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辅助提纲

时间:2024.5.13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辅助提纲

一、解读诗句的基本常识

1.知晓“活用”,理解词句。

① 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留意“互文”,参互理解。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齡《出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注意“省略”,添补字词。

①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二、解读古典诗歌的要领

1、捕捉关键词句领悟主旨

诗有诗眼,句有句眼,诗眼、句眼即诗歌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2、抓住诗歌意象领悟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作者借以抒怀的凭借物。

诗歌的意境是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

3、借助风格流派把握思想感情

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王维的诗画一体、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

通常论风格或说格调,常用的术语有:典雅、壮丽、新奇、雄浑、冲淡、纤秾、秾丽、柔靡、绮丽、豪放、自然等等。

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合在一起又形成不同流派。如诗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词有婉约派、豪放派等等。

4.读其诗,知其人——知人论世

①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背景。

②诗人自身经历遭遇。

③同一作家的多样风格。

三、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一)表达技巧的鉴赏知识

1.修辞手法角度: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双关、对比、互文、化用、叠词、衬托、反语等。

2.表达方式角度

重点注意描写、抒情。

⑴描写:

①描写角度

②描写顺序

③描写方法

⑵抒情

①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直接倾吐在作品中,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大致分两类:

第一,借景抒情与托物抒情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艺术表现手法角度

虚实相生、烘托渲染、借古讽今、托物起兴(比兴)、抑扬、用典、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白描、象征、照应、想象(幻想、联想)等。

4.篇章结构角度

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详略得当、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5.创作风格角度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二)语言特色的鉴赏知识

1.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清新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而又能语出自然。

②平淡朴素,或称质朴,或说平易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追求华丽的词藻,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朴实真切,平易近人,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③绚丽工整,或称华丽、工丽。其特点是有华词丽句、文采斐然,用以表达奇巧的情思,又讲究对仗工整。

④含蓄委婉。或称婉曲、委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描写,而是曲曲折折婉转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⑤明快奔放。或说简洁明快,其特点是不绕弯子,一语中的。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毫不遮掩,一语道破,一语破的。

2.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鉴赏用词之妙

(1)动词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3)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4)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表颜色的词: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①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②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三)思想内容、情感意图的鉴赏

1.古典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愉悦欢乐、仰慕功业、淡泊功名、理想追求、坚守节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形式上多表现为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即景抒情)

(1)感时伤世之情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之志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S226;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之情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S226;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子夜吴歌》

(4)生活感怀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闲适之情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黍离之情)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讽喻之情)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S226;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S226;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5)惜别之情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2)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

(3)注意诗前的“序”。或交代创作时间,或交代创作缘由,或交代创作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或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

(四)古典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中的形象不侧重于摹形,更多地注重于刻画形象的“神”,即内在精神的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诗中人物、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主要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态、情感、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

2.物象景象: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

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四、古典诗歌鉴赏题答题的思路与方法

(一)答题思路

1.问答型:认真审题,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在明白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

(2)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字、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二)表述方法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1)“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2)“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3)“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注意】

1.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2.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 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参考资料:

一、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汇编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3、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4、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

5、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6、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7、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8、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9、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

二、常见诗歌意象诠释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石灰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第二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讲义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讲义

诗词鉴赏的术语及运用1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讲义

1

2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讲义

3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讲义

4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讲义

古典诗歌鉴赏题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20xx年以前,该考点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20xx年开始采用主观题的形式,答题的难度相对地有一定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理论知识,具有阅读分析、鉴赏的实际能力。但只要我们熟读课内古典诗词,多诵读一些课外同类作品,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该题应该是“踮踮脚,够得着”的题目。

一、考查的内容及命题形式5

【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在命题上,上述四方面可以是综合设题,也可以就某一方面设问。

二、解读古典诗歌必备的基本常识5

解答古典诗歌阅读鉴赏题的第一步是读懂原作,再在此基础上,根据所设置的题目答题。要读懂一首古典诗词,当然要求具备一定的文言字词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特殊手法,以便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作品。

1.知晓“活用”,理解词句。

许多文言文作品都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 5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讲义

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其它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本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使动词,意为“使……变绿”(吹绿),诗句因这一字,动态感强烈。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镜”原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即“照镜子”。

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溅”与“惊”本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带宾语,在此活用为使动词,变成了可带宾语的及物动词。诗句的意思是:因感伤国事,春花使我泪飞溅;因恨别离之苦,鸟声使我心惊。

2.留意“互文”,参互理解。

所谓互文,是指古代诗文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使上下文有关词语互相辉映、暗示,收到意思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碰到互文现象,应上下补充,参互理解,不能孤立地理解诗句意思。例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齡《出塞》)

第一句中“秦”与“汉”是互相补充的,意思是“秦汉时代的明月秦汉时代的关塞”,因受字数限制,不得不拆开来说,解释时必须把它们合起来讲才完整,此即所谓“互文见义”。不可把“秦”“汉”两字割裂,孤立地理解为“春朝时代的明月”和“汉朝时代的关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首句应理解为“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应理解为“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即“千万里冰封雪飘”的意思,

3.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古典诗词由于格律的限制及表意修辞上的特殊要求,写作中某些诗句的词语有时会出现临时错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装”,阅读时,我们必须把临时错位的句子成分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甚至会出现读不通、读不懂的情况。例如:

①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诗句主谓错位。应还原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句的意思是:洗衣的女子高兴地归来,竹林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渔舟顺流而下,莲花在水中轻轻摇动。

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

状语错位。应还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重错位。应还原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④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多重错位。应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注意“省略”,添补字词。

古典诗词由于语言的精炼简洁,常存在省略现象,阅读时,要善于将补节略浓缩的字词重新补充出来,以便更好地读懂原句。例如:

①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猎”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理解时应补出。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风”、“雨”前省略了比喻词“像”,阅读中应补出。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应为:国破(但)山河在,城春(但)草木深。(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诗词的省略与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及意象的组合有关。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所以要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问:师往何处去?答:吾师采药去。问:采药在何处?答:只在此山中。问:山前抑山后?答: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三、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7

(一)表达技巧的鉴赏知识7

1.表达方式的鉴赏知识

诗歌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诗词鉴赏中重点要注意描写、抒情。

⑴ 描写: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7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与工笔细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⑵ 抒情

①直接抒情——叫直抒胸臆,即作者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直接倾吐在作品中,以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皆抒情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作者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的苦闷寂寞情怀,格调慷慨悲凉沉郁。在局部直接抒情的,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阙对月抒情,下阙描写之后,至结句直抒胸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前面描写梦游情景,最后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大致分两类:

第一,借景抒情与托物抒情

抒情者借助客观事物为载体,借所描述的物、景等来表情达意,在对客观事物(人物、景物、事件)的叙述、描写、议论中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的方式。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8

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创作手法,松、竹、梅、菊等花草树木,清风明月、斜阳落日、细雨微草、小桥流水、古道关隘等自然景色,历史古迹、园林庭苑等人文景观,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题金陵图 (唐)韦庄

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的鉴赏知识

⑴就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言,常见的有:虚实相生(或称虚实相间、虚实结合或虚实相衬,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言此意彼)、烘托渲染、借古讽今(咏史诗常用)、托物起兴(比兴)、抑扬(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运用典故(可使表情达意显得含蓄而意蕴深厚)、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移景入情)、以乐景写哀情、白描、象征、照应(前呼后应)、想象(奇想、幻想、联想)等。

⑵就修辞手法而言,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双关、对比、互文、化用、叠词、衬托、反语等。

⑶就篇章结构而言,主要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详略得当、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⑷就创作风格而言,通常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是:①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如杜甫的大量诗篇,真实而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成了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如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石壕吏》中的老翁、老妇。④对现实进行高度概括,如杜甫《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⑤多用白描手法和朴实的语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用白搭手法描绘了一幅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的画面。

9

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是:①洋溢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诗人执着的理想追求。②具有豪迈气概和乐观情绪,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③以丰富的想象构成虚幻的境界,如屈原《涉江》中“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神奇虚幻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寄托。④常使用夸张、比拟手法。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⑤多用奇特而华丽的语言,如李贺《雁门太守》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奇特的语言表现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澎湃的激情。

另外,不同作家也有各不相同的创作风格,如前所述。

3.理解几种表现手法:

(1)渲染和烘托

①渲染,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本来一句“鱼戏莲叶间”就已经可以把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状显示出来了,但作者偏又来了个“东西南北”,不厌其烦的逐一描写,通过渲染,因而使全诗写得生动活泼,单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②烘托,即所谓烘云托月,为了表现月亮的神采,在其周围画上几缕云彩,以云衬月,就会使月亮显得格处有神。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高适《别董大》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黯淡景象来烘托离别之情。有时也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虽没正面描写罗敷之美,但通过侧面烘托却把罗敷之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其艺术效果往往是下面描写所达不到的。

(2)衬托

侧面描写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反应进行烘托之外,用彼物来衬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烘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陪衬),二是反衬。

①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例如,写周瑜的乖巧,用来衬托孔明的加倍乖巧,是正衬。

②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等。例如,写鲁肃的老实,用来衬托孔明的乖巧,是反衬。王籍《入若耶溪》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典型例子。俗话说“要想甜,加点盐”,可以说是理论用之实践之举吧。

(3)以乐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的诗歌,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令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10

又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江碧”、“鸟白”,“山青”、“花红”,互相映衬,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诗人乡思之深厚。咏史诗中对史事的叙写也可视作是衬托,史实铺写越详尽,讽今越深刻。

李白《越中览古》》:“越玉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唯见鹧鸪飞。”和《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两绝句,均以大半篇幅竭力渲染昔日繁华,映衬今日凄凉。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这一手法,有时也被称为对比。

(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之境。这类虚境或者是非非亲眼所见的身边之境,或者是还没有发生的未来之境,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者身处长安,担忧妻子处境,看的本是长安月,但全诗从妻子所处的鄜州情景着笔,也是一种想象中的虚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1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5)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S226;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6)正面与侧面。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美丽的荷花靠向采莲女脸边,在脸两边开放,从而写出“人面荷花相映红”的采莲女子的美,其描写角度极好。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同样选择巧妙的侧面描写角度,以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也是以兄弟们登高清点人数,对少的那人的思念,来抒写自己对众兄弟的思念。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②云鬟:妇女的鬓发。 ③清辉:指月光。 ④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⑤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至德元年(756)八月太子(肃宗)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被叛军掳至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此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望月怀妻,抒发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二)语言特色的鉴赏知识12

1.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我们鉴赏一首诗,有时会说它“诗中有画”,可见高明的诗家是用“语言”来作画的;我们有时还会说这首诗“绘声绘色”, 12

这声、色,也是诗家运用“语言”,借助高超的技巧描摹表达出来的。总的说来,好的语言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对诗歌语言的品味鉴赏,首先应该从这几个角度考虑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遣词造句,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不同的诗人运用语言有不同的喜好,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简言之,常见的语言风格或说语言特色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清新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而又能语出自然。即所谓“清水出芙蕖,天然去雕饰”。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又如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以清新的语言描写早春清新之景。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名作如《终南山》、《山居秋暝》、《过香积寺》等。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其诗的突出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王维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则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

孟浩然:诗歌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

⑵平淡朴素,或称质朴,或说平易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追求华丽的词藻,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朴实真切,平易近人,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风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孟浩然的《春晓》在用语及诗意上也有此特点: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丝毫不事雕琢,但言浅意浓,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情与境会。

⑶绚丽工整,或称华丽、工丽。其特点是有华词丽句、文采斐然,用以表达奇巧的情思,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 13

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该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之冠”,“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词工语丽,因而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两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用笔细腻,用语工整,从早春景色的描写中透出姹紫嫣红的盎然春意,景象饱满,仿佛浓妆艳抹的西子。

绚丽工整的诗风上,要注意的是李商隐与李贺。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绚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来月已低”和“何处哀筝随急管”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挚细腻,感伤气息很浓,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李诗抒情,较少直抒胸臆,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其诗往往寄兴深微,余味无穷。但刻意求曲有时也带来晦涩难懂的弊病。其咏史诗托古讽今,往往讥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误国,或借咏史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具有以小见大、词微意深的艺术效果,名作如《隋宫二首》、《南朝》。

李贺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奇诡瑰丽。艺术形式上追求鲜明的创造性、独特性、陌生化的美学效果。主要表现在用词求生、求冷求硬,立意新奇不俗,章法奇突跳荡,境界惝恍朦胧四个方面。李贺诗歌中,少有前人用过的熟词熟字,他的选词用字,总是务求给人以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即体现在他多用许多冷色调的字和带有硬性基质的词汇。一些字如“凝”、“幽”、“泪”、“冷”、“苦”、“惊”、“血”等频频在诗中出现。色调的冷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在冷色调字眼的使用中,我们见出诗人的力避陈言的用心和独特的诗情。这种独特即是表现了他的凄惋哀愁的思考,使得诗歌总能使人体会到诗人情思的冷僻,清冷的意象使得诗歌境界异常清幽。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以及他们英勇赴战的决心。他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黑云”两句就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出了不可侵犯的气概,正如杜甫的诗句“武帝旌旗在眼中”(《秋兴》)一样,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角声”两句的写法则不同:先从正面写练兵,只用“角声”这一细节,“角声满天”必伴随着喊“杀”之声和战马悲鸣,给人以“杀气上腾作阵云”之感,显得威武雄强;后用山间紫气作烘托,指的是燕脂山所产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又给人以庄严之感(按:清人王琦以为此句即王勃所谓“烟光凝而暮山紫”之意,极是)。其下,“半卷”两句,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感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至于奔袭结果如何,在抒情诗里是用不着交代的。(玉龙:指剑。)

⑷含蓄委婉。或称婉曲、委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描写,而是曲曲折折婉转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如梦令(李清照)(19xx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14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写了共剪烛花的情形——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中,在夜里,在灯下,我们一边共剪烛花,一边促膝交谈,将在巴山的情况说给你听。通过想象的情景透露出诗的本意,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有人将此诗与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的后两句相比,说白居易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是“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其间有空间的往复对照,又有时间的回环对比。

⑸明快奔放。或说简洁明快,其特点是不绕弯子,一语中的,干脆利落,斩钉截铁,言简意赅,毫不遮掩,一语道破,一语破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简洁明快,滚滚长江奔涌而来,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表现了历史涤荡千古风浪的奔放气势,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壮怀激昂的气魄如在眼前。

白居易也是明快一派的代表,如《宫女》:“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击拍而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这首诗又名《后宫词》,是一首宫怨词,以他人的歌舞欢笑反衬自己的枯寂哀怨,色未衰而爱已弛,指斥统治者的薄幸寡恩。诗人描写了一个红颜未老就失去宠幸的宫女不幸的遭遇,表现了宫女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语言浅近,明快舒畅,情感深沉细腻,真切感人。

上述的语言风格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只是某些人的表现更突出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起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

简洁(洗炼):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 不事雕饰,不加修饰。

质朴:清新 淡雅 自然,

沉郁顿挫:苍凉 低沉、苍劲、舒缓、悲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2.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鉴赏用词之妙

(1)动词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④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③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 15

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天净沙》元·乔吉)

(4)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感情体念,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李贺诗歌较多用。写绿,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写红,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欣赏表颜色的词,一般可从两方面着手:

①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织成一副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②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有时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其它如: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6)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民间流传郑板桥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向云低,万里江天都在望。(唐伯虎)

又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 16

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此外,还应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语言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如: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讲义

(三)古典诗歌形象的鉴赏17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人物形象。②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通常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7

【分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⑴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分析】虞诗“垂緌(蝉头部有伸出的触须,状似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故言。緌,冠缨。)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一题为《在狱咏蝉》,作者时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它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18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清施补华《蚬佣谈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人不同如此。

钱钟书评李诗: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⑵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分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3.鉴赏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⑴抓物象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次”:驻扎,停泊。“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19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⑵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⑶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菊花—— 20

坚贞高洁的品质、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鸟——离愁别绪、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⑷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抒发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简言之,意是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意境包括两个因素: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深远绵邈,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与故人的离情别绪,正面不着一字,开头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叙事之后,无限思念之情全然寓于眼前天水一色的景象之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愈来愈远,最后在视野中完全消失;而对故人的思念,却象不尽的流水,绵绵不断。这样的境地,使人产生此景可画而别意难遣的感受,在悠悠东去的长江流水中,领略到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四)思想内容、情感意图的鉴赏21

1.古典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愉悦欢乐、仰慕功业、淡泊功名、理想追求、坚守节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形式上表现为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即景抒情)

21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S226;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S226;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S226;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22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S226;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S226;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2. 体味古典诗歌中内蕴的思想感情

诗贵含蓄。古代诗歌以含蓄委婉、字约意丰见长,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轼讲“言有尽而意无穷”,沈德潜说“弦外音,味外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都是说诗要含蓄蕴藉,有言外之意,使人读了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的意味。因此,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往往不直接告诉读者,而是将其蕴含在某一具体意象中,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所以,阅读鉴赏古典诗歌,要善于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把握,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揣摩,从字里行间挖掘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的思想感情或写作意图。

含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抒发讽喻之情。宋人欧阳修的《画眉鸟》写道:“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次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2)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即言非(是)而是(非)。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作此诗赠与贾舍人。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是把贬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似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含蓄蕴藉。

(3)指桑骂槐。即借题发挥,指此讽彼。如杜牧的《泊秦淮》说:“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指斥商女(歌女),实则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空虚而腐朽的灵魂的生活,是对晚唐衰败现实的侧面写照。

23

(4)自嘲嘲人。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嘲讽自己达到对讽刺对象嘲弄、讽刺的目的。如唐诗人罗隐的《感弄猴人赐朱绂》诗:“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诗的意思是,十二三年来我辛辛苦苦上京赶考,把美好的风光(五湖烟月)都丢弃了。还不如去学那个耍猴人孙供奉,只要能博君王一笑,就能穿上大红的官袍!说猴子上朝,本就令人捧腹,而今弄猴人竟因能博龙颜大悦而官袍加身更是荒唐。诗人嘲笑自己执迷不悟比不上耍猴人以技艺邀宠而轻易得官,自叹不如。表面上自嘲,实则讽刺了晚唐皇帝昏庸荒诞,深刻揭露了朝廷的黑暗腐朽,将怀才不遇之情渲染得酣畅淋漓,比直接讽喻要耐人寻味,也更深刻。

(5)写景寓意。即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意绪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情与景相互交融,耐人寻味。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吴王夫差的游乐之地,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诗中所写的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这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蕴含着诗人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写景寓意类诗歌很多很常见,此不赘述。

(6)对面落笔。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写“我”如何,而是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会怎样,从而收到婉转曲折的抒情效果。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邀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没有直接从自己一面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而是设身处地,从对面落笔,由自己对月怀人,设想妻子儿女的心情,由自己的相思难眠设想妻子深夜不寐,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设想将来共同看月的团聚之乐。想象丰富,情真意切,曲折婉转。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属这类写法的作品。

(7)巧用比喻。不直说本意而巧妙取譬,精心设喻,生动而含蓄地抒情言志。如唐代诗人朱庆馀临到科举考试了,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于是写下了《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上张水部》)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写一位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画眉打扮以后征求新郎的意见;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后来,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绾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大意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那贵重的齐纨(齐国出产的优质丝绸制成的衣服)也不值当今人们看重,只有她一曲菱歌才抵得上万两黄金。张籍同样巧妙设喻,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两诗一问一答,相映成趣。

(8)借助谐音。刘禹锡的《竹枝词》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为人熟悉的情歌,巧妙借“晴”与“情”谐音,以“晴”暗指“情”,把初恋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希望、等待之情都表现出来,曲传心声,含蓄机智。

(9)借用典故。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幸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10)借古非今(以汉代唐)。先看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为秦末名将,项羽曾威震四海,后于刘邦争夺天下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壮怀激烈。本诗赞美项羽不愿自己逃命,宁可与将士一道牺牲的精神,联系当时南宋统治者节节败退,最后逃过长江,偏安于一隅,苟且偷安的现实,诗人颂古讽今之意不难理解。

“以汉代唐即”诗歌表面议论汉朝政事,实则借此讽刺唐王朝的弊政。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里的“汉皇”实指唐明皇。

24

3、借助风格流派把握思想感情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王维的诗画一体(诗中有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

通常论风格或说格调,常用的术语有:典雅、壮丽、新奇、雄浑、冲淡、纤秾、秾丽、柔靡、绮丽、豪放、自然等等。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合在一起又形成不同流派。如诗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词有婉约派(含蓄婉曲,多写儿女情、离别意,严守格律)、豪放派(豪迈奔放,题材突破离愁别绪,不受格律束缚),等等。不同流派的诗人,风格必不相同,了解诗人的风格流派,有助于准确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豪迈奔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S226;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25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的词。

(5)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6)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S226;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S226;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S226;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就诗、词、曲三大体裁而言,其各自的特征是“诗庄”、“词媚”、“曲俗”。

常见作家的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

(1)读其诗,知其人——知人论世。

“读其诗”即要认真品读原作,从语言、形象、技巧、思想观点四个方面着手,弄清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形象(包括物、事、理、情)、描写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形象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通过对形象的描写或隐或现地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思考、揣摩、品味,整体感知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26

“知其人”主要是指在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的思想感情时,要有知人论世的意识,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或借助相关注释等,联系作者生平思想及所处时代背景,以便准确把握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观点或情感意图。

①了解不同时代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背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同样是唐代或宋代,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唐代是个经济繁荣、政治安定的朝代,故而唐士子均有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渴望,能跻身于仕林,是他们的夙愿,而唐士子选择投身于仕林的方式,除科举考试外,还可以从军或是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这就有了反映军营生活的从军诗、边塞诗及干谒诗,而当一切均未能奏效时,文人只能隐居山林田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于是山水田园诗就应运而生。①希望建立军功的。如:王昌龄的《出塞》②反映边塞生活的。如王之涣《凉州词》③献诗以求引荐的。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④描写山水田园的。如王维《山居秋暝》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感时伤怀、讥讽时政、对人民疾苦表示关心和同情的诗作。杜甫的《兵车行》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晚唐时,唐王朝进一步走向衰败,宦官操纵时局,士大夫党争不休,藩镇对抗朝廷,经济也日益凋弊,时代把一层失望与沮丧的阴影投射在文人及其作品中。文人将诗作题材转向内心,同较为含蓄的语言来表现自我,形成了以李商隐等为代表的意境朦胧迷幻的晚唐风格,如李商隐的《锦瑟》。

北宋——哲理思考入诗。北宋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强化的专制制度,文人出路狭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北宋文人大都也就只能在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位置上确定自我的角色。北宋文人因此受到严重的束缚,也似乎比唐朝人不关心政治一些,出现了“内转”象。在“内转”想氛围中,文人自觉地收敛起放荡狂傲、任情任性的习性,变得老练深沉、正经规矩,诗歌创作也变得理性起来。如苏轼《题西林壁》。

南宋——爱国情怀入诗。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期间忧国爱国就成为当时诗歌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正是这种融合的结晶。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诗人的创作固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这就表现出诗人的经历与境遇所决定的诗歌的特殊主题,因此,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优越,夫唱妇随,甚为相得,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即便有一丝愁意,也充其量只能视作闲愁。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后期,随着夫丧与战乱使其南渡,而南渡生活孤苦加之心态已改,这种遭遇 27

使得她此时的心情已与前期判若两人,所写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满腹愁绪,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

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注意同一作家的多种风格。

古代诗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与个人生活际遇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作品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题材,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辛的豪放、李柳的婉约早已在读者心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具体某篇诗作时,却不能搬个固定的椅子为该作品对号入座,这是因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风格占主导地位而已。

如王维是盛唐时期典型的田园山水诗人,但他也有边塞题材的诗作传于世间。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李白的诗歌给人的印象是气势磅礴、豪气冲天,但他也有儿女情长、美妇闺怨的诗作问世,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清照一向以“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婉约词为人们所熟知,实际上,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柔弱女子竟也曾发出热血男儿怒目金刚式的咏叹,如《夏日绝句》:“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苏东坡豪放洒脱旷达,但也有柔情似水的婉约作品,如《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等。

(3)注意诗歌感情的复杂性。

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比如唐代不少边塞诗,既有对塞外环境荒凉恶劣的慨叹,也有身处战场孤寂苦闷之情,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有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等。

四、古诗分类鉴赏例析28

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28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1】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28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例2】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二)写景诗29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9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例】 山居秋冥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说】本诗主要描写了几幅图画,刚下过雨,山上清新空阔,到了晚上,秋意很浓。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静静的流着。竹林哗哗,是浣女归来了。莲花摇动,是渔船归来了。随着天气变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淡,这优美的山景可以让人们留下欣赏。全诗主要在渲染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活。

(三) 咏物言志诗30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30

【例】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四) 怀古咏史诗31

1.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4.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五) 即事感怀诗32

31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2.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3.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六)边塞诗征战诗32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3.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32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例】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解说】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思想活动。后四句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高昂的激情。

(七)思乡诗33

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例】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忘乡。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解说】第一首诗,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乐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乡。

第二首诗落笔在天山,《行路难》是乐府歌曲名,“奋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悲伤的离别曲使三十万将士,都回首看空中明月,盘算着回家的事。

(八)闺怨诗33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例】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阁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 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深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五、古诗鉴赏解题指导34

33

1.古诗鉴赏程式

古诗鉴赏是较难的知识,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做题具体指导

(1)解读基本原则——知人论世

即所谓“读其诗,知其人”。“读其诗”即要认真品读原作,从语言、形象、技巧、思想观点四个方面着手,弄清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形象(包括物、事、理、情)、描写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形象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通过对形象的描写或隐或现地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思考、揣摩、品味,整体感知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知其人”主要是指在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的思想感情时,要有知人论世的意识,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或借助相关注释等,联系作者生平思想及所处时代背景,以便准确把握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观点或情感意图。

第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背景:

①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唐代是个经济繁荣、政治安定的朝代,故而唐士子均有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渴望,能跻身于仕林,是他们的夙愿,而唐士子选择投身于仕林的方式,除科举考试外,还可以从军或是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这就有了反映军营生活的从军诗、边塞诗及干谒诗,而当一切均未能奏效时,文人只能隐居山林田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于是山水田园诗就应运而生。①希望建立军功的。如:王昌龄的《出塞》②反映边塞生活的。如王之涣《凉州词》③献诗以求引荐的。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④描写山水田园的。如王维《山居秋暝》

②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感时伤怀、讥讽时政、对人民疾苦表示关心和同情的诗作。杜甫的《兵车行》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③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晚唐时,唐王朝进一步走向衰败,宦官操纵时局,士大夫党争不休,藩镇对抗朝廷,经济也日益凋弊,时代把一层失望与沮丧的阴影投射在文人及其作品中。文人将诗作题材转向内心,同较为含蓄的语言来表现自我,形成了以李商隐等为代表的意境朦胧迷幻的晚唐风格,如李商隐的《锦瑟》。

④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北宋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强化的专制制度,文人出路狭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北宋文人大都也就只能在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位置上确定自我的角色。北宋文人因此受到严重的束缚,也似乎比唐朝人不关心政治一些,出现了“内转”象。在“内转”想氛围中,文人自觉地收敛起放荡狂傲、任情任性的习性,变得老练深沉、正经规矩,诗歌创作也变得理性起来。如苏轼《题西林壁》。 34

⑤宋的爱国情怀入诗。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期间忧国爱国就成为当时诗歌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正是这种融合的结晶。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第二、诗人自身经历遭遇。

诗人的创作固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这就表现出诗人的经历与境遇所决定的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李白的自信与狂放,柳永的相思与艳情,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优越,夫唱妇随,甚为相得,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即便有一丝愁意,也充其量只能视作闲愁。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后期,随着夫丧与战乱使其南渡,而南渡生活孤苦加之心态已改,这种遭遇使得她此时的心情已与前期判若两人,所写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满腹愁绪,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

第三、同一作家的多样风格。

古代诗人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与个人生活际遇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作品风格,选具了各具特色的诗歌题材,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辛的豪放、李柳的婉约早已在读者心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具体某篇诗作时,却不能搬个固定的椅子为该作品对号入座,这是因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风格占主导地位而已。

如王维是盛唐时期典型的田园山水诗人,但他也有边塞题材的诗作传于世间。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征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李白的诗歌给人的印象是气势磅礴、豪气冲天,但他也有儿女情长、美妇闺怨的诗作问世,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清照一向以“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婉约词为人们所熟知,实际上,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柔弱女子竟也曾发出热血男儿怒目金刚式的咏叹,如《夏日绝句》:“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不同题型解题注意

①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②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35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进行形象分析训练时,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③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分析其他写作技巧等。

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而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④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在备考中应注意选用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诗词材料,对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⑤强化书面表达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当语言表达成为思想的瓶颈时,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能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自己的窘迫而已。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讥讽,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既然如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36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六、古诗鉴赏题答题思路与方法37

(一)答题思路

1、问答型:认真审题,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在明白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

(2)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字、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二)表述方法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1)“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2)“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3)“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1、 形象:身份+性格

2、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37

8、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 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注意】

1.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2.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 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从20xx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8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39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宇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0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xx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题示范】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七.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41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41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3、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

4、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5、议论类

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6、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42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7、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8、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 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9、术语汇编

1、有关表情达意的方法方面的: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境、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形散而神不散、欲抑先扬、先抑后扬、首尾呼应、细节中见真情、巧用修辞、虚实结合、由虚入实、对比鲜明、以小见大、巧用(妙用、化用、活用)典故(诗句)、虚构想象、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2、有关语言方面的:用字精练、语言清鲜自然(质朴自然、清闲淡雅)、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含蓄有韵味、委婉含蓄、细腻传神、华美、实无华、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性。

3、其他方面的:言近旨远、沉郁中见豪放、形神兼备、境界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意境优美(平淡纯朴、深邃)、别具匠心、联想丰富、见解独到、平淡(朴素)之中见真情、清新隽永、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慰藉)、引起共鸣、情调旷达洒脱、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 、层次分明。因为某方面的原因心情不舒畅常用的术语有:沉郁、忧愁、怨恨、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徘徊、惆怅、记分、壮志难酬、感伤、悲愤、痛心等等。

4、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明贬实褒等。

5、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快、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6、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7、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43

8、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9、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八.常见诗歌意象诠释43

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 凄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鹄::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44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 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石灰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45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46

更多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拓展训练15首

诗歌鉴赏拓展训练15首1.《梦回》南宋末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问题: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诗人感情。2.《题西溪无相院》宋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

20xx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三)

20xx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三)班级:姓名:座号:成绩: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1)…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xx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针对练二

考点针对练(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碧湘门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注①碧湘门: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这首诗最后一句…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一)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作品鉴赏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强化四思想情感鉴赏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

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英山第二中学吴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

诗歌鉴赏方法谈——情感分析优质课教案

诗歌鉴赏——情感分析把握学习目标:掌握分析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突破高考诗歌鉴赏重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入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症下药,才能包治百病。2、了解高考诗歌考察重点参看资料上129页的第…

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课程论文首页浅析蜀道难主题再探中文摘要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

古典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古典诗歌鉴赏研究论文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丰富的今天我们对古典诗歌也同样不能忽略而且对我们了解各个时期的诗歌精华传承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提高我们对诗歌鉴赏能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从跨越高考还是提高自身素养古典诗歌...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78kXXX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一抓...

诗歌鉴赏教案范文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BeijingXueDaCenturyEducationTechnologyLtd1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BeijingXueDaCenturyEducationTechnologyLtd一导入诗...

诗歌鉴赏(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