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基本概念

时间:2024.5.14

黑格尔概念总结

扬弃

否定之否定,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扬弃包含三个环节:一是否定,二是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三是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

更高的整体对原初的事物和它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同样这个更高的整体自身也面向进一步的扬弃。

不管是概念还是事物都可以被扬弃。

定在

有特定规定性的存在

存在作为第一个逻辑概念,但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是纯粹的无。由存在过渡到空无是变异或生成,变易就成为第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即具有质的规定性。

绝对精神

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

发展的三个阶段

(1)逻辑阶段

概念之间、范畴之间的转化。

存在、本质和概念。

(2)自然阶段

转化为自然界,绝对精神表现为感性事物的形式。

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三个层次。

(3)精神阶段

否定自然阶段中自然界的束缚,回复其自身,是其发展的最高阶段。

主观精神(个人意识)

灵魂、意识和精神

客观精神(社会意识)

抽象法、道德、伦理

绝对精神。

思维和存在的绝对统一。

实体和主体

实体的发展是意识的经验对象,自在的存在,普遍的本质,

主体的发展是自我意识,特殊的自为存在,普遍自我的形式,

“实体即主体”,本质上就是一方面把物质实体(客体)主体化,也即把事物的本质看作是概念,把客观世界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概念发展(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把主体客体化, 即把主体看作是客体认识自己, 实现自己的一个工具,在这个基础上,思维和存在,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获得其同一性, 世界本身因人类的认识的性质表现为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因而被看作是一个思维的主体。

法即自由意志的定在

由于法以意志为出发点,是意志的现实形式和具体化,因而自由不仅是意志的基本性质和实体, 同时也是法的基本性质和实体。

(一)抽象法。自由意志借助外物得以实现其自身,即自由意志达到外在化和客观化,这就是抽象法或形式法的领域,其特点是直接性、实在性和排他的单一性。其所体现的自由只是抽象的或形式的自由。

(二)道德。抽象法对直接性的扬弃形成了道德意志的体系。道德是自由意志向主体内心的深入,这时, 自由意志超越借助外物实现自身的状态而在内心中获得实现。这一阶段的行为主体不是普遍的客观性的意志,而只是个别人的内部主观意志,因而往往陷入主观性和片面性。

(三)伦理。伦理是自由意志通过外物和内心两个方面达到充分的现实性, 展现了个人特殊意志与

普遍客观意志相结合的主体性。。由于伦理既扬弃了抽象法的单纯客观性,又扬弃了道德的单纯主观性,使主

观和客观、内部与外部达到了真正统一, 因而成为“自由的理念”

伦理

伦理是自由意志通过外物和内心两个方面达到充分的现实性, 展现了个人特殊意志与普遍客观意志相结合的主体性。

伦理经历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这是伦理从未经分化的普遍性经过特殊性而完成普遍与特

殊的有机统一的辩证过程。由于伦理既扬弃了抽象法的单纯客观性,又扬弃了道德的单纯主观性,使主观和客观、内部与外部达到了真正统一, 因而成为“自由的理念”。在伦理领域中,普遍的、真正的自由得以实现。

感性确定性

感性确定性就内容上来说是关于直接的、现存着的东西的知识, 对于主体来说只存 在直接的和接纳的态度, 这也就是人直观到的东西。

如果说知识就是对象的为意识的存在,即意识对于对象的关涉,那么感性确定性作为最 简单的知识,就是意识与对象之间最简单的关系。是一个经验性的、具体的、历史性的得到中介的意识

感性确定性就是精神向自身回归的第一步, 但是这一步与整个回归过程紧密相连, 其中已经包含了绝对精神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

苦恼意识

苦恼意识是自我意识的双重性意识

苦恼意识明确意识到自身中总是包含着主观与客观、不变的同一原则与变化的形态、一般与个别、本质与非本质两个对立的方面, 但它的不幸也正在于它在两者之间无所适从。

一方面, 曾经促成自我意识觉醒,另一方面, 苦恼意识虽然将不变的东西视为自己的本质, 但这一不变的本质却采取了一个彼岸世界的形态, 达到这一彼岸世界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希望。

苦恼意识为精神“企求客观化其自身但又未能达到自身的客观化”而感到痛苦,“个别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与其不变的本质的统一, 因此对它来说仍然是达不到的彼岸”

抽象法

自由意志借助外物得以实现其自身,即自由意志达到外在化和客观化。自由的直接体现, 其特点是直接性、实在性和排他的单一性。作为 抽象法包含“所有权”、“契约”和“不法”三个环节。在抽象法中,自由意志“只是抽象地自我相关的现实性”其所体现的自由只是抽象的或形式的自由。

实在

本质与实存的统一。

现实事物的表现就是现实事物本身,现实事物就是本质的东西,具有其必然性。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

黑格尔哲学的地位和影响

1.“集大成者”: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作用

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开端,而黑格尔哲学则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哲学将西方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底蕴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对古典哲学的概括和总结使之成为了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2“合理内核”:对于马哲创立的理论来源支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批判,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二重性。

3. “批判对象与出发点”:在当代的意义及其命运

黑格尔哲学实现了理性自身和解,进而也实现了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发展有其特殊的开创性贡献。它不仅使得整个存在的世界成了可由理性照亮的世界,可以用逻辑、概念理解和把握的世界,而且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和发展也由此呈现出自身发展的理性和逻辑,成为有规律可寻的世界。

黑格尔自由观

(一)自由是人的本质

(二)自由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三)自由以必然性为前提

(四))自由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五)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六))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

有无变 先假定“绝对是纯有”,但是不具有任何质的纯有是无;于是我们达到反题:“绝对即是无”。从这种正题和反题转入合题:“有”与“非有”的合一是“变易”,所以说“绝对是变易”。变易必得有什么东西变易。这样,我们对“实在”的见解通过不断改正以前的错误而发展,所有这些错误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当成好像可以是全体,从这种不适当的抽象化产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单是从外界来的;它自身的本性就是它被扬弃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转变成它的对立面。

正、反、合”三段式理论。

正题、反题与合题 是绝对精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正题必然地派生出它的对立面——反题,并且和反题构成“对立”,最终二者都被扬弃而达到“统一”的合题.正题是发展的开端、原始的统一 (潜在包含着它的对立面); 反题是发展的中间环节,是对立面的显现和分化的结果; 合题是发展的终结,是正题、反题的辩证统一。

其中最大的圆圈就是:逻辑学——正题,自然哲学——反题,精神哲学——合题。

伦理、道德相互区分并内在统一于法的精神

在道德阶段就有了主观的自由, 即自由意志在内心中获得实现;伦理阶段是前两个环节的真理和统一,自由意志既通过外物,又通过内心,得到充分的现实性。可见,道德和伦理是既相互区分又彼此统一。

就伦理与道德的区别而言, 道德是法哲学体系的否定环节,它是对“抽象法”的否定,使自由意志获得主观现实性;伦理是法哲学体系的否定之否定环节,它以意志的概念为其内容,是意志与其概念的同一,即自由的实现。伦理既扬弃法的抽象性,又扬弃法的主观性,实现了抽象法和道德法的统一,是它们的真理,是更具体、更高级、真正普遍的法。

就道德与伦理的统一而言,二者是客观精神发展的两个环节,是自由意志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是法的特定表现形态,它们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和辩证过程。

据此,道德、伦理和法律都是“法”,都是法的定在表现,它们在法的精神的层面上相统一。

市民社会三原理

市民社会第一个原理是特殊性原理。即“具体的人格作为特殊的人格本身就是目的”。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将其他人看成是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手段。

市民社会的第二个原理是普遍性原理,即“普遍性的形式” 。此时,个人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目的仍然是自己的需要,依据“利己的目的”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虽然具有普遍性的“形式”,但还构不成“实体”。在这个意义上,在市民社会中,普遍性原理和特殊性原理是相互分离、彼此独立的,二者还没有达成真正的统一。

市民社会的第三个原理,即“必然性”和“陶冶”的原理。特殊性需要通过普遍性的外在控制以及向普遍性的内在发展,最终与普遍性达到统一。这种统一是“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的统一还称不上“伦理的统一”,但却为个人的“陶冶”提供了可能。

由于在市民社会中私人的目的只有借助“普遍的形式”,譬如经济规律和法律关系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每个个人都要尽量使自己的知识、意志和行动符合经济规律和法律关系,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联系的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区别

⒈基本精神不同:

⑴ 黑格尔哲学属于德国古典哲学,其核心是形而上学;

⑵ 马克思哲学属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其精神实质是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⒉ 价值追求不同:

⑴ 黑格尔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

⑵ 而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人的解放。

⒊ 所属的哲学派别不同:

⑴ 黑格尔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⑵ 马克思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⒋ 所属的哲学派别不同:

⑴ 黑格尔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⑵ 马克思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⒌ 性质不同:

⑴ 黑格尔哲学属于纯哲学,不具有阶级性;

⑵ 马克思哲学则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辩证法的内容 黑格尔的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是在不断的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

黑格尔辩证法实有两部分,一是辩证观,二是辩证法。

辩证观,即是理性直观,指精神生活中的体验洞察,领会到事情的矛盾,求得解决,然后又生出新矛盾,这样不断地发展下去。

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的统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天才的直观、谨严的系统的统一;是生活体验与逻辑法则的统一;是理性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统一。

辩证法的根本特色就是逻辑学、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统一

认识的三元运动 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黑格尔体系

黑格尔哲学体系是按照肯定(正题)、否定(反题)、否定之否定(合题)的三一式建立起来的,每一个正、反、合就成一个圆圈。

其中最大的圆圈就是:逻辑学——正题,自然哲学——反题,精神哲学——合题。

前逻辑学(《精神现象学》)到逻辑学(《小逻辑》)再到应用逻辑学(《法哲学》)


第二篇:2黑格尔哲学的


2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思想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在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时,意思只是说:这个国家在它是必然的这个限度内是合理的,是合乎理性的。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

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作尽善尽美的。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辨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3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和意义

(黑格尔在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末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会终结,而历史是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虽然它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这样给哲学提出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末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学也就终结了。我们就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对每个个别人也是达不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法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可省)

“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原因:

1,黑格尔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

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他在这一领域中发现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他在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

2,黑格尔(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黑格尔以其辩证法的哲学帮助我们了解到,给哲学提出构筑“绝对真理“体系的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这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既然此路不通,只好另觅他途。“我们就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对每个个别人也是达不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法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这才是一条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4对黑格尔哲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1

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新内容不是别的,正是辩证法。

??(见笔记)

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课本67,68总结)

6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1839年费尔巴哈写《黑格尔哲学批判》时与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决裂:

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这是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的唯物主义回答,恩格斯说“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这就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7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近代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局限性就是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这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这一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了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而且只有钢体(天空的和地上的)力学,简言之,即重量的力学。在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

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即形而上学性。这种局限性也是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分不开的:康德的太阳系发生说刚刚提出,而且还只是被看作纯粹的奇谈。地球发展史,即地质学,还完全没有人知道,而关于现今的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结果的看法,当时还根本不可能科学的提出来。因此,对自然界的非历史的观点是不可避免的。“非历史的观点”,是指非动态的、非过程的观点。

第三,这种非历史的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近代哲学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

8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费尔巴哈虽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可他并没有把唯物主义向前推进一步,即没有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发展唯物主义,创立唯物史观。即费尔巴哈没有从根本上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有三个原因:

受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所限制。

2,和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直接相关。德国大学的讲坛只讲授唯心主义的东西,不允许讲授唯物主义。

3,费尔巴哈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因而没有前进到历史唯物主义。他仅仅把唯物主义当作自然观的基础,而没有把这个“基础”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所以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者,这是由于他长期过着孤寂的生活、脱离社会革命实践,造成的。

9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只能是阶级的道德

第三,费尔巴哈宣扬把一切人都联合起来的“爱”,不过是资产阶级用来欺骗人民的谎言

10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有着鲜明的特征和全新的内容:

1,唯物辩证法把概念的辩证法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辩证法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自觉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是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就把黑格尔颠倒了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重新倒转过来,使辩证法重新双脚落地。显然,这种改造,就不是像有人所说的,只是一种单纯术语上的变化,而是世界观的根本转变。

2

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是恩格斯给唯物辩证法所下的经典定义。

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是两者的统一。

1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从历史本身出发发现历史的现实联系,从而清除种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

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恩格斯从目的和结果、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进行了深刻论述。

2精神动因从属于物质动因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6阶级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从历史本身出发发现历史的现实联系,从而清除种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

13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即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但是,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恩格斯从目的和结果、必然和偶然两个方面,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进行了深刻论述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那末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既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

15先验主义方法是指什么?

16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1)“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一论断有三层含义:

第一、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

第二,自由是以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的;

第三,“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2)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一、填空题

1.《反杜林论》写于(1876 )年,发表于(1878 )年。

2.(唯物史观 )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

3.空想社会主义和启蒙学者一样,他们并不是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解放(全人类)。

4.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这种观点犯了(折中主义)错误。

5.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由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所以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6.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7.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8.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 )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9.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它之上的(哲学)。

10.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需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

11.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杜林把运动归结为(机械力 )这样一种所谓的运动基本形式,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12.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而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则是(阶级特权)。

13.人对一切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而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

14.马克思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然辩证法)并且把它转变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15.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思维),人类社会和(普遍规律)的运动和发展的科学。

16.(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17.(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18.在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问题上,杜林的观点是(原则在先 ),这种哲学观点是一条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哲学路线。

19.杜林的哲学材料在整理上分为三个部分,这就是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以及最后关于(人的学说)。

20.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

21.形而上学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22.(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3.恩格斯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即(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

24.人类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 ),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25.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性的(否定的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方式 ),它同时就获得(发展),每一种观念和概念也是如此。

26.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

27.辩证法所说的扬弃,就是说,既被(克服 )又被(保存)。

28.恩格斯认为生命首先正是在于:生物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29.恩格斯指出不仅(道德)上的不平等,而且( 精神)的不平等也足够排除杜林的两个意志的“完全平等”。

4

30.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这同它曾经作为以奴隶和被压迫者的( 宗教)的性质是完全适应的。

二、名词解释

1.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是杜林的一个折衷命题,杜林承认世界统一的,但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他把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同世界统一性自身混为一谈了。诚然,世界必然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但存在或不存在只能说明世界的有或无,它同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基础的统一性问题不是一回事

2.先验唯心主义

一种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产生的认识论理论。先验唯心主义是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的认识论,颠倒了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基本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它认为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是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事物的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4.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是使用的术语,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和无限、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5.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了与辩证法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它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在思维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无视事物的具体的联系,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懂得全面地看问题,否认真正的发展会导致质变,否认对象和现象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否定之否定

体现事物自身辩证法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的哲学概念。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但是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有规律的过程。具体地说,这一过程就是三个“环节或阶段两次否定”有节奏的运动。在事物自我发展由肯定到否定,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是整个过程的核心

7.扬弃

揭示新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其有否定与肯定双重意义的哲学概念。黑格尔明确地把扬弃一词作为同时具有否定与肯定双重意义的概念加以使用。恩格斯对扬弃进行唯物主义的阐述,认为“扬弃”就是既克服又被保存。克服是新事物否定旧事物,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新旧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哲学上就称为扬弃。

8.平等公理

它是杜林提出的一个观念。他主张两个人是组成社会最简单要素,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和细胞。于是,他说“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在他看来,这是道德的基本公理,运用这个公理就可以说明一切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等等。

9.空想社会主义

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提出的社会主义思想。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刚确立时就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上层建筑。他们力图论证和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大胆地预测了未来的社会,并且各自拟订了社会改革方案,对未来社会提出很多设想,也提出了一些积极主张。但由于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不知道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因而陷入乌托邦。他们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

10.德国古典哲学

5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准备。其特点是:以哲学上的辩证发展思想为社会变革作理论上的准备。每一位哲学家都建构了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思辨性强的哲学理论体系。

其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19世纪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整体研究的思维方式,给认识带进了辩证法,德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许多反封建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思想也有助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德国古典哲学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康德、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形成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过程。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形成了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理论。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11.本体论

哲学用语,指哲学中关于存在研究的理论。广义上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思辨分析而得到,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即为本体论。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关于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从本体论和宇宙论关系上讲的。

12.唯理论

西方哲学史上一种认识理论或学说,与经验论相对立。认为运用抽象推理就可以达到事物及其结构或宇宙的真理。这种真理知识是天赋的知识,理性是知识主要来源,真理不需要经验的证实,而是由具有逻辑确定性的标准来检验,只有从理性引申出来的必然的自明的真理才能被运用于任何事物得到恰当的解释。

13.平等

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平等作为一种观念即平等观,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和阶级的内容。近代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是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斗争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简答题

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评介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的起点(指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是人类思维的可贵探索,它促进了人类对宇宙世界的探索,从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同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具有历史必然性。近代自然科学的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追求科学事实的真理性、精确性、自明性,促进了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机械、直观为特点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终被辩证法所超越。

2.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历史背景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德国党内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杜林派有意的歪曲马克思思想,导致工人运动思想混乱,有分裂的危险;二是一些老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把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看成是纯粹性的争论,看不到这场争论对维护党的团结,推动工人运动前进的重要性。

具体原因是:第一、为了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第二、为了教育和挽救那些蒙蔽的同志,第三、为了揭露党内杜林派的宗派活动,第四、为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恩格斯是怎样阐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第一、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第二、自由是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第三、自由就在于根据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6

4.杜林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有哪些错误观点?

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恩格斯认为这个命题有以下错误:第一、“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是同义反复;第二、用思维的本质理解为综合是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观点;第三、用思维的统一性证明存在的统一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第四、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是黑格尔关于思维现存在的同一性观点的翻版;第五、杜林对世界统一性的论证无法驳倒宗教唯心主义。

5.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的东西就是肯定,否定的就是否定;辩证的否定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是肯定中的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东西,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形而上学否定观否认否定形式的多样性,认为否定就在于简单的抛弃,辩证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6.恩格斯是怎样阐述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的?

在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地无限延续的过程中,作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而且在实践活动中,一代比一代深化,这样就能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作出正确的认识、拥有无条件真理性的人的思维,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或者一代一代的人来实现的,而每一代人,以及构成一代人的许多的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具有无条件的真理,他所获得的认识只能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真理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是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7.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是如何阐述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第一、人类主观精神之外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无论天上还是地下、宏观还是微观到处都是物质的世界,第二、人类的主观精神和外部世界也是统一的,统一于外部世界,这种外部世界相对于人类精神而言就是物质世界。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需要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人类精神只不过是高度复杂的严密的物质体系—人脑的产物和属性。哲学的长期发展证明人类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映象。

8.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从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发展过程来看,平等要求在无产阶级看来有双重含义:其一是自发地反对一切阶级不平等现象,是无产阶级革命本能的简单表现,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斗争的初期,例如在农民战争中,情况就是这样。其二、自觉地反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不平等现象,利用平等的口号,加进无产阶级消灭阶级的内容,发动无产阶级起来反对资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日益走向成熟和自觉的表现。

9.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运动就是矛盾”的科学论断

它表明了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事物过程本身中,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运动是事物自己的运动,事物的运动都是由其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引起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说明了矛盾是运动的实在内容,运动是通过矛盾表现出来的,运动就是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7

10.杜林的道德观的错误是什么?

杜林的道德观是超越于历史发展阶段的永恒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

错误在于:一、从道德的基本概念来看,其内容是变化和发展的,善恶观念是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不存在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善、恶观念。第二、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的种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就存在着三种道德,即封建主义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第三、杜林的道德观是超阶级的,但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这是由人们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地位决定的。

11.杜林的平等观和建立平等观的方法是什么?它为什么错误的?

杜林的平等观是“平等的公理”观,即“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

杜林建立平等观的方法是先验论的方法,即不是从客观现实平等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不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去构成认识,而是从概念推论出认识

错误在于:一、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这不仅不是公约,而且是过度夸张,第二、杜林用两个人去解决社会问题,是从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抄袭来的,第三、杜林的根本错误在于抽象地谈论人和谈论平等。

12.根据恩格斯的概括,简述哲学思维方法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古代哲学思维的特点是追求统一性的基础,即世界的本原,万事万物背后的始基。古希腊哲学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如水、火等。虽然具有朴素性、猜测性,但这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开端,而追求世界统一性的哲学精神影响了西方几千年。

第二阶段,是17—18世纪的思维方式即恩格斯所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阶段,这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大进步。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而当时的最发达的科学是机械力学,造成了当时思维方式的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的万事万物,否认事物发展是由本身的内容矛盾造成的。

第三阶段,即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唯物主义辩证法。而这种思维方式是采取了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世界,同时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由外界的力量引起的,而是回到事物自身——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13.恩格斯是如何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认为,人的认识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统一的;认识过程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杠杆;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

14.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的内容有哪些?

恩格斯指出,除原始社会以外,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是产生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念形成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总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5.恩格斯是如何分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陷入空想的原因?

恩格斯指出:

8

三大空想思想家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解放全人类,即用抽象的人性论为武器认识社会,找不到变革现实社会的阶级力量。

三大空想思想家把理性推崇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建立理想社会的基础,把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永恒正义的体现,这是不科学的属于乌托邦。

三大空想思想家把历史看成是天才人物的历史。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人类主观精神之外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无论天上和地下、宏观和微观,到处都是物质的世界,宗教所宣扬的天国、上帝和神灵世界以及客观世界所说的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这批判了宗教神秘主义人类的主观精神和外部世界也是统一的,统一于外部世界,这种外部世界相对于人类精神而言就是物质世界。人类精神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属性,它依赖于物质。人类精神反映物质世界,它根源于物质,这和唯心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我党制定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世界统一性物质,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从实际出发,从目前的国情和世界全球化的实践情况出发,一切从实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制定适应21世纪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政策,同时由于具体的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这也就要求坚持原则的统一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平等观时是怎样论述平等问题的,恩格斯的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恩格斯在分析平等问题时主要谈了两点:

论述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第一、在原始社会里,建立在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的平等观念,即认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第二、建立在奴隶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早期基督教和封建社会的平等观念,即特权阶级的平等,第三、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资本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观念,但这种平等观念却采取了普遍人权的形式

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第一、无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平等观是和资产阶级平等观相伴而生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消灭的是封建等级特权,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则是消灭阶级本身。无产阶级平等观也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二、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从实质上讲,无产阶级平等要求都是从根本上消灭阶级。

恩格斯的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体现在国与国之间,也就是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五项共处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在国际关系中,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特别是在目前的全球化浪潮中,更应尊重各国的主权、制度、文化和习惯。不但要建立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更要建立平等的经济、文化新秩序。从而使每一个后发国家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到全球化、平等地利用全球的共享资源来发展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体现在国内建设上。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只讲平等的义务,而不讲平等的权利;不仅要体现在平等的形式,更要体现在平等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在平等的结果,更要体现在平等的机会;不仅要生产的平等,更要利益的平等,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权利。

3.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划清两者的界限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何指导意义?

9

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有:第一、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东西,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第二、形而上学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辩证否定观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是肯定中的否定,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又包含肯定。第三、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形式的多样性,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辩证的否定观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即“扬弃”肯定积极的,去掉消极的。具体说来:第一、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反对两种错误观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应采取批判继承、古今中用。第二、在对待西方文化上也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完全西化的自由主义和关门自守的保守主义,应采取洋为中用,吸收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成果,平等交流、对话。

4.试述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论述,并说明这些论述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阐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首先,批判永恒的道德观,论述道德的历史性,杜林把道德看成是超历史的,认为存在着超越于历史发展阶段的永恒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对此恩格斯指出任何道德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永恒的道德是不存在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第一、从道德的基本概念来看,其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善恶观念是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对于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存在超历史的善恶观念。第二、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的种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其次,批判杜林的超阶级的道德论,论述道德产生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这是人们的经济和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必然考虑以下因素:

道德的内容,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用什么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因道德具有历史性,所以我们决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一些不适应历史潮流的道德内容来对全体人进行道德教育。结合全球化和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尽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人际观、亲情观等。

道德的服务对象,毫无疑问,道德应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改革、为人民的小康生活服务。

服务的方式,应在群众之间采取说服、宣传、学习等的方式来传授道德标准,道德教育必然和法治相结合,只有在法制完善的社会里,道德教育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5.试述两个伟大发现怎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恩格斯明确指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一、创立的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迫使人们改变了过去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历史前提。

第二、创立的基本内容:首先,除原始社会以外,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其次,阶级斗争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再次,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收由法的设施、政治设施以及宗教、哲学和其它的观念形态所构成的上层建筑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第三、创立的意义:唯物史观指明了研究社会历史的正确道路,用人们的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意识,把被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为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武器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个学说证明,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剩余价值首先是被个别资本家占有,然后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财富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直接的理论基础。

6.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终极真理”体系和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

恩格斯指出,杜林企图建立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这种企图是一种妄想。因为第一、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哲学体系已不再需要,如果谁还想建立无所不包的体系,阻碍了具体科学的发展,显然是不行的。第二、建立穷尽一切联系的终极真理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是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第三、杜林要建立起一个最后完成的终极真理体系的想法是反科学、反历史的,因为它取消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任务、封闭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中断了历史。

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第一、人的认识是无限和有限的矛盾统一,第二、认识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杠杆,第三、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一天天的为断得到解决。

7.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观点并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的?它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恩格斯指出杜林从思维自身中获得原则的错误。恩格斯指出杜林不是从外部世界而是从思维得出原则,然后把这些原则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用原则去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恩格斯批判到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是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起思维形式。因此杜林从思维中获得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阐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恩格斯阐明了外部世界在前,原则在后的关系,其次、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是历史认识的出发点,最后、恩格斯论述了原则适应外部世界,用外部世界来检验原则。

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地规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路线,为我们提供了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标准,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武器。

第二、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告诉我们无论想什么问题、办什么事情都不能从主观出发,应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8.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杜林陷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是什么?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体现为: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为一致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点有条理地发挥)

杜林陷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是:因杜林陷入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因在于他不懂得意识和思维对物质的依赖关系。第一、杜林用自然主义即非历史的观点看待意识和思维,他把思维和意识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和自然界对立的东西看待,即把意识和思维当作不依赖于存在、自然界。第二、杜林使意识和思维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人和自然界,他不把意识看作是具体人的思维,不仅以人类而且天体上有意识能思维的生物的名义来思维,从而不仅使意识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人和自然界,而且没有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9.恩格斯是怎样论证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有何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第一、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第

二、自由是以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的。第三、真正的自由是在于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去从事社会实践,从而去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理论意义: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真正历史,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缺乏自由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而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第二、个人自由不能脱离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自由。

现实意义:第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计划、蓝图、方针政策必然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之上、建立在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下,而不能任主观主义膨胀、不能好高、远、急功近利,应吸取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不能一时的挫折而失去信心,应当充分认识到目前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浪潮中。同时也不能因目前的一时困难而延缓各个领域的建设和改革,更不能压制公民的积极性。

10.试批判杜林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论证方法。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可分解为两个联系的问题。第一个是世界是否统一?第二个是世界统一于什么?杜林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其论证的方法和根据却是错误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暴露了杜林哲学的折衷主义的错误。

世界具有统一性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是世界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才具有是否统一性的问题。在宗教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哲学家思考的世俗世界和天国世界的统一问题,即此岸与彼岸的统一问题。在认识论被哲学发展所重视的时代,哲学家们思考的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问题。杜林所谈论的是此岸与彼岸的统一问题,但他在论证这个统一性的根据中却暗含着对物质世界和人的思维的统一性问题的答案,杜林的具体论证如下:第一、应当运用数学中的分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包括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第二、杜林提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第三、杜林按照公理方法推出了世界的统一性。虽然杜林从前提到结论的论证方法错误百出,归根到底都是在思维内绕圈子。犯了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

11.试述《反杜林论》哲学篇的逻辑体系及各部分主题。

恩格斯在哲学篇所采取的逻辑方法是:“摆”—“破”—“立”的方法。“摆”是指出杜林提出了何种观点。“破”是批判杜林的观点。“立”是在批判杜林错误观点的基础上。

恩格斯论证的逻辑体系如下:

一、概论。《概论》的中心是说明社会主义怎样由空想变为科学的。

二、《杜林先生许下了什么诺言》着重从反面揭露、批判杜林及其理论体系。

三、分类、先验主义。首先批判杜林原则在前的先验主义错误,再论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四、世界模式论。批判杜林统一性的错误观点,即批判杜林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证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五、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

六、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

七、自然哲学。有机界。

八、自然哲学。有机界(续完)

(5至8节讨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自然观)

12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批判杜林认识论中的独断论倾向。阐述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

十、道德和法、平等。批判杜林两个平等观、意志平等的错误观点,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平等观。平等是历史的具体的,无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和发展,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批判杜林在法学和政治学上的唯心主义和超阶级的谬误,以及在自由和尽然关系上的谬误。科学的论证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十二、辩证法。量和质。批判杜林否认事物矛盾的谬误和否定量变与质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谬误。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十三、辩证法。否定之否定。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否定观的攻击和否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谬误。论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比较了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十四、结论。《结论》是恩格斯对整个哲学编的总结,明确指出,同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相比,杜林更像一个江湖骗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解读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反杜林论》一、概 论

《概论》的中心是说明社会主义怎样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恩格斯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批判了杜林的错误理论。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13

(1)现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内容和理论形式

(2)18世纪法国启蒙学说的特点及局限性

(3)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过程和破产原因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过程;

第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

第四,空想社会主义破产的原因。

首先,三大思想家“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想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解放全人类。”

其次,三大思想家“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最后,三大思想家把历史看作是天才人物的历史。

2、唯物辩证法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从古代辩证法到近代的形而上学

第一,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第二,近代形而上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本质区别。

(2)近代德国哲学的历史功绩和局限

(3)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及其意义

3、“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

第一,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首先,除原始社会外,“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其次,“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此,一定时代的经济关系是产生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

最后,“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总之,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三,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恩格斯指出:它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

(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3)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4、杜林向当代挑战的背景

二、杜林先生许下了什么诺言

1、揭露杜林的自我吹嘘和狂妄自大

2、揭露杜林对先驱者及其学说的攻击和谩骂

第五部分

分类.先验主义

14

恩格斯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分类和构造哲学体系、建立真理体系以及数学方面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

一、批判杜林在“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错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杜林的主要哲学观点

(1)哲学的定义。杜林认为,从狭义上讲,“哲学是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从广义上讲,哲学“还包括一切知识和意愿的原则”。

(2)哲学的研究对象。杜林说:“无论在哪里,只要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某一类存在形式为人的意识所考察,这种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的对象”。

(3)哲学对象的性质和功能。作为哲学对象的原则在性质上讲,“是简单的或迄今被设想为简单的成分,(简单的成分或终极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意愿”。因此,这些原则和各种知识的关系,就像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一样,有了化学元素就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化合物也可以还原为它的基本元素;有了原则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意志,而知识和意志也可以分解还原为原则。作为哲学对象的原则,作用是巨大的,“一旦被发现,就不仅对于直接知道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且对于我们不知道和接触不到的世界也都有意义。因此,哲学原则就成了科学要成为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统一体系所需要的最后补充”。

(4)哲学体系的内容。杜林把他的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的学说、关于人的学说。这三个部分包含“某种内在的逻辑次序”,其中,对一切存在都适用的一般世界模式论走在前面,而运用世界模式论得出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学说跟在后面。

2、杜林“原则在先”的先验主义

(1)批判杜林从思维自身中获得原则的错误

(2)阐述原则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第一,恩格斯阐述了原则和外部世界何者是认识的出发点问题。针对杜林把原则作为出发点的先验主义错误,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第二,恩格斯说明了原则和外部世界谁先谁后的问题,批判了杜林从原则出发得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错误,指出:“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

第三,恩格斯论述了原则和外部世界谁适应谁,谁检验谁的问题,批判了杜林让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把原则作为外部世界的标准的错误作法,认为,“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

3、杜林“原则在前”的观点和哲学体系是对黑格尔《哲学全书》的抄袭

4、批判杜林使意识、思维脱离人和自然界的唯心主义错误,阐述了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论

(1)杜林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第一、杜林用自然主义即非历史的观点看待意识和思维;

第二、杜林使意识和思维脱离了它的真实基础——人和自然界。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论

第一,思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思维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第三,思维和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脑对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

二、批判杜林妄图建立“终极真理”体系的形而上学错误,论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1、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错误

恩格斯指出,杜林使思维脱离人和自然界的另一个动机,是妄图建立一个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这是一种妄想。因为,

(1)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哲学体系已不再需要

15

(2)建立穷尽一切联系的“终极真理”体系是不可能的

(3)建立一个最后完成的“终极真理”体系的想法是反科学、反历史的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辩证过程的理论

(1)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统一

“一方面,要毫无遗漏地从所有的联系中去认识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无论是从人们的本性或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个任务是永远不能解决的”。

(2)认识过程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

(3)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只能“在人类的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一天天不断得到解决”

三、批判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错误,阐述理论思维对现实世界的依赖性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

2、批判杜林的数学先验主义,论述纯数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

(1)纯数学来源于外部世界,决不是思想的自由创造物。

第一,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数和形都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具有客观的物质内容。

第二,纯数学的对象是客观的,它的高度抽象性只是表面地掩盖了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并不表明它是先验的。

(2)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夸大它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杜林哲学体系的先验主义和他的数学先验主义的联系

4、数学公理的贫乏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5、揭露杜林观点的折衷主义性质

第六部分

世界模式论

《世界模式论》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折衷主义错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重要原理。

一、批判杜林用思想的统一性证明世界的统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存在的统一性决定思维统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1、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可分解为两个有联系的问题:

第一,世界是否是统一的?

第二,世界统一于什么?

杜林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其论证的方法和根据却是错误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暴露了杜林哲学的折衷主义错误。

世界具有统一性的逻辑前提和现实基础是世界具有多样性。哲学家们正是面对着多样性的世界,才会思考它们是否是统一,以及统一于什么的问题。

(1)应当运用数学中的公理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包括世界统一性问题

(2)杜林提出的公理

“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这就是现实哲学的一个公理,是杜林解决世界统一问题上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由于自满自足,没有任何东西同它并列、在它之上。因而这种存在就是唯一的。如果给它加上第二个存在,那就使它成为不是它本来那样的东西,即成为一个更广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或组成部分。

16

“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这是杜林把存在的唯一性变为统一性的论据。

(3)杜林按照公理方法推出了世界的统一性

2、恩格斯对杜林观点的批判

恩格斯对杜林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观点进行了以下分析批判:

(1)“包罗万象的存在是惟一的”,这是同义反复

(2)把思维的本质理解为综合是形而上学片面性观点

(3)用思维的统一性证明存在的统一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杜林的观点是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观点的翻版

(5)杜林对世界统一性的论证无法驳倒宗教唯心主义

第一,杜林对世界统一性的论证不能同唯灵论划清界限。

第二,杜林论证世界统一性的方法是经验哲学证明上帝的本体论论证方法。

二、批判杜林关于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错误,论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唯物主义原理

1、“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

(1)杜林的存在概念是抽象同一性概念

(2)杜林的存在概念掩盖了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

(2)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恩格斯批判杜林时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 恩格斯在提出这个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时并没有给物质概念下定义,但他所讲的物质是和精神相对立的东西。当他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时,显然是针对物质和精神的对立而言的。对精神现象,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来理解,即人类的主观精神和离开人而存在的客观精神(包括宗教所讲的天国、上帝和神灵),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也就必须从两种意义上来理解。

第一、人类主观精神之外的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无论天上和地下、宏观和微观,到处都是物质的世界,宗教所宣扬的天国、上帝和神灵以及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理念世界是不存在的。在反对宗教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第二、人类的主观精神和外部世界也是统一的,统一于外部世界,这种外部世界相对于人类精神而言就是物质世界。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需要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三、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的唯心主义实质,揭露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抄袭

1、杜林的“存在基本形式”是对黑格尔《逻辑学》中“存在论”的抄袭

(1)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是从“纯粹的存在”开始的

(2)杜林的“有效模式”是严格照抄黑格尔《逻辑学》的“存在论”的

2、杜林的“存在的逻辑特性”是对黑格尔《逻辑学》中“本质论”的抄袭

3、杜林是在黑格尔的范畴模式的笼子里谈哲学

第七部分

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

恩格斯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中揭露和批判了杜林的绝对不变的永恒真理和永恒道德,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17

一、揭露杜林在真理、道德问题上的谬论

1、揭露杜林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谬误

2、揭露杜林永恒道德观和永恒真理观的谬误

总之,杜林在道德观上和真理观上的谬误,可以归结为两点:

第一、道德原则是永恒的,是超历史、超民族和超阶级的,是适用于一切世界、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 第二、真正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它不受一切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而道德原则就是这种终极的最后的真理。

二、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1、批判杜林永恒真理观的必要性

2、批判杜林关于个人思维至上的谬论,论述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

关于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杜林的用语,它们是就人的认识能力而言的。思维的至上性是指认识的绝对性、无限性和无条件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认识的相对性、有限性和有条件性。因此,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关系。

(1)什么是“人的思维”

恩格斯指出,关于研究人的思维是不是至上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就能说清楚的,而是应该明确什么是“人的思维”,然后才能回答人的思维是不是至上的。在恩格斯看来,人的思维不是指单个人的思维,而是指“无数亿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这就是说,所谓人的思维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是就整个人类认识能力而言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只能谈整个人类思维的至上性、绝对性,而根本不能谈个人思维的至上性、绝对性。也就是说,从一方面看,只要人类能够无限地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只要在人类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中没有给这种认识规定出界限,那么,人类是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人类思维是至上的、绝对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和每一代人,由于受一定的主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从这里我们看到,杜林鼓吹个人的思维(主要是他杜林个人的思维)是至上的,绝对可靠的,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这是十分荒谬的。其错误就在于把他的个人思维和整个人类的思维相混淆。

(2)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地无限延续的过程中,作为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而且在实践活动中,一代比一代深化,这样就能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作出正确的认识,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但是人的思维,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或者一代一代的人来实现的。而每一代人,以及构成一代人的许许多多的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他所获得的认识只能是有条件的相对真理。这里所讲的“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即指绝对真理性的认识。这里所说的“一系列相对的谬误”,并不是说相对真理包含着谬误。真理的相对性,就在于它的条件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必定还有不完善的因素。这些不完善的因素,对后人较完善的认识来说,就是谬误了。所以,人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认为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那就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由此可见,思维的至上性以及拥有无条件真理权的那种认识,绝不是某一时代,更不是任何个人所能达到的,只有在人类生活的无限前进过程中才能实现。

(3)恩格斯论述了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

这个矛盾是:“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绝对的。”这就是说,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不存在什么不可认识的东西。“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就是说,人的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个人思维而存在,而个人的思维所能认识的东西是极为有限的,而且还免不了犯错误。这就是矛盾。那么这个矛盾如何才能解决呢?恩格斯指出:“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这就是说,这个矛盾的解决, 18

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代人能实现的,而只能在子子孙孙无限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照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里所讲的“本性”,就是思维的本质。从思维的本质来看,它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从这方面看,人的思维是无限的、至上的、绝对的。这里所讲的“使命”,就是指思维的任务。思维的任务,就是要究根究底、完全彻底地认识世界。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那些未被认识的东西,将会逐渐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东西。事实证明,人们在实践中,是能够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进步,从而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这方面讲,人的思维也是至上的、无限的。从认识的“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看,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我们知道,作为人类的思想,它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无数人的思维。这样,过去未被认识的东西,今天被人们认识了,现在未被认识的东西,子孙后代无限延续下去,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的。而且,人们利用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综上所述,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不至上的,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这一至上和非至上、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的不断发展与解决,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和不断地走向深化。

杜林的错误就在于否认思维的矛盾性,割裂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他只承认思维的至上性、无限性,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和无限性,否认相对真理,这是极端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3、批判杜林关于“永恒真理”的谬误,阐述人的认识的相对性

4、批判杜林把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的观点,论述认识过程中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第二,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三、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把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应用到道德领域,得出了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他认为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切民族和一切阶级的,既适用于地上,也适用于天堂。这种道德观不仅是唯心主义的,也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恩格斯对杜林的这种道德观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在批判中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1、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1)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观,论述道德的历史性

第一,从道德的基本概念来看,其内容是变化发展的;

第二,从道德的类型来看,道德的种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2)批判杜林的超阶级的道德论,论述道德产生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实质

2、揭露杜林道德观的荒谬性

第八部分

道德和法 平等

在《道德和法。平等》中,恩格斯深入地批判了杜林的平等观,阐述了平等的产生和历史发展,揭露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阶级实质,深刻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平等观的根本要求是消灭阶级。

19

一、揭露和批判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

1、批判杜林建立平等观的先验主义方法

恩格斯指出,杜林把先验主义的方法用来研究平等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步把每一认识对象分解为简单的要素;

第二步把不证自明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

第三步要素加上公理得出他的结论,并把结论强加于客观事物。

杜林认为,这是数学方法在历史、道德和法方面的应用,因此,应当在这些领域内得出如数学那样确实可靠的真理,即具有真正不变的永恒真理性质那样的真理。对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恩格斯从两个方法进行了批判。

(1)杜林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先验主义方法的变种

先验主义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某一对象的特征,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这些特征”。

(2)杜林关于道德和法的学说的虚伪性和阶级实质

2、批判杜林的所谓“平等公理”

杜林主张,两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简单的要素”,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和细胞。于是,他就按公理同这两个人打交道。他说:“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在杜林看来,两个人的意志是完全平等的,一方不能命令另一方,这是道德的基本公理。把这个公理应用于两个人,就得出了“道德正义的基本形式”和“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用它就可以“阐发根本的法律概念”,说明一切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等等。 恩格斯对杜林的“平等公理”进行了批判:

(1)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这不仅不是公理,而且是“过度的夸张”。

(2)杜林用两个人去解决社会问题,是从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抄袭来的。

(3)杜林的根本错误在于抽象地谈论人和平等。

3、批判杜林所谓不平等和奴役起源于暴力的谬论

按照杜林的平等理论,两个人的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这样做了,并用暴力来满足自己的要求,那就发生了不正义的情况。这就是杜林的所谓不平等和奴役起源于暴力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杜林还认为,人类过去的历史就是这种应受斥责和惩罚的不正义的历史。恩格斯列举了四个方面的例子来批判杜林的上述错误观点:

4、揭露杜林平等观的自相矛盾及其本质

杜林的平等观是违反客观现实的,所以经常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为了摆脱困境,杜林不得不步步退却,承认不平等的存在。恩格斯揭露了杜林的三个自相矛盾,即三次退却。

(1)杜林承认了两个人在生理上的不平等(退却一)

(2)杜林承认了两个人在道德上的不平等(退却二)

(3)杜林承认了两个人在精神上的不平等(退却三)

二、论述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

1、阐明马克思主义对平等问题的基本态度

2、论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平等观

3、说明早期基督教和封建社会的平等观

4、阐述资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发展及其阶级实质

(1)资产阶级平等观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

(2)资产阶级平等观的主要内容

20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与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摆脱封建政治制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资产阶级提出了平等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需要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生产者,而这些商品所有者都有进行商品交换的平等权利;

第二,从手工业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工人为前提;

第三,“人的劳动的平等”,即人的抽象劳动是平等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计量的”,只有这样,商品才能进行等价交换;

第四,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特点及阶级实质。

三、阐述无产阶级的平等观

1、无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和发展

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消灭的是封建等级制,消灭封建阶级的特权;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则要求消灭阶级本身。

2、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

3、本章的总结

恩格斯指出,第一,平等只能是历史的产物,经济的产物。恩格斯说,无论是无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的平等观,都是历史的产物,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阶级,有不同平等观念的内容,所以,永恒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平等观是没有的。第二,平等,不论是哪个阶级的,不管它如何普遍传播,都不可能是永恒真理,都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东西。18世纪的平等观念之所以广泛流行,那也不是由于它是永恒真理,而是由于它合乎当时的时代潮流,从而能够得到普遍传播。第三,揭露杜林的平等观是18世纪平等观的翻版,其阶级实质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杜林的两个人完全平等的道德公理,不平等起源于暴力的理论,纯属杜林的主观虚构,是极端荒谬的东西。杜林的平等观完全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杜林本人就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第九部分

道德和法 自由和必然

在《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中,恩格斯主要批判了杜林在自由和必然关系上的错误观点,同时还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及其庸俗的人生哲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一、批判杜林在法学和政治学上的唯心主义和超阶级的谬误

1、揭露和批判杜林在法学和政治学上的唯心主义和超阶级的谬误

2、揭露杜林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无知

(1)揭露杜林对法兰西法的无知

(2)揭露杜林对英吉利法的无知

(3)揭露杜林对现代法律的无知

3、杜林至多是一个蹩脚的旧普鲁士的法学家

二、批判杜林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谬误,论述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1、道德和法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在哲学上,自由和必然是揭示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唯意志论者认为,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必然性的制约。宿命论者则认为,个人意志没有任何自由,只有绝对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个人意志的相对自由,认为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2、揭露杜林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21

3、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1)“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一论断有三层含义:

第一、承认和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

第二,自由是以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的;

第三,“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2)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4、批判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

三、批判杜林的庸俗的人生哲学

1、杜林所谓调节生活的“差异规律”是老生常谈

2、杜林的生活准则是庸人哲学

第十部分

辩证法 量和质

在《辩证法》两部分内容中,恩格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集中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歪曲和攻击,阐明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杜林想当唯物主义者,而又不时地滑到唯心主义泥坑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形而上学。杜林的形而上学错误,集中表现在他否认矛盾。否认矛盾就是否认辩证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歪曲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批判杜林否认事物矛盾的谬论,阐明矛盾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批判杜林否认事物矛盾的谬论,阐明了矛盾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提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论断,论述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分析杜林否认矛盾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源

(2)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第一,它指明了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说明了矛盾是运动的实在内容。

(3)矛盾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批判杜林攻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辩证方法

(1)揭露杜林攻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一般与个别辩证法思想

(2)揭露杜林攻击马克思辩证法的目的在于妄图推翻《资本论》的科学结论

(3)揭露杜林论战方法的荒谬性

二、批判杜林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论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揭露杜林对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和攻击

2、论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第十一部分

辩证法 否定的否定

22

这一章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杜林攻击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谬论,阐明了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深刻地揭示了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科学地阐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一、批判杜林对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攻击,阐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揭露杜林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攻击

第一、杜林污蔑马克思把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当成证明的工具,才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杜林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与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区别,胡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执行了“助产婆的职能”,起了拐杖的作用;

第二、杜林攻击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从宗教领域抄袭来得荒唐类比;

第三、杜林捏造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

2、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否定之否定方法的歪曲

(1)批判杜林所谓“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谬论

(2)驳斥杜林污蔑马克思把辩证法作为单纯证明工具的谬论

3、辩证法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第一,这个定义揭示了辩证法的革命性质。

第二,这个定义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性,使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严格区别开来。

第三,这一定义科学地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2、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

(1)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作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东西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3)形而上学否定观否认否定形式的多样性

与形而上学相反,辩证的否定则认为否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事物否定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不同性质的事物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第二,否定形式的基本形态也不一样,有的否定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否定,有的则是事物某些特征的否定; 第三,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有些事物在一个大的否定过程中,常常包含着若干小的否定的否定过程,所以使否定过程也表现出多样性。

3、小结

第十二部分

结 论

《结论》是恩格斯对整个哲学篇的总结,也是对杜林哲学的总的评价。虽然篇幅不长,恩格斯却把它单独作为一章安排,由此可见它在整个哲学篇中的地位。

杜林向我们许下“一切”的诺言,可他“一个也没有”履行。他标榜自己的哲学是“以自然和生活的现实为目标的哲学”,是“严格科学的世界观”,是“创造体系的思想”。但是,“只要我们一接触,就暴露出是纯粹的欺人之谈。”

23

“世界模式论”是杜林整个哲学的基础,被杜林吹嘘为“已经稳固地确立了存在的基本形式,而丝毫没有损害思想的深度”。其实不过是“黑格尔逻辑学的一个肤浅得无以复加的复制品”而已。在自然哲学方面,他的天体演化学的出发点是一个既不能被理解为静止也不能被理解为运动的“物质的自身等同的状态”。这种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最无可救药的混乱观念,最后必然求助于上帝的推动,才能使它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在论述有机界时,杜林先把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看作“一种与人性对抗的兽性”而加以否定,然后又把这两者作为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因素从后门放了进来。在生物学方面,杜林同样表现他的无知。

在道德和正义的领域中,杜林吹嘘发现了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的永恒的道德原则。其实,他的平等说只不过是对卢梭平等学说的拙劣的抄袭。至于在法学方面,尽管杜林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但是除了他知道一点旧的普鲁士邦法外,对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广泛流行的法兰西法和英吉利法却全然不知。总之杜林对我们许下的诺言一个也没有实现。

这位自称在思维方式上“排除受主观主义限制的世界观”的任何倾向的哲学家却由于其极端贫乏的知识、狭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滑稽可笑的自高自大以及幼稚的奇奇怪怪的想法而受到主观主义的限制。杜林的论战手法就是自我吹嘘,丑化别人。虽然自己无能,却会肤浅地剽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无端地指责别人,把别人没有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恩格斯指出:“他对别人采用的‘真正批判的观点’就在于固执地把别人从来没有说过的、而且杜林先生一手炮制的东西硬加给别人”。

杜林的人生观充满了庸人的气味。他用一些庸俗无聊的陈词滥调教人们怎样提高生活的价值,怎样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等。恩格斯讽刺杜林说,为什么杜林对歌德的《浮士德》非常不满呢?就因为歌德把不道德的浮士德当作主角,而不把现实哲学家瓦格纳作为自己剧本的主角。意思是说杜林和瓦格纳一样,都是脱离生活、崇尚空谈的庸人。

总之,杜林的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盆“最稀薄的清汤”,只是在里面加了些神谕式的只言片语,才使它变得稠厚和浑浊起来。所以,恩格斯指出,当我们读完全书的时候,除了各种新的无稽之谈,毫无所得。“这个人吹号打鼓来吹嘘自己的手艺和商品,不亚于最下流的江湖骗子,而在他的那些大字眼后面却是空空如也,简直一无所有”。可是,他还恬不知耻地竟敢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样的著名人物叫作江湖骗子,他们当中最渺小的人与杜林相比也都是巨人。确实有江湖骗子,但那是谁呢?

24

更多相关推荐:
康德_黑格尔_哲理_名言

康德名言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

很具哲理性的黑格尔名言

转黑格尔名言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黑格尔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黑格尔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

康德 黑格尔 哲理 名言

康德名言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

黑格尔名言

黑格尔哲学名句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悲观的头脑39乐观的意志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黑格尔名言

黑格尔名言警句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悲观的头脑39乐观的意志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的原意是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原因而非存在的都是对的应该于哲学角度去理解这句话而非于社会学角度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所有的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其原因的如9...

黑格尔名言

格尔名言1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2在这唯一的权力面前没有东西能够维持一种独立的生存3无知者是不自由的正因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黑格尔4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5精...

黑格尔名言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悲观的头脑39乐观的意志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在纯粹光明中就...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读书笔记

lt黑格尔法哲学批判gt导言读书笔记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赵洁学号B120xx一问题的引入马克思在开篇说道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关于宗教问题马克思说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

读书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读书报告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主要以黑格尔主义为其理论根基随着马克思不断接触社会现实他的法学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开始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作者首...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马克思的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一作品信息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底1844年1月载于1844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出版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一篇名及作者篇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作者卡尔马克思二出版社及版次写于1843年底1844年1月载于1844年德法年鉴原文是德文中译文收入人民出版社19xx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黑格尔哲学名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