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中学高中语文 第2专题 自读课文 怀念红狐学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时间:2024.4.13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学练案:第2专题  自读课文 怀念红狐

一、字音辨

1. 浸濡(rú)        2.伶俐(línɡ lì)

3. 蹿出(cuān)          4.沮丧(jǔ)

5. 蜷成(quán)          6.唾沫(tuò)

7. 长嗥(háo)       8.圪坨(ɡē tuó)

9. 呆滞(zhì)       10.干嚎(háo)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5.           6.

三、词语辨析

1.揶揄·嘲讽

例句

2.不止·不只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自身安危。

2.黯然无神: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

一、走近作者

刘志成,汉族, 1973年生,20##年加入中国作协, 20##年就读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青年作家班,现为中外散文诗学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国家二级作家、《西部散文家》杂志执行主编。主编文集有《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下册)、《中国西部散文诗》、《内蒙古六十年散文选》等七本。散文集《边地罹忧》获内蒙古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散文《怀念红狐》、《一条歌的河流》分别入选全国2005和20##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

二、相关背景

《怀念红狐》是当代青年散文家刘志成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中华散文》20##年第7期。作品一经面世即被数十家报刊争相转载,一时间洛阳纸贵。刘志成这个原先并不为多数人熟知的名字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评论界更是好评如潮,称他是“大境界、大手笔、大孤独、大景观、大气质、大性格、大生命”的新锐散文家,就连向来吝啬赞美,不肯轻易以美论人的“塞上才子”尚贵荣也说:“悲哀、沉重、兴奋、惊奇、激动不已、欲哭无泪……这是我读完志成散文后的真实感受。”而事实上,刘志成的走红,恰恰是在作家经历了人生太多太多的磨难,尝遍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的苦难之后,将他的人生体验凝结在冷峻而优美、深邃而博大、凝重而刻峭的文字之中,用著名评论家徐无鬼先生的话说,是“血水”的写作。

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他蹬过三轮车,下过矿井挖煤,忍受过饥饿和歧视,失过业,离过婚。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使他的散文淬去了浮躁与世俗、沥尽了浮饰与浅薄,走向崇高与博大。作家总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感知着世界,以一种悲凉、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体察着人生,从而使他的作品跳出同时代“小女人散文”的低迷情调走向更为阔大的境地,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并不囿于一己之悲,一己之痛,而能在作品中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一种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这或许正是《怀念红狐》之所以成为当代散文经典名篇的重要原因。

三、主旨把握

文章通过我们一家与沙漠红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平等善待世间万物、尊重生命的审美情趣和自然文化见解。

四、结构图示

1.开头用了一个什么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联系全文来说说。

明确:设置悬念;作家单刀直入地将人狐之间水火不容、两难调和的矛盾对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疑窦;悬念式的开头不仅使刚刚介入文本的读者的情绪陡然紧张起来,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更为下文的叙写支撑起了一片神秘的空间,引领着下文情节的发展。

2.文中前后三次写到红狐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前后照应,同时又是内容上的写实,表现红狐当时的状态,更是一种象征寓意手法,暗指了主旨,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给人以深思和回味。

3.作者为什么要以“怀念红狐”为题?

明确:作者在文末说“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暗示着人类遗失了美好的情感。对动物的爱怜和同情没了,反映出物欲社会中人性的迟钝、麻木,似乎无暇体悟生命的意义,更不会去想什么狐的感人之处。因此,作者以此为题,希望人类多些感动(因爱而感动),以引起对生命意义和人类良知的呼唤。

1.时空交错,自然浑成

文中作者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重新剪接组合,以人狐遭遇开篇,先声夺人,引人耳目,营造出杀气腾腾的氛围,从而使情节直接聚焦到人狐关系的对立上。而故事的地点也随之变化,就庭院而言,故事两次发生于此,但作家只侧重写一次,另一次则以穿插补叙的方式提及。时间与空间的交错并置,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意脉浑然天成,对主题的揭示起着重要作用。

2.细节点染,匠心独运

文中两次写到红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的细节。第一次:“我揉了揉睡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个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第二次:“……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窜出,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实际上有着极为深邃的寓意,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表达出其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与张扬。

3.庄中见谐,寄寓深厚

本文主题不可谓不“庄”,哀婉悲悯,沉郁凝重,但作家又不全是一味地“庄”下去的,他很善于调节文章的整体情感氛围,于“庄”中见出“谐”。如第3段中“我”追赶红狐的情节,作家将“我”的狼狈与“狐”的悠闲对比着写,极富谐谑之趣,形神兼备,别有韵味。但作者这种“庄者谐之”的艺术处理,又寄寓着深厚沉重的主题奥义,让洞察文章主题意蕴的读者于谐谑之中见出辛酸。

阅读《怀念红狐》选段,完成1~4题。

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还没断奶。它们通体雪白,只有鼻头和尾巴发红。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我从熟睡中

醒来,揉揉眼睛,几乎疑在梦里。扒起窗子上的猫眼洞布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站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我正用手臂抹眼角上的泪水,爹的喊狗声猛然在院子里响起,我不由得心头一紧,才发现是邻居家那只肥肥胖胖的大狼狗已出现在院子里,喘着粗气要向狐发起进攻,被爹死死抱住脖子。红狐还没有走,只是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快地蹿出,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很多年以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1.“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对这句话你有怎样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母亲的这一行为有着对幼小生命的关爱的成分,只是这种关爱还是带有某种功利的目的,好好饲养幼狐以便将来卖个好价钱。

2.“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明人类对动物的怜悯之心还没有完全丧失;(2)为下文写放走幼狐作铺垫。

3.节选部分是如何写红狐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红狐的凄惨的叫声、不顾一切地用爪子抓门、跪地乞求的动作,以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精神等层面写红狐,表现了红狐无私的母爱,为揭示文章的主题服务。

4.节选的最后一段,作家意在表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在表明,在今日商潮的卷袭中,人们关心的是钞票和享乐,人格早已沦为侏儒,精神已经麻木,对人类和谐漠不关心,当然也不能体悟到生命的伟大意义。作家以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第二篇: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中学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二学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

选读》学练案:模块综合检测二

(满分:160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 苔藓(xiǎn) .

摩挲(suō) .

B. 天籁(lài) .

抵挡(dǎnɡ) .

C. 搁置(ɡē) .

疮瘢(bān) .

D. 模样(mó) .

便笺(jiān) . 悄无声息(qiǎo) .红颜薄命(bó) .力能扛鼎(kánɡ) .莘莘学子(shēn) .众口铄金(shuò) .浑身解数(jiě) .身陷囹圄(yǔ) .深恶痛绝(wù) .

解析:B项,“力能扛鼎”的“扛”应读ɡānɡ;C项,“浑身解数”的“解”应读xi?;D项,“模样”的“模”应读mú。

答案:A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频频发生的踩踏事件,许多专家认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逃生技能的训练是避免不发生此类事件的关键。

B.报道称,该议员一直担任美国国会能源及商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他大部分的竞选资金并非是其合法所得,而是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企业的捐献。

C.由于供应有限,导致有机食品在中国仍属特殊产品,尤其是有机农业所需的清洁空气、水和土壤在快速工业化的中国越来越难找到。

D.今年悉尼海港大桥嘉年华活动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新南威尔士州的居民,还包括澳大利亚其他各州居民以及一些国际游客。

解析:A 项,否定不当,去掉“不”字; B项,重复赘余,删去“并非是”的“是”和“来自于”的“于”;C项,缺主语,删去“由于”或“导致”

答案:D

3.在“礁石”“落叶”“星星”中任选一种,仿下面《小溪》的格式,另写一组句子。(5分)

小 溪

1

从不高声喧哗显示自己

只默默地在崇山峻岭中

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礁石:从不清冷孤傲标榜自己/只静静地在惊涛骇浪中/坚持属于自己的位置。

星星:从不光芒四射炫耀自己/只静静地在广漠苍穹中/守住属于自己的位置。

落叶:从不恣意舒展招摇自己/只静静地在西风残照里/孕育属于明天的希望(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恰当地运用拟人手法2分,内容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意义3分)

4.从表达的角度来看,下面的语段在连贯与得体方面各存在一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①我社出版的《明月星空》(三叶著,全书25万字,散文随笔集),②是一本与知己倾谈的书。③一册在手,④灵魂的香味便扑面而来。⑤装帧精美,⑥大方的设计,⑦新颖的编排,⑧显示出制作者的用心。⑨有缘者必须购书一读。

(1)第______处(填序号)的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处(填序号)的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⑤“装帧精美”改为“精美的装帧”(2)⑨“必须”改为“不妨”(4分。每处2分。如果只找出但并未改正,则该处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

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

2

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

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

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C.唯公之所欲为 数:列举 唯:希望

闻:传布 D.后不听信,恶益闻

解析:唯:听凭。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3分)( )

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排除①⑤⑥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

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

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

解析:B项,皇上是在孔戡死后追任他为尚书司勋员外郎的。

答案:B

3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舍我而从人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卢从史有不合法度之举,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阴争”“肆言”“折”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这是故意舍弃我而去侍奉别人啊!(“是”“故”各1分,语意通顺1分)

(3)面对财利,却畏惧躲避像懦夫的样子。(“则”“如怯夫然”各1分,语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有一位贤明的辅臣孔戡,字君胜。卢从史有不合法度之举,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公开发言指责他。卢从史感到羞辱,脸红到脖子根,低头屏气,不敢回应一句话,马上更改命令、修改文书词句的情况前后累计有几十次。闲暇时就和卢从史谈论自古以来的君臣父子之道,行六顺就能享大福,行六逆就危险屈辱甚至遭杀戮,说:“您应当那样做,而不能这样做。”卢从史常常听得害怕而喘气流汗。过了五六年,卢从史更加骄横,有不忠之语,孔戡规劝,他没有悔改之色,孔戡就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哭着对那些人说:“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不能再做什么了!”于是,借口生病告辞离开,隐居在洛阳城东面,有酒食歌舞的宴饮也不参加。这时,天下人都认为他贤明,谈到应该被皇帝重用的士人时,都说“孔戡”。

恰逢宰相李吉甫镇守扬州,首先奏请起用孔戡,孔戡还是隐居不应诏。卢从史看了诏书说:“这是故意舍弃我而去侍奉别人啊!”就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孔戡在军中有不法之事。皇上说:“我知道了。”卢从史三次向朝廷上奏章,才改任孔戡为卫尉丞,分管东都洛阳。诏书刚下,门下省属官吕元膺把起草好的诏书驳回,皇上让人对吕元膺说:“我难道不了解孔戡吗?将会任用他的。”

第二年正月,将到临汝县温泉洗浴,正月十一日,刚到临汝进餐时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七岁。公卿士大夫在朝堂上祭奠,无官职的士人在家中祭奠。孔戡死后九十六天,皇上下诏把卢从史绑送京城,历数他违背朝命的罪行,流放到日南郡。皇上于是下诏追赠孔戡为尚书 4

司勋员外郎,大概是想用曾经拟任命的职位伸张他的志愿。

孔戡对坚持道义好像有偏好,奋勇而不瞻前顾后,面对名利却畏惧躲避像个懦夫。刚中举时,从金吾卫录事做到大理评事,辅佐昭义节度使李长荣。后李长荣死,卢从史以一般将领代理为节度使,请求孔戡说:“我由一般将士出身,在幕府中只有你没有丝毫私人纠葛。如果你留下来,你想做什么都任随你。”孔戡没办法,留任一年,卢从史两次奏迁其官,从监察御史升至殿中侍御史。卢从史起初听从采用孔戡的话,得以不败;后来不再听从相信他,恶名日益传布。孔戡弃他而去,就彻底失败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每点1分。没有具体分析不得分。)

(2)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每点1分。)

(3)(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明确认可的用字,给1分;用自己的语言对句子进行解读,给1分;准确表达出用字的效果、作用,给2分。如仅答出认可的字,没有具体解析则不得分。)

参考示例一:“犹”字好。(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1 5

分)“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2分)

参考示例二:“空”字好。(1分)“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1分)“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 (《论语·泰伯》)

(7)独学而无友,则________________。 (《礼记》)

答案: (1) 雕阑玉砌应犹在

(2)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3) 抱明月而长终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 任重而道远

(7) 孤陋而寡闻

(每空1分,有误则不给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 6

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选自《十月》,有删节)

1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7

1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1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1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要走向现代,发挥它的价值,就必须消除自身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一些东西,调整自己,超越自己,这应是毫无疑问的。结合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实现推进中国文化的目标时,可以考虑下列一些方法和途径。

②从宏观或全局着眼,推进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化。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涉及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各个层面。文化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军事等诸方面,都有更新、发展的必要性,都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拒绝进行现代化。因此,所谓“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或“文化保护主义”之类都是片面的,不足取的。

8

③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推进传统文化再生。中西某一阶段、某一形态的文化,都是一定具体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都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因而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采取一种简单的文化认同态度,要么一味拜倒中学,要么一味拜倒西学。当代人必须从现实问题入手,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向二者要答案。不论中学还是西学,若我们本身不能有所建树,又岂能靠它们“救世”与“治世”?

④弘扬传统,贵在创新。如何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再生,建设中国当代文化,许多思想大家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意见,诸如“抽象继承”、“创造性的综合和综合性的创造”、“儒学第三期发展”、“创造性转化”、“融合中西马(马克思主义)”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坐而论道者众,落到实处者寡。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再生,首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再生。但以往那种用新名词、新概念演绎传统的方法,现在看来于发展中国哲学,提高当代哲学水平并无多大根本性作用。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和发展中国民族哲学,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最有效的弘扬。时代呼唤当代思想大家,以创新和发展民族哲学为己任,以成熟的主体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构造能力,吐故纳新,大胆探索,勇于建构,从形态上层面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丰富和发展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

(节选自彭永捷《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15.第二段中,作者对“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文化保护主义”等作了否定,请简要说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答案不超过3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这些观点或态度都是片面的,不利于推进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化。

16.作者在第三段中分析、阐述了应该如何对待中西文化,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有关要点。要求用“??不要??,而要??”的句式作答。(不超过4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待中西文化不要采取简单的认同态度,而要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入手有所建树。

17.结合文意看,最后一段“坐而论道者众,落到实处者寡”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建设当代的中国文化缺乏切实的措施和行动。

9

七、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大而甜的橘子,但那只能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绝对的完美。这就要看我们怎么个活法,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手中的橘子。蔡先生拿到酸的庆幸其大,拿到小的则庆幸其甜。他的做法充满了智慧,而这样的人生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无数个这样的橘子,蔡先生的做法对我们来说犹如一剂良药。倘若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万事万物,则我们连一个橘子也拿不到。因此我们不能奢求人生,不能抱怨生活,相反,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这并不算漫长的人生。

立意方面:①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不要患得患失。②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从良好角度寻求优势。这两种为最佳立意。

10

更多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木兰诗教案设计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二范读课文板书课题木兰诗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1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

中学语文教案范例

1题目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法3感悟爱这种博大的精神学习步骤一自主预读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诗五首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二能力训练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三德育渗透点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

课时主备人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中学语文教案范例

题目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法3感悟爱这种博大的精神学习步骤一自主预读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

中学语文课教案模板

中学语文课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案例1

语文教学案例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也感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因为单...

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2-免费中学语文教学资源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2免费中学语文教学资源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2免费中学语文教学资源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

中学语文说课教案:生命生命说课稿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生命生命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19课生命生命一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本文是台湾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文章内涵较深而我教学的...

中学语文教育学教案

中学语文教育学教案漳州师院中文系使用王文彦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教学目的明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地位和作用廓清有关模糊认识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

洪洞中学语文公开课教案

洪洞中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一郭瑞华授课题目胡同文化授课时间二00六年十一月十九日下午第二节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371班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强化爱国主义教育2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

中学语文教案(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