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时间:2024.5.8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 9:06:34| 收藏本文 ]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 【背景:字号:大 中 小】

          一.【高考要求】(20##年): 鉴赏评价 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欣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保留节目”。在20##年以前,一直考的是四选一的单选题,两个小题,占6分。20##年起,改为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分值不变。  
      (一)20##年高考题借鉴
     A、试题: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B、简析:
     试卷第四大题第17小题诗词赏析,给的是常见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虽不是很难,而试题却颇不平常。一小题分成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二)
      高考的“古代诗歌欣赏”考什么?可能怎么考?
     A、诗体范围预测:
     20##年高考,估计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不大可能考长诗,因此,复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B、考试内容预测:
     ①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②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④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如“折柳”)。
      二、【复习建议】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注解往往也包含了很关键的信息,在考场上当然要充分利用。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 ,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参考《金版》P149和印发资料)
      认真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p160《中国文学的鉴赏》、p24《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第五册p150《唐诗简介》和读本中的有关文章。
      三、【审读作品,品味语言】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的“大”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是写其景物的单调;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惟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长”一“直”又一“圆”,似几何图形一样展现在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苍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字写出明月从深沉广阔的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结合得准确传神。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四、【方法点拨】
   1、问答型:认真审题,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2、综述型:在明白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观点)。
   (2)紧扣住题目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型:
    (1)通过研读两首诗,比照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字、词、句加以分析阐述。
   【注意】      1、对作品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2、 抓住重点,即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根据题干要求而定),不要面面俱到, 不要节外生枝,不必与试卷外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不必引经据典(如果用到的是课文中学的典故,则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不能写成翻译的文字,不能用读后感代替文学鉴赏。
   【例题示范】: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五、【难点解析】 关于诗歌中体现的思想情感的赏析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六、【综合练习】
      读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3、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4、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 “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把握。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②“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1)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答:(要点:此地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
   答:(要点: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3)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答:(要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塞不要再落入胡人之手。) 
     (李益可能是多数考生不大熟悉的诗人,但诗的内容易于把握,考生“就诗论诗”即可读懂,不需要背景资料,不需要“注释”的帮助。
     三道题目,前两道题以诗句为切入点,考查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三道题让考生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道题形成的梯度符合考生阅读这首诗时认知活动展开的规律,同时为考生表述个性化的观点和感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中的看法。  
      答:(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按6分计算)
   (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
   (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
   (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
      李诗 ,王诗 。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
      参考答案:(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10、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1-2题。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 __和第三中的__ 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 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2分)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4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帖。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情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皆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的“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流莺时一声”,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第二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一)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诗歌的形象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例如:杜牧的《山行》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2.诗歌形象的鉴赏(1)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唐朝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二)诗歌语言的理解鉴赏1.理解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进而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抒情性强,要能评价具体词语的含义,特别要抓住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考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意境,让学生去锤炼选择词语;二是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要求学生判断。由于诗眼本身不可能太直露,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并整体阅读。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1)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2)工丽:即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例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

,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3)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 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邺的《官仓鼠》,梅尧臣的《陶者》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例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1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例如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时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索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指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所叙述的事情、所阐释或蕴涵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等。它包括:①作品的内容与主旨;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③作品的意义(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④审美趣味及情感基调;格调高雅或是平庸、“近古”或是“媚俗”、高亢激昂或是凄凉低沉等。1. 作品的内容与主旨所谓主旨,就是借助诗歌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思想,或是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历史、人生进行的反思总结等等。古典诗歌常见的思想主题有:(1)咏物寄兴,自喻自况。咏物诗的特点是“别有兴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咏”之物,是作者“兴寄”的“寄托物”。如罗隐《柳》“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寄托了诗人与所有“天涯沦落人”共同的遭际以及对人生况味的深沉体验。(2)借古讽今,咏史述怀。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伤今,抒发或盛衰无常,或物是人非,或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喟叹。如杜牧《过勤政楼》“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就抒发了作者今昔盛衰之感。(3)状物抒怀,“述”感言“志”。这种诗有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有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也有的倾诉其漂泊无定天涯游子的绵绵乡愁等。如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作者借助“大雁”形象,表达了客子乡愁。(4)边塞征战,借“物”逞“情”。这种诗作或高歌征战四方、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或抒发思远怀人、厌恶战争、报国无门的痛切感受,同时也展示了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同艰苦生活的矛盾等。前者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后者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5)谈禅论理,认知世情。指作者借助“景”“物”“人”“事”“言”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主要有:①强调“发展变化”的观点,如白居

易《赋得古原草送别》;②认知与实践,如杜甫《望岳》;③具体分析与全面辩证,如卢梅坡《雪梅》。(6)羁旅行役,思“远”怀“亲”。主要指宦游在外的官员、浪迹天涯的游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他们或表达旅途艰辛、孤寂落寞,或抒发对家国故乡的思念、或宣泄对于世道的不满,或倾诉对亲人、朋友、家庭的渴望。如岑参《逢入京使》。(7)隐逸田园,寄情山水。这类诗歌或表示仕途失意、纵情山水的情怀,或传达洁身自好、远祸避灾的愿望。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等。2.古典诗歌蕴蓄的思想感情古典诗歌素以含蓄蕴藉见长。春风春雨、夏云暮色、秋雾秋蝉、冬月寒雪、骨横朔野、塞客单衣,各种物象都被赋予人的情愫、遭际、感慨。现分类简说如下:(1)表达身世之感①抒写怀才不遇,感发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如李商隐《蝉》“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借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②表达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寄寓了作者的羁旅之愁。③叙说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如骆宾王《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心境。④抒写个人际遇、宣泄伤时伤乱之情。如贾岛《题李凝幽居》,“草径入荒园”的寂寥和冷寂,“鸟宿池边树”的空寂和“僧敲月下门”的静寂,无不寄托了作者对品行高洁的隐士的倾慕。(2)披沥报国之志、忠君之诚,体察君国之忧的忧患风骨。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就抒写了作者伤怀国事,思念家人而不得见的英雄末路之悲。(3)倾诉怀古之情,“黍离之悲”。作者往往借咏史述怀,寄寓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4)表现恋友之情,惜别之意。这类诗作均以歌咏亲情、友情、爱情为主。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等。第2课时一、高考原题详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安徽)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

,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答: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结合命题人给出的注释二,即可读懂诗人托物而言志。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用一赏析。答: 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有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觉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相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解析:(1)题考查的是通过揣摩字词把握词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做这类题一要顾及词语的含义,同时还要联系语境,充分把握词语的语境义;二是从整体考虑,把握

整首词的抒情基调,进而领略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2)题考查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常用写作手法的把握,但并不是生硬地考查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作者的细腻情感(郁郁之情)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景物(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表现出来,以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境界,从而显示作者寓情于景的深厚功力。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xx年上海春招试题)喜迁莺·端午泛湖黄裳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薄切玉,到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1)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 、 等。(2)作品生动描写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①色彩 例子: ② 例子: (3)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答: 答案:(1)角黍(香蒲) 斗巧 结彩丝(2)①浪花飞作湖间雪 红旗闪电 ②如:声音 画鼓喧雷(其他角度与例子也可)(3)①动静映衬,对比鲜明 ②寓情于景,韵味无穷(意思对即可)解析:(1)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学生对这一节日很熟悉,其间百姓进行的一些活动众所周知,只要学生找出词中描写端午习俗的句子,问题就解决了。“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看龙舟两两”是词中给的信息。(2)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词,找出描写赛龙舟的热烈场面的语句,文中描写的句子有“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作答。(3)从词中可以看出,“水天日暮”“一钩新月”营造了一种安静、宁谧的意境,和前面热闹的场面截然不同,“动静结合,对比鲜明”,热闹后的宁静,给人以无穷的韵味。二、高考热点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全国)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瑴觫。石菩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08上海卷)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湖。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7天津)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重庆,15)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山东,16)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注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江西,16)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全国,1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 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2002北京,16)登鹳雀楼注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浙江)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福建,16)秋 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全国,17)过香积寺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落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16)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1.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

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至于诗人不得不出面。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的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2.答案:B  解析:本诗写于皇佑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是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时所作,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鉴于当时社会政治形式而不能付诸于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A项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诗人的悲伤的心情;C项“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说法错误,因为诗人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精神上疲倦有意归隐的心理;D项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而是政治上遭受坎坷是非常失意的心理。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

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表达作用,需要结合平时的知识积累作答。3.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此题考查叠音词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2)表现了春光浓烈,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此题答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景,即写了什么;情,即表达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中作者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2分)4.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解析: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写边塞军旅生活,抒发征人久戍思家之情––随着舞蹈动作的变换,琵琶又翻出了新的曲调,边地乐曲的内容,总离不开“离别情”这个主要的内容;那种悲凉的曲调,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扰得人心烦意乱,可是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令人动情。这时征人看到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悲凉,激起征人的思乡之情和保卫边疆的责任感。短短一首七绝,蕴涵丰富,有动作有音响,有新声有旧情,缭乱的音响,婆娑的舞影,头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全被缀入“不尽”的怀乡思绪之中。这首诗,即景寓情,壮阔悲凉,荡漾回旋,实为七绝中的上乘之作、上乘之意境。5.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初读原诗,注意作者戴复古下有注释,为南宋后期诗人,由此可以联想当时的背景。然后进一步抓取诗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SPAN lang=EN-US>“愁”。二者结合起来考虑,“愁”应为作者登上江阴浮远堂后,眺望而产生了山河破碎的感受。“最苦无山遮望眼”实际上是对“愁”的进一步解释,因无山遮隔,致使中原沦陷之地,尽在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愁之感。因此这一句是借山寄愁的一种非常含蓄的表达。6.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解析:诗人选择典型的人和物,通过真切的体验,道出了季候与特点。桃花于仲春开放,但“飞尽”,梅于夏初结子,显见是春夏之交。而“蛙声歇”“十日寒”,显示乍暖忽寒的特点。钱钟书的评论,重在“情味”,落脚点是“游子”。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一个“试”写出了心理状态:因气温不稳而尝试。7.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能力,考查文化素养和底蕴。关键点是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知道《折杨柳词》是唐代赠别、乡思名曲。“羌笛何须怨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诗名句中都涉及到这一风俗,“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8.答案:(1)BE(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此题分两个小题,(1)为多项选择题,(2)为笔答题。(1)题中赏析不正确的是B项和E项。B项中“飞鸟难及”不当,只有三层楼高,怎有“巍巍高度”?E项“壮志豪情”并没体现出来。(2)题是考查两诗的比较鉴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重在人生的哲理。9.答案:(1)屈原  白居易(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特点:①借景生情,以萧瑟凄凉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10.答案:“凉”。“凉” 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11.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 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解析:本题能找出“咽”“冷”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湎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

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苍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这两个字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这两个字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12.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怒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第(1)问需解释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富有边塞特征的地名或景观,如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另外,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境内;二是内容,题目“征人怨”及细节“马策、刀环”都提示这首诗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第(2)问实际上是分析诗人如何写“怨”的。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篇没直接写“怨”字,但句句都有“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金河复玉关”反映了对战事频仍的怨恨;“岁岁”“朝朝”从时间上流露出怨情;“三春白雪”则怨边塞奇寒无比;“万里黄河绕黑山”,是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11

更多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拓展训练15首

诗歌鉴赏拓展训练15首1.《梦回》南宋末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问题: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诗人感情。2.《题西溪无相院》宋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

20xx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三)

20xx届高三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三)班级:姓名:座号:成绩: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1)…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xx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针对练二

考点针对练(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碧湘门陶弼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注①碧湘门: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这首诗最后一句…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一)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作品鉴赏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强化四思想情感鉴赏一、强化重点,聚焦考场。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中一定蕴涵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首要而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

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教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英山第二中学吴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

诗歌鉴赏方法谈——情感分析优质课教案

诗歌鉴赏——情感分析把握学习目标:掌握分析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突破高考诗歌鉴赏重难点学习过程一、导入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症下药,才能包治百病。2、了解高考诗歌考察重点参看资料上129页的第…

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课程论文首页浅析蜀道难主题再探中文摘要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

古典诗歌鉴赏研究论文

古典诗歌鉴赏研究论文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丰富的今天我们对古典诗歌也同样不能忽略而且对我们了解各个时期的诗歌精华传承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提高我们对诗歌鉴赏能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从跨越高考还是提高自身素养古典诗歌...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78kXXX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一抓...

诗歌鉴赏教案范文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BeijingXueDaCenturyEducationTechnologyLtd1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BeijingXueDaCenturyEducationTechnologyLtd一导入诗...

诗歌鉴赏(38篇)