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5.13

浅析《论语》体会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政治、哲学及教育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孔子从三十多岁起开始他的教学生涯,几乎一生没有间断。先后传授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孔子认为,培养人才应该是培养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崇高品德的君子。为达到这一目的,孔子要求弟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因而,孔子以“六艺”“六经”“四教”为教学内容,来实现他“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除了选择好的教育内容之外,孔子还有好的教育方法:

一、“温故知新”

《论语·为政》中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达到温故知新就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办法。

1.多闻、多见、好学、博学。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只有通过“多闻,多见”,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才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为“知新”打下良好基础。

2.多学善思,学思结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他还告诫人们

要善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主张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要求人们对知识在乐学善思、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要“举一反三”,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人们不仅要“闻一以知二”,还要“闻一以知十”,要在对已有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4.要学以致用,孔子说:“贤资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交友,言而有信。显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就是说要在实践中学习。只有经历过了,有了亲身体验,学到的东西才能应用,应用于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学会的知识。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要切合受教育者的要求,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最佳教育者的要求:

1.针对学生智力差异,分层次教学。他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类,而且认为生而知之的“上智”和困而不学的“下愚”是不能改变的。对前者他从自己说起,“我非生而知之者,敏以求之者也”。证明“上智”的天才实属罕见,言下之意,天赋高一点加上“敏以求之”,方能显出智力超群;对后者则

强调由于“困而不学”的缘故,才出现“下愚”不能改变的现象。

2.针对学生性格差异,进行因势利导。针对冉求和子路的不同性格,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性格柔弱,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因而鼓励;子路性格鲁莽,风风火火,冲冲撞撞,需要降温。

3.针对学生的爱好差异,培养多向人才。孔子很重视发展学生的爱好专长,他认为德行突出的仲弓可以当君王,善于政事的子路可以管理军政,善于交际的子贡可以从事外交,等等。

4.针对行为表现的差异,让学生警惕“六蔽”。喜欢仁慈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愚昧无知;爱耍小聪明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放荡不羁;诚实憨厚的人如不学习,难免上当受骗;个性耿直的人如不学习,难免固执己见;性格勇猛的人如不学习,难免惹是生非;胸怀刚正的人如不学习,难免狂妄自大。孔子在肯定学生行为优势的同时,强调由“不学”而产生的行为的负面,其目的在于激励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

《论语·述而》还明确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2.“举一反三”,就是把知识学活,由已知类推未知,由此及彼。说明对知识规律的把握可以触类旁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发现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性,并从启发思维、开阔思路、培养联想能力等三个方面找到了突破口,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开发智能的方法,其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子贡听了孔子的关于穷富的教导后领会了切磋、琢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他。

孔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哲人、教育家,他的一系列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其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我们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中还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足可见孔子教育影响之深远。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其思想,应用其做法,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道能使人以柔克刚,顺其自然;法能使人一断于法,爱憎分明;墨能使人使人如己,侠义为先。而儒则能使人晓仁义,知礼乐,强化自身的修养与道德品质。

这便是我对《论语》的理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乐在儒家文化中固然重要,算是一个核心。而子所阐述的“仁”,则是这个核心的基础。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守礼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又有什么用?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这种直来直去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守拙内敛,但是这种看似正确的处世之道,却带来了一个问题。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

人们总是偏于情感冲动、易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之明和公道之心,遂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瞎赞瞎骂,苟誉苟毁。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道听途说,一人传百,不足以为信。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孔子之所以有这句话,我想大概是因为仁者有一颗理智而公义的心却又不同于常人的胸怀,所以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判别善恶,好善恶恶,主持公论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在论语中最通俗易懂的话语,却阐述了人生最大的哲理。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君子之道,莫过于此。

道德的人不会孤独,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君子必定会有和他思想接近的人做伴。 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与其不能挣开命运的枷锁,摆脱命运之轮的掌控,那就爱上你所厌恶的事情吧。学习之道,最好如此。,关于学习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春秋战国时,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坚实的基础来把握新的知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学而思,温故知新。

孔子在学习上,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

他所倡导的,不仅仅是那些局限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忠义礼智信的人格思想还有伴随人一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他认为人是不能欺骗他人的。他曾经说,人的生存是因为正直,不正直而能生存是因为侥幸。他以巧言令色的人为耻,他认为用官应该用正直的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

孔子说话很谨慎,从不妄言,他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小心,君子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 孔子是个谦虚的人,他说他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得来的。他说他没什麽了不起,只是学习上一直在进步,教诲人不厌倦。

孔子爱憎分明,他憎恨不正直,不忠厚,不守信的人。

孔子,一个生在三桓时期的君子。

与其说,论语对我的感悟是对某一句名言警句的思考,还不如说这是我对孔子,这个伟人的理解。

更多相关推荐: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方向标在人生航行的旅途中指引我向着梦想的方向...

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

论语读后感 1500字

论语后感论语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080240304808行政管理卞远09.12.24有句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找工作问题的专题节目,上面也提到了《论语》,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对《论语…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初读论语是小学那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名句就萦绕在心尖因为年龄的限制不知道其深层次的意义但其表面的意义却依旧可以指导我学习待人处世等方面...

读论语有感

中华瑰宝灵魂之作读论语有感轻轻合上论语的最后一页我的心被深深震撼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在社会的底层生活传播文化并不断地自我完善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目光长远的教育家正积极地传播着进步的思想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独...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随感这个寒假在家读了论语一书不愧是儒家的经典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以前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学习过论语里面的经典语录那时都是似懂非懂地死记硬背老师讲的东西大都是为了考试时候能够正确无误地默写...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

论语读后感

篇一论语读后感20xx字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

论语读后感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想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读论语有感我们总是苦于不被人了解可是自己又真正了解自己多少呢我们总是苦于没有慧眼辨英雄的能力却总是找不到原因看了两遍论语的我实在想天真无鞋的说两句想了...

《论语》读后感

不必问别人你能做什么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也不必问别人你到底该做什么除了行动没有任何解答看孔子谈quot仁quot孔子认为人特别聪明和特别傻的都很少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既不绝顶也不透顶根据智力他把人分为3种一...

读论语读后感(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