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心得

时间:2024.5.2

就教学方法讲,杜威的论述相当精辟,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杜威批驳说,犹如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知识也非真正获得知识。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坚决反对“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在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人,学生虽自己不知道,其实也是一个教师,师生愈不分彼此愈好。”他们如果忘记谁是师和谁是生,就太理想了。我们目前教学中所倡导的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引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越有效,而不能凭空来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

有些教育家认为经验和生活课程有损于智育水平,杜威便从古代和近代的哲学演变作了论证。他说,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经验和知识不恰当地对立起来,认为经验是纯属实物性质的,而知识是与事务无关的;经验表现为对物质的兴趣,而知识是关于精神和理性的;经验是附属于感觉器官的低级认识,而知识则是理智的、高超的;经验在于满足一时一事的欲望和需要,知识则探求永恒的普遍的真理。实际上,经验和知识是统一的,不是对立、两元的。

我们原来的教育观念受苏联的教育思想影响较大,从观念上

排斥西方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人才)是不同的。西方的教育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能就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原因之一吧。

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界的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虽然晦涩难懂,但字字珠玑,使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分析的细致与缜密,他从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角度,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尔巴特、卢梭、黑格尔、比埃默森、福禄培尔、洛克等多人的学术观点,作了分析、综合和概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值得我去认真学习,好好思索。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这种“生活”是儿童的生活,它能比较大的吸引儿童的兴趣,是儿童取向的;“学校”这个“社会”,是将现实社会净化,放进学校以塑造儿童的心灵。

教育、学校和生活、社会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现在提倡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人”教育,而“人”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我们学校培养的不光是现在能考出高分的学生、将来的工厂熟练工、公司模范职员,更主要是培养“世界公民”,能在社会中生活的堂堂正正的人。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与生活相孤立,使学校单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成为学习技能的场所。但由于学校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缺乏联系,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学而不用,用而不学”的怪圈。很多问题、内容缺乏具体的应用性,根本就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威认为,培养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人,只有在民主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正如他常举的一个例子,要想学会游泳,就必须下到水里去。所以,他要求学校要办成一个雏形的社会,一个具体而微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这也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主要依据。杜威认为,精神的东西是不能随便取出来再放进去的,“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运用这种特殊环境的作用来唤起儿童的某种反应,并进而能够使其养成某种行为方式与某种动作倾向。在这个环境中,他的活动与别人的活动相互作用,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别人的行为与思想感情也就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做中学。是杜威从哲学的认识论做出的推论,也是他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在做中学”,也就是在“经验”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组织”,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首先我们可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倡导发现和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

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一直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骄傲,认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所忽视。而实际上,人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等能力,这才是更重要的基础。而我们这种对知识积累的高度重视,则往往使学生陷于长期重复、机械模仿、负担过重、思维僵化,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尊重儿童的个性,重视儿童的价值,就要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打开束缚他们的枷锁,给他们以自由,同时积极创建环境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放手去做,解放学生的身体。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一味地制止学生活动,可能会使他们“安静”下来,却并不能因此使他们“专心”学习。这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导致学生厌学。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实际运用知识即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在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代,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选择并学习有用的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教好书本知识,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知识。很多孩子一进课堂就被学校里的条条框框给禁锢住了,他们对于知识的了解也就局限于课本。杜威说:“严格地说,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或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忽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圈在课堂中,而是应该把他们引向

课外、引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真正地“活学活用”已有的知识。我们要把一些有选择性的课外活动和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多维、有序的课外共同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发现、尝试、锻炼和表现自己天赋和才能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学活用”书本知识的机会。使学生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他们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读完此书,感觉受益很多,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两点感受,但总觉得自己对本书缺乏整体把握和理解,不足之处或曲解、断章取义之处或许很多,因此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框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二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数学科 杨化峰

在世界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历经百年仍不绝于耳,这就是“约翰·杜威”。在世

界的各个角落,在实施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杜威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说是绝后,恐怕也是空前的。无论是赞誉他还是诋毁他,无论是崇敬他还是蔑视他,都无碍于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即使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研究杜威,借鉴杜威,可以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的一门基本的功课。作为美国改革时代标志性的人物,杜威关注于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并且惊人地在如上领域内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民主领域内,杜威的学术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他被誉为“美国人民的良心”、“为民主伦理照亮道路的人”、 “20世纪首要的民主哲学家”。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皮尔斯、詹姆斯之后,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并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验,具体加以应用,形成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该书前一部分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可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接着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还说明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然后以使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了新的解释。最后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

德论,著作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如3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即生长。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他说:“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有人对此提出疑义,认为生长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向。例如,一个人开始从事盗窃行为,按照这个方向生长,一般说来,经过实践,也许会成为一个很熟练的大盗。因此,只说生长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出生长所进行的方向和生长所向往的目的。杜威驳斥了这一反对意见。他指出,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熟练的强盗、恶棍和腐化的政客,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就教育即生长、生长即教育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在于这种生长的方向是促进还是阻碍生长?这种生长的形式是创造更多的生长的条件,还是制造各种障碍,使按照某一特殊方向生长的人失去在新方向继续生长的时机、刺激和机会呢?某个特殊方向的生长, 1

对于那些唯一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开辟途径的态度和习惯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只有当按照特殊方向的发展有助于继续生长时,才符合教育即生长的标准。

(二)教育即改造。杜威在他的教育另一专著《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可见,在杜威看来,生长的理想应归结成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的作用,它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无论是婴儿、青年还是成人,他们的经验对教育的作用,都处于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杜威由此得出一个关于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关于生活与发展,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从教育的角度,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看,所谓的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含活动的技能、明确的兴趣和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儿童具有特别的能力,忽视这个事实,将会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展或导致其畸形发展。而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环境,在环境的改造中引起许多新的刺激,新的刺激又指导他的各种能力,促进它们不断发展。忽视这个事实,发展就会受阻,适应环境就成了完全被动的。因为儿童与成人都在发展,所以他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生长与不生长,而是由于儿童与成人的情况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生长方式不同。他们的生长方式各有其优越性。关于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儿童应向成人方面发展。对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以及坦率的胸怀,成人应向儿童学习。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是指经验的生长、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是指在生活过程中使经验得到自然增长。教育即经验的自然发展。可见,杜威的教育观是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的。杜威所指的“经验”与传统教育的“知识”概念不同。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为他的教育观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石。关于经验的意义,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谈道:“经验包含着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更清楚了。在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产生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经验的这两个方面的联结,可以测定经验的效果和价值。”可见,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经验,只有当我们对事物的作用与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后的联系时,行为才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才变成教训,并由此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形成经验。从这里我们可以 2

得出两个与教育有关的结论:(1)经验是一种主动而又被动的事情;(2)估量某种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当经验已经是积累性的经验,或者有点价值、有点意义时,才含有认识作用。之所以说它们与教育有关,是因为由此而引出一个问题,即学生在学校里扮演的角色问题。

杜威的“经验“既来自活动,又回到活动,并由此而产生教育意义。他指出:“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就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地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是不利于教育的。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起着抑制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是不利于教育的。”杜威把经验的这一原则应用于教育,指出教育者的主要责任在于,不仅要了解周围条件形成实际经验的一般原理,而且也要认识到在实际上哪些周围事物有利于引导经验的继续生长。最主要的是他们应当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中汲取一切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经验的东西。同时,须选用现有经验范围内有希望、有可能引起新问题的教材,因为这些新的问题通过新的观察和判断的方法的透视,能扩大后来的经验,这也是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决不能把已获得的经验看作固定财产,而应该看作是为开辟新的经验领域,从而对现有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的机智运用提出新的要求的一种媒介和工具。

在教学方面,杜威提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是他从哲学的认识作出的推论,也是他从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提出,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状况的诸多因素。当时正值美国工人运动迅猛发展要求普及教育,而资产阶级也需要能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而又不惊扰他们安宁的顺服而文化高的工人。杜威的理论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特别是他的“从做中学”教学原则对于培养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产业工人是很适用的。但却不能满足培养高技术产业工人要求的需要。客观影响了教育的周期,延长了教育年限,这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加深、加大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的思想不统一。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种理论指导下,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缺乏生命力。

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主张从做中去学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以教科书、课堂、教师为中心,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主动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教学上要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让儿童有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在自身活动中去学习。他说:“直接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最有影响于行为。”他主张建立为发展学生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富于智慧等积极品性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把学问和社会运用、理论与实际工作和对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融为一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从间接经验(知识)开始的,然而书本上理性认识仍然来源于感性认识,归根结底离不开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掌握知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做中学”原则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杜威主张,儿童所做的内容,主要是那些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生动有趣的、能发挥儿童个性的具体活动,这就是他所提倡的“活动课程”。他认为儿童是从经验中学习的,学校应该让学生进行烹调、手工、缝纫等活动,以便获得知识和技能。然而传统的教材是“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为此,教材必须选自实际生活,要与社会、工业发展需要相联系,并且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结构,力主“学”、“做”结合,突出培养学生能力、技术训练和就业准备。

“从做中学”原则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中,他认为“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就是根据目的,应用智力指导的动作方法”,“教学方法所应对的问题是如何寻得一种材料使儿童从事有目的、有作用、有兴趣的活动”。为此,杜威认为教材与教法同属于指导如何达到一定学习目的的途径,二者统一于“做”的活动,教学不应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如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强调选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他还重视学习兴趣的作用,他说“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认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当儿童对学习有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并愉快地学习,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强调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杜威曾说,“主要是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课业缺乏目的性,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的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所以强调在教学活动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和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

这里仅从基本教育观,教学论等方面阐述了杜威的一些教育思想,当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著作中的教育论断不限与此,他还有关于思维,课程,认识论等等方面的论述,限于我对该著作的认识和接受水平,不敢枉加评述。书中确实有些感觉晦涩的东西,我想不是我一时半会就能真正把握的,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揣摩。虽然感觉书中的一些观点有些偏激了,但对我们重新审视整个教育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对我们今后研究教育科学,从事教育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朱国仁,民主主义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4]李德生 赵盾,简析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 ,哈尔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

4

更多相关推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孙希文“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教育需要爱读爱心与教育有感林菊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20xx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四年四班张晓敏恍如隔世,还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天,刚迈出大学校园的我在教育方面还显得那么的青涩,而在那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怎样跟学生们融为一体,是怎样做才能提高…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乳山六中苑四彪高一物理组办公室一老师捧着几本有关教育的书回到办公室每位青年教师都分了一本我那本书名是爱心与教育作者李镇西一看书名我就联想到我的的学生们高一时教了他们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他们越好他...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一爱心与教育gt读后感寒假里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g...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这个假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文被作者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quot当一个好老...

爱心与教育笔记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读者赵小梅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爱心与教育读书报告看完爱心与教育发现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即将成为一名教师这本书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感人的故事太多来不及一一提及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宁玮带给我们的感...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5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