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最全)有译文及答案

时间:2024.3.31

曹刿论战

(一)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译文】: 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参考答案:

(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二)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 战斗就不会失败; 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二)参考答案

1.(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三)

[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

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 ..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 ..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 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三)参考答案:

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

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故克之 故逐之 设喻(类比) 王之蔽甚矣

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四)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

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四)参考答案:

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

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

对即可)

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五)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译文】: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楚王问他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参考答案:

12.(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

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 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六)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六)参考答案:

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任末年十四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 人恒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 削荆为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

10.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虽 死 犹 存 不 学 者 虽 存 谓 之 行 尸 走 肉 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12.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 答案:

9. (3分) A

10. (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1. (6分)

(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意对即可)

12.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

[乙]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 奇兵:变化莫

测的军队。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

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1.解词(1)小惠未遍( ) (2)牺牲( )玉帛(3)而绝( )其粮道

(4)秦悉坑( )之

2.译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一)1(3)截断(4)动词 活埋 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 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译文:

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子女带装饰品。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

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1、解词(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忠之属也。(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 )

2、翻译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三)1(3)满一年 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

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同“耶”。⑥举:抬起。

1. 解词(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何以致泣 (4)元帝异之。

2. 译句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3. 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故事表现了明帝的 。

(四)1(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2(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的告诉了他。3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 机智、聪颖、随机应变。

更多相关推荐:
比较文学论文

跨文明的比较文学应当是积极寻求不同文明的双方都感兴趣的中介或者寻求一个共同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讨论茶花女写就的时候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已经逐渐成熟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诞生的时候明代社会尽管商品经...

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考核性质开卷考查考核类型小论文考核时量120分钟考核题目比较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评分标准1标题10分选题范围选题新颖度文字提炼2意义及研究现状20分意义分析透彻度研究现状了解程度500字3论述思路结构40分中心突出...

比较文学论文格式

四川外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与要求一写作毕业论文的态度和要求1每位毕业生必须恪守学术规范以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毕业论文写作不允许剽窃他人成果或由他人代作发现类似问...

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供参考)

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1字数硕士论文正文不包括参考文献致谢英文不少于20xx0词中文不少于30000字2纸张格式A4纸张21x297cm单面打印边距上下边距各2cm左边距35cm右边距2cm汉语字体...

集美大学文学院毕业论文范文

集美大学JIMEIUNIVERSITY毕业设计论文论文封面另外发给学生此页只是一个模版不须打印装订题目双峰对峙的艺术丰碑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姓名xxx学号200xxxxxxx指导教师xxx职称xx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人偶戏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孔子人生的形象摘要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文化为何一直能获得这么多中国人的芳心当然与儒家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同的生命力有关其中也不与孔子的诗意的人生形象息息相关关...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例

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一激活创新意识一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二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三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二引导思维活动一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二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三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由整理作者其他文本链接jasonle001目录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摘要Abstract插图索引附表索引一绪论1二整体真实相关概念的界定3一整体真实3二操作对象和操作者3三从认识论看整体...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1理论意义女性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已经能够用笔指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女性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女性主义文学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附件四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一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

汉语与中华文化学习心得这学期选修了汉语与中国文化起初只是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才去的还以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枯燥乏味但是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大家在课堂上的讨论我发现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课堂氛围不仅和谐而且活跃王...

比较文学论文(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