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后笔记

时间:2024.5.2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流传甚广,而在兴盛的唐朝,诗更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闻名于唐朝,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而这两句,则更表明了唐诗的通俗易懂,唐诗的地位。

翻开《唐诗三百首》,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了现代社会的喧嚣与烦杂,只有那遥远的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有那壮志凌云的誓言。每一首试都赋予了生命,跃然于纸上。读李白的豪情,杜甫的雄浑,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怀荡漾,仿佛自己也是一位大诗人,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接触到了唐诗,那时的自己还是懵懵懂懂,不解每一首诗的深意,只觉其每一首都朗朗上口,好不乐在其中。而到了现在,仔仔细细的阅读了这本《唐诗三百首》之后,有着太多的感触,以前只是一个个的汉字,现在却有了灵性,有了感情,才发现唐诗真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读罢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还是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诗圣”之称的杜甫,他们诗的豪情与雄伟澎湃让我寝食难安的一阵激动。就拿李白的《将进酒》来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开始的这两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

去,势不可回。紧接着,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再者,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这首《春望》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读来耐人寻味。除了这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另有着无数的佳作,让我每每都流连忘返。 我也对这两位我喜欢的诗人,从其诗的风格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对比。每一个诗人其诗篇的风格都是他一生的经历而形成的,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的诗

歌都有着自己的风格,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书中除了李白和杜甫,其他的每位诗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每一位我都怀着崇敬激动的心情去体会其诗篇,到了最后,我慢慢的陶醉了,迷失在了诗歌的森林里。


第二篇:说_唐诗三百首_


第21卷第3期中国韵文学刊Vo.l21.No.3

说5唐诗三百首6

黄瑞云

*

(湖北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 乾隆时代孙洙选著的5唐诗三百首6是一种普通的/家塾课本0,而三百多年来流行极广,影响

极深。考其原因,在于它范围在一个美学体系、一种审美标准之内。这个选本受沈德潜诗学理论的影响,也间接反映出乾隆盛世的气象。选诗突出重点,也是这本书的特色。孙氏囿于他选择的标准,也有其严重的不足。有关这本书的优胜和欠缺,都值得后世选家借鉴和研究。

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诗选;审美标准;重点突出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07)03-0057-02 5唐诗三百首6,清孙洙选编。孙洙,别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诗实选309首,显然是让篇数和5诗经6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大体相同。原本中杜甫5咏怀古迹6五首只选了两首,道光十一年四滕吟社重印时将五首选全,故今本为312首。

蘅塘退士在书首写了一篇仅132字的序,全文如下:/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而莫能废,较5千家诗6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0这篇序谈不上有任何理论阐发,他的选择标准也只是/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0而已。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家塾课本0竟有极强的生命力。历代的诗歌选本,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除5诗经6、5文选6之外,五七言诗选没有任何一本可以和5唐诗三百首6相比;而且5唐诗三百首6较之5诗经6、5文选6更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5千家待6虽流传亦广,但确有孙洙所说的缺点,够不上档次。/五四0以来,特别是一九四九年以后,近代学

者用/新观点0编的唐诗选本多不胜数,有若干种还冠以/新选唐诗三百首0的名目,竟然没有一种可以和孙选相抗。孙选三百首无数次重印,总是出来就一抢而空,今人选本却默默无闻,甚至不久就湮没了。

5唐诗三百首6成功的秘诀究竟何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孙洙让所选的作品范围在一个美学体系、一种审美标准之内。全书凡选录77位诗人的作品,但我们读起来除极少数以外,好像是在读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作,只觉其温厚和平,和谐顺畅,不会因风格内容变化太大而感到不谐调。因为他所选的都是风格典雅浑厚而语言典范流畅的诗篇,节奏和美,音韵铿锵,而于冷峭幽涩险怪纤巧绮靡之作则加以排斥。一般不涉复杂的历史事件,即使涉及,由于表达的顺畅也容易理解;白居易的5长恨歌6即属于这种典型(少数作品如韩愈5石鼓歌6、李商隐5韩碑6例外)。作品绝大多数非常优美,披翻咏读,如信步桃花源里,只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迎面惠风和畅,花香鸟语,使人心旷神怡。

孙洙的选录标准,自有其时代渊源。孙氏生当乾隆盛世,其时在江南,沈德潜的诗教影响很大,孙洙的选诗标准,基本上脱不出沈氏的藩篱。沈德潜论诗强调/温柔敦厚0,追求/体格声调0。他在5唐诗别裁序6中揭示他的选诗标准时说:/既审其宗

*作者简介:黄瑞云(1932- ),男,湖南娄底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

旨,复观其题材,徐讽其音节,未尝立异,不求苟同,大约去淫滥以归于雅正,与古人所云微而婉、和而庄者,庶几一合焉;此原意所存也。0在5重订唐诗别裁序6中又说:/至于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以及作诗之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一归于中正和平。0沈德潜的这些论述,验之孙洙的5唐诗三百首6是十分合拍的。/去淫滥以归于雅正0,/一归于中正和平0,正是孙氏三百首选录的依归,所选录的作品也明显受沈氏5唐诗别裁6的影响。全书312首诗,有239首与5唐诗别裁6所选相同,只有73首是别裁所没有选的。其中五言古诗40首,仅有4首不同于5唐诗别裁6;七言古诗42首,只有7首不见于5唐诗别裁6;七言律诗53首,也只有11首是5唐诗别裁6所没有选的(其中单李商隐一个人就占有8首,除开李商隐就仅有3首不同了)。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不同于5唐诗别裁6的略微多一些。孙洙无疑是沈德潜的追随者,即使是5唐诗别裁6未曾入选的作品,5唐诗三百首6所选大多仍符合沈德潜的诗选标准。沈德潜的诗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隆盛世的风尚,因之受沈氏影响选就的5唐诗三百首6也曲折地反映出乾隆盛世的气象。

5唐诗三百首6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却又简单的作法,就是突出重点。有唐三百年,突出盛唐一段,选录达150首之多,将近全书的二分之一。盛唐又突出李白、杜甫、王维三家,凡选录98首,也将近全书的三分之一。其次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选录也不少。盛唐以后也各有重点。由盛唐进入大历的诗人突出韦应物和刘长卿。白居易的诗入选不算太多,只有6首,但因选入了5长恨歌6、5琵琶行6两篇无与伦比的长诗,就使白居易在书中具有特殊的分量。中晚唐近体诗则突出李商隐和杜牧。如此重点突出,使全书的作品成为最优的选择。不过,尽管5唐诗三百首6所选的作品绝大多数确是优秀之作,也有少数作品选录不当。如綦毋潜5春泛若耶溪6、元结5石鱼湖上醉歌6,都不够水平。即使是大家作品,如李白5金陵酒肆留别6、杜甫5寄韩谏议注6、孟

浩然5夜归鹿门歌6,在他们自己的集子里也并非上乘。至于像郑畋的5马嵬坡6,格调甚低,更不应入选。孙洙对李商隐的无题作品似有所偏爱,李的

5锦瑟61首,5春雨61首,5无题66首,沈德潜都不入选,也许是嫌其诗旨隐晦,而孙洙都选了。这是孙洙诗选与沈氏诗风相违的极为独特的例子。应该看到,5唐诗三百首6的选择,受选家诗论的局限,从整体说也是有缺点的。孙洙强调风格的协调,而忽视甚至排斥艺术的多样性。如李贺的作品一首也不选,大概是认为他过于诡谲;储光羲的作品也不选,可能是嫌其轻淡。初唐仅选了王勃、骆宾王、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五律各1首,沈还选了一首七律,而卢照邻5长安古意6、张若虚5春江花月夜6都不入选,显然是认为他们风格轻绮。5唐诗三百首6皈依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而回避矛盾斗争,对于反映现实较为尖锐的作品都尽力排斥。李白的作品总的说来选录恰当,但5古风五十九首6一篇不录。杜甫诗选录如此之多,而/三吏0、/三别05赴奉先咏怀6、5北征6这些名作一篇未选。整个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作品一篇不取。中唐李绅的5闵农诗6,晚唐聂夷中的5伤田家6、皮日休的5正乐府6,这些反映社会现实较为深切的作品都一概摈斥。上述这些作品,除李绅、皮日休之作外,5唐诗别裁6倒都入选了,孙洙比沈德潜做得还要极端。因之5唐诗三百首6作为怡情悦性的读物是很好的,而于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认识生活则有严重的不足。

5唐诗三百首6选诗的优胜与欠缺,很值得选家借鉴和研究。任何选家都是有倾向性的。怎样既保持一种/合理0的倾向,保持一种/正确0的审美标准,又大体能反映每一代诗歌的全貌,这是选家面对的重大课题。任何时代的任何艺术,伟大的或者杰出的作家总是少数。因此突出重点,而又不遗落其他作者的优秀之作,是对选家的识见和眼光的考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孙洙的成功和不足中得到启发。

责任编辑 汤效纯

更多相关推荐:
浅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浅读唐诗三百首有感金鹅中心校唐开富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一个繁盛的唐朝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于唐朝的画卷中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品味唐诗诗之飘逸花之幽香题记拥一卷唐诗酌一杯香茗我仿佛漫步百花园幽幽清风撩动着我有些浮躁的心进入诗的世界各种名花与我吟歌共舞有飘逸洒脱的李白花有忧国忧民的杜甫花还有感叹时世的白居易花是他们装点了我心中最美的花园...

读书笔记-读《唐诗三百首》

为谁含愁独不见读唐诗三百首孙洙编诗者兴盛于唐故后世以唐诗为大清代孙洙因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辩而采选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三百余首诗或取之情真意切或取之语言工丽或取之音韵和美为世人展现了由诗谱写的唐朝乐章大唐...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的品读诗从何处来从细雨中飘来流水声从微风中点碎落花音从柳絮中抽出离别意从鸿雁中寄出思乡情独守空闺翘首倚望的思念驰骋疆场马革裹尸的壮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最缠绵悱恻最壮怀激烈最悲痛哀婉...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我们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文字但是却凝聚着好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的力量那简洁而又十分生动的好似带有灵性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中我读到了丰富多彩的唐诗宋词脍炙人口的元曲在众多书籍中我最爱唐诗三百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唐诗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在历史的长河里读唐诗三百首我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岁月的记忆读唐诗三百首有感宝峰小学吕凤容你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奋起直追的源泉是魂牵梦萦的情怀你用一叶方舟承载者千年文化坚强的意志辉煌灿烂驶向光明的远方一壶酒一把剑一轮弯月一路征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大唐的剑胆饮出一位...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岁月的记忆读唐诗三百首有感你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奋起直追的源泉是魂牵梦萦的情怀你用一叶方舟承载者千年文化坚强的意志辉煌灿烂驶向光明的远方一壶酒一把剑一轮弯月一路征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大唐的剑胆饮出一位唐代诗坛的谪仙...

唐诗三百首有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内容特别丰富让我明白了许多知道了许多这本书就是包含了中华经典与华夏文明的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中全是唐朝诗人写的诗如杜甫李商隐李白等唐朝也是分什么时期的先是初唐再是盛唐最后是晚唐初唐最...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我非常喜欢唐诗从小学第一次接触此类的课文我就极感兴趣并试着模仿古人写几句不成熟的诗句就是这么爱好今天能借到这么一本唐诗三百首真的很珍惜它读了之后感想颇多并且使我更加喜欢唐诗了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