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时间:2024.5.15

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概括

写作背景和发表

经过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页)。《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xx年3月,K.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于1859年整理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因此,人们称成书之前写的这个“导言”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内容要点

马克思在《导言》中集中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他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孤立的个人出发研究物质生产和借研究“生产一般”把资产阶级生产说成是永恒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要社会地、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他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应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 《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仅仅限于描述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以及形而上学地割裂这四个环节内在联系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提出了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首位的原理。他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他并认为在一切有机整体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导言》中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浑沌的整体,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在思维中把这个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但是,当这种研究工作一旦完成,则行程必须倒转过来。在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必须从最简单的关系和规定,即从抽象出发,然后上升到具体。马克思也考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所经历的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经

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例如,十七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但是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等”。这条道路在表面上似乎是正确的,而在实际上则不能说明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二条道路是十八世纪经济学家所走的道路。他们从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到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这样,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出现了。马克思指出:“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但是,马克思强调说:“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

现在表象面前”。因此,完整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应当是: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正确方法。

《导言》的最后部分是一些提示要点和片断论述,指出了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论基础的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思想。

(一)写作目的

①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

②为了批判当时国民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一些错误观点,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式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时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 (二)写作意义

《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唯一的一篇系统论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文章。它对于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导言》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还是指生产关系呢?在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如何认识生产要素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仍是当代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篇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教学要求:

要求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理解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掌握《导言》中马克思关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辨证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二、讲授要点

1、本书写作的基本情况

马克思在1858.8—1859.1把1843-1858年期间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手稿加工整理,汇集而成本书。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也是《资本论》的开端和序,是马克思对自己15年研究经济问题的总结。

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原因:

(1)当时的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导致马克思最初研究经济问题。“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答现实中遇到的难题。

(2)批判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3)马克思从事理论批判,实践批判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从最初对宗教的批判(反宗教)转而对政治进行批判(反封建),继而对经济进行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这样写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

1

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4)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使得他必须探究人类经济生活的秘密。

2、《序言》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表述以及它所包含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有机体的基本要素、基本结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和社会形态理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

2

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在《序言》中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例如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基本形成。生产关系(交往方式、生产和交往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念,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但是尚未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这一概念。对社会生活的三大要素做了简要说明,并就三大要素的关系做了高度概括。

(3)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有人的意识参与其中,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运动过程,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

(4)他提出了社会形态及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逐步演进的过程。(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

3、《导言》的主要思想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是马克思为自己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写的一篇“总的导言”。《导言》在马克思在世时没有发表,19xx年从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xx年由《新时代》杂志首次在柏林发表。《导言》中文版原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收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2卷,19xx年重新校译,作为《经济学手稿(1 857一1858年)》的一部分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该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单个的孤立个人作为出发点以及抽象地谈论“一般生产”的观点。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强调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指出思维的具体性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起点。还论证了物质生产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马克思提到这篇《导言》时写到: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3

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导言》放在《资本论》的最初草稿之前,《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可见,《导言》不仅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也是《资本论》的导言。

《导言》虽属草稿,却是马克思多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在《导言》中,马克思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详细更全面更集中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而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变革,是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所以,《导言》在理论上具有独立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珍贵文献。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自己多年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其他生产方式得出的认识上升到一般,阐述了广义政治经济学和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以及建立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方法。在《导言》稿本封面的目录中,第一节的标题为“生产一般”,这比正文标题“生产”更确切地反映出《导言》的一般逻辑结构.由个别上升到一般,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抽象出各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马克思就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深入解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形式,并对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进行研究和比较,从而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一样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在《导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把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得出的认识上升到生产的一般规定,从而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置于历史的基础上,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彻底革命。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的变革,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根本否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做永恒的,因此,他们把一般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把资本主义生产特有的范畴和规律当做一般的范畴和规律来说明。即使他们的优秀代表李嘉图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并且有意识地把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做研究的出发点,但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李嘉图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反映一定历史阶

4

段上的生产关系,因此他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导言》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生产的非历史观点,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生产一般”或“一般生产”,而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或资产阶级的生产。这就给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论体系以沉重的一击。原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不是一般的社会财富,而是生产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尽管有的经济学家在个别场合也觉察到这种联系,但是马克思却“第一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因为它使整个经济学从资产阶级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来,粉碎了资本主义制度万古长存的神话,为无产阶级推翻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锐利武器。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革命,是通过研究方法的革命实现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一成不变的社会。他们中的庸俗学派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列,用形而上学的三段论法建立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因而更加不可能从联系中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的规律。

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周密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他根据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把社会的运动看成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他十分重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区别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为了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地在观念上复制或再生产出来,必须运用逻辑的研究方法。在《导言》中马克思深刻论证了他的逻辑方法同黑格尔的纯思辨的逻辑方法的本质区别。指出经济范畴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进程不外是客观上经济关系由低级到高级、由筒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从而阐明了主观辩证法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是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础。所以学习《导言》,把科学的抽象法运用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来,对于我们在理论上从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导言》中,马克思在总结他十几年来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

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论述,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作了深刻阐释,还对社会物质基础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些简要说明。《导言》对我们理解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和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对我们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着重要作用。

三、内容解读

5

根据《导言》的写作结构,对内容给予全面介绍

1 、生产

(一)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生产,而不是孤立的个人生产。 ( 1 )个人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马克思首先明确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 2 )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生产

(二)资本主义生产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而不是生产一般或一般生产。 (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2 )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一般生产和特殊生产,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生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永恒与和谐,混淆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生产的特殊性。

(三)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 1 )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论点。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

指出其目的在于割裂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 2 )历史表明,所有制并不是一种生产条件,而是生产方式。每一种生产形式都会产生其特有的法权关系和统治形式。

2 、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分析了与生产有关的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指出了政治经济学是在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的。

(一)生产过程是一个整体

社会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

( 1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在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6

( 2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三段论,是它们之间关系的肤浅的表述。

(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观点的错误

(a) 生产和消费

(一)生产和消费作为统一运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包含着直接的统一性。 ( 1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 2 )、生产和消费不仅直接是对方,而且互为前提,互为手段,是生产过程的两大要素。

( 3 )、总结上述的所有观点

(二)生产和消费是相互矛盾的

( 1 )、看不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别正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 2 )、统一性和矛盾性生产和分配生产决定分配,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十分重要原理。

(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三位一体”公式是十分荒缪的

(二)、生产方式决定产品分配形式

( 1 )从表面上看,分配决定生产

( 2 )产品分配不过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

( 3 )生产条件的分配既是自然发展的,又是历史的产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确定下来,成为历史的产物。

( C )最后,交换和流通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生产和交换的总体上来考察,才是全面的。

(一)交换是生产的要素,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 1 )有些交换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属于生产活动

( 2 )有些交换是为生产所进行的。

( 3 )企业之间的交换,虽然在流通中,但流通是生产的一个条件

7

( 4 )即使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也取决于生产

(二)交换反作用于生产

( 1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 2 )属于同一系列,但又有差别的

生产决定和支配其他的因素,其他因素又反作用于生产,总之,政治经济学只有从生产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才能揭示经济领域各方面关系的本质。

3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两条道路和正确的方法及其与黑格尔方法不同 ( 1 )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正确的道路。

抽象→具体 简单→复杂

( 2 )这一方法和黑格尔的纯思辩方法是不同的。

在黑格尔看来,客观上存在的具体事物都是思维的产物

马克思运用一定的思维形式来表现客观世界,揭示经济运行规律

(二)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指逻辑反映历史过程的必然性

( 1 )逻辑发展和历史发展是统一的

简单→复杂 低级→高级

( 2 )逻辑发展和历史的发展不是完全一致的。

(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及其发展

( 1 )对资本主义各种经济范畴以及结构的理解,可能**其它的社会形式。 ( 2 )政治经济学必须以反映资本主义本质的经济范畴作为起点

( 3 )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安排应以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结构为次序,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形式。

国民财富是十七世纪被经济学家看成是为国家进行的创造,十八世纪也是如此,但现代国家已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 4 )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安排应有的方法。 8

4 、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国家形式和意识神态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和关系

法的关系、家庭关系

(一)所要论述问题的要点

(二)艺术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的物质基础

( 1 )艺术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 2 )产生古代艺术的条件是当时的物质生产

( 3 )艺术的高峰同这一时期的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是不相矛盾的。

马克思把古希腊艺术生动地比喻为人类童年时代纯真天性的再现。

四、重要意义

( 1 )马克思把《导言》作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开端,初步地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并分析了经济学基本范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及其互相关系,为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基础。

( 2 )《导言》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许多重要思想,因此《导言》对于马克思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原理具有突出的意义,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 3 )通过对《导言》原因,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互相关系基本理论,对我们继续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经典论断析要

1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一)“导言”开明宗义的第一句话里“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从而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四十年代前半期,首先把政治经济学 9

看作是研究私有财产与其相适应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导言》表明,马克思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很大变化。

(二)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研究对象的,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把社会生产而是把孤立的个人生产作为出发点的。然而,“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所以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社会物质的生产”。

(三)马克思认为,仅仅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物质的生产”是不够的,政治经济学的重点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适应着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是建立了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而重点应是生产关系。

2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马克思的这句话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生产和消费是直接同一性,即生产是消费,物质生产过程也就是人力和物力的消费;消费是生产,是人自身的再生产。

第二,生产和消费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它们是互相依赖的,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媒介、为手段。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因为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重要。生产也不断再生产出消费,因为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生产决定着消费的方式、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参要。 第三,生产和消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而创造出对方。消费由于把产品消灭致使产品最终实现为产品,而使生产行为得以完成。而生产为消费提供了材料对象,从而使消费得以完成。但是生产与消费又不是完全等同的,它们之间存在判别、矛盾,因为无论怎样,它们总是生产过程的两个因素,其中生产是这一过程的起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而消费仅是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内在因素。

10

11

更多相关推荐: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or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金融实验张帆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着重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政治经济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肤浅的三段论认识的基础...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后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然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没有认识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人们紧紧把生产...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读书心得---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原著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第29l一295页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光辉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余年的历史云烟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然而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却被以下这段话所感动自从弗里德...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I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生产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苏林奋103820xx通信工程1859年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写了序言我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些许感悟马克思先声明了他考察资产阶级制度的顺序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的时代背景政治学批判序言简称序言是马克思在1859年1月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的序言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马克思1859年时期的马克思二基本内容序言是为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__体会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心得1859年当东方古老中国的清朝政府在签订天津条约后忙着开口通商筹措赔款讨好西方列强的时候万里之谣的欧洲大陆年过不惑的马克思正在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序言正如神曲所说在摒弃了一切犹豫和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