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时间:2024.4.13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0907067 李颖 09法学(2)班

一、关于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所读的第一本与法律有关的外国小说,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今天当我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初读时的焦急,乏味,冗长,抽象的感觉,反倒像是花开过后,依旧有淡淡的余香,让我久久还沉浸在对伊柳沙的心疼,对对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无限期望以及俄国审判制度的好奇。

阅读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你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想着是因为要完成作业才去读书,必然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小说中去,反而会更觉得无聊,焦虑。但是又正是因为阅读是漫长的过程,才又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忘记当初功利的目的,融入进小说,只是纯粹的为了阅读而阅读,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意义。对我而言,读书其实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够平心静气,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进入大学后总想着要读一些与法律有关的名家、大家的著作,接受高水平法律思想的洗礼。但是真实的情况的进入大学后的我们都越来越浮躁,电脑和手机阅读让我们离“书”也越来越远。直到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才觉得,其实不一定非得要读那些纯法律思想的书才能提高学术水平。只要读了,哪怕是一本小说,哪怕是一本与法律无关的书,都是能够让人有所收获的,又或者只是让浮躁喧嚣的心平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由于法学基础薄弱,我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深刻的认识,但是我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心里经常会冒出许多想法,有疑问,有感叹,有反思或许还有对比,接下来就谈谈我这一个多月的阅读感受。

二、感受

(一)这一家人

小说中老卡拉马佐夫,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是一个自私,吝啬,荒淫无道并且贪婪好色的小地主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令周围人都憎恨的人,却有四个性格迥异的儿子。老大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继承了老卡拉马佐夫的自私,贪婪,我在看书的初期差不多也是这么认为

的,但是越往后读就越觉得米嘉可怜,正如那就老话“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特别是看到米嘉在接受审判时的自责、反思、和突然升起的对未来的无限渴望,假如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也就是他的父亲没有被谋杀,米嘉也许会一辈子活在对父亲的憎恨和对金钱以及美色的欲望之中。但或许这又是当时那个时代人性的缩影,俄国在社会转型期间,不仅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在发生着变化,连同人们观念和思想也一同影响着。米嘉的童年是在父爱母爱缺失的条件下度过的,从小就倍受冷落,这样的人要么满怀仇恨长大,然后变得强大再回头报复所有伤害过他的人,要么就会自暴自弃,没有目标。很显然米嘉是后者,但是在米嘉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没有那么多仇恨的,从小时候开始,他就知道为了一磅的榛子的恩惠而感恩二十年,从这一点来看,米嘉是善良的,其杀害自己父亲的可能性也是很少的,当然,判断一件实事,只是从推理和性格分析是不可靠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总之,在小说的最后,我对米嘉充满了同情,为了他那一颗还善良的值得挽救的心,为了他突然明朗的对未来的期望。除此之外,米嘉的坦率和单纯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比如他对卡捷琳娜的炙热的爱,就算她同时也是自己父亲看上的女人,他也要与之一较高下;再比如他也不遮掩对父亲的厌恶,甚至对他动手。但他的张扬和放荡同时也导致了周围人对他的不满,高傲自大,不学无术,这些评价在最后的审判中对他的冲击力很大,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众人心目中形象,此时的米嘉就算是浑身是嘴也不能为自己辩解。

老二,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伊万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却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爱着卡捷琳娜·伊万诺夫·维尔霍夫策娃,但却常常矢口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总的说来,伊万在小说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本来清晰的人生目标,态度,一下子变得迷茫,慌乱,我不知道这是否也在预示着俄罗斯在当时的时代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站在国家发展道路的三岔口上,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至于阿廖沙,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第三个儿子,文章中把他作为一个近

似神圣的人,没有仇恨,没有欲望,是一个被升华的形象,他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某种积极的能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的精神。小说里不管是善良的、邪恶的、冷漠的、势力的人物几乎都对阿廖沙怀有好感,就算是存在某个反对阿廖沙的,那也是出于对他的嫉妒和羡慕。也许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处在变革时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借阿廖沙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对俄国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俄国人未来的期望。从这本书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俄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俄国人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也许正是作者是来自于这样的一个阶层,才会有对这个社会如此深刻的表达。

斯麦尔科加夫是我认为隐藏在小说深处的主角,他在事实上虽然也是卡拉马佐夫家的一份子,但是由于私生子的身份,他既不能像其他三兄弟一样有贵族样的身份,也不能从费绕多尔的财产里分的半杯羹,甚至还要低声下气的面对主人们的吆五喝六,但他也向往着充满阳光的温暖生活,向往着有朝一日可以拥有一笔足够去往法国,那个自由的国家的经费,并且他也默默地为自己的这一希望计划着。正如小说里,伊凡的那句话“你比我想象的要聪明的多”从“最后一次访问斯麦尔科加夫” 这一小节里,斯麦尔科加夫向伊凡描述自己是怎样部署这一计划,又是怎样实施的,并且最主要的是他是如何将这罪恶转嫁给德米特里,甚至想好了把伊凡拉下水做帮凶,不,确切的说应该是主谋。斯麦尔科加夫的智商确实很高,不仅仅表现在他成功的将伊万变成他的帮凶这一逻辑思维上,还表现在他缜密的作案手法上,尤其是他在向伊万陈述他将费尧多尔的装有3000卢布的信封仍在地上的这一行为是为了让人们相信这是米嘉作为一个纨绔子弟由于头一次做这种事情而紧张,才慌乱的把信封仍在地上。这让我顿时很佩服他,虽然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可怜的反面人物,但是,就从这一行为,用现在话说,反侦察能力很强。也因此,斯麦尔科加夫的这一特点成为我欣赏他的主要原因。

(二)作为一个法律的学习者,我在阅读这本著作时,自然会对其后面关于审判环节的关注,不得不说在“错案”这一章里,公诉人与律师菲久科维奇之间展开的唇枪舌战是十分精彩的。公诉人在公诉意见书里,通过对德米特里的性格的细致分析,以及对他平日的生活作风等内外因结合,判断他极有可能是杀死他父亲的凶手,并且由此上升到对国家,对信仰的亵渎。虽然我对这份公诉书的内容丰富精彩表示了认同,但是,就针对德米特里来说,是不公平的,首先,由于德米特里个人的原因,使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个纨绔子弟,因此对他存有偏见,

并且由于他与其父亲之间确实存在尖锐的矛盾并且曾经起过争执,这一切看似巧合的事情,连起来让人们,包括检察官、法官都对德米特里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德米特里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不管是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法官都应当是公平正义的象征,不能将个人的观点加之于案情上,否则,公平也无从谈起,事实也正是如此,《卡拉马佐夫兄弟》以错案告终。并且,在法庭审判的过程中,对客观存在的证据的运用程度很低,德米特里被认为行凶的血衣,凶器等一出场就被摆放在一边,全过程中,几乎被忽略,这与我们如今的法庭审判截然相反,现代刑事法律制度,对证据的要求程度很高,必须要求证据符合真实性、关联性以及合法性的排查要求。总之,一切都是证据在“说话”。根本不会出现《卡拉马佐夫兄弟》庭审过程中的都是人在辩论、推理、分析的现象。也许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人们无法使用一些高科技仪器对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但是最主要的还应当是受当时的刑事法律思想的影响。这部小说诞生之际正是19世纪中期,这个时候是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针锋相对的时期,不得不说这次审判即带有深刻的古典学派的刑事思想,又引入了实证派的观点,时代特征很明显。因为,小说中卡捷琳娜为德米特里请来了一位医生,她希望通过医生来证明德米特里是神志不清醒的精神病人,想以此来逃避惩罚或者减轻刑罚。而将精神病纳入刑事犯罪的研究正是刑事实证学派的显著特点。

最后,我还要向文中我最佩服,最睿智,也最敬业的律师菲久科维奇表示尊敬。不管是他的为德米特里所作的辩护,还是他在法庭上对抗各位证人,亦或者是他极富感染力的演说内容,都让我为他折服。菲久科维奇极短的时间里对这桩谋杀案做了详尽的了解,详尽的程度,令所有人震惊,同时,他对案件也作了深入的剖析,十分理性地运用各种技巧击破公诉人的防线。比如那场精彩的对抗证人的章节,虽然他只是运用了一种手段,也就是给各位出庭作证的证人抹黑的办法,使证人们的证言受到质疑,但这手段也恰恰表现出他作为一名资深律师的老谋深算。其实短时间内要想完全了解这桩案件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说菲久科维奇在短短三天内就想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对此说法是有保留的,因为我更愿意相信,这名资深的老律师凭着多年的从业经验,完全有可能是有侧重的展开了解,比如,他会重点了解可能会是证人们蒙羞的事实。此外菲久科维奇在他的辩护中也说到了证据,他提出,公诉方对德米特里的控诉,没有事实根据,完全没有证据来证明。虽然他自己没有提出什么明确的证据证明德米特里无罪,但是我认为

这样也就够了,因为菲久科维奇的辩护足以对抗公诉方的控告,看看周围群众的反应就知道了。按道理法官如果不能证明一个人有罪也不能一个人无罪通常是回按无罪来结案,但是事与愿违,卡拉马佐夫家族在当地有着深刻的历史,想要清除法官们先入为主的信念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德米特里依旧还是被当做了杀害父亲的凶手,这也是我所遗憾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每一个卡拉马佐夫成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基于小说丰富精彩的内容,更是为了他们毫不掩饰地向我们展现了深藏在人们内心,而又被我们拼命想要否认的特征。作者通过小说既展现了圣贤的博爱与崇高的精神力量,又有邪恶黑暗的魔鬼,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共同构成小说的精神框架。人们内心是希望真善美可以战胜假恶丑,但是现实与理想毕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并不阻挡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如果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够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反思,相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将得到升华。


第二篇: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荣如德/译

《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

读书笔记

课程:行政法期中作业

班级: 09 级法学一班

姓名:吕贝莉

学号: 0907005

指导老师:刘志峰

完成时间:20xx年11月15日

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万、阿辽沙和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小说通过描写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性道德,引发后人对宗教、对哲学以及对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纵观整部小说,有一条明显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卡拉马佐夫气质”,整部小说的社会性也主要表现在这条主线上。所谓“卡拉马佐夫气质”大致上就是:恣意地放纵情欲、狂热地追求浪荡生活,贪婪自私、专横暴虐、卑鄙下流、毫无道德约束,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了卡拉马佐夫家庭成员身上(除阿辽沙外)。

一、 卑鄙无耻丑恶的灵魂。

费尧多尔即老卡拉马佐夫,他表现出的是一种极其卑鄙无耻的丑恶的灵魂。他的全部道德原则可以用他的一句话概括:“在我死后,随他陆沉也罢!”吝啬的费尧多尔极端自私,他通过靠妻子嫁资发财、发放高利贷、占有亲生儿子合法的财产等等卑鄙无耻的敛财行为来满足自己病态的金钱欲望,对于他来说只有金钱才能满足一己私欲。不仅如此,费尧多尔还是个相当荒唐的小丑和色情狂,即使他已拥有相当可观的资产,他仍然没有放弃已经深入骨髓的小丑习性,他用一种小丑式的下流、狂妄行为去恶毒地破坏一切,他容忍不了和谐平静的场面,必须去用他那神经质的、令人厌恶的小丑行径去破坏它。他的这种行为最突出表现在本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在修道室的会晤以及随后的餐宴过程中,费尧多尔唾沫飞溅地用污言秽语恶毒地亵渎神灵。此外,年近六十的费尧多尔最大的嗜好就是淫乱纵欲,曾经不仅当着夫人的面,把一班坏女人招到家里狂欢乱闹,甚至还以他那小丑式的角色打赌并实施了对“三寸丁”白痴女的强暴行为,如今又同大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由此,将费尧多尔概括成一个卑鄙无耻丑恶灵魂的人并无不妥,他也是“卡拉马佐夫气质”的集中代表。

斯乜尔加科夫,被伊万称作“发臭味的奴才和下流胚”,身上同样充满了贪婪成性、卑鄙阴险的卡拉马佐夫式的腐坏堕落的臭气。由于斯乜尔加科夫实质上是费尧多尔与白痴女的私生子,他的这种特殊身份,让他自身从头至尾都充满着

1

一股蓄势待发的、邪恶阴毒的气质。他把这种为所欲为的卑鄙野心和仇恨一切的歹毒狠心隐藏在忠诚和谦卑的表象之下,无时不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家庭中窥探一触即发的破绽。他不仅觊觎老头子的财产,又相当工于计谋。他看准了德米特里要与父亲算账,便用计亲手导演了一出扑朔迷离的弑父案,不仅干掉了费尧多尔,使德米特里成为替罪羔羊,事后又以伊万曾说过的“无所不可”为护身符,阴险地要挟伊万他才是主谋。然而即使最后,斯乜尔加科夫因为绝望而悬梁自尽时,在遗言中依旧没有承认自己谋财害命的犯罪事实,以澄清真相。可见,在最后时刻,他身上仍然充满着“卡拉马佐夫式的下流力量”,他将“无所不可”毫无遗漏地吸收进了自己地狱般黑暗的灵魂中去了。

二、 处在美丑、善恶尖锐矛盾中分裂的灵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变革中的俄国,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使得这位大作家的人生经历同样跌宕起伏,在他一生中,他自身也同样面临着美丑、善恶的争锋相对、拼死搏斗,他自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作为“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因此,作家带着切肤之痛来揭示“卡拉马佐夫气质”,让他笔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都附着某个“不洁的魔鬼”,又都痛苦地努力克服这种气质。

伊万,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性格复杂,头脑清晰,爱做思考。他信奉无神论、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又热烈信仰上帝,甚至主张国家应当转变为教会,但又不能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他向阿辽沙列举了各种触目惊心的事实:罗马教会传统的“宗教道德”的不道德、天主教会焚烧活人的残暴事实、将军当着一个母亲的面致使恶狗将她孩子撕成碎片的故事??都表明了伊万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怀疑,甚至提出“没有上帝,就无所不可”的绝对性理论。正是因为伊万对这个世界深刻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使得他的内心非常矛盾,既热切盼望《圣经》所描绘的美好一天的到来,又无法接受这个充满残忍的罪恶世界,他无法解决这个尖锐的矛盾,便只能在“卡拉马佐夫下流力量”支配下痛饮,一直“熬到三十岁就把酒杯往地下一扔”。

德米特里,性格开朗,慷慨坦率而富有激情,同时又狂热冲动而无所顾忌。他崇敬上帝,承认《圣经》十诫的道德准则,但又深深为自己放浪形骸的恶德败行所苦恼。米嘉可以慷慨地捐献自己仅有的三千卢布给一个挪用公款的人以使他免受不幸;但又可以一时兴起,欺凌贫穷可怜的人。他深知“卡拉马佐夫气质”

2

在自己天性中植根之深,他渴望爱与欢乐,却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堕落。本书中充分展现米嘉内心的矛盾的事件是他对格露莘卡的爱情。他为占有前未婚妻的财产而愧疚,又像浪子般挥金如土只为博得格露莘卡的芳心;因为憎恨父亲与他争夺爱人而扬言要杀了父亲,却为误以为杀了仆人而想结果自己生命来赎罪。然而最后,当米嘉在接受审判之时,终于开始懂得尊重所爱的人的感情时,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德米特里一生中总是在善恶、美丑的尖锐矛盾的斗争中挣扎,直至最后才幡然醒悟自己的罪过,也许这是作者对他最好的安排,在自我净化和忏悔中努力摆脱“卡拉马佐夫气质”,成为一个懂得爱人的人。

三、 用基督的爱去拯救世界上罪恶的灵魂。

幼子阿辽沙是作者最心爱的人物,是他心目中新一代人的应该具有的形象。阿辽沙出场时是个见习修士,他本性善良,真诚热情,渴望真理。他笃信上帝,愿为灵魂不死而生活,并怀着崇高的理想“拯救、改造人类社会”。然而在伊万一番话的触动下,在他说出“枪毙”二字时,他内心的忍耐宽恕已经被人道的呼声所震破,他几乎从根本上推翻了上帝的存在,虽然他仍深爱赐给人类幸福的上帝。为了探索灵魂是否不灭,上帝是否存在,拯救改造人类社会,阿辽沙毅然走出了修道院,还俗到世间。本书的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阿辽沙的成长过程,他从幼稚的信仰,到用真诚的心去净化人的灵魂,专注地将佐西马长老的爱不断扩大,为人们终身行善,是阿辽沙理智成熟的过程。小说最后写道:“他倒地时是个软弱的少年,站起来时却成了一生坚定的战士。”

在阅读本书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人物对于道德、宗教这两个困扰他们的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而本书中最出彩的部分,也正是书中人物对于“上帝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尽一生探索的问题。在此,通过以上对书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所学的粗浅的法律知识,对本书中探讨的道德、宗教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俄国,社会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急速转变,政治、经济正处于剧烈动荡期,物欲横流,思想和精神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突与选择,人性中的善与恶矛盾交错。同时,各种新思潮不断涌入俄国,贫困愚昧的人以及老一辈人顽固不化,年轻的一代则在新思潮和腐旧传统文化冲击下挣扎着,整个社

3

会人民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本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选取了这个时代三类最为典型的人物做主角,在各种思想碰撞中最终做出选择。

费尧多尔和斯乜尔加科夫分别是俄国社会中腐朽自私的贵族和愚昧邪恶的社会底层民众。一个是霸占着自己剥削而来的权势金钱,自私自利,胡作非为,毫无道德底线;另一个则是在各种压迫鄙夷下心理扭曲残缺,无时不刻不在等待肆意报复的机会,毫无道德约束,也无所惧怕。这两类人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中最黑暗最罪恶的人,既不信仰上帝,毫无怜悯和善的爱心,也无道德修养,在他们看来“无所不可”。

德米特里和伊万在“卡拉马佐夫气质”中是归为同一类的,虽然他们在性格和学问修养上相去甚远,但他们同属于俄国社会中同一时代的年轻人。德米特里代表的是俄国传统的青年,明辨是非善恶,却又时常犯错,这也许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上帝的信仰还没有达到能够约束他们道德行为的境界;伊万代表的是受新思潮影响的、走在改革最前列却被牺牲的青年,他们质疑上帝是否存在,并提出各种论点,又希冀社会能够像《圣经》中描绘的那样美好幸福却找不出使之兑现的方法,因此又暗自相信唯有上帝才能做到,于是他们在自己创设的矛盾中不断斗争,最终成为新旧思想冲击的牺牲者。

阿辽沙是以见习修士的身份出场的,因此他对上帝有着热忱的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者的话》中开宗明义表示要为主人公阿辽沙立传。可见,阿辽沙是作者心中代表俄国的新新一代,怀着对上帝的爱,走向社会,去感化人民爱戴人民,使人们之间相亲相爱,用坦诚的心去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也许就是小说最后阿辽沙帮助伊柳沙化解同学之间矛盾所要表达的最终意思了。

就如卡拉马佐夫一家在长老修室内讨论的那段话,伊万提出“应当让国家最终有幸成为教会,而非其他”,佐西马长老也极为赞成伊万的见解,他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剖析,罪犯即使受到法律的制裁,仍不能使他们真正改邪归正,他们只是作为社会有害的部分被机械地流放到远处,却不能使他们从本质上去恶从善,并杜绝另一罪犯的出现。唯一有效、能起威慑和驯化作用的办法,表现为人们自身良知的基督之法,因此他在谈话中指出“现在罪犯只有面对教会,而不是面对国家,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得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找到的改造社会的唯一道路是宗教,他认为宗教是抑制人的本能欲望的思想

4

武器和精神慰藉。

宗教是否真的能从本质上改造社会,使人们的内心自始至终受到良心的约束不去犯罪呢?这个问题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难以解答。首先,宗教难以发展成为书中所期望的从教会到国家,因而宗教对社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都无法达到威慑、驯化人们的程度;其次,即使真的完成了从教会到国家的过渡,例如罗马教廷等教皇国家,教会的权力是否真的能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合理使用,而不滥用权力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愚昧迷信中;最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思潮质疑上帝的存在,无神论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人们拥有信仰自由,有权利选择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如果强制地利用宗教去改造社会,那么结果也许就会适得其反。

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法律制度还未健全的时代,人们似乎更容易想到通过宗教来达到真正惩罚犯罪的目的。诚然,对于阿辽沙这样自始至终对上帝有着强烈敬仰的人,是能够通过宗教在自己心中所起的威慑、良心谴责的作用而不去犯罪,或者哪怕犯了微不足道的错误也会忏悔不已;对于德米特里这样,心中似乎有上帝,然而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恣意胡闹的人,也许宗教能使他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为之良心受到谴责,但是要使他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不胡作非为的青年,唯有通过对他再教育、培养他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德米特里所受教育太少,才致使他的行为乖张蛮横);至于费尧多尔和斯乜尔加科夫这样毫无道德底线并且没有信仰的人,即使上帝现身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根本不信上帝,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永恒的利益,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惩才能使他们意识到这个社会不是任由他们随心所欲的,只有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代价之后,他们才会因为惧怕法律而收敛,对于这样的人,宗教是毫无作用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回顾中国漫长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除某些少数民族外),唯一的佛教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深信不疑的,它只是人们祈求全家平安、升官发财的工具,道德并不因此受约束。纵观中国历史和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犯罪层出不穷,百姓受剥削、受压榨,悲惨的人们伸出双手祈求帮助,他人却都冷眼旁观,如同看戏。可见即使法律再强大,惩罚犯罪的手段再严厉,一个没有道德价值基础的社会依

5

旧是非常可怕的。人们没有内心的约束,没有廉耻,放纵欲望。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书中所说,“既然无所谓善恶,就无所不可。”这样的社会只会产生欺骗和罪恶。然而在西方社会中,其道德基础就是宗教,在这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不再去质疑上帝是否存在,而是坚信上帝存在于自我心中;如果没有宗教,社会将会变成一片荒漠,毫无生机和温暖。从这点上讲,谁又敢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目光如矩呢?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应该说是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总结性作品。它的思想可以用伏尔泰的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没有上帝,人们也要制造出一个上帝来。”与其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不如说他是想告诉当时的俄罗斯:人类需要上帝,或者说需要信仰与道德,来作为人类精神的寄托与慰藉。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思考和选择的结果,在他年轻时,曾是无神论者,最后却成为了宗教主义者,并不是因为迷信宗教,而是认识到人类需要宗教。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并没有失望,相反,他认为上帝存在于连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内心深处。如果违背了他的旨意,必然会受到的惩罚。“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种报应不是外部的,而是源自内心的自责和悔恨。相反,外部的惩罚有时会减轻罪恶感。所以,在老卡拉马佐夫被杀后,伊凡因内咎而精神错乱,斯乜尔加科夫因精神崩溃而自杀。这种悲剧性的结局恰恰证明上帝或者说道德力量的存在,是人类未来的希望。

经过漫长历史考验的中国,要使人们的良知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也许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表达出来的对于“人类需要宗教”这一观点,中国社会需要宗教。同时,近几年,中国政府投入了大笔资金用于建设宗教事业,建设宗教活动用的寺庙、祠堂等(笔者的家乡就在近年内建造了大量的寺庙供人们烧香诵佛),其旨在于在人们心中树立一个可以依托但绝不是迷信的基础。这也许是政府认识到人民需要一个正义的精神寄托与慰藉,保持人民积极向上、正直的心态,从而做出的对民众引导性的政策决定。笔者坚信,在如今法制越来越健全的中国社会,随着人们心中道德价值基础的确立,中国社会将始终朝着美好和谐的一天迈进!

6

更多相关推荐: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或许是我浅显的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对我来说爱情故事往往能更直接的打动我读完罪与罚之后已经觉得好像无法完全消化读了白痴倒反而更有一种更直接的感动和震撼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题材又是颇为沉重的家庭与社会伦理心里莫名多了一...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思绪堆积成山发人深省的点太多太多了电子书和书本交替的看每到惊叹的地方就做上标记希望在读完后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翻阅书签却有些无从下手了只得忽略非主线的点从主要人物出发来谈谈个中内涵...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感对伊万的分析与思考摘要伊万在卡拉马佐夫整个故事情节的构建中起着支柱一般的作用本文通过笔者对伊万分裂性格困惑以及其弑父的理解与思考解读伊万命运并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分析解读伊万现象在当今社会的现实...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11汉1班潘家丽17号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荣如德译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考读书笔记课程行政法期中作业班级09级法学一班姓名吕贝莉学号0907005指导老师刘志峰完成时间20xx年11月15日卡拉马佐夫性格剖析及深度思...

电影《信义兄弟》观后感

电影信义兄弟观后感三年级王一鸣今天我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叫信义兄弟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很感动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孙水林一家四口出了车祸但是孙水林最牵挂是工友的工资这是工友们的血汗钱是工友们养家糊口的生活费是...

《狼兄弟》读后感

人与动物美好的友谊之情读狼兄弟有感本书是由英国的米歇尔佩沃写的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自己与狼兄弟之间情感作者用明朗优美的语言深沉而多情的笔触将一个个关于人狼之间的配合巧妙娓娓道来这本书介绍了人与狼相互配合战...

《你是我的兄弟》观后感

你是我的兄弟观后感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城郊信用联社进一步深入开展我系统的学习了党的相关规章制度理论体系和教育材料4月份在联社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观看了电影你是我的兄弟并在观影后留下了自己的一些体会这...

读《我想告诉你我不配做你兄弟》有感

作者无意地为古惑仔或者老炮树碑立传只是想纪念他的朋友记录下年少的躁动的青春的痕迹他的朋友不是英雄充其是一群有血性的边缘少年他们活过爱过抗争过我想他们有资格让你记得朋友是用来相互帮助的不是来利用的主人公李小哲说过...

后感 你是我的兄弟

观你是我的兄弟后感这是发生在一个多小时之内的有关一起行贿案的故事通过检察官郑十一和少年时代好友袁向东的兄弟情感纠葛的展现从侧面刻画了一名基层反贪干警的常态生活和执法理念案件很简单也不重大嫌疑人袁向东同时也是一个...

霸王龙兄弟读后感200字

霸王龙兄弟读后感200字霸王龙兄弟gt读后感200字一我是霸王龙是放暑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一本新书这本书讲的是小翼龙长大了离开了爸爸妈妈开始独自生活霸王龙为了吃小翼龙从悬崖上摔了下去霸王龙受伤了小翼龙觉得受伤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