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读后感

时间:2024.4.30

读《爱莲说》受到的启发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面,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

另外,《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

亢宝太

2012.3.8


第二篇:爱莲说作文


20xx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爱莲说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 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却不溺爱莲。爱生活,应该是个公正的裁判。

作文:我说莲花

八(7)班吴川泰

雨后天空挂出了一座彩虹桥,我听着mp3,想到效外去走走。漫步荷塘边,可是,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大片残缺不全的荷叶和一根根光秃秃的莲杆。那些美丽的花瓣经不起暴风雨的洗礼,都纷纷飘零,我心中暗暗地想:真扫兴,想不到鼎鼎大名的莲花也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啊??

古代的文人们都喜欢莲花,都赞美她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则恰恰相反,我讨厌她的格格不入,自命清高,不融入社会。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社会不会为你而改变。清高的莲花总是远离水面,与下面黑漆漆的淤泥形成鲜明对比。既来自泥土,却又为何要嫌弃泥土? 莲花的本色既是黑色,却又为何把自己伪装得那么洁白?是不是显得太虚伪,太自命不凡了呢?

有人喜欢莲花美丽的外表,有诗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可是在我眼中,莲花的美不过是绣花的枕头,正如我所见到的,莲花那值得炫耀的美丽的花瓣一遇到狂风暴雨就纷纷飘零,根本经受不起任何的风雨。比起莲花那脆弱的美丽,我更喜欢美丽不及莲花但坚强却胜过莲花数倍的菊,她顶着秋霜,在百花凋凌的季节用自己全部的精力,为大自然献上最后的美丽,谱写最后一首动听的歌曲,绽放出最后但最美丽的笑容,可莲花不仅生活在夏日凉爽的水塘中,接受着水的爱抚,还有荷叶为她接起一片天空,可她还是经受不了风雨,这不就跟古代的千金大小姐一样弱不禁风吗?这还算得上是美吗?脆弱产生不了美,能产生美的只有坚强。

有人爱莲花开得久,开得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昙花,昙花虽然开得短暂,但她把所有的能量都放在这一刻的绽放上,在夜间悄然开放,只想自己尽了力就可以了,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喝彩,而莲花虽然开得盛大,时间又久,却是在刻意炫耀自己的存在与美丽,你看!她高高地开在绿叶上,是否有些太骄傲了呢?

这就是真的莲花,自命不凡,脆弱且又骄傲。

陋室铭》读后感(3篇)

读《陋室铭》有感

陋室不陋,只因其主人德馨也。此观点大抵多数人都已认同。然余以为刘公之高尚非自吹可定。二十三年的无人问津,大概让刘公长了不少愤世嫉俗的心眼。被贬之后还要遭人踢打,换谁谁都受不了,又无法改变现状,怀才不遇,虎落平阳啊!可叹可悲。

余以为,刘公之被贬,何其幸哉!陋室一铭名天下,从此文名万古传。刘公乃中国古典哲学大师之一也,何故如此斤斤计较呢,人家整你就整你吧,还要写什么铭文以明心志。无丝竹之乱耳姑且可以说明清廉、不贪图享乐;无案牍之劳形则有点不作为了。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给他个宰相干兴许就不会有此一说了。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终因思想太前卫而不被列国统治者所采纳,心灰灰焉,于是退而讲学授徒,后人才有了“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孔子也因此名声大震,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人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看来真个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列位看官,刘公要写陋室铭我也没办法,咱没有穿越时空的能耐呀,阻止不了。就是觉得那句“往来无白丁”让人看了有些生气。没文化的普通百姓就不屑来往啦,像刘公这等地主出身的贵族哪个不是吸百姓血榨百姓汗的主啊,吃水还不忘挖井人呢!连他们的衣食父母都要鄙视,其人格品德果真非同小可呀!没老百姓,喝西北风去吧!饿着肚子去调素琴、阅金经吧!等到肚子唱空城计了您就知道什么叫德馨了。

唉!跟死人我叫什么劲儿啊,幸亏我不敢自称品德高尚,要不对刘公这番质疑就砸自己的脚咯!俗话不是说了吗?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上言辞纯属个人对文中的一些不敢苟同之处发点牢骚而已,上课时可不敢这样放肆。被某些领导听了岂不上纲上线,师德师风就有大问题了。

第二篇:

读《陋室铭》有感

今读《陋室铭》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千古绝唱,更重要的是对诗人崇高思想、品德的深层思考。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多么优雅漂亮的文章,每次读起来都仿佛置身优雅的环境、恬静的生活,心情格外的轻松。

一般读《陋室铭》的时候都从文章的本意上去理解,比如:“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不忘记,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体。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就是要就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今天读此文就不单单是对诗的本意的理解,我更看重和敬佩的是诗人的品德。

诗人刘禹锡当时所处的环境之艰难,他能够如此乐观的对待,写出精辟的文章,成为传世佳作。是由他的博学才识、品德崇高所铸就的,正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写照。

刘禹锡官职曾经是监察御史,由于“永贞革新”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迁安徽和州通判。和州县长是个势利小人,看刘禹锡是被贬之人,就不按规定安排他的住房,先安排他到城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刘禹锡住下,在门上贴上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诗人的情怀是如此的高尚。这个势利小人看后,又将刘禹锡移至德胜河边,面积也减少了,刘禹锡不但不生气,看到面对流淌的小河,两岸杨柳青青,又写一对联贴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个势利小人又将刘禹锡迁至城内的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于是千古绝唱问世了——《陋室铭》,传诵至今仍是人们学习的、喜欢的名篇。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也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但我觉得诗人是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深度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他是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社会,用冷静的思维对待人生,用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能够弹奏朴素的古琴。这样的一种值得敬仰的心境,乐观对待现实的态度,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思考、是无穷的财富??。

第三篇:

金钱,一个很诱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拥有它的人并不多。那么,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应当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呢?《陋室铭》很清楚地告诉了你的这一点。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路上,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在物质上万分富贵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安心理得的快乐。

记得曾经读到一段话: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

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只相信金钱的“拜金者”最终会成为“败金者”。相反,金钱所买不到的人,人永远无法征服他。

透过这些,我看到了另一种境界,看到了一种我所推崇的精神――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需要的精神――淡泊。淡泊,并非没有欲望,属于你的当仁不让,否则,你会失去良好的机遇,千里马若不珍惜与伯乐相遇的良机,那么它永远只会是一匹凡马;不属于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你会付出太多的代价。《项链》的女主人公若不爱慕虚荣,就不会为了一条假项链白白辛苦了十年。

淡泊,能让置身于纷忧中的你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让你的心如一面明镜,折射出人间万象,令你保持清醒。花花世界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满足不了欲望而产生的太多不满。一个若想从容处世,就必须以淡泊为伴。

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以脱俗的心灵对待人生。有人说过:“唯有那些不注意物质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吧!

更多相关推荐:
爱莲说读后感

爱莲说读后感作者爱莲因为莲花有可贵的品质它不与世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君子花木虽不能言语但它的品质仍能轻易可见梅花不畏严寒不居功自傲谦逊的精神激励着我们野草身份卑微却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松柏四季常青...

读爱莲说有感

情生爱莲说沿庄镇中学九年级王福今我在读完爱莲说一文后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他作者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着里之一罢了如此开篇出笔皆不凡吸人眼珠一句...

爱莲说读后感

爱莲说读后感舒羽爱莲说是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的一个著名作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莲花的美丽与纯洁的品格而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写出了莲花的纯洁更使爱莲说千古流传天下皆知成为世人咏人的经典莲花在盛夏开放有着水嫩干...

爱莲说读后感

爱莲说读后感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

爱莲说有感

爱莲说有感你遇到不良现象你会怎么做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爱莲说这篇古文其中作者议论社会中的三种人物如君子隐士众人这时我不由得发出疑问如果我遇到不良现象我会怎么做呢而我的答案是和周敦颐完全不同我的答案是不受世俗的沾染隐...

爱莲说读后感

爱莲说读后感今天我看了周敦颐写的爱莲说这篇古文不既使我心潮起伏而且久久不能平静大家都见过莲花开放的莲花朵朵清香打着骨朵的莲花含苞欲放楚楚动人早上的莲花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晚上的莲花若隐若现朵朵幽芳爱莲说读后感今天我...

读《爱莲说》有感

出淤泥而不染纵观周敦颐人生经历有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金锁记有感金锁记写发生在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的故事30年前官宦世家姜公馆因避兵祸由北京搬到上海主人公曹七巧原来一个开油麻店的人家的儿女为了金钱权势她嫁给了姜家生软骨病的老二与一个僵死般的男人在一起过了10多年受...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

小说虾子读后感

小说虾子读后感小说虾子gt读后感琴若雨四川崇州作协会员80后女作者杨月的长篇小说巜虾子时经一年多的创作现正式出版作为她的文友为她感到自豪和骄傲小说虾子碎片化场景式展现了80后基层公务员在追逐梦想事业和爱情当中的...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经过记过难眠之夜不倦努力如痴如醉读完了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最后一页古人说开卷有益合上书卷闭起眼睛已发生的故事好像就在昨天梦幻中绊缠绕头脑中难舍难弃在我那平静如水的心境中激起无数涟漪荡起层层...

张建中的长篇小说《白霜》读后感

张建中的长篇小说白霜读后感上海作家张建中继小说集青砖上的凹痕散文集春日猩红的亮之后最近又推出他的长篇小说白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小说描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贫民知识分子的命运主人公余华自小生活在老式的棚户弄堂...

爱莲说读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