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读后感

时间:2024.4.20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作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把劳动提高为‘唯一原则’,揭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并探讨了私有财产的各种运动规律,指明了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它把私有财产当作当然的前提,把私有财产的规律想象为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就暴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辩护的立场。

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想到的绝对不止这些,尤其是结合到现在我们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所谓共产主义我们就不得不思考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并且进行集体生产的社会。共产主义设想未来的所有阶级社会将最终过渡成为共产主义的无阶级社会。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行上,需要每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思想。在《文稿》中马克思也从无产阶级的角度思考关于利润,工资,土地等方面所受的阶级压迫。这些所有都说出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理想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这样的思想在我国只是一种最高理想,所谓的最高理想便是只可追逐不能实现的状态吗?中国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农民起义,这是被压迫阶级的反抗。而这些起义不是因为起义到最后为转化为当时

的压迫阶级,就是被打压下去。

再者我们现在看看中国的国情吧。中国从建国之后,我们不能脱离整个国际而成为所谓的独立的共产主义,为此犯过的错我们还记忆犹新,大跃进时期的公社运动,这些种种证明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水平。后来我们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提出,中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种种间隙变的也越来越暧昧。关于政治和经济,关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这些所包含在无产阶级的人们也越来越值得我们细细的看了。我们国家是鼓励通过一部分的人先富带动其他人,但是这些先富的人的确是先富了但是结局怎样?我们的确是比之前的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能吃上饭,能住上房。我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这是对于我们之前的生活可是社会不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嘛?我们比之前的生活要好可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处于同一个社会的人来说呢?我们可见的是现在的社会不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实在是差的太多了。工资的差距,福利的差距。有的人住高楼住别墅美食衣服关于衣食住行是极尽优越,而又的人却是住在城市的贫民窟,每天忧于生活,衣食住行。现在社会出现很多的仇富现象不就是对于现在社会之间的财富差距感到不满的最好的体现吗?关于这一方面,我有一个问题,我们社会该给这些个富人和普通的工人农民分个阶级的吗?大概这样的问题都是错的吧?被灌上危害国家安全的罪名?这是中国共 产 党的执政。

这就涉及到执政问题了,姑且不谈。这样想着我们就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的吧!

想想现在想想以前我们就会觉得平均主义是好的。我们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我们普遍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关于平均共产我们是没有做到但是现在确实比以前要来的公平和正直的多了。我们可谓是实现减少贫富差距的距离小了。我们笑着说我们还是看好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共产主义,只是 我们该思考我们的共产主义该怎么走才行。揭示错误和不好的一面很简单但是我们最是关注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期待着我们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种种探索。


第二篇: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摘  要: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而且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劳动  美  规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第二手稿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具体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起源、美的规律、审美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美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上,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又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人通过实践改造了世界,同时也就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的根本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是论述人类通过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外在世界,创造美的事物。

    人类的实践应该是由物质性劳动和精神性劳动构成的。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它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 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

    至于《手稿》提出“自然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重要思想,强调的是人怎样自由自觉地对待自然。既能自由自觉地对待人自身,也能自由自觉地对待人的外部生存环境。这其实就是对美的追求,是在最广泛的意义、最广阔的领域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达到主体和对象的美的创造。

美的规律

    《手稿》提出了“美的规律”的概念,以及“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手稿》中这一思想是在深入分析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区别的前提下,对人的生产劳动本质特征所作的总的概括。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在两方面失去生活资料: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由此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真善美三者相结合。通过逻辑思维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对世界的“真”的掌握;直接从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精神活动,它直接为现实服务,它追求直接的功利目的与实用价值,是对世界的“善”的掌握;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审美因素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掌握方式,是对世界的“美”的掌握。理论思维、实践-精神、艺术与真、善、美之间所具有的这种一定意义上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表明,三种掌握方式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这种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是不可以互相取代的。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

    《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来。马克思首先对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是一切劳动之共性,但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化却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异化。“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哲学家、理论家就经常使用的一个哲学范畴,异化的基本含义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如果说对象化是劳动的肯定方面,那么异化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在劳动的异化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意味着劳动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与己对立的异己力量,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化劳动,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的。”于是,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劳动创造了财富,人自己却变得赤贫;劳动创造了美,人自己却变得畸形;劳动越有力量,工人就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变成:“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感受不到任何美的享受。

    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所谓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即“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即自然对人的异化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部“类本质”对人都异化了,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对人的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即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本应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互相协助的关系,人本应能完全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劳动者不仅生产着劳动产品还生产着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劳动者的劳动为自己造成了不幸和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了享受和欢乐。

    至此,《手稿》对异化劳动作了清晰而深入的分析,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创造美丽同时又制造丑陋。“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人具有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而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劳动为资本家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古人云:“饱暖思淫逸,饥寒起盗心”。工人在劳动中异化及其劳动对象的异化与心灵的感受美的能力有关。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的欲望推动的,正是由于人类有这样那样的欲望,才会千方百计去设计创造出新的事物。人类在满足了生存问题之后立刻会有“享受”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逐渐提高了自身的“享受”能力和要求,从而进一步对设计产品的需求也达到情感、社会的层次,可以说,“享受”是在人类满足了本能需求之后更高一级别的欲望。这样,人类的“审美”就从原始的功能诉求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感情诉求。美国的一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它的《美感》中写道:“假如希腊巴底农神庙不是大理石的,皇冠不是金的,星星是不发光的大海也是无声息的,那还什么美呢?”可见,美不仅在于客观事物的原本,而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人在判断客观事物是否“美”的时候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性,是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由此,也可以将审美理解为摆脱了物质需求的束缚而达到外在和内在自由的一种状态。即在感受美的时候,产生着素材与(理性的)形式的实际的统一和交替。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就使感性与思维和意志相协调,使人在有限的事物中见出无限性和必然的规律。从而,将美与精神和道德的自由联系在一起,把审美外观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形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创造美丽同时又制造丑陋。

最后,将以《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全文:“马克思没有直接谈论美育,更没有明确把它列为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因为马克思当时不仅没有也不可能论述到共产主义下个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问题,而且作为向资产阶级学校争取的东西,美育也无从谈起。”“但是,从马克思整个思想包括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分散于各处的言论来看,马克思不仅有美育的思想,而且丰富和精辟,这毫不奇怪,在他的全新的一般世界观指导下,他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观,也提出了全新的艺术观。……而在好多地方,(虽然分散而不那么直接和明确),还是谈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要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艺术审美方面的教育,也‘毫无疑问’‘占据应有的位置’。”[1]

参考文献:

[1]  王焕勋主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第181-182页,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阅读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更多相关推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解读读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关键词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或手稿马克思工人阶级共产主义中国国情正文想必在我国没有人是不知道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讲的是什么则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作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书笔记

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专业经济学姓名王恒学号41016008阅读篇名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写作背景这部手稿因为是在巴黎完成的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巴黎时期是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前马克思先是于1842年开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目录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主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用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场出发对资本主...

《1844经济学 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1835年进入伯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读法律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黑格尔学派分化成老年黑格尔右派和青年黑格尔左派左...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4月8月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本文简称手稿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这些手稿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标签马克思异化社会劳动共产主义分类读书转载阅读是最大的乐趣20xx1217115505年6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它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它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这一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学院理学院班级应数姓名陈梦静学号100110103010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字体大中小马克思1844年48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19xx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美学思想解读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在21世纪的今天它还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这是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有学者论及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泛化时提出今日所谓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怀疑美学无不属于过时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期课程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读书报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报告马克思主义几个字可以说是自己读书生涯中形影不离的伙伴无论中考高考考研他都一路相随可对这位伙伴十多年对他的了解却多来自于他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班级马哲班学号20xx01010004姓名魏兴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