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时间:2024.4.27

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民主,是一个极为宽泛的话题,包含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民主的细节》这本书,我们看到美国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的一些细节,对民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书作者刘瑜,立足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通过在美国所观察,体会,理解的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有条不紊地,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她将虚无缥缈的民主拉进现实场景,告诉大家,民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每个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个人与政府的关系。 本分成了五个大的篇章:“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以及“人物篇”。在这些篇章中,上至美国总统的一举一动,校园清洁工的生活状况,下至非法移民的发展权利和苏丹达尔富尔难民,都与民主紧密联系。她通过很多具体的事例和细致严谨的分析,从美国公民的投票、言论、文艺创作、思想交流、生存、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劳动权益等诸多切实的权益,到美国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和议会、法院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所引发的一系列在中国不可想象的实情;将美国社会民主建设中的精华和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扰揭示给我们。

“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举个例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当时的美国总统就主张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把他们在历史上承受的痛苦折算成现实的利益。然而19xx年,一个叫巴克的白人男性,因为两年被一所医学院拒绝录取,与此同时这个医学院根据16%黑人学生的定额制,录取了一些比巴克各方面条件都差的黑人学生。于是反对“平权运动”从议论发展成了大规模的抗议,一些人开始认为“平权运动”构成了对其他种族的逆向歧视,违反了的自由竞争原则。虽然情况差很多,但是这个例子确实让我突然想到了我们国内的高考制度。比较北京、江西、西藏或者是沿海、内陆、边疆,不管是高考录取政策、分数线还是加分条件都不一样,现在全国统一制定的高考制度是不是合理呢?

再比如:美国传媒领域自由化的恶果。一些电视节目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观众神经为手段,追求高收视率,可谓是“欲最差而不得”。这种“感官刺激主义”的确是文化市场化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竞争的逻辑导致文化产品制造者要不断突破底线,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刘瑜为我们介绍了美国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如何与言论彻底自由派持续的作战。,19xx年,纽约一个电台主持人卡林在其广播节目上大谈“美国广播电视中不能使用的七个脏词”,并调侃性地用这些脏话造了很多句子。一个驾驶中的父亲听到这个节目非常愤怒,觉得这些话严重冒犯了当时同坐一车的未成年儿子。于是他向 FCC 进行投诉,FCC 对该电台提出警告,而该电台则宣称他们的言论自由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这事越闹越大,最后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那里。1978 年,最高法院以 5 比 4 的微弱优势作出裁决:为了保护未成年儿童,FCC 有权对早六点到晚十点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下流内容”进行限制。而同时,在审查程序和立法层面,又迫使FCC的“下流与否标准”遵循最小化原则,给文化的自由和多样性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使美国成为当今公认的媒介环境最好的国度。美国的文化土壤养育出杰瑞斯布林格秀这样的变态秀,也养育出欧普拉这样倡导人文精神的谈话秀,还有一大批像《探索》这样的优秀科普节目。变态秀发展到一定程度,伎俩用尽,只是让观众麻木、看穿、唾弃、远离。之后,人们还是想回归细腻、美感和智慧。最近《福布斯》发表了20xx年全球名人榜,脱口秀女王欧普拉重登最有影响力名人第一宝座,她已是第四次登上最有影响力名人排行榜冠军。20xx年,她的媒介帝国估计赚进三亿一千五百万美元,可谓是名利双收。她的成功也从一个侧面印衬出,多数美国

观众的审美品味是有智慧的。

美国也有过对印第安人的“强制拆迁”,也发生过层出不穷的矿难,19世纪末也存在普遍的“买官卖官”现象??很多今天在中国闹的沸沸扬扬的现象都在美国真实的上演过。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的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制”,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同时,一定的政治制度总要和一定的政治文化相对应,如果没有人努力实施它,制度本身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06 年 6 月底,哈佛大学一个叫桑特利·保尔的清洁工在工作时间晕倒在走廊的沙发上。随即哈佛设施管理处以“上班睡觉”的名义解雇了他。保尔作为一名弱势群体,他找到了他的“组织”: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SEIU)地方分部。公会立即对哈佛大学发出了抗议。一边将此案提交劳工仲裁,一边积极组织游行示威。在工会、学生的压力下,结果是:保尔 10 月之后恢复上班,过去 4个月的工资以及医疗费用由哈佛补偿。可以说,在一个无权无势的海地清洁工 PK 有钱有势的哈佛大学的案例中,清洁工保尔取得了胜利。

保尔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几个“要素”:第一,独立工会的及时帮助――这里说的工会,不是高高在上的、与政府界限模糊的、工人门都找不着的工会,而是“外来民工”一个电话它就会开始行动的工会;第二,哈佛大学内部学生劳工组织的对外部工会的接应;以上两个条件都基于社会群体结社的自由。第三,集会的自由――SEIU 组织的几次游行示威对于吸引公众关注、给哈佛施压起到了重大作用;第四,对劳工呼吁有灵敏反应的地方政府。

在中国,我们经常能在各种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底层人民生存权利受到威胁的例子:地方政府的暴力强拆导致流血事件,农民工拖欠工资上访被拘留,城管和小摊贩之间的争斗,弱势群体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很少有通过正规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听到的故事往往都是遵循了“官逼民反”的套路。在这些恶性事件的背后并不是弱势群体不想寻求正规渠道 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中国社会中并没有这么一个组织或者团体(如工会)真正能够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来制衡政府和其他势力的权力。而现行的司法制度并没有专门为表弱势群体申诉的机构设置,更别提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了,现行的听证制度基本成为政府用来炫耀民主建设成果的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政府和权力集团成了社会的大家长,作为家庭成员的普通公民的政治素养都是“被训练”,而不是自觉地“养成”。

美国曾经也是一个矿难频繁的国家,但是每次大的矿难,都转化为相关制度改进的机会。19xx年,伊利诺伊州矿难直接导致“联邦煤矿安全法案”的出台。19xx年的西弗吉尼亚矿难又导致了19xx年的一个重大立法:“联邦煤矿健康和安全法案”的出台。20xx年1约的沙沟矿难,促使美国当年就通过了“2006矿工法”,更新19xx年的“安全法”。这种制度的纠错能力,加上权利部门间互相监督的制衡机制,致使美国矿难发生的频率不断下降。现在,美国的煤矿开采行业已经成为“本质安全行业”,劳动安全性甚至好于农业、建筑业和零售业。百万吨死亡率之有中国的百分之一。20xx年4月,河南平顶山发生矿难,33人死亡。而这一事件还没来得及在各大媒体露上一脸,就很快淹没在“辽宁铁岭钢厂钢水包脱落32人死亡”、“河北邯郸煤矿爆炸死亡11人”这样层出不穷的新闻里。事故过后,除了举国哀悼,深刻反思整改之外,别无所有,令人丝毫看不出进步。而刘瑜认为,对这些工人的真正悼念,是用制度改进来悼念他们,而且很可能,这也是最让他们死而瞑目的一种纪念。

民主、法治、透明、廉洁,虽然是政府一直强调的,但现实情况并不怎么如人意。民主对我们普通民众来说似乎更多的是一个形式:比如人大代表选举,我们不仅不了解各个代表候选人的政治立场是否与自己有利,甚至我们对待选举本身就是拿来当儿戏,随意的投了一张票;法治,显然在现在的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在面对弱势群体时是在法律之上的;透明,许多政府机关现在都设立了网站,将政府财务报告等发至网上,但真实性却仍然让人生疑;廉洁,这点国家一直在做,我们也的确见到政府机关的廉洁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腐败官员不断下马,但仍然存在公款吃喝情况,这一直是国内比较大的问题。总而言之,我们国家的

民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社会存在许多问题矛盾,这一切都需要大家不断努力奋斗。


第二篇:把握细节 走向成功——读后感


把握细节 走向成功

张强

读了汪中求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后,感觉这是本不错的书,虽然自己的是学校的一名老师,主要从事的是教育工作,但我想一线教师除了不断凝练自己的业务功底,就是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精细组织和对学生有效管理的研究。希望它山之玉可以攻石,增长自己工作的本事! 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真理,也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法宝。

细节实质是什么?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只有保持这样的工作标准,你才能注意到问题的细节,你才能做到为使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思考细节,才不会为了细节而细节。

读了汪中求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后,我感觉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如何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相对于班主任,我们任课教师,大量时间,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备备课、做做题、说说学生),假如每

个人能把自己课堂教学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不给班主任添麻烦,我们工作的底线想必会让人家班主任省很大心。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这些工作还得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这些显性的地方抓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学会学习。这可以说是我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我也学着用心关注工作中的细节。课堂教学组织中任何一个薄弱环节都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因此,接了手的事必须按时、按标准完成,不能完成时也不为自己找借口;已做完的事,自查认定没有错误再上交,不要等别人检查出了漏洞再辩解。

把小事做细了,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工作,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而不久接触你的学生们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严格要求,经常引导学生要注重细节,同学老师讲话不打断原则。进课堂后,我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提醒,使大家能够积极地完成工作。我还注重人文管理,比如首违不罚原则,自愿背题加分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温情,使学生的学和自已的教形成了默契。

用心工作的作风,对我周围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和学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收获会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更多相关推荐: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英语二班20xx1301218朱玉兰民主一词在我心中从来都是一个抽象的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概念我们很少考虑到这一方面就算想到了也只会觉得这是和自己关系不大的词百度百科给出的民主的定义是在一...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本书是作者刘瑜过去几年给报刊杂志写的专栏文章的结集全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美国的民主这一模糊的概念拆分成一点一滴具体的事件正如梁文道对这本书的评价中所提到的今日中国的公共讨沦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从细节中认识民主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民主的细节这本书通过杂文的形式写出了作者在美国居住七年的见闻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到一个国家民主的细微之处针对性的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对待权力制衡收入与分配文化渗透等现象的态...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3篇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3篇民主的细节gt读后感一有的作家你是先听说这个人再喜欢上他的书有的则是你先读了他的书才慢慢喜欢上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前一阶段看了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普及了有关民主的细节我们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ABC电台天天骂总统天天有大大小小的游行巴菲特抱怨自己的收入税交的...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怎样保护弱势群体读后感山西黑窑时间曝光之后关于弱势群体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心大家异口同的认为这个可以被成为国耻的事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制度的问题如何给制度治病有人说刹住市场改革的车轮或者加...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评分利用一个月的闲杂时间我将民主的细节这部书读完了感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轻松而且很有兴趣整本书都是用与一个公民切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和例子来论述的将我们不甚了解的政治学讲的深入浅出而不是用一些...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最近上完入党培训课后我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刘瑜民主的细节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我们普及了有关美国民主的细节在我周围的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读刘瑜民主的细节有感作者张伯逸学号41104005最近读完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再加上听谭老师的课感触颇深基于民主这个话题太大鄙人又学识鄙陋实在理不出个一二三四点的逻辑只好按照最近的经历加上对民主的细节后文省略为民主...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前些天读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心里有些话想说一下民主一词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一很动听的褒义词民主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趋势但也会有人说权利集中可以提高效率没有那么多反面的声音和...

《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读后感一作者生平及著作法国政治思想家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年7月29日生于今伊夫林省塞纳河畔威尔内伊1859年4月16日病逝于纳家庭是诺曼底贵族1823年由默兹的高级中学毕业后去巴黎学习...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