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特质

时间:2024.3.2

中国文化的特质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以儒、道、佛三者为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要讨论中国文化的特质,则得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看。文化的表层,也就是艺术、文学、风俗等层面,这是文化的表现,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部分。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由价值观和信念所构成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内在的,是不自觉的,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将从这深层结构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之特色。

一、富有轮回色彩的宿命论

在论及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之原因时,张东荪曾提到儒家对天的态度。他认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远些,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汉朝之后的儒家则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应”之说,以至于谶纬大为流行。后来天人感应论破产后,老庄思想及佛教才应运而起。

事实上,从一个角度来说,原始儒家将天推远之后,在人心灵中将造成一个空缺,恐怕这正是造成《易经》、老庄和佛教乘虚而入的主因。。。。秦汉时代,于乱世生灵涂炭之际,在儒家所不屑于说的“怪力乱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当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人世界观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

而构成现今中国人世界观的一部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轮回”的观念。

中国人早有鬼神的观念,但是中国人对鬼神只讲祸福,不讲轮回报应。把轮回报应与鬼神连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响。如今轮回的观念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所以中国人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所致。这种宿命论式的人生观,容易导致消极、悲观的心态,趋于守旧,少求突破。这种轮回观念,使印度世袭的阶级制度沿袭至今,无法铲除。因此,两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受到灾异谶纬及轮回思想的影响,不论是个人或国家,到了面临困境的时候,莫不归之于气数。这似乎是促使中国人流于消极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觉的知识论

在知识论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觉轻理智的传统,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说,王阳明则倡“良知”,其实都是诉诸于直觉的道德判断,对于理性的知识,则多少存着排斥的态度。佛教方面,尤其是禅宗,更有同样的“反智”色彩及直觉倾向,例如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至于佛教所追求的“涅盘”,则更是“灰身灭智”的最高境界。所以,经过儒学与佛教的“相乘作用”,宋朝之后的中国知识份子,唯心论的色彩益形浓厚。宋儒陆王一系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完全排除经验知识。程朱一系虽强调“格物致知”,但所追求的知识乃

是人生的绝对真理,而非科学的知识。

这种强调内省功夫的思维方式,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称之为“内向观点”,与近代科学的“外向观点”大相迳庭。“外向观点”重经验不重先验,重印证不重臆度,重怀疑不重信古,重实效不重空论。这种外向观点的思考,才是促成科学发展的主要推力。但是在中国,由于儒释道三家对知识问题有不约而同的见解,更使得内向观点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思维方式的主流,使科学发展更加滞碍难行了。这是中国科学无法大步迈进,以至于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之一。

三、以性善为主的人性论

中国自古以来有关人性论的观点极为分歧,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譬如孟子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大力提倡“性善”之说。两千多年来被视为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前提假设。孟子之后的荀子则因为人有耳目之欲、自私之心,所以他认为人是“性恶”的。他认为善乃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而由“本性”到“行为”(即经学习而得之者是“作做之伪”),得借助教化之功。这是他格外重视“礼教”的原因。法家学说之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法治”政治哲学,也是建立在人皆有自私本性(“自为心”)的基础上的。他与荀子的不同在于:荀子因人“性恶”,故提出以“礼”来约束;韩非则主张顺应人性的“自为”,

来达到法治的目的。因此以荀子为桥梁,从儒家过渡到法家学说,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到了后来,随着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科举取士的制度确立之后,“性善”的人性论就逐渐成为官方钦定的主流派观点,很少人敢质疑其正确性。然而事实上,中国两千年来,都是采取“阳儒阴法”的办法治国。一方面倡导“性善”之说,在法令执行上,却似乎又认定人皆“性恶”。

。。。。

另一方面,佛教是一种倡导“内在超越”的宗教,是重视人的主体性思维的宗教哲学,与同样高扬内在超越及主体思维的儒道思想是异曲同工的。而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论,不但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与中国固有哲学思想旨趣最为契合之点。儒家学者虽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对佛教的心性论,则多持肯定的态度。

当代学者韦政通曾指出,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特别是与基督教比起来,对生命的体验较为肤浅,对罪恶的剖析不够深刻。他还说儒家的思想多“知常”而不“知变”,能“应常”而不能“应变”。

四、向往逍遥的人生观

刘小枫在《逍遥与拯救》一书中,曾从《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的叙事中指出,中国人所向往的,乃是老庄和禅宗式的“适性逍遥”,在这个超时空、超生死的境界中,人最终将变成无知识、无爱憎的石头,对一切都无动于心。这逍遥之境什么都好,唯一缺乏的只是真情、纯情的温暖和对苦难世界的关怀。

当然,对刘小枫所提出的批判,每个人或许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大家至少都能同意,中国人的人生观,的确是在追求那无所窒碍的逍遥之境。无论是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或是贾宝玉的“飘然而去”,或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侠客的“悄然隐退”,都指向同一个方向。这种阻断人对尘世的关怀,使个体心智进入一种清虚无碍的空灵之境的修为方式,固然是渊源于老庄思想,却是由禅宗佛学完成的。换句话说,禅宗大大推进了道家“适意逍遥”的精神,强化了中国儒道精神中“自然本性”自足的立场。至此,中国人对人生的看法,经由儒释道三家的融通,逐渐形成这种出世的性格。这可能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


第二篇:中国环境问题的文化根源


中国环境问题的文化根源

汽车学院 刘天武 学号:102108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因为环境破坏而造成的灾害,如北方的沙尘暴,南方的泥石流等等灾害。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还在进一步恶化,许多专家学者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但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环境问题反省和思考的学者比较少。笔者认为如果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和探讨, 将会得出思想文化中的自然观、伦理观和直接体验的思维方式是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深层次根源。本文试着从这一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以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首先, 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导致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态度, 这是产生环境问题的认识根源。我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征服自然的思想,比如,“人定胜天”,“叫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愚公移山”等等。特别是到了近代, 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其中蕴涵的机械论自然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并逐渐成为人们对待自然的一种自觉观念。机械论自然观改变了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 鼓励人们对自然进行贪婪的掠夺。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的异己力量, 采取向自然界进攻的态度,把 自然作为统治、支配、征服的对象, 这种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导致了人对自然境的大规模破- 1 -

坏。典型的例子是我国五十年代开展的“大跃进运动”,人们大规模开垦荒地,砍伐树木,改造梯田,试图改变自然,征服自然,最终造成对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导致许多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如沙漠化等等。机械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观念的积淀长期影响着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今也正在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种观念鼓励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 为了人类的利益可以像操纵机器一样随意地支配自然, 甚至不惜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机械论自然观指导下的工业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征服自然的物质革命, 这场物质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后果, 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其次, 我国传统的伦理观不太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影响了生态环境意识的形成, 是造成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文化原因之

一。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教育者普遍注重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比较发达, 而不太着重于对自然的研究, 不着重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将伦理关系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父子、朋友关系;‘理’即道理和规则。‘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传统伦理观认为个人要对社会讲伦理道德, 对社会负责, 而忽视了人也应对自然负责。这种伦理观认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无道德可言的, 自然环境不过是人类的资源和手段, 从而把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看成天经地义,对环境破坏- 2 -

时也不会有罪恶感。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误导了部分基层群众,他们认为,牺牲环境也能带来经济效益。于是,不管对环境有没有坏处,能发展经济就行了,能把GDP搞上去就行了。这是在我国基础干部中普遍存在的一直错误的思想观念,必须加以改正,否则我国环境问题永远不能彻底解决。这种伦理观念在技术不甚发达的社会对自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很大, 自然界依靠自身的净化能力基本上能消除这种破坏,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古代环境问题不突出的原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由于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规范、引导, 有时成为人们过度开发的帮凶,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恶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短视行为: 人们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默许, 只顾眼前, 不计长远。这种经济效益的取得, 是以牺牲大局和长远经济效益为前提的, 是表面的、暂时的。

再次, 我国传统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主要的思想文化因素。“所谓传统的思维方式, 是指中国人在自己的民族文化氛围中, 自古以来形成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和方法, 或者说,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维定势。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 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 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甚至深入到人- 3 -

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成为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传统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 是长期以来我国自然经济形成的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它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为基础, 强调以内心的感受、体验、顿悟来把握事物。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 而不是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它对于对象的把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观察, 即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观察; 二是体验, 对于有些仅依靠观察不能直接把握的事物, 就依靠体验、体认或领悟来把握和认识。直观体验作为一种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知识的认知方法, 曾为中国创造灿烂的古代文明起过巨大作用。但是, 它以直观为基础, 通过感觉、体验等方法达到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这不仅造成对事物细节缺乏足够的了解, 具有明显的模糊性, 而且对事物的总体认识也具有模糊性的一面。在认识比较复杂的事物( 如环境问题) 时, 则显现出这种认知方式的局限性, 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首先, 当人们还没有观察到环境问题的以及没有形成对环境问题的体验时, 就无法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然而,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不是短时间就能体验到的,环境问题更多的是体现在长期影响。只有当环境问题的强度大到足以威胁人们的生存时, 人们才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作出被动的维护生态环境的抉择, 而这时可能为时已晚。而事实上大部分环境问题的危害都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即使表现出来, 其现象也不明显。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 决定了人们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其次, - 4 -

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阻碍了人们及时地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并做出相应合理的反应。直观体验的认知方式注重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 却很少进行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在这种思维方式下, 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经验水平上, 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有时人们尽管观察和体验到了环境问题的存在, 然而却不能够分析和理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因而就不可能找到合理的治理方案, 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综合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长期以来形成的并影响人们行为的自然观、伦理观以及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深层的思想文化根源, 正是在这些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下的人们造成了当代严峻的环境问题。

那么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的有机和谐自然观。这需要我们从国民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培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其次,我们要注重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认真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阶段。运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环境问题, 从而分析出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 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境问题。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 就必须彻底转变长期形成的自然观、伦理观和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 从转变人们的- 5 -

观念入手, 从而树立生态意识, 提倡环境道德, 将环境的保护与综合治理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而要转变人们的观念, 就必须加强环境教育, 把培养生态环境意识的内容, 融入到各层次的教育中。教育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是任重而道远的。

- 6 -

论中国环境问题的文化根源

学院:汽车学院

学号:102108

- 7 -

更多相关推荐: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制高点毕文亮摘要:面对全球化开放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少年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上这门课前,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开始成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也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被视为中华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

[转]中传名词解释二:名词解释1,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价值观,濡…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一、活动目的: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为了学生自然亲近经典,养成读中华经典的好习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诵读经典名篇。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人人参与…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消费的高峰周。外出、旅游、请客、吃饭成为了一种常态。有的乘飞机,有的乘火车,有的乘汽车。相比之下,当然是汽车比火车便宜,火车比飞机便宜,硬座比卧铺便宜,经济舱比头等舱便…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学习心得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学习心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及。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传承中华文明,同时也不断的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一些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传统节日一春节1...

演讲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中华民族

借传统之力筑民族之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对立面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营养不良所以我们现在应当重视精神文明以提高自身修养如何提升修养让我们的人格闪耀光辉呢是去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作文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00字篇七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开的春天回归大地多么令人高兴呀人们自然要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春节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专业姓名学号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1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