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的生产和出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愈到后来愈尖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的必然,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无产阶级的成长,则为资本主义准备了掘墓人。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就是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告终。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是客观

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当然,社会过程不同于纯粹的自然过程,自然过程无需人的参预,它的规律也在那里起作用。社会过程是人本身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自觉意图的。所以,不能把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等同起来,忽视人的作用。

但是,第一,按照某种思索和意图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不以他们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条件下的,人的思想意图和活动的方向、性质,受这些条件的规定。第二,人的愿望、目的是彼此冲突的。互相冲突的愿望、目的和行动的结果,就“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情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3页。)第三,人们的愿望、目的和行动的直接结果,是可以预期的,而对它的长远的后果,则不能完全预料到。人们知道改进工具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但人们没有料到发明了蒸汽机,会把封建制度埋葬。总之,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却受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不能用人的意识的活动来抹煞客观规律,应该从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背后发现这些规律,确定人的能动性的作用范围。这样才能正确估价人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旧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总是否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或者以幻想的联系来代替社会历史中的真实联系,把历史看成观念的实现。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作了深入的考察,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运用于观察历史,才发现了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所表述的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就是说,它对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但是,在各类不同的社会中,又有它各自不同的特殊规律。比如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规律,更具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等等。因此,在研究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时,还要以一般规律为指导,对各类不同的社会形态作具体的考察。马克思说,他在得到这个一般规律,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他的研究工作,也正是这个意思。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这个最一般的规律,还作了很多的发挥,这在《选读》本的其他部分,已经有了,我们不再重复。

更多相关推荐: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or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金融实验张帆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着重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政治经济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肤浅的三段论认识的基础...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后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然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没有认识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人们紧紧把生产...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读书心得---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原著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29l一295页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光辉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然而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却被以下这段话所感动自从弗里德...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I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生产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

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概括写作背景和发表经过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K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写作背景和发表经过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

马克思lt政治经济学批判gt导言简介l857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写作与发表lt政治经济学批判gt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1857一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是他为自己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体会

马克思lt政治经济学批判gt序言读书体会在本学期所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深切影响下以及身为一名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的迫切需要下在最近我阅读了马克思所写的lt政治经济学批判gt序言由于自身理论水平和认知水平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