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奥德修斯有感

时间:2024.5.9

学号:11103302 姓名:邱明星 班级: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三班

观《奥德赛》有感

看完了《奥德赛》这部电影我深有感触,里面的这句话是多么的经典,“这个旅程本来就是你的生活!”。奥德修斯与妻子珀涅罗珀逼不得已的分离;奥德修斯与刚出生的爱子特勒马科斯不得不分离 ;珀涅罗珀为了实现对丈夫的承诺,自己辛苦的养孩子,自己排解无数个寂寞的夜晚,自己一个人领导自己的国家,面对众多蛮横的追求者,面对想谋取国家政权的臣民,她都要一个人独自面对,一个人想办法,她是多么的无助,她又要多么的坚强!人生就是这样,像爱情、亲人与爱人之间的分离、挫折,我们都不得不经历。由于我们不能选择,那我们就像奥德修斯、珀涅罗珀,和特勒马科斯等人一样勇敢的面对,勇敢的去接受吧!

当奥德修斯在地狱看到他母亲的时候,他迟疑了,他顿时崩溃了,都是因为他迟迟未归,他母亲自杀投海了,他好自责,他好悔恨,而后面又有更多的人需要他,最后他决然离开了他失去的母亲的灵魂,接受更残酷的现实。回到当今社会一想,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像奥德修斯一样坦然?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就因为和朋友闹个矛盾就抑郁不堪;有多人因为失恋而跳楼自杀;又有多少人因为亲人去世而一蹶不振?况且前两者,都是可以用某种方法可以挽回的。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挽回,将自己失去的重新拿回来。至于已经无法挽回

的我们就应该“节哀顺变”,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重新站起来,开始新的生活。

当看到奥德修斯的卧室,我感到万分的惊讶,这个不仅是卧室,也是奥德修斯的家,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更加惊讶,卧室中的一棵树,尽然是这个“家”的脊梁。一个树,撑起一个家,只要那棵树活着,这个“家”就存在,而这棵树死了,这个家也随之垮了。这棵树就像是一个家中的“主力”,比如父亲,又再如母亲,也可能是这个家的孩子,一个家里失去任何一个人,这个家都可能崩溃。失去父母中任何一个都会影响家里的收入,孩子将会失去一份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一种爱,为孩子心中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形成,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配偶在这中间将会失去知己,随之迎来的就是无限的寂寞;而家中失去了一个孩子,父母将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家会失去精神上的支柱,甚至更严重的,父母随之而去,一个幸福美满的家随之破碎了。当“他/她”还在你身边的时候就请你珍惜你的“他/她”吧!

当在这部电影里“体验”完奥德修斯的旅程,我顿时爱上这种有只会有勇敢的男人。在战争的时候,经过前两次的战斗,他们部队的人员所剩无几,由于寡不敌众,他想出了闻名于世的“木马计”,他是那么聪明绝顶,他是那么的机智,最后终于战胜了敌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在通过“蟒蛇洞”的时候,面对凶恶的蟒蛇,他勇敢的面对,努力的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最后终于成功的过了“蟒蛇洞”;他是多么的勇敢坚强,多么的足智多谋;当来到荒岛上,遇到海上的

儿子“单眼人”,他面对他同伴被“单眼人”吃掉的时候,他运用自己的智慧救了剩下的同伴,他也害怕,可是为了能回到家,他都克服了。回到现实,当一些人陷入困境的时候,这些人马上就慌了自己的阵脚,思绪马上就乱了,是自己的境遇更加糟糕,更加窘迫。通过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人很容易生气”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其实在遇到坎坷的时候,人就应该保持镇定,保持清新的头脑,理清自己的思绪,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出困境。

在死亡的国度,遇到死去的人不要留恋,因为活着的人更需要你;奥德修斯就像《西游记》当中的唐僧一样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才能成“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回家的路,家里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里我将学习奥德修斯的优点,热爱家乡,忠于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事冷静,不急躁,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奥德赛》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电影,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电影,既教会人怎么做人,又教会人怎么做事。


第二篇:奥德修斯-张迪


《荷马史诗—奥德赛》

张迪 5120309486

引言

正如老师的第一堂课所说,谈到西方文明,西方智慧的源头与传承,我们的目的是如何从这些典籍中获取思与知,去创造自己的当下,以及获益终身。确实通过阅读学习,收益匪浅。开创三大历史时代的诸智慧形态,关注Sophia, Noein, 爱与智慧,以及思量。以古希腊,中世纪和近代为三阶段,逐步了解The Sophia of Muses, The Christian of Sophia, The Knowledge of the Civil Consciousness。内容从义—公正,充实到善—慈爱,扩大到圣—神圣,从框架上阐述事,尺度,思想三者随时间发展所呈现的不同理性关系。寻找三大智慧形态的微妙转变发展以及充实,通过事例化,寓言化,人物化的表达方式,告别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推理论证,通过阅读推荐书目,以及听取老师的讲解,比较有点理解西方智慧的古老价值取向,人生之思以及社会角色的代入感。涉及具体讨论作品中的哲学成分,以下主要分析其中从神性到理性的过渡态,以人物具体的行动与思量来应证发现其两面性,或者说其中间状态;借启蒙辩证法的相关内容以及阿多诺的观点来探讨奥德修斯回乡之路,其所折射的启蒙作用与人性之思。本文即以荷马史诗下部《奥德赛》为讨论材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笔者比较感兴趣的三个方面来观察《奥德赛》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即其人生轨迹;以及作品带有古典气息的文学思想内涵,学院化的哲学体系理念及其长久以来的社会启蒙和历史影响。主要分以下三部分讨论:《奥德赛》的生态反思—漂泊、乡愁与家园;《奥德赛》的认识论启示—Mythos、Logos及其前点链接Sma;《奥德赛》回乡之路的双重解读—启蒙辩证法。

目录

一、《奥德赛》的生态反思—漂泊、乡愁与家园

一、漂泊,从乡愁和寻觅家园开始

二、漂泊与神性自然的回归

三、责任、信念与家园

二、《奥德赛》的认识论启示—Mythos、Logos及其前点链接Sma

一、Mythos、Logos和Sma的关系

二、人物事例分析Sma

三、《奥德赛》回乡之路的双重解读—启蒙辩证法

一、自然的回忆

二、他者的召唤

《奥德赛》的生态反思—漂泊、乡愁与家园

漂泊是一种无根的状态,漂泊的过程,是人和人遭遇的过程,更是人与自然遭遇的过程,只有人与土地建立了最亲近的联系,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人方能结束漂泊;乡愁是一种怀旧,是对已经失去和逝去的追忆和神往,是远行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和回望,是一种“不在场”而渴望“在场”的情感。乡愁里盛满的是生命历程中最初留下的美好记忆,它包含了作为客居者对异乡的疏离感和孤独感,是现实和历史的一种连接方式,乡愁者总是陷入对现实的不适应和不安定状态,怀有难以融入和认同异乡的边缘感,总是不停地从自己的来处张望,渴望回归本源。家园,是能安居的地方,是属于人也需要人建造、呵护、保卫和照料的地方,因为有家,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才有了意义。古希腊荷马史中的《奥德赛》讲述了战争结束后,希腊军队中的智者奥德修斯还乡途中艰辛漫长的漂泊,同样还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则效仿着荷马的叙述写下了特洛亚城被毁后逃离城池的战败者埃涅阿斯率众寻找新的家园所经历的漂泊之苦。荷马和维吉尔赋予了那场历时十年的特洛亚战争浓郁的乡愁与家园情怀,在那场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战争结束后,被战火洗劫的城市不再是任何人的家园,无论是作为胜利者的奥德修斯还是作为失败者的埃涅阿斯,他们都放弃了特洛亚城,为了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和先辈最初的家园而带着自己的族人开始了漫漫漂泊。今天,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都陷入失衡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人正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乡愁在新的语境下成为人们对和谐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追思,怀着乡愁的人们渴望在日益遭到污染和异化的现实中回归自然与人曾有的和谐与诗意,漂泊、乡愁和家园不仅指向现实,同时具有了精神和文化象征的意蕴内涵,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史诗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漂泊,从乡愁和寻觅家园开始

民族、国家、战争、责任、英雄等往往是构成史诗宏大叙事的主要内容,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其中每个个体生命的历程,分明看到的是英雄充满坎坷的漂泊历程,感受到成就英雄伟业的路途中不尽的磨难和内心的孤独,在他们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流浪中,对故乡的遥望和重建家园的信念成为史诗内在情感的凝聚点。这部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漂泊都以特洛亚战争为背景展开,战争的结束是漂

泊的开始,此时,战争的胜利或者失败都已经不重要了,奥德修斯要返回离别多年的故乡,因为:“任何东西都不如故乡和父母更可亲,如果有人浪迹在外,生活也富裕,却居住在他乡异域,离开自己的父母。”一个人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家,怀着乡愁不肯轻易停歇的时候,他的漂泊正是他回家的开始,漂泊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能够安居,因为安居不仅是在家的感觉,而且是和平自由稳定的幸福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中有生活在别处的感觉,永远不能停歇的脚步不是浮士德那样为了寻求更高理想和价值的追寻,而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和在世界上被竞争、压力、危机、异化等笼罩下无法安居的处境,如此的不能安居和异乡感,是由于人们遗忘了家的本质,这是对存在,对大地的遗忘,钱中文先生说:“今天的乡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其性质与面貌,原有的形态仍然存在,但同时新的形态已经出现。这已是一种涉及人的生存的乡愁,是人的精神飘零无依、栖居艰辛的乡愁了。”人类不得不审视反思自己今天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们的家园是靠文化建成的场所,但需要补充的仍然是:这家园也有一种自然的基础,给我们一种自己属于周围这块土地的感觉。”当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法则时,科学依傍着权利和发展进步等宏大话语建立了自身的“霸权”,肆意在其所及的一切范围内为所欲为,人民错误地把物质享受和财富的掠取作为个体存在的最高追求,忘记了心灵情感的需要和存在的根基,在人类精神世界逐渐荒芜无家可归的同时,人与自然曾有的和谐也遭到破坏,地球家园正在失去让我们安居的宁静美好,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成为人类生存最大的隐忧。海德格尔说:“在我们这个匮乏的时代,安居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 关于住房紧张的议论所在皆是,但住房紧张无论有多么严重紧迫,无论多么有害或多么有威胁,都不是安居的真正困境,因为安居的真正困境决不在于单纯的住房紧张。确切地说,安居的真正困境,先于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也先于地球上的人口膨胀以及产业工人的生存困难。真正的安居的困境在于凡人一再地追求安居的本质,在于他们必须事先学会安居。如果人的无家可归正在于此,那么,人为何仍旧不把他安居的真正困境当做困境来思呢? 一旦人致思于他的无家可归,这就不再是不幸之事了。”奥德修斯正是致思于自身的无家可归才会怀着无限的乡愁去漂泊寻觅,在21世纪的今天,回归人性的纯真美好,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致思的家园之梦。

二、漂泊与神性自然的回归

在这部史诗中,最让人惊悸的是以海洋为代表的大自然的伟力,大海的怒涛打碎了航船,消失了所有的痕迹,在奥德修斯和同伴近十年惊心动魄的漂泊中,他们不得不面对带给他们希望同时也带给他们恐惧的大海。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精神的关系,面对无边的海洋和风暴,他们感受到的是个人力量的弱小和对自然神性的敬畏,在大海的广阔和力量中,漂泊者与野性的、人力无法驾驭的自然相遇了,自然可以瓦解人的意志,甚至吞噬人的生命,但它也是让人回归故土家园的道路和希望,每次起航,都是一次自然的回归,是人和自然的较量,是一次次的通过仪式和人向自然献祭的过程,自然不断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检验着人对故乡和大地的情感。人在这里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微不足道的地位,只能恳求大自然的仁慈宽厚。荷马描绘了一个充满神性的世界,神和人的关系实质上是早期自然与人关系的显现,俄林波斯山上众神的权威和力量就在于他们可以控制自然和人的命运,古希腊罗马人看到在每一种自然现象的背后都有神祗站在那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只有谦卑、感恩和敬畏。如今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神性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得到强化,自然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自然逐渐成为人类可以随意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库,自然的本质被隐匿在人们生存的欲望和争斗之中,曾有的神性逐渐被人类征服和霸权的神话所取代。当诸神已经远去的大自然不再让人感到神秘敬畏,当人对自然满怀敬畏和感恩的历史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时,日益荒漠和污秽的大自然再也不能“自然而然”了,人类远离自然的漂泊也就成为更具乡愁和家园意义上的漂泊。

三、责任、信念与家园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存和家园连在一起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了责任和义务。奥德修斯要回到故乡伊塔刻守护自己的领地和亲人,他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他回归故土的力量源泉,尽管掌握航行方向的是那变幻莫测的大海和风暴,是冥冥中主宰一切的神明,但他仍然靠着不灭的信念和意志去追寻自己的家园之梦。对奥德修斯来说,他从来不是孤独的个体,他身后是故乡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无论漂泊的路有多远,也不管遭遇到何种磨难、挫折或是诱惑,他都始终保

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高贵的理性,在漂泊中成就了自己。奥德修斯成为希腊人永远的骄傲,因为他没有放弃责任和信念,用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自己的家园,忘记了存在的意义,身在家中却忘记了对家的照料看护,忘记了自己最深层的需要,这是一种双重的遗忘。“如今,人们拼命把手伸向宇宙空间,去征服世界, 实际上不过是在逃避无家可归的困境。”生态危机与人类文化的危机、信仰的危机会让人最终自毁家园无路可走,无处为家,因为“安居的基本特征就是保护”,只有人类认识到我们对于地球家园所具有的责任和义务,主动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欲望,让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成为普遍的情怀,理想的家园方可重建。现代人的乡愁,是人和世界关系的重新打量,对家园的呼唤和乡愁的痛苦已经成为当代人一种普遍的心理诉求,一种时代性的和全球性的集体事件。从生态文化的角度来看,乡愁正是由于人的生存现实与理想世界的巨大反差引发了人类对传统生存经验的追忆和依恋,在对现实的失望和拒绝中有了文化批评的意义。对奥德修斯而言,漂泊中的乡愁是与回归一体的,乡愁不是一种缓解现实无奈的情感宣泄,漂泊并不导向虚无,它始终伴随着回归的行为,情感指向与责任意识交织在一起,回归的行为是与漂泊和乡愁共在的,如果不能走向回归,就无法停止漂泊消除乡愁。当代生态危机中的漂泊与乡愁,是对失去青山绿水充满生机活力大自然的追忆和痛惜,是无家可归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的写照,回归不仅是对地球家园的拯救,也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反思和重建。责任意识的突显在此时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正如对土地的珍惜是建立在土地的乡土感之上的,只有你视为家园的地方,你才会拼命去保护它,让它变得更加美好而非破坏它。奥德修斯的漂泊都是战争引发的,尽管在荷马生活的时代,战争被看作是成就英雄声名和解决争端最有效甚至是合理的方式。这部史诗中描写了人与人之间血淋淋的厮杀,然而在战争的狂热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消失、城池的被毁、家园的不再,是战士远征的乡愁和离乡的漂泊之苦。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没有停止过对家园的破坏,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漂泊,为何人类只有在失去家园的痛苦和流浪中方能领悟家在生命中的意义价值,才懂得对家的珍视和守护。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陷入危机、冷漠、疏离、冲突、异化和远离本原的痛苦中,在生态恶化的现实焦虑中,“家园”是对钢筋水泥包裹的坚硬而远离土地温情的“家”的拒绝,“还乡”是对回归生存本质和诗意状态

的渴望,“漂泊”是失去信仰和方向的流浪,没有了神灵来庇护,也没有奥德修斯那样的精神领袖,甚至连信念也需要重建,在还乡的归途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6卷第4期

《奥德赛》的认识论启示—mythos、logos及其前点链接sma

一、mythos、logos和sma的关系

秘索思(mythos) 和逻各斯( logos) 是研究西方认知史发展的两个元概念。秘索思古老,逻各斯新兴,但西方文化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有不过多执迷于巫卜和非理性叙事的传统。文学是培育西方理性学观的摇篮,奥德赛里的主要正面人物几乎全都或多或少地具备实证的意识,他们的求证(或信证) 行为反映了时代推崇的务实精神,明显不同于成诗年代更早的伊利亚特里人物的轻信。

塞玛( sma) 位居秘索思和逻各斯之间,一头粘连诗的古老,另一头连接新兴的实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德修斯之妻裴奈罗佩就像塞玛,浓烈的宗教感没有妨碍她同时具备注重观察和细致求证的时代品质。她爱听故事,容易被对方声情并茂的叙事所感化,但也知道如何妥善区分感情和理智,表现出很强的实证意识。在关键的时候,她甚至显得比奥德修斯更为冷静,审时度势,顺水推舟,虽说不一定刻意为之,但事实上却娴熟运用了高超的探察( peirazein,PEIQA'FEIM) 技巧,欲擒故纵,引而不发地致使对方主动招供,和盘托出了那张自制睡床的机密。让我们吃惊的是,是裴奈罗佩,而不是以足智多谋闻名的奥德修斯代表着史诗人物探察和证事的最高水平,把他们屡试不爽的求证艺术推向新的高峰。裴奈罗佩所说的smarpa riphradea kate lexas和莱耳忒斯喊出的sma (moi) eipe异曲同工,共同向世人传递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早在logondidonai出现之前,希腊人就已经初见成效地开始了以smaeipe 为代表的实证。

那么Sma是如何得到的呢?

荷马给他的同胞其实留下了两份遗产,一份是壮怀激烈的豪迈诗情,另一份是推崇严谨求知的实证自觉。第一份遗产里有秘索思的本源精华,我们领略过它曾经怎样妙趣横生地催发了巴门尼德、品达和埃斯库罗斯的诗性想像。第二份遗产挣脱了秘索思的怀抱,从古老的故事里脱颖而出,它所包含的科学和理性基因同样在后世学人的著述中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彰显希腊逻各斯精神的先驱。倘若上述分析尚可接受(西方学者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划分),我们打算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作出如下设想。刚才说过,广义上的逻各斯不是横空出世。既如此,在上述第二份遗产和勃兴于公元前6世纪以后,即狭义上的逻各斯(或者说logon d idonai) 之间必定存在着一些递接现象,希腊思想应该在这二者之间有一个向理

性认知观的过渡。这个过渡会有自己的时代品质,而这种品质应该如同mythos和logos一样具备最大限度的解释力,能够高度概括并典型展示希腊人在史诗时期的某种认知特色。显然,如果能够找到这一品质,我们就可以合理开发它的潜力,使其像mythos和logos一样起到标志的作用,成为学术化和阶段化地定位西方认知史发展的一个新的坐标。以下事例分析即希望在这方面作一点开创性的尝试。设想是从细察奥德赛里人物对奥德修斯的辨识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细致分析,论证寻找logon didonai的前点关键词链接,客观揭示西方认知史发展在早期阶段的递进轨迹,为人们明晰认识它的可把握展开提供一个崭新的标志。囿于篇幅,也为突出重点,主要针对忒勒马科斯、欧鲁克蕾娅、欧迈俄斯(和菲洛伊提俄斯) 以及莱耳忒斯对奥德修斯的辨识( 亦即发现)展开研究。

二、人物事例分析Sma

以下分析借鉴相关资料,此资料针对奥德赛的原文分析,从语言的角度入手,针对原文的用词来分析Sma在奥德修斯一步步揭示自己真实身份中所起到的作用。

忒勒马科斯 奥德修斯之子

忒勒马科斯的疑虑在史诗里司空见惯。奥德修斯对此丝毫不感到惊讶,并有针对性地作出了说明: 不,我非神仙( outistoitheoseimi),为何把我当作长生者? 我是你的父亲。言罢,他热泪盈眶,显然是动了真情。然而,忒勒马科斯却不为所动,在那个时刻显得比父亲远为沉着冷静: 不,你不是我的父亲奥德修斯,而是某位神灵( daimn) 欺哄,加深我的痛苦悲戚。很明显,置身于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失去了认知的基点。奥德修斯只能苦口婆心。他告诫儿子不宜过分惶诧,拒不接受回家的父亲,固执怀疑他的身份。无奈之中,他下意识地祭起了本体论的法宝,告诉儿子真实的奥德修斯只有一个,除了他,断然没有别的奥德修斯( allos,Odusseus) 回抵家门。 奥德修斯对本体的诉求发生了作用,加之他就神的变术有所解释,终于说服了儿子,父子俩于是抱头痛哭。诗人诗兴勃发,称他俩的哭叫比那飞鸟的鸣啸更凶。大概是有意倚重奥德修斯初朴的

哲学感,诗人既没有让忒勒马科斯索要明示身份的证据,也没有让奥德修斯主动提供。在这里,证据是奥德修斯的本体观和神学知识,而忒勒马科斯毕竟年轻,居然仅凭这些间接的凭证便放心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父亲。年轻人是极有能出错的,而他之最终事半功倍,避免了当时屡见不鲜的被骗,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出于侥幸。 我们注意到,诗人没有称奥德修斯的解说为证据或提供了证据,这一点耐人寻味,细心的读者或许可以从中感悟到他对非实证性(或纯/理论0 ) 的本体表述和神学阐释的敬而远之,以及他对年轻王子不甚强烈的求证意识所持的保留态度。当然,他也没让多谋善断的奥德修斯过多表现,在示证方面有更实际(也更符合时尚) 的作为,可能是考虑到主人公在伊萨卡的活动(包括探察和被探察) 只是刚刚开始,不宜头重脚轻,过早引出求证的高峰。

欧鲁克蕾娅 女仆

老妇抓住他的腿脚,握在掌间。

(Amphaphaastha)通过触摸得知,

松手,脚跟跌落盆里,

青铜的响声回旋,

铜盆倾斜,歪向一边,水珠洒地淌泻。

老妇悲喜集于心灵,交加,

跳动的嗓音哽塞,两眼泪水盈眶。

她手托奥德修斯的下颌,对他说话:

你是奥德修斯( Odusseusessi),

亲爱的孩子,确实是他。

我不知是你,主子( anakt),

直到仔细触摸( amphaphaastha) 在你的身旁。

腿上的伤疤是奥德修斯真实身份的标志,找到了它就等于认出了奥德修斯。欧鲁克蕾娅承认,碰触到伤疤之前我不知(客人)是你( oudes.egprinegnn )。外表不可信赖,只有抹不掉的疤痕才是识人的依据。掌握了这一凭证,老妇不仅可以说

你是奥德修斯,而且还可以不留余地地肯定确实( mala ) 是他。不应忽略的是,在整个事发过程中,诗人都没有使用表示看见 (伤疤) 的词汇,史诗人物对证据的重视,甚至部分抵消了他们对眼见( eid?,eide in) 为实所持的传统信念。?只要能找到(或出示) 证据,摸到和看见同样有效,没有必要刻意予以区别,厚此薄彼。奥德修斯丝毫未作争辩。既然人家已经找到了在史诗人物看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抵赖既不表明当事人的睿智,也根本不会发生作用。你已认出我来( ephrasths),?奥德修斯说道,于无奈之中认可了保姆对他身份之谜的破解,所能做的只有严令对方保持沉默,不许对任何人泄露机密。

欧迈俄斯(和菲洛伊提俄斯) 工仆

过来,容我出示明晰的标记( smariphrades),

使你们确知( eugnton) 我的身份,

心知( enithumi) 真相,

眼见这道疤痕( ouln),

过去我曾被野猪用白牙撕伤,

当我去往帕耳那索斯山,偕同奥托鲁科斯的儿郞。

此前,我们已知oul意指伤疤; 现在,我们还知道它是一个标记( sma )。?sma(复数smata) 的涵盖面大于ouln,任何具备证示功能的标记都可以归入它的统指,被它所涵盖。我们注意到,奥德修斯把sma放在了一个比oul…靠前和醒目的位置; 不应忽略的还有,他用了一个表示明晰的形容词,即ariphrades予以修饰。sma的证示作用非同小可。奥德修斯撩起破衣,仍然有所顾忌的二位工仆眼见伤疤,仔细察看后( eut.ephrassantohekasta ) 深信不疑,失声痛哭,紧紧抱住主人,欢迎他回家。?事实表明,奥德修斯的做法是明智和及时的,有效释除了对方的疑虑,促成了期待中的相认,而二位工仆也重视证据,予以仔细察看后方才认人,展示了较高的求证素养。?sma的权威性不受人甚至也不受神的挑战,无论是诗人还是史诗人物都不假设sma可能形成误导,诱使人作出错误的抉择。sma使所有的疑虑不攻自破。

莱耳忒斯 奥德修斯之父

如果你真是奥德修斯( Eimend Oduseus),

我的儿子归返,

那就请对我告示明证( sma timoinun eipe ariphrades ),

让我确信你是谁。

一句告示( eipe ),明证( sma ariphrades)喊出了时代的强音,用词不多,却像一篇浓缩了史诗人物全部认知愿望的求证宣言,理应像logon didonai一样,在西方认知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西方古典学者和认识论史家们尚不及注意到这一点,但笔者相信睿智的他们总有一天会的。奥德修斯似乎料到父亲不会轻信他的口说无凭,所以早就做好了应试的心理准备。听过对方的索证要求后,他成竹在胸,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他先( prton) 请父亲察看他腿上的伤疤,简要说明了它的来历,随后又主动补充,追溯了儿提时代莱耳忒斯送他果树的情景,叙事的可信度精确到了具体的数字。奥德修斯的工于心计里当然有诗人的老到。伤疤的证事功能已在此前运用了两次,现在面对莱耳忒斯再屡试不爽,会使人产生雷同的感觉。所以,他在让奥德修斯出示伤疤后又来了一段回忆,并在篇幅上使其明显超过前者,既有效避免了单调,又不言自明地突出了奥德修斯的应证自觉,可谓一举两得。

塞玛(sma)所向披靡。可怜的莱耳忒斯得知确切的证示( smat,empeda) 后承受不住,双膝酥软,心力消散,激动得昏死过去。稍后,他慢慢缓过劲来,活力( thumos) 复又回返心灵( esphrenes),?于是大发感慨,由证示的确凿联想到神的英明,坚信奥林波斯山上一定仍有神灵。

通过这些有意思的身份辨识,这个先行sma居然出自逻各斯决意予以无情解构的秘索思。事态的无私性质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明(也是证实),不得不说文学是哲学有足够理由感恩的摇篮。我们一直在广泛阅读,苦苦思索并潜心寻找西方认知史上logon didonai的前点链接。令人略感欣慰的是,现在我们侥幸找到了,这个前点就是sma (moieipe)。

参考资料:《寻找西方认知史上logon didonai的前点链接》

陈中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奥德赛》回乡之路的双重解读—启蒙辩证法

奥德赛形成主体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启蒙的牺牲与放弃,也是意味通过自然的回忆和反思实现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奥德赛回乡之路上遇到的种种诱惑代表了他者的召唤,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解要求。本身蕴含着走出启蒙辩证法困境的思想线索。启蒙辩证法不是在建构关于启蒙的历史哲学,而是在对启蒙进行内在批判,以表明启蒙的意图与结果之间的历史冲突。从内在批判视角看,启蒙本身在其堕落的同时,也包含着拯救的可能性。

一、自然的回忆

《奥德赛》讲述了希腊第一英雄奥德修斯在打赢特洛伊战争后,率部返乡的曲折经历。奥德修斯为了返乡,不断与神秘命运搏斗,被迫否定了自我,这被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作者)视为资产阶级个体自主性理想的必然命运,奥德修斯也成了资产阶级自我理想的原型。这一解读当然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它表明资产阶级的自我理想本质上是对抗的,从占有式个体出发,对理性的工具使用不仅会导致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而且会导致个体本身的自我毁灭。然而,这不是阿多诺对奥德修斯回乡之路的唯一解读。实际上,在这一显性解读背后,还有一条隐性线索,这一线索就是通过“ 自然的回忆”概念寻找人与自然、人类与自己本性的和解之路。

奥德修斯抵御回乡路上的种种诱惑依据的是自我保存原则。资产阶级的自我保存原则不仅指肉体生命的自我保存,而且指心理上维护自我统一性。奥德赛凭借其著名的狡诈,一路上克服种种难关,最后顺利地回到家乡。奥德赛的自我之旅也是苦难的过程,它是从牺牲开始的,如果说狡猾代表着工具理性,牺牲则是自然的回忆的核心内容。牺牲在神话时代就有了雏形,那个时候自然被解释为鬼神主宰的世界,但通过献祭,祈祷等形式,人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鬼神,与他们讨价还价,牺牲的动机一直是用较少的付出来换取较大收益的理性计算。

启蒙不是一个完全透明的社会理想,它与权力和统治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启蒙的实现离不开作为统治手段的概念。“ 文明的进步不仅包含着统治的更新,同时包含着统治缓和的可能性。历史总是与真正的苦难交织在一起,虽然消除苦难的手段增加后,苦难可能并没有相应减少,但统治的缓和仍需要依靠概

念。” 概念在这里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概念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使得理性的齐一化统治得以可能;另一方面,概念又衡量着所有统治造成的不公正,因为概念包含着人类摆脱自然依附的努力,获得自由的主体性能力。在《启蒙辩证法》作者看来,从根本意义上,理性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抛弃了自然,理性就失去了自身滋养的资源,使自己成为抽象同一性的枷锁。问题是如何打开概念的同一性枷锁,释放出被概念压抑的自然合理要求。在这里,霍克海默提出“自然的回忆”(remembrance of nature) 这一概念,指出在自然的回忆中一包含着所有文化中未被承认的真理” ,也就是人类和自然本身在启蒙历程中所遭受的未被承认的苦难,这种永远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苦难抗衡着对社会现状的麻木不仁。

奥德赛不仅代表着人类牺牲与放弃的苦难史, 而且代表着通过苦难走向和解的出路。对此, 韦尔默从另一角度做了很好概括:“ 叙事诗关于(奥德赛)离开神话的史前世界形成理性自我的故事,现在变成了反思自我主体的形成过程。”奥德赛形成自我的过程其实原本就不是直线单一的, “ 而是有种种多样性, 困惑, 分裂的过程, 与死亡的威胁勇敢搏斗中历练出来的坚强与生存的意志。”对此阿多诺用了一个很长的注解来做解释, 奥德赛刚回到家乡时看到他妻子的求婚者每晚都与侍女行淫取乐, 他很想马上冲过去把这帮人都宰了, 但理智告诉他时机还不成熟。在奥德赛身上, 心或情感是在独立起作用的, 不是一种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 他经过激烈的内心冲突后才说服自己要有耐心。所以说, 在奥德赛那里理性的他者一直存在着, 反思主体并没有被完全征服。语言作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本来可以表达一种矛盾性, 即是其所是与是其所不是、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结合。但是, 语言抽象化之后这种辩证性失去, 然而, 在叙事的语言中, 这种非同一性的痕迹并并没有完全消失, 它包含着通过语言超越理性纯粹的同一性的力量。“ 语言保留了在回忆中使过去的暴行永驻的可能, 这是荷马式逃脱的法则” 。自然的回忆主要是通过具有反思性的语言叙述来实现的。举例说,《奥德赛》第七卷描述了岛国王子对沦为淫妇的不忠女仆的惩罚, 荷马用活体解剖式的冷静手法叙述了这个受害者被吊死的场面, 这种叙述就是对苦难的追忆。诚然, 描写了这些行为并不能就此改变现实世界, 但是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反思, 它可以让暴力得以驻留在记忆之中。回忆使得过去的

暴行永远不会遗忘, 这种停顿将点亮文明无法完全扑灭的自由之光。

二、他者的召唤

在苦难回忆所打开的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启蒙的解放还需要倾听他者的召唤,这是《启蒙辩证法》又一重要思想。对这一观点的阐述,体现在作者对《奥德赛》塞壬之幕的解释之中。可以说,奥德赛一路上遇到的女神都是对象化的视觉理性的他者,塞壬的歌声唤起的是听觉、喀耳刻( Circe )使人变猪的魔力唤起的是嗅觉。视觉在一定意义上是工具理性的象征,因为在视觉中,主体与客体是分离的,人带着很强的抽象性一与目的性去关照对象,人与自然失去了亲缘性。当自然被简化为空洞的客体时,人就无法倾听到它的声音。所以视觉的专制是启蒙产生问题的根源之一。但是,当人们运用听觉和嗅觉去感知世界时,视觉专制中的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异化关系部分地被缓和了。

在《启蒙辩证法》中,女神喀耳刻(Circe )所代表的女性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自然的象征,“是不可抗拒的诱惑与被征服的无力者相结合的迷(eligma ) ,她的形象折射出权力的空洞谎言,代表着与自然的和解而不是统治。” 这种女性与自然的魅力还可以从奥德赛的同伴们被喀耳刻从猪变回人形时体现出来,“ 他们比以前得更年轻更英俊更高了” 。猪在这里喻示着被压抑的本性,这种象征仍在当今文明仍留下不少痕迹。文明人总把那些沉迷于不被社会认可的本能快乐的那些人叫做猪。有意思的是,猪是嗅觉很发达的动物,而嗅觉与性与史前记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他者的召唤提醒我们的是,我们应该承认而非简单地拒绝自然的情感与本能。

海妖塞壬( Siren) 的歌声比食莲族的莲子与女神喀耳刻更有魅力,它在绑住自己的奥德赛听来代表着资产阶级劳动分工条件下毫无实际用处的审美力量,虽然塞壬的歌声对人类的自我生存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但它却包含着人类无法抗拒的魅力,以至于被捆绑住的奥德赛呼喊着要同伴松开自己,尽情享受。塞壬的歌声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收力在于,它代表着不同于形式理性的叙述力量,拥有所有过去发生的知识,特别是最近发生在奥德赛身上经历的经验:“ 我们知道由于神的意志,所有阿哥斯人与特洛伊人在特洛伊的广阔平原上遭受的苦难。它直接唤起不远的过去,歌声里包含着不可抗拒的关于快乐的诺言,它威胁着父权制

的秩序。”这些叙述与反思的声音勾起的回忆消解了作为资产阶级原型的算计和狡猾。荷马史诗里并没有说明奥德赛的船开走后塞壬怎样了,阿多诺推测,如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里斯芬克斯在俄狄浦斯猜中谜语后掉人深渊一样,遇见奥德赛也是塞壬最后的时刻。塞壬本来有自己的独立生命,但在奥德赛的狡计面前她们已被中和化为过路人的渴望。她们的绝唱一直在反衬着文明社会歌声的荒诞与病态,因为那种音乐只是欺骗式的安慰。塞壬之死一如天鹅之歌那样召唤着文明人,过客们虽然拒绝了塞壬,但他们心中对它的渴望一直保存在记忆之中。塞壬的歌声对奥德塞来说,既是诱惑也是危险,因为它代表着与工具理性不一样的模拟的力量,模拟( 而mimesis) 是理性的他者,也是艺术表征真理的特殊方式。对他者的召唤是不能像计算理性那样简单用内在性原则进行强制与同化的,模拟(mimesis)就是这种与自然和他者进行非强制沟通的方式、模拟最初是生物为了迷惑强大敌人而做出的适应性模仿,后来转化为认识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模拟不是通过压制差异来同化未知,模拟者与自然处于一种原初的共生状态,在他们眼里万物都是未知与陌生的,这种好奇所激发的想象力可以超越日常经验的边界,使他们感知到比祛魅的世界更广阔与丰富的内容。“ 超自然的原初经验不是一个与物质世界相矛盾的精神实体,而是与个体性联系相对照的与自然的复杂串联。”通过模拟人与自然建立起了亲密联系。奥德赛的感知方式正好处在从模拟到精明设计的过渡期,他愿意欣赏塞壬的歌声,并大喊着叫人给自己松绑,这说明他仍没有完全丢弃模拟。但是,一个完全启蒙的世界。主体从自我维持出发对事物的谋划已经完全取代了无目的的模拟。通过谋划来认识世界,同样起源于对人无法控制的未知力量的恐惧,此时主体把自己的认知框架强加于自然,这样经验的边界就被固定在理性计算的范围内。模拟是自我把他者作为他者来尊重,而谋划是自我强制他者服从齐一化原则,以此来摆脱对一切异在与他者的恐惧。谋划概念在这里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座架( Ge一stell ) 概念,座架也体现了主体对自然的逼索,代表着现代技术的强制性要求。《启蒙辩证法》对我们提出的警示是,我们不能仅靠同一性的暴力来克服未知,如果只是隐藏或压抑非理性的恐惧,最终非理性会以变形的方式释放,如法西斯的反犹主义。模拟就是沟通未知的有效途径,它不像哈贝马斯所认为的那样仅仅具有美学的价值,在阿多诺那里,客体的优先性是模拟实现的。模拟尊重了他者的异质性,使原来被贬低的他者进人

理性视野,迫使理性在他者面前暴露自己的矛盾和局限性。

由此看来, 奥德赛一路上的遭遇即是异质资源对理性的冲击,所以《启蒙辩证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观主义理性批判之作, 它不但没有放弃理性, 而且试图借助理性的清醒与深刻洞察力, 为启蒙指出了可能的出路。《启蒙辩证法》使我们看到, 理性只有吸收异质的资源进行自我反思, 启蒙才能真正地继续, 在这个意义上, 作者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不是反启蒙的黑色作家, 而是启蒙的杰出继承人。阿多诺曾说:哲学的实现错过了它的时机, 所以我们仍需要哲学。同样, 我们也可以说, 启蒙因为错过了自己的实现时机, 所以, 我们仍需要启蒙。

参考资料:重思《启蒙辩证法》东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

更多相关推荐:
解读《观书有感》

解读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

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

观书有感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

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阅读指导观书有感朱熹1读通全诗预习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理解词语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

古诗《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

《观书有感》_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尝试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观书有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

a2观书有感(备课资料)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作者台州教育文章来源中国教师网点击数字体小大71更新时间20xx101301929教学目标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

苏教版小语六上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教案

1234

观书有感二的道理

观书有感二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

观书有感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